最近,兩則消息震驚餐飲界。一是高端餐飲品牌鼎泰豐關閉北京公司下轄店鋪,相當于退出北京、青島、西安等多個華北市場,二是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 88.8%。綜合兩則消息,容易得出 " 北京餐飲消費低迷 "" 餐飲利潤太薄 " 的結論,但這未免誇張和片面了。
拆分數據來看,北京餐飲利潤的下降主要是在一季度,一季度虧損 4.54 億元,但上半年盈利 1.8 億元,這意味着二季度盈利 6.34 億元。從全國來看,1 — 7 月全國餐飲收入達 30647 億元,增長 7.1%。
餐飲消費大盤穩定,但行業競争日趨激烈。公開信息顯示,多家餐飲上市公司預計上半年收入下滑、利潤減少。但也有餐飲企業業績逆勢上漲,如百盛中國 2024 年第二季度财報顯示,總收入同比增長 4%,淨利潤增長 11%。
餐飲業出現 " 升溫 " 和 " 分化 "
首先,北京市單一地區規模以上的餐飲店,不能代表全國餐飲店的整體情況。此外,如果将上半年的數據拆開看,會發現二季度消費已經回溫了。
翻查北京統計局數據可知,此次納入統計的餐飲企業隻有 2628 家。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擁有超 1500 萬家餐飲企業。不足 1% 的樣本量,無法得出 " 全國餐飲消費蕭條 " 的結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 1-7 月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 7.1%,仍是拉動商品零售消費的主力。但北京和上海上半年的餐飲業收入是負增長,分别同比下滑了 3.5% 和 3.1%。
回到北京的數據,同樣是統計規模以上餐飲企業,上個季度利潤虧損 4.54 億,這次廣爲流傳上半年利潤總額是 1.8 億。這說明二季度盈利 6.34 億,其實是扭虧爲盈。
這也意味着,北京市一季度餐飲利潤爲負,無法計算同比。當二季度扭虧爲盈,因數據較低,所以很容易出現 88.8% 這樣的同比數據。
北京統計局樣本中,今年上半年納入統計的 " 規上餐飲企業 " 有 2628 家,而去年同期納入統計的隻有 2169 家,同比增長了将近 20%。這也意味着,開店商家仍在增加,競争壓力不容小觑。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房租、人力和食材是成本的 " 三座大山 "。據《2023 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這三項支出基本占到了商家總成本的 70-75%,再扣去稅費、固定資産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通常隻有 5-10%。其中,房租是最大成本,不少店的房租甚至占到了月營業額的 30%-40%。
房租成本最高的是一線城市。中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租金上漲的商業街占 69.2%,租金下跌的商業街占 19.2%。二線城市租金上漲的商業街占 57.5%,租金下跌的商業街占 40%。這或許一定程度上解釋,爲什麽北上廣深的餐飲消費增長,反而不如二線城市。
" 三高一低 " 難題何解?
今年 4 月,北京市商務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北京餐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的通知》提到,北京餐飲業面臨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價格高,但經營利潤低的 " 三高一低 " 問題,導緻存在發展粗放和同質化現象,需要提升大衆餐飲品質、補齊行業發展短闆。
對于線下實體餐飲門店而言,房租、人工等硬性成本,是必須要面臨的壓力。庫迪、挪瓦等咖啡茶飲賽道,以及衆多快餐品牌也開始 " 瘦身 ",紛紛推出 " 外賣店 "、Mini 等小店模式進行擴張和下沉,以此降房租、提坪效。
近日,庫迪咖啡宣布推出便捷店型 "COTTIExpress",最小 1 平米可開店。據媒體報道,部分門店甚至開在便利店的角落裏,面積僅有兩平方米左右。這種 " 店中店 " 模式,具有占地面積小、投資小、盈虧平衡點低等三大特點,依托于便利店與線上外賣的客源,店面雖小但往往銷售額仍然不錯。
但對于更多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優化供給和效率,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
匠熙小館是一家在北京經營七年的湘菜館。該店負責人高經理稱,如果把店開在好商圈的最好位置,房租和裝修成本至少占總成本的四成,因此他們會在商圈裏選擇位置相對較偏的門店。但幾百平的門店,裝修成本也達百萬。
爲了降低成本,匠熙小館會在設備、食材上下功夫。高經理介紹,餐具和設備自主采購,食材也是去山東等地批量采購,這在保證食材新鮮的同時也減少了差價。
在山東臨沂,程樂經營着一家燒餅牛肉湯店,他也同樣在降低房租成本。據他介紹,此前開在中心街道上的小店房租一年達 12.5 萬元。三個月前,因爲房租上漲壓力大,他搬到銀座後街的新位置,房租隻需要 4 萬多元。
地段不好确實影響堂食,每天收入少了一千多元。但同時,他也發力線上,小店一天送出三四百單外賣,相當于增加了門店的面積和翻台率。
多位業内人士認爲,當前餐飲業房租、人力和營銷成本越來越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性價比,這是餐飲店生存艱難的主要原因。但國内餐飲消費需求仍然旺盛,行業迎來快速轉型期。消費端個性化消費、場景消費以及追求質價比的餐飲業态快速興起,帶動餐飲企業加快轉型;行業端則加速出清,市場激烈競争也使得商家必須從粗放式經營加快向精細化運營轉變。(劉暢)
來源:新華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