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雙方都清楚,叫賣 " 刀削面 "、現切 " 肉夾馍 ",都是成人版的 " 過家家 ",但它的精髓就在于,讓消費者見證 " 生産 " 的過程——哪怕這隻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表演。
作者 | 阿綠
編輯 | Felicia
題圖 | 《偷偷藏不住》
" 要寬面還是細面?面要軟點還是硬點?要軟點?好嘞,那給你多煮一會兒。"
生活在城市之中,我們對這樣的話語已經習以爲常。通常情況下,伴随着這樣的話語,你還能聞到馥郁濃厚的香氣,不由得駐足張望,尋找香味的來源。
但,如今就不一定了。
在今年國慶期間,如果你去山西太原旅遊,在鍾樓街附近遊蕩時聽到這樣的對話,那麽,你會發現,吆喝叫賣 " 刀削面 " 的攤主,手裏拿的并不是發酵好的面團,而是一團軟乎乎的毛絨玩具;而攤主則會當着顧客的面,煞有介事地在毛絨團上 " 削 " 幾下,然後按照你的需求,從面前的碗裏依次挑選 " 肉片 "" 雞蛋 " 和 " 蔬菜葉 " 作爲配菜——當然,他們也同樣是毛絨制品。
當街 " 過家家 ",主打一個信念感。(圖 / 小紅書 @咖啡豆)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一幕都顯得過分荒謬。相比之下,《情深深雨濛濛》裏抱着空空的襁褓喊着 " 孩子在哭 " 的可雲,都顯得正常多了。也難怪 " 小嘴淬毒 " 的網友感歎 " 可雲還是生錯了年代 ",畢竟,能在這套流程中堅持下來,買家和賣家雙方多少都沾點 " 瘋癫 "。
但,不管做什麽産品,隻要是針對年輕用戶的産品,越 " 癫 " 才越招人愛。前有 " 文創界癫王 " 甘肅省博物館帶頭,直播賣毛絨 " 天水麻辣燙 ",如今又有山西本地的文創品牌當街 " 無實物表演 " 削面 …… 種種現象表明,賣玩具的要想生意好,不僅要吸引兒童的目光,更需要打動 " 童心未泯 " 的成年人。
" 文創癫王 " 甘肅省博物館早前曾推出的 " 馬踏飛燕 " 和天水麻辣燙。(圖 /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淘寶旗艦店)
與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少子化程度極高,但玩具産業卻蓬勃發展,正是因爲深谙此道,緻力于打造成年人最愛的玩具——畢竟,在一生要強的東亞人眼裏,小孩子執着于玩具,經常會被說 " 玩物喪志 ",而這些已經成年、手裏有錢,同時又急需 " 重新養育自己 " 的 " 大齡青年兒童 ",才最有可能實現 " 玩具自由 "。
把毛絨玩具賣給成年人,
總共分幾步?
在英文中,有專門的單詞來形容這種現象—— "Kidult",即兒童(Kids)和成年人(Adult)組成的合成詞,專指保持着兒童心态的成年人。在英文世界中,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千禧年間。由此可見," 童心未泯 " 并不是 90 後或者 00 後一代的專屬特質,而是一種前代已有的普遍現象。
年紀一把、童心未泯的 " 中年人 ",越來越多了。(圖 / 電影《泰迪熊》)
從迪士尼、泡泡瑪特到麥當勞,有的靠情懷、有的靠創意,但歸根結底,做的都是這批 Kidult 的生意。其中,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大人玩具就是 Jellycat,而它也可以說是如今 " 文創過家家 "IP 的鼻祖。
這個創立于 1999 年的英國玩具品牌,最初的定位是 " 嬰幼兒安撫玩具 "。兜售 " 情緒價值 ",是品牌的制勝之道之一。雖說 " 情緒價值 " 這個飄忽不定的概念如今在中文互聯網中幾乎與 " 智商稅 " 等同,但在品牌的忠實用戶眼裏,這是一種 " 剛需消費 "。
據品牌官方介紹,每一款 Jellycat 出品的毛絨玩偶,都有一套自己的故事;并且,定位爲 " 安撫玩具 " 的 Jellycat 在材質和用料上也頗爲考究," 采用了高密度的聚酯纖維,來提升毛絨玩具的光滑手感,并且對面料進行了脫敏處理,消除敏感肌和鼻炎患者的使用顧慮 "。即便肉眼看不出差距,但懂行的消費者一摸就能判斷手中的玩偶是不是正品 Jellycat,甚至會自發推出 " 好摸榜 ",評出手感最好的款式。
常年熱銷的 Jellycat。(圖 /Jellycat 官網)
據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數據顯示,去年雙 11 期間,Jellycat 超過迪士尼旗下的明星玩偶,占據天貓毛絨布藝品類銷售額第一位。可見,這個成立時間還不滿 30 年的 " 年輕品牌 ",已經熟練地搶過前輩們的飯碗,在與它同齡同代的消費者心中,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Jellycat 的玩偶,通常是日常用品的拟人化。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拿它當 " 旅遊搭子 ",爲它拍下照片;有人拿它當潮流文化 icon,将人類的情緒賦予毛絨玩具。即便你從不關心 " 療愈經濟 " 的話題,但你一定會對這隻 " 疲憊茄子 " 感到眼熟。在這隻永遠淡淡微笑的 " 活潑茄子 " 臉上,人們能夠看出一絲打工人特有的疲憊和喪感,甚至對它産生共情。
網友昵稱 " 茄總 " 的活潑茄子,被賦予了打工人才有的情緒。(圖 / 小紅書)
年輕人的消費邏輯,總是這麽自洽又擰巴:打工人一面爲生活和工作感到疲憊,一面又需要通過消費實現精神療愈。很難說這是品牌與消費者的雙向奔赴,還是某一方有意爲之。以這款 " 活潑茄子 " 爲例,在它成爲當代人的 icon 和情緒代言人後,它的身價一路水漲船高,官方商城長期斷貨,上貨一秒即空。另一件自帶 " 喪感 " 特質的 " 傷心水煮蛋 " 則更離譜,在二手平台上一度被炒到千元,價格翻了近十倍,堪稱 " 年輕人最保值的理财産品 "。
二手平台上,已經停産的 " 傷心水煮蛋 " 價格已經翻了近十倍。(圖 / 二手平台截圖)
如果你不是 Jellycat 的忠實愛好者,看到這個價格,大概也會平添一分莫須有的憂傷。而當下,這些由國内文創品牌所開發的毛絨玩偶,則是大多數消費者的 " 平替之選 "。
從 Jellycat 到 " 街裏 cat":
情緒價值的生意
将美食與毛絨玩具結合,并不是 Jellycat 的獨創;但利用自家生産的毛絨玩具完成 " 表演 " 的,它确實是獨一家。
從去年 9 月開始,Jellycat 系列限時體驗店陸續在紐約、巴黎和倫敦三城開張,結合當地特色的美食(比如炸魚薯條),爲來店消費的顧客提供 " 沉浸式 " 打包表演。今年,随着 "Jellycat CAFÉ" 限時體驗店落地上海靜安嘉裏中心,這種新奇的玩法瞬間引爆了社交媒體,店鋪體驗的點評很快擴散開來。
位于上海靜安的 Jellycat,開創了國内 " 無實物表演 " 的先河。(圖 /@蔡延希 _Dylan)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在 "Jellycat CAFÉ" 限時體驗店中消費後,店員會拿出如同奶油噴槍的工具,假裝在玩具上擠上奶油,用包裝紙包好,再遞給客戶,還會貼心提醒," 回去盡快吃哦,奶油化了就不好吃了 "。
上海這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 " 網紅 " 屬性,更加快了這一奇觀的出圈速度。于中秋假期前開業的 "Jellycat CAFÉ" 很快迎來大排長龍的盛況,僅快閃店入場 " 門票 ",就曾在線上平台被黃牛炒到四百多元,亦有消費者在店内花費上千元,不僅爲了購入 " 城市限定款 ",更爲了搶先體驗過家家般的服務。
Jellycat 推出的城市限定款,幾乎天天被 " 秒空 "。(圖 / 小紅書 @Jellycat)
不過,當一項以體驗爲賣點的消費活動走向大衆之後,它對人們的吸引力也開始急速下降——因爲體驗太容易被複制,而體驗感容易被稀釋。今年國慶前後,各地文創品牌接連出手,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 美食産品 ",并且或多或少借鑒了 Jellycat 的營銷方式。
比如做 " 肉夾馍 " 的陝西文創店,會要求店員用陝西口音詢問顧客 " 要肥肉還是瘦肉 ",甚至還像模像樣地用菜刀在毛絨制成的 " 肉餅 " 上剁幾下;在顧客的建議下,開設在天津 " 張學良故居 " 的 " 煎餅果子店 ",可以選擇加油條或果篦 …… 其實,買賣雙方都清楚,這是一場成人版的 " 過家家 ",但它的精髓就在于,讓消費者見證 " 生産 " 的過程——哪怕這隻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表演。
西安文創品牌推出的 " 絨馍馍 " 肉夾馍,主打一個 " 現點現做 "。(圖 / 小紅書 @過敏源)
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創版的 "Jellycat",不管在選品和定價上都更接地氣了:正宗的 " 天津煎餅果子 ",59 元;來自陝西的 " 肉夾馍 ",49 元;蘇州博物館的 " 大閘蟹 ",59 元 …… 均價兩位數的文創玩偶,讓人們在 " 爲情緒買單 " 時多了一些心安理得。
在特色美食與情緒價值兩大 buff 的加成下,這些特色文創玩偶,也成爲更适合中國消費者、門檻更低的 " 街裏 cat"。
人到幾歲,
才能真正愛上怪東西?
從甘肅、山西到江蘇,文創品牌相繼入局,從西向東 " 包圍城市 "。
當 " 情緒價值 " 的生意與我們引以爲傲的街頭小吃文化完成了結合,也就回歸了國産品牌的舒适區。從如今社交平台上各種 vlog 來看,文創産品門店的每一位店員都接受過專業訓練,如同飯店燒菜的大師傅一般,選菜、配菜、切菜、打包 …… 在這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中,顧客獲得了一種熟悉的沉浸感。
這種沉浸感,也被店家延續到線上營銷之中。最近,由蘇州博物館推出的 " 蟹黃黃 " 大閘蟹毛絨玩偶,在社交平台上再次引發關注。除了玩具本身的獨特造型,官方賬号的 " 入戲 " 也讓不少消費者印象深刻。在網友追問 " 爲什麽蘇博大閘蟹都是母的 " 的帖子下,官方賬号一本正經地回答 " 因爲天冷了公蟹才肥美 " ——離譜的答案中透着一絲合理。
蘇州博物館推出的 " 蟹黃黃 " 文創。(圖 / 小紅書 @蘇州博物館文創 studio)
但如今,在這波浪潮逐漸退去之後,文化産品的 " 原創性 " 問題也再次浮上水面," 說好聽點叫‘中國的 Jellycat ’;說難聽點,這不就是山寨嗎 "。針對這些文創産品的争議也越發出圈。有人看不慣這種 " 抽象 " 行爲背後的荒誕邏輯—— " 對小朋友來說太幼稚,對成年人來說剛剛好 "" 玩具越來越怪了,這是好事嗎?"
似乎确實如此——人隻有到了一定年紀才會喜歡怪東西。我的好友小趙,在今年十一假期時沒有選擇出行,而是選擇從上海回到老家看望家人。那幾天,她在社交平台頻繁刷到與 Jellycat 相關的内容。她本想趕個時髦,給 3 歲的小侄女帶個 " 上海特産 " 限定奶茶包,但在店裏逛了一圈後還是作罷,轉而選擇了最常見的小熊背包。" ‘怪東西’隻是成年人的癖好,小孩子還是喜歡可愛的 "。
說到底,隻有成年人才會在 " 醜萌 " 的怪東西上獲得共鳴,在不被主流審美認同的 " 醜東西 " 裏治愈自己,重新愛上自己。
校對:遇見;運營:小野;排版:楊玮敏
【1】十度 . 年輕人瘋搶天價玩偶 .JELLYCAT 的生意經,品牌方舟 .
【2】李婧 . 社會迪士尼化:把毛絨玩具賣給成年人的情緒經濟學,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