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增長黑盒GrowthBox
十一假期,一家賣毛絨玩具的快閃店可謂是現象級出圈,讓中國年輕人開啓了一場"發癫"的盛宴。
當他們在店裏排了兩小時隊、走到前台結賬時,魔幻的一幕就發生了:
隻見美女服務員從櫃台後拿出挑好的玩偶,輕輕問道:要不要加奶油呀?
得到肯定得答複後,她就會拿起旁邊的奶油機,一邊模仿擠奶油的"噓"聲,一邊比劃着把不存在的奶油加在娃娃上。
此時,他們還會配合服務員"再多加一點喲"、"加到跟你一樣高"、"打包的時候别弄灑了"。
廣大網友不禁感歎:在這場充滿"信念感"的比拼之中,誰先笑場誰就輸了!
事實上,不僅在上海,紐約快閃店裏正在有條不紊的烤着漢堡娃娃、巴黎店員正熟練地給馬卡龍娃娃加着調料、倫敦則讓顧客親自給炸魚娃娃撒鹽。
讓全球年輕人沉迷在"過家家"中無法自拔的始作俑者正是Jellycat - 一個來自英國的毛絨玩具品牌。
在公司成立25周年紀念活動中,這些長得很像咖啡廳的"Jellycat CAFE"快閃店開到了各國的首都,并爲成人顧客們提供"特色打包服務"。
全球不少頂流名人,包括國内的明星,都是Jellycat的粉絲。比如趙露思、龔俊、王源都曾曬出自己的收藏。就在10月1日,倫敦的網友還拍到了王思聰及其女友在Jellycat專賣店抱走了滿滿兩箱娃娃。
有意思的是,中國各地不少文創品牌、商業體,紛紛開始追随這股熱潮,推出了更具中國特色的"Jellycat平替"。我們很容易找到諸如"山西人自己的Jellycat"、"天津人自己的Jellycat"等等。
用戶愈發狂熱的追捧,讓Jellycat悶聲發大财:短短3年時間,公司的營收已經翻了3倍多,接近2億英鎊(18億人民币)!公司僅僅有208個員工,這樣計算的話Jellycat的人效高達900萬人民币(對比一下:特斯拉是500萬,微軟是700萬,谷歌是1200萬)[1]。
更讓人驚訝的是,Jellycat的增長并非昙花一現式的爆發,而是長期的健康發展。其淨利率一路攀升至34%,甚至超過了樂高和一些知名奢侈品。作爲一家未上市的公司,Jellycat賬上的現金儲備也越來越多,今年派發的股息就高達5800萬英鎊!
那麽,Jellycat能夠穿越周期、成功破圈的秘密是什麽?
很多人将其歸結爲拿捏了"情緒價值",也有人說是獨特的營銷策略。這些都沒錯,但我覺得這背後還有更多疑問:
Jellycat和普通的潮玩品牌有什麽區别?
Jellycat到底切中了用戶的什麽場景和需求?
Jellycat創造了什麽情緒的價值?
這背後有哪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市場趨勢?
我想到,解答這些問題不僅是滿足大家商業上的好奇心,也能激發更多生意上的靈感。
那這個十一不放假也罷!我連夜查閱了大量資料、分析了各種國内外市場數據、回溯了Jellycat 25年的發展曆史,接下來将爲你拆解Jellycat破圈的四大要素,并總結潛在的商機。
PART1 共鳴的人群
Jellycat與傳統的文創、潮玩品牌不同,并不是一上來就瞄準年輕人的市場需求,這其中存在曲折的破圈路徑。
1999年,Jellycat由英國的托馬斯和威廉兄弟倆創立,品牌名字則是托馬斯7歲的兒子起的 - 這也預示着,Jellycat最早的定位不過是母嬰品類下一個細分的玩具賽道,主要受衆都是兒童。此時,公司還有一個專門面向嬰幼兒的品牌Jellykitten,少量的成人需求則由公司旗下另一個品牌Catseye承接。
Jellycat能賺到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口紅利。歐洲的生育率曾經維持了10年以上的攀升,面向兒童的産品頗有需求[2]。Jellycat隻需要從英國大本營不斷拓展歐美的經銷商渠道,就不會缺新用戶。
可好景不長,2011年之後生育率開始下降,紅利也逐漸消失。一個明顯的信号是公司在2010年砍掉了Jellykitten。
按照這個劇情發展下去,公司10年前就涼透了,它又怎能在今天火爆全球呢?
其實,轉折點發生在2014年:公司進行了重大的破圈行動,将Jellycat的定位轉變爲"全年齡段玩具",并于2017年再次砍掉了Catseye,将所有的品牌資産全部集中到了Jellycat身上。
人群拓展戰略給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接下來的幾年創造了更高的增長速度,并順利接住了後續的"情緒價值"紅利。
2021年,公司的創始人威廉曾表示,公司最引以爲豪的成績是面向成年人賣出的産品數量,與嬰兒/兒童的産品數量幾乎是1:1的關系。Jellycat突破了人群的局限,蛻變爲真正的全年齡段品牌[3]。
但問題在于,Jellycat并沒有針對成年人市場重新設計産品或改變品牌調性,爲何能夠輕易的滲透新人群呢?
我認爲這跟lululemon破圈的邏輯非常相似:品牌錨定的核心人群,并不是主力的消費者,而是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從而引發其它人群的追随。起始的圈層,會帶動更大的外部圈層産生共鳴,一層層傳遞下去。
比如,lululemon選定的核心人群是"super girls",但真正的購買力其實在40歲以上的有錢人 - 因爲向往年輕女性的生活方式,她們紛紛選擇了瑜伽服作爲載體。而對于更廣大的年輕人來說,則是更羨慕這群精英姐姐們,攢錢也要買一條瑜伽褲。
我們先來看第一層破圈:父母與孩子,天然就能産生親情的共鳴。國外有不少新聞報道都顯示,父母正是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慢慢喜歡上Jellycat的,并培養出了收藏的習慣。想象這麽一個場景:你給孩子買過一隻Jellycat玩偶,你們帶着它一起玩耍,甚至一起睡覺。某一天,你突然感覺自己似乎也愛上了這隻玩偶,于是背着孩子偷偷買了一堆做收藏[4]。
那麽在第二層,這些父母自然也會影響身邊的消費者,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入坑。年紀更大的人或許是羨慕這種親子關系、或許是更懷念童趣,從而選擇跟随年輕父母們的潮流。
從Jellycat官網的用戶畫像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4年前25-34歲的年輕父母是主力軍,但今天在新用戶高速增長的前提下,35-54歲的長輩占比大大提升。
PART2 剛需的場景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有疑問了:父母與孩子的共鳴隻局限在家庭關系中。如果隻是父母被孩子反向種草,破圈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無法在成年人之間傳播。
那麽有沒有一種場景,可以将孩子和外人、父母和外人等多個不同圈層鏈接起來呢?
當然存在,那就是送禮!
通過google的關鍵詞搜索量,我們可以很輕松的識别出Jellycat所具備的季節性趨勢:在每年萬聖節、聖誕節集中的Q4,用戶興趣就會爆發式增長。比較有意思的是,Jellycat産品上新的節點是每年1月和7月,但季節趨勢明顯蓋過了上新的風頭。
對于歐美用戶來說,逢年過節送毛絨玩具,是一個絕對的剛需。我們來看整個品類的搜索數據:用戶興趣的波峰全部出現在每年12月聖誕節期間,且在過去10年呈現上升趨勢。
所以Jellycat早在2014年開始,就不斷地強化送禮場景定位。如早年的官網所示,"a perfect gift for all ages"。
送禮場景,正是作爲各個圈層之間穿針引線的重要媒介。這些玩偶作爲禮物,從外人那裏不斷送到孩子們手中,從而影響了更多的父母。父母們自己被種草的同時,也将其加入了禮物清單,持續擴散出去,最終形成了一個囊括所有圈層的循環。
Jellycat在聖誕節、萬聖節之類的關鍵節點,往往會推出限定款産品,并配合強勢的營銷活動。另一方面,在日常也把"送禮"這件事拆解到極緻,延展出了十幾種不同的分支:從戀愛、畢業、婚禮、生娃等人生重要階段,到生活中的小驚喜,用戶甚至可以定制玩偶上的專屬名字刺繡。
PART3 疫情的紅利
Jellycat的創始人威廉曾說過一句有點老套的話:"我們的運氣不錯……但我也認爲,我們看到機會時就抓住了它們。‘幸運是自己創造的’這句話确實有道理。"[3]
我覺得,這其實完美的诠釋了Jellycat近三年來高速的增長。
從人群屬性的角度考慮,年齡超過12歲的人(包括成年人)往往會對玩具失去興趣,轉身投入社交媒體和遊戲的懷抱,所以這群"大朋友"也被稱爲"兒童成人(kidult)"。疫情期間的居家時間大大增加,促使"大朋友"們廣泛尋找娛樂手段,玩具行業整體呈現了繁榮狀态。
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從 2021 年 6 月到 2022 年 6 月,"大朋友"購買了美國市場24%的玩具,并貢獻了玩具市場銷售增長的三分之二。實際上,12 歲及以上的玩具銷售份額自 2017 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
正因爲Jellycat早早布局了成年人市場,才能抓住這個機會。
小紅書上也流傳着一個說法:Jellycat不僅适合30個月的小朋友,更适合300個月的大朋友。今天的Jellycat已經超越了送禮的場景,更多成年人會買來自用。
情緒價值肯定是背後的核心驅動力,但我比較好奇的是,這種"情緒"具體指的是什麽呢?又爲何會在疫情影響下爆發?
答案就是"懷舊(nostalgia)"。
《史記•屈原列傳》有雲: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在身處困境時,成年人更需要一種方式來緩解壓力和焦慮。而回歸"本源"、追憶往日美好的時光則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心理學研究表明,毛絨玩具可以作爲"過渡性客體",爲人們提供一種柔軟和穩定的感覺,其柔軟觸感和可愛造型能夠喚起人們内心深處對舒适、安全感的渴望,讓人聯想到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而這種感覺是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渴望擁有的[5]。
就拿美國人來說,今天超過一半的仍然擁有一個毛絨玩具,而40%在睡覺時會把毛絨玩具放在身邊。[6]
人們抱着Jellycat,就如同魔法師有了魔杖作爲媒介,一秒鍾就可以召喚出往日的歡樂。
同樣借助google搜索數據,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趨勢。過去3年,不止是懷舊這個大的主題,就連懷舊電影的熱度都在持續上升,人們開始紛紛懷念過去美好的歲月。
這股潮流甚至一度影響了奢侈品和時尚行業,連穿搭造型都在回歸90年代。
數據來源:Thinkwithgoogle
所以,無論是Jellycat的觸感、拟人化的營銷包裝,還是店員們幼教式的服務,都讓人找回了曾經的童真。盡管疫情不再影響我們的生活,但這種追尋治愈的方式卻成爲了人們的習慣。
可"感覺"并非一種專利,世界上毛絨玩具這麽多,憑什麽Jellycat能脫穎而出?這就是Jellycat在産品創新上的"降維打擊"了:堅持用嬰兒安撫玩具的标準去做成人玩具。所有産品均符合歐盟EN71安全玩具标準和美國ASTM玩具檢測标準,嬰兒抱起來啃都沒問題。
僅在歐盟Jellycat就申請了超過500個産品專利。與一般毛絨玩具比,其品質極其特别,采用了高密度聚酯纖維作爲面料,使得手感細膩到爆炸,而且不紮手、不脫毛,水洗之後都不會變形褪色;填充物則選用了高彈力PP面,進一步增加了柔軟度。産品還整體進行了脫敏處理,甚至鼻炎患者都可以放心接觸。
Jellycat其實是把"好摸感"這項指标做到了行業極緻,從而制造出感官上的壁壘:學術研究表明,光滑和柔軟的觸覺刺激越高,會給人帶來更高的"愉悅感"和"松弛感"[7]。
普通的玩具,顯然不足以創造相似的體驗。也難怪Jellycat一直标榜自己是毛絨玩具中的"奢侈品",因爲享受嬰兒般的待遇,對于成年人來說本來就是一種奢侈。
這直接成就了Jellycat的溢價能力,使其無懼經濟的周期,每年都在漲價。Jellycat還引入了IP形象的"退休"機制,與樂高等玩具的限定款玩法類似,從而造就了繁榮的二手交易市場 - 一隻"退休"的玩偶,往往能在閑魚上炒出天價。
一個更加重要的邏輯是:疫情帶來了不可逆的影響,從而消除了成年人進行"過家家"的羞恥感,使得Jellycat原本的破圈路徑效率更高了。
幾年之前,大部分人就算愛上了Jellycat,通常也不會主動開口說自己會抱着一個娃娃睡覺,甚至還是家裏孩子的同款。但疫情到來,當發現身邊所有人都開始收藏玩具的時候,人們就可以沒有顧忌的放飛自我了 - Jellycat的粉絲們開始迫不及待的把産品安利給身邊的"大朋友"們,并公開炫耀自己的滿屋收藏。
PART4 内容的助力
最近三年Jellycat爆發式的破圈,自然少不了媒體渠道和内容的助力。
但讓人吃驚的是,Jellycat其實是一家英國味十足的保守企業:公司不接受媒體采訪、進行公關活動,甚至到了2021年才剛開始運營官方社交媒體賬号。
廣泛的傳播,其實更依賴達人明星的種草,以及UGC的自發分享。
多年之前,Jellycat多次出圈就是靠"星二代"的曬收藏,比如貝克漢姆的女兒、湯姆克魯斯的女兒。随着Tiktok短視頻在歐美地區高速發展,創作者們紛紛發現,Jellycat玩偶簡直是完美的視頻創作素材!因此,各種梗圖、劇情視頻火爆出圈,也在國外年輕人群把Jellycat體徹底帶火了。
就在過去一年,jellycat這個關鍵詞的搜索熱度,還在tiktok持續上升。
不過我覺得大部分讀者也不用tiktok,所以這裏還是以Jellycat在中國市場的内容營銷作爲拆解方向,參考價值也更強一點。
由于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所以Jellycat并沒有經曆從兒童到成人的年齡破圈,而是直接鎖定了中國年輕人群體,通過不同興趣圈層的滲透來破圈。
通過社媒聲量的分析發現,小紅書成爲了Jellycat拿下中國年輕人的首要陣地,聲量占比近64%,UGC内容占比超過96%。
事實上,Jellycat在小紅書的熱度十分驚人:筆記數量已經從2022年的13萬飙升到今天的108萬,官方賬号粉絲量也超過了55萬。那麽它在小紅書上破圈的路徑是什麽?我借助AI工具對于小紅書讨論Jellycat的用戶進行了分析。
首先,Jellycat在小紅書觸達的人群圈層幾乎都是年輕人群體。我合理的推測,最早Jellycat在小紅書上的核心人群應該就是留學生群體,并在下一步擴散到了更多國内的大學生群體以及上班族。
其次,Jellycat牢牢抓住情緒價值這個趨勢,深得小紅書用戶的偏愛。其實大部分購買産品的驅動力也并不是産品本身的質量,而是情緒使然。
第三,Jellycat的使用場景在送禮之外已經得到極大的擴展。用戶不僅要讓别人獲得快樂(送禮),還想讓自己獲得快樂(收藏),以及大家一起快樂(分享)。
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使用場景其實也有一定區别。比如在校學生對于節日慶典(聖誕節、萬聖節裝飾)、日常生活(抱着睡覺、擺拍等)的需求更強烈,而年輕打工人或年齡更大的人則對送禮、特殊活動(求婚等)、收藏興趣更高。
繼續研究小紅書的用戶搜索行爲,這裏面也反應出一些更具體的用戶需求:
品牌和地區結合:如"jellycat上海限定"、"上海jellycat"、"jellycat上海實體店",表明最近的快閃活動影響力極大。
産品系列和特定商品:關鍵詞中出現了如"jellycat飛龍"、"jellycat雪龍"、"jellycat食人花"等,這些可能指向用戶對特定系列或特色商品的搜索,反映出消費者對品牌内不同系列商品的興趣和偏好。
使用教程和技巧:例如"jellycat面包教程",可能表明用戶不僅對購買感興趣,還想了解如何使用或創造性地利用這些玩具,這也暗示了一部分消費者對DIY或UGC的興趣。
限定版和預約購買:諸如"jellycat預約攻略"、"jellycat預約方式"等關鍵詞出現,說明消費者對限定産品的獲取非常關注,并尋求策略性地獲得這些商品。
PART5 大朋友的玩具:連巴菲特都無法拒絕的好生意
通過以上四個模塊的拆解,我們可以歸納出Jellycat身上值得學習的破圈要素:
産品的起點就不能是一小群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能夠與更大的人群産生共鳴和鏈接
能夠有一個剛需的場景,把不同人群串聯起來,從而帶動自發的傳播
能否乘上趨勢的風口雖然看運氣,但産品質量、品牌調性等堅持是抓住機會的前提,甚至當趨勢來臨時形成"降維打擊"
因爲内容是趨勢的載體,所以巧妙借助内容渠道,把傳播加上杠杆,能夠加速破圈
那麽從賽道機會來看,爲什麽玩具會成爲一個全球範圍的好生意?因爲成年人正在回到他們的童年,以忘記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也許是疫情,也許是政治,也許是戰争。
成年人購買玩具的熱潮依然在2024年持續,比如美國近一半18 歲以上的購物者在過去一年中爲自己購買了玩具,這也導緻18 歲以上的購物者在Q1的玩具銷售占比曆史上首次超過了學齡前兒童(3-5歲)[8]。
在中國,玩具的興趣人群也在進一步擴大。比如玩偶的用戶興趣在抖音上有了明顯的增長。
或許巴菲特也洞察到了其中的商機,從而在2022年間接收購了Squishmallows這個毛絨玩具品牌,爲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商業帝國再添一員猛将[9]。
2023年,在巴菲特爲股東們具備的年會活動上,甚至還專門設置了展區售賣10000個玩偶,其中就包括巴菲特和芒格爲IP的特供款。
(圖片來源:CNBC)
盡管Squishmallows在2017年才成立,卻展現出了後來居上的架勢。2023年,公司一共賣出了2億個玩偶,當年營收竟然高達10億美金[10]!
2023年,Squishmallows還與麥當勞合作推出了快樂兒童餐,在70多個國家引發搶購。
(圖片來源:麥當勞官方)
在内容傳播上,Squishmallows也不采用廣撒網的策略,依舊從核心人群入手,比如深度綁定年輕的KOL和KOC,并爲粉絲成立興趣社群。公司的CEO表示,自己"從來不做傳統營銷"[10]。
最後,我們在分析熱點事件的同時,也要有一些冷靜的思考:
1. Jellycat的爆發式增長未必可以持續:
如果它要滲透更多的年輕人,面對的競争會更大。不僅是前面提到的Squishmallows,泡泡瑪特、迪士尼都會搶占年輕人的錢包。
其高昂的價格注定無法适應大衆人群 的性價比需求,反而是名創優品等IP産品的"平替"會在更受歡迎。當各大玩具公司都有所行動的時候,Jellycat的市場份額自然要受到擠壓。
2. "用Jellycat的方式去複制一個Jellycat"未必是最優解:
要麽是把破圈的模式、創造情緒價值的策略複制到其它行業,比如前文提到的國内文創産品
要麽是在同賽道中采用不同的路徑去破圈,比如Squishmallows:公司在破圈策略上依然選擇錨定核心人群,但起點并不是嬰幼兒。首席品牌官聲稱,毛絨玩具最理想的受衆是比典型玩具消費者年齡更大的群體。他們認爲 11 到 22 歲的人才是核心人群:當他們把玩具帶回家中時,既可以向下引發弟弟妹妹的向往,又能向上吸引哥哥姐姐的注意力,從而推動全年齡人群的破圈。因此65%購買Squishmallows的用戶年齡在 18 到 24 歲之間[11]。
參考資料:
[1]《The Global and American Companies Generating the Most Revenue Per Employee》,Ondeck [2]《How many children were born in Europe in 2020?》,ELFAC [3]《"Making beautiful things that people remember": in conversation with William Gatacre, co-founder and MD at Jellycat》,MBS [4]《Why Adults Are Snapping Up a Stuffed Toy Originally Meant for Babies》,WSJ [5]Winnicott, Donald W.,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53, 34, 89-97. [6]《National Teddy Bear Day Survey Finds More Than Half of Adult Americans Still Have Their Teddy Bear From Childhood》,business insider [7]Karim AKMR, Prativa S, Likova LT. Per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actile Objects: The Role of Visual Experience and Texture Parameters. J Percept Imaging. 2022 Jan;5:000405. [8]《U.S. Toy Industry Shows a Softening Decline in Early 2024, Thanks to the Adults》,Circana Reports [9]《100 million Squishmallows sold in a year — How the toy sensation joined Warren Buffett's conglomerate》,CNBC [10]《Squish mania》,TIME[11]《Adults Are Spending Big on Toys and Stuffed Animals—for Themselves》,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