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文内觀點留言讨論。智谷君将綜合留言質量,抽取3位參與讀者,各送出一本《雙重沖擊》。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美國處處設置 " 去中國化 "陷阱,中國如何應對這場大國博弈?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又各自面臨着什麽問題?本書通過犀利的筆觸獨特深度解析霸權真相,值得各行業深讀。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那一夫
2023 年,值得被記住。
那些素有 " 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 之稱,但過去常常被人用來卡我們脖子的标志性産品,"Made in China" 來了一次小爆發。
神舟 17 的升空," 天宮 " 空間站進入完全體狀态,這距離 " 沃爾夫條款 " 把中國排除出國際空間站項目僅僅 12 年;
麒麟 9000s、晟騰 910,兩種芯片的及時出現,讓中國企業得以繼續保留在 AI、雲等重要技術研發的頭部陣營;
還有,自主操作系統鴻蒙即将完全擺脫 Android 架構,而衆多自研系統已經排着隊準備問世等等等等。
雖然它們很多還不是當今最先進的,但在日趨白熱化的全球競争中,這些核心科技不斷突破封鎖,取得進步,就足以讓中國跟上領跑者的步伐。
作爲追趕者,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山等待我們去攀登,有一些是屬于必須補的課,有一些是人爲設置的,這條路其實沒什麽捷徑可走。
最近剛好看了兩個紀錄短片,都是有關 TCL 這個企業的。
我家的第一台電視是日立,父親的朋友從日本帶回來的。那個年代,日本電器在中國借用一句潮語就是 " 殺瘋了 "。
所以,我對于在中國電視機市場上先後擊敗外國品牌的 TCL 等企業一直有高度的敬意。
當年 TCL 面闆 8.5 代線投産,是國内首條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 8.5 代高世代面闆線,颠覆性地打破了以往韓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其影響不亞于今天華爲麒麟 9000s 芯片的大規模量産。TCL 正是讓中國告别 " 缺芯少屏 " 少屏的主力。
我們需要有更多類似 TCL、華爲這樣的企業去正面進攻,死磕核心科技,爲中國夯實進步的根基。就像 TCL 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紀錄片《敢向山行》中所說的:無懼奇險,以遠見,紮最深的科技之根;以笃行,攀最高的科技巅峰。
正面進攻,解決少屏
" 我們要仰望别人。再望再望似乎都望不到頭…… "
這是李東生回憶起 1997 年參加德國 IFA 展,發出的一句由衷感慨。
IFA 是歐洲最大的消費電子展之一,想出人頭地的消費電子企業無不以在此露臉爲榮。
家電,是當時的中國爲數不多的可與世界巨頭同台競争的産業。
但真正同台競技,了解行業的未來趨勢,才會明白中國和世界的距離有多遠。
當時事業蒸蒸日上的 TCL 真正有了危機感。
類似的意思,1978 年出訪日本的鄧小平在對日本的經濟、社會進行了一番深入細緻的近距離觀察後也表達過相似的意思。
小平的話更狠,他說,再不發展,中國就要被開除地球球籍。中國也由此走上了一條義無反顧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的道路。
00 後很難想象,發現自己全方位落後的那種失落感和強烈的危機感。
當時的電視機還是 CRT 的天下,中國已經是 No.1,TCL 是國産品牌頭部陣營。但是,在國際上,CRT 已顯頹勢,背投、等離子、液晶等新技術方興未艾。
當 TCL 瞄準法國湯姆遜的背投技術,長虹卻喊出了彩色顯像管還能再賣 8 年。
中國頭部企業的這次重大失誤,最終成就了正面進攻死磕液晶面闆技術的韓國三星。曾經掌握了電視機 95% 的中國,短短幾年就把 80% 的價值鏈拱手讓人,中國企業還就此陷入 " 缺芯少屏 " 的困局。
到 2012 年前後,中國雖然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彩電,但中高端面闆幾乎全部進口,面闆和石油、鐵礦石、芯片一起并列中國進口前四。
當中國企業準備轉換賽道時,又發現面闆、半導體、真空蒸鍍……幾乎每個環節,人家都能卡你的脖子。
要攀上價值鏈的頂端,必須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9 年,曾經點錯科技樹的 TCL 決心攀登半導體顯示的高峰,投資華星,一出手就是當時最先進的 8.5 代線面闆。
普通人無法想象,面闆對當時的中國企業有多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超過 300 道生産工序,必須在每立方尺不超過 10 粒粉塵無塵室中完成,液晶封裝更是國外大企業的不傳之秘,給多少錢都不賣。
當時中國企業缺人,缺技術,而且一旦失敗,由于投資額巨大很可能萬劫不複,但TCL 決定偏向山行。雖然中間困難重重,但曆經 17 個月,TCL 華星終于量産。
高世代的投入讓 TCL 得以跻身利潤最豐厚的大尺寸面闆,同樣成功的還有京東方,借亞洲金融危機拿下韓國現代的液晶部門,然後一路上世代。
到 2021 年,全球共有 6 條 10 代以上的生産線,中國獨占 4 條。技術越先進,越容易出效益。
中國企業先是靠成本優勢,不斷将韓日擠出中低端市場,再在中低端市場步步爲營,積聚進入高端市場的能量,最終在高端市場發力,奠定勝局。
随着 2020 年 TCL 完成對三星蘇州産線收購,标志着中國企業開始掌握 LCD 面闆的話語權。
據洛圖科技(RUNTO)發布的《全球液晶 TV 面闆市場月度追蹤》報告顯示,僅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電視面闆廠出貨量,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就再次刷新了曆史高值,達到 70.9%。
" 少屏 " 在中國自此成爲曆史。
TCL 在 2022 年電視銷量超越 LG,來到世界第二,無比接近三星。
中國面闆顯示産業的重新崛起是和對手真刀真槍比拼的結果,所以不用懷疑中國企業家的戰略決斷力。
哪有那麽多彎道超車
彎道超車?當然也有,但大多發生技術大變革的時候。
但技術大變革,人類工業文明以降四百年,總共也沒發生過幾次。
新能源汽車,常常被視爲中國彎道超車的典型案例。
2023 年,亮相德國慕尼黑車展、東京車展的中國新能源車,在汽車強國的大本營迎來了無限風光。
尤其是在日本,豐田、本田、鈴木……一衆大廠推出的新能源概念車甚至還不如比亞迪、蔚來、理想的現貨車,讓日本觀衆有點受傷。
這肯定會讓中國人覺得揚眉吐氣。
中國一直有一個成爲汽車強國的夢,但在燃油車時代,用盡了政策、市場傾斜,依然沒造出一部在國際上僅靠品質就能代表中國的車。
但世界上大多數科技進步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彎道超車的機會真得很少。
最典型的就是造大飛機、芯片,越是涉及到材料、高精設備、基礎科學、代碼、高端制造工藝……基本繞無可繞。
對大多數産品、工藝來說,一招鮮能吃遍天的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往往需要應用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才有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一旦走上攀登之路,就會發現一山過後又是一山,隻要前進,就需要不斷攀登。
科技樹的分叉衆多,技術的密集度超過想象,爲了避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很多時候不僅要盯緊前沿,還要幾乎 " 全覆蓋 "。
就像 TCL 在掌握了大尺寸 LCD 的主導地位後,不僅要開發新工藝降低 OLED 成本,爲自己殺入這個高價值領域積累資本,還要同時專注 Mini LED、Micro LED、柔性 OLED 等諸多個顯示前沿技術。
如何降低 OLED 的成本,使其能夠大規模應用,是 TCL 爬的又一座小山包。
傳統的 OLED 顯示采取的是真空鍍膜技術,其器件結構和發光結構都非常複雜,單是 QD-OLED 中的堆疊器件共需要蒸鍍約 22-24 層。
真空蒸鍍的設備和工藝本身就更複雜,其難度據說不亞于光刻機。2014 年,TCL 開始死磕印刷顯示這種新興技術。
相對于傳統的液晶顯示技術,因爲它不需要昂貴的液晶面闆和背光源,僅需要通過噴墨打印的方式形成 5-6 層有機膜即可形成紅、綠、藍發光單元,器件結構和發光結構都非常簡單,材料利用率也高達 90%。而且,對柔性屏也十分友好。
而且使用印刷工藝的 OLED 在設備和工廠建設方面的初始投資成本也更低,在生産過程中還具有較低的運營成本。
如今印刷顯示已經可以完成 65 吋 8K 顯示器,它确保了中國企業在 OLED 面闆領域與全球領軍企業齊頭并進。
你說它是彎道超車也行,畢竟它獨辟蹊徑。你說它不是,也不錯。
爲了攻克這個新技術,2003 年,TCL 就成立工業研究院,專注基礎技術的開發。TCL 過去五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460 億,2022 年突破一百億,研發投入強度可媲美華爲。
2022 年,TCL 掌握的 PCT 專利超過了 1 萬 6 千項。
雄厚的半導體顯示科技方面的技術積累,才讓獨辟蹊徑成爲可能。
要掌握上遊
爬過高山的人都知道,一隊人登山,打頭的體力消耗會大得多。跟在後面的,則能輕松不少。
作爲後來者,中國發展起步階段,小平同志說要摸着石頭過河。
TCL 在電視制造、半導體顯示領域的攀登,更多的時候是跟随者。但終有一天,中國的企業也會走上一條沒有人走過的登頂之路。
因爲," 不掌握上遊,永遠要仰人鼻息,存不得繼續依賴的幻想。"
2020 年,TCL 收購當時的天津中環集團,進軍新能源光伏領域,在新賽道找到更高的起點。
新能源光伏和半導體顯示都屬于泛半導體領域,企業運作有很多相通之處,進軍新能源光伏,也算應時而動。
新能源建設成本高,5 年前才勉強降到投資成本每瓦 8 元,發電成本每千瓦時 0.8 元左右,相對火電的 0.3 元、水電的 0.1 元,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幾乎毫無競争力。
TCL 依然是通過正面死磕技術創新,找到了降本增效的大道。
以 TCL 中環首創的 G12 超大光伏矽片爲例:通過科技創新,其光電轉換效率能夠提升 3%,度電成本更是足足降低 6%。
這種單片電池的發電功率,對比常規産品的發電功率,可以達到近兩倍的程度。由此才能夠實現更低度電成本,這也是 TCL 中環爲光伏全面迎來平價上網時代打造的超高價值産品,意義可謂重大。
如何做到的?這背後,不得不提及 TCL 中環首發的 210 矽片平台型技術,通過死磕超百餘項已申報專利及自有知識産權的技術,并且能将技術深入融入到工業 4.0 柔性智能制造,帶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更高的生産制造效率,唯有此,更低的度電成本才有可能實現。
基于工業 4.0 的智慧工廠,TCL 中環的單台月産能領先行業次優水平 25%-30%、矽片成本對比行業次優水平降低 13%。
TCL 中環矽片工廠已經能實現部分區域 " 黑燈 " 運行。
換成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TCL 中環 G12 晶體晶片的大尺寸、薄片化、細線化、N 型技術,讓 TCL 擁有了後發差異化競争力。
至于工業 4.0 智慧工廠,TCL 更是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了相關研究。
TCL 的技術可以幫新能源企業大大減少了終端成本。
G12 先進産能 +4.0 智慧工廠,讓 TCL 取得光伏矽片外銷市占率全球第一,G12 市占率全球第一,N 型矽片外銷市占率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項目上,高起點使得 TCL 有望以最短的時間成爲山峰。
高科技競争,中國企業來了
李東生曾經說過," 國家的競争就是經濟的競争,競争主體是企業。中國從經濟大國發展成爲經濟強國的曆程,就是中國企業追趕超越全球産業巨頭的過程。"
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努力成爲讓中國從制造強國轉變爲技術強國的推手。
2018 年,大國博弈如火如荼。4 月 19 日的《科技日報》鑒于當時的形勢,列出了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 35 項卡脖子技術,包括芯片、操作系統、觸覺傳感器、真空蒸鍍機、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等等。
這是一份不完全清單。
想了解科技競争的殘酷,中國人最應該看的是瓦森納協定,這裏面規定的對中國限制出口的技術産品清單涵蓋 31 大類,大約 200 頁。
5 年後,35 項卡脖子技術,中國已經在 22 項上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
幸運的是,中國有一大批類似華爲、TCL、海爾……的科技企業,願意直面競争,在看似普通的賽道上完成了很多一點也不普通的工作。
高速列車就不用說了,集車輛、通信、信号、電力、牽引、軌道、控制……衆多高技術于一身,國産化率已經達到 97%,甚至已經實現了時速 350 公裏高鐵全線路、全系統整車出口,印尼雅萬高鐵于今年 10 月 17 日正式開通。
還有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幾乎殺瘋了,逼得美國要啓用非關稅壁壘,逼得歐盟要動用反補貼調查,如今中國已經成爲全球光伏組件最大的生産國、出口國,也是新能源汽車最大的生産國和出口國。
還有國産商用大飛機 C919,由于中國的長江 -1000A 發動機已接近成功,導緻美國在對華制裁時很少考慮限制賽鋒 LEAP-1C。
醫用核磁共振設備,中國出現大爆發,到 2023 年在中國市場直接把價格打下 90%,中國造瑪西普伽馬刀,以其先進、穩定的特性殺進美國市場,改變了世界放療市場的格局。
不過,攀登到一定高度,人們往往會愈發謙遜。
李東生說,每次去看展都會看到我們跟競争對手的差距,我們在進步,别人也在進步,隻要我們進步得快些,還是能趕上它們的。
未來的科技競争,不隻是大企業與大企業的競争,更是産業集群與産業集群的競争。
全球科技競争,我們需要更多中國科技企業,不繞路,正面死磕核心科技。
科技高峰在面前,路在腳下,對手在前面,中國企業,唯有前進。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爲中産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财富。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打開這個号。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産業轉型……這裏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信号。
更多精彩經濟趨勢分析
請關注"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