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崔文靜
編 輯丨包芳鳴
圖 源丨圖蟲
近期,監管層反複提及 " 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回購注銷、加大分紅等方式更好回報投資者 "。此後,上市公司即掀起一波回購潮,用 " 真金白銀 " 彰顯市場信心。
1 月 31 日晚間,超 80 家上市公司發布股份回購計劃。如果将披露回購進展者計算在内,更新回購公告的上市公司更是超過 140 家。這是 2024 年以來的第一波上市公司回購潮,也是 2023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 "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 以來的第七次 A 股回購潮。
業内人士向記者分析,此番回購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單家企業回購力度有所增大。例如,凱萊英回購金額高達 6 億元 -12 億元;三一重工回購規模在 6 億元— 10 億元;三安光電回購金額同樣高達 5 億元 -10 億元。二是,響應 " 企業市值管理 " 政策,一些央企國企主動加入回購大軍。例如,海通證券抛出 3 億元 -6 億元的股份回購計劃。三是,從回購目的來看,用于 " 注銷 " ——這一最受市場歡迎、最爲利好投資者的回購方式的上市公司增多。例如,欣旺達計劃回購 3 億元 -5 億元進行注銷并相應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超 80 家上市公司新增回購
1 月 31 日晚間,超 80 家上市公司新增股份回購計劃,約 60 家上市公司更新回購方案。
據 Wind 數據統計,2024 年以來,已經有近 500 家上市公司進行回購,回購股份接近 12 億股,回購金額超 150 億元。
實際上,自 2023 年 7 月以來,上市公司回購力度呈現逐月遞增态勢。從回購金額來看,7 月尚爲 61.17 億元,此後以每月超 10 億元的速度持續增長,11 月時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至 117.64 億元,12 月達到 139.40 億元。經曆 1 月 31 日的新一輪回購潮後,2024 年 1 月上市公司回購力度創下 151.22 億元的單月回購規模新高。
從 1 月 31 日新增股份回購方案的企業來看,不少企業抛出億元回購計劃。凱萊英、三一重工抛出最低額度 6 億元的回購方案,前者将回購上限定爲 12 億元,後者最高回購 10 億元。三安光電同樣誠意十足,計劃拿出 5 億元 -10 億元進行回購。欣旺達與中微公司回購規模在 3 億元 -5 億元。另有包括金山辦公、華海清科、聚辰股份、新緻軟件、東方電纜、國科微、晶豐明源、南都電源、華孚時尚等在内的數家上市公司回購規模超億元。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看來,此番回購潮力度非常大。他認爲,真正有意義的回購是能夠通過回購向市場展示公司目前經營能力、核心競争力,未來發展戰略謀劃與長期前景,提振投資者信心,同時能夠通過調節回購力度,進行資本優化,管理資本結構,最大程度利用可用的現金,助力公司長遠發展。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建議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回購。" 回購的目的應該是爲了提升公司的長期價值和股東回報,而不是僅僅爲了穩定股價或進行市值管理。" 田利輝提到。
他建議投資者關注上市公司回購後如何使用這部分股票,是否會進行長期持有、是否會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等;同時結合市場走勢、公司業績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和判斷,分析回購時機和價格的适宜性。
提振 A 股需要更多配套措施
此輪上市公司回購潮,是 2024 年以來的第一波回購高潮,業内如何看待 A 股當前配置價值?田軒認爲,與全球主要股票市場相比,A 股市場的估值水平相對較低;中國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和政策鼓勵;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依然穩健。三者疊加,使得 A 股具備長期配置價值。但他同時提醒投資者,配置 A 股市場需要控制風險,認真分析基本面,避免盲目跟風或過度交易;并且考慮分散投資和優化配置,降低單一資産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 7 月以來,監管已經出台一系列資本市場利好措施。2024 年 1 月 28 日更是抛出市場呼聲高漲的政策——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
田軒建議提振 A 股還需從六方面出發,即:實施超預期政策,積極引導市場發揮正面促進效應;貨币政策提高精準性,加大信貸優惠力度,穩住創造海量就業的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有序降低撥備覆蓋率,保障經營環境,穩住就業率,做到穩複蘇與保民生同步;大力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穩步落實注冊制改革,增強直接融資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爲發展期企業提供更多融資通道;降低投資門檻,同步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提升市場流動性,融資端科學合理保持 IPO、再融資常态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态平衡,交易端充分發揮市場自主權,在保障市場運行平穩的基礎上,降低監管幹預,并持續改革交易機制,提高交易活躍度;加強引導社保基金、保險基金、企業年金等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譚雅涵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