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滿投财經
9 月下旬以來,筆者明顯感受到了一類股票重新煥發了活力。在華爲 Mate 60 加大出貨量計劃、問界新車訂購超預期的背後,一條以華爲産業鏈爲軸心的賽道股開始明顯走強。而這些股本身又有着蘋果産業鏈的痕迹,讓人感受到了一波來自 TMT 産業的 " 文藝複興 "。
随着華爲在芯片端的突破,華爲産業鏈似乎回到了 2017 — 2018 年市場時期的熱度。然而時過境遷,智能手機市場的紅利早已不如當年,消費電子更是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持續承壓,華爲真能以一己之力打造消費電子行情的拐點嗎?當前概念股的漲幅,又有多少是跟風,多少能持續呢?
01 産業鏈映射複刻,但天時已然不再
自我國發布《中國制造 2025》政策綱領以來,我國制造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 / 轉型的時間段,我國在先進制造業,尤其是電子、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領域進步迅速,廣泛地參與到了全球産業鏈的分工中。而在衆多産業鏈中,又以蘋果産業鏈、特斯拉産業鏈最具有代表性。
截至 2021 年,我國在蘋果的産業鏈中依舊承擔着重要作用,中國供應商占蘋果核心供應商的比例接近 50%;特斯拉則是将整車廠建立在中國上海,并将車身組裝、電池組裝、锂電池、傳感器、車身零部件等産品的需求放在了國内。來自終端的需求成爲中上遊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也形成了 "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高度業績相關性。
在 2017 年— 2018 年時期,市場對華爲概念 / 華爲産業鏈的期許,其實類似于對蘋果産業鏈的複刻映射。市場希望在智能手機紅利上升期複刻蘋果的商業模型。從時間點來看,蘋果産業鏈的崛起與智能手機滲透率紅利有着較深的聯系,得益于智能手機的換機需求,蘋果産業鏈才在 10 年的持續增長中擴大規模。
然而自 2020 年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化理念進入了低谷期。疫情影響了全球航運之間的聯系,導緻了全球供應鏈的緊張,進而刺激到了諸如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産業鏈安全的神經。美國開始考慮制造産業鏈的轉移,回流,并開始出台半導體、芯片相關的限制法案。中國不少相關供應鏈企業也因此受到沖擊。
從産業鏈替代角度而言,華爲手機産業鏈的複興有望帶動電子産業鏈,随着供應産能瓶頸的
解決,華爲有望重新站穩中國市場的巅峰,其供應鏈具備較強确定性。然而在當前的環境下,智能手機滲透率已然觸頂,筆者認爲華爲很難在消費電子的寒冬中使自己的産品長期火爆銷售,從而形成持續不斷的銷量增長反饋。
一方面,經濟環境的下行會抑制非必要消費需求。而另一方面,則在于手機的更新換代需求走弱。不同于手機→智能手機的功能性飛躍,當前智能手機換代的 " 瓶頸感 " 非常明顯。盡管 Mate 60 在北鬥衛星、人工智能交互、長時間續航等領域實現較大的創新,但就手機産品而言,這類功能均是 " 升級 " 而非 " 突破 "。天時已失,筆者不認爲華爲的手機産業具有逆轉市場環境的能力,華爲值得期待的點還在别處。
02 問界預定銷量火爆,汽車業務或成核心變量
國慶假期以來,華爲問界汽車的市場預期關注度持續走高。9 月 12 日 -10 月 7 日之間,AITO 問界新 M7 預訂量超過了 50000 台,其銷量超出了市場的預期。其中或許有華爲芯片突破帶來的熱度所緻,但超預期的核心或許還是在于智能駕駛這一賽道領域上。
華爲并未進行整車産能的重資産投資,主要通過品牌的方式與國内其他車企合作生産。新款問界 MT 上市之後保持高熱度的重要原因是搭載了鴻蒙智能座艙和 ADS 2.0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華爲鴻蒙 4.0 智能座艙系統,實現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能力。除問界之外,華爲智選模式下與奇瑞合作的問界 S7 預計将在 11 月底發售。
相較于比亞迪或是新能源三劍客等企業,華爲在智能駕駛安全性方面的宣傳較爲突出。根據數據統計,新 M7 訂單中智駕 MAX 版本占多數,顯示了消費者對智能化認知的鮮明拐點。依托于華爲 Mate 60 在芯片上的封鎖突破,以及衛星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手機新功能的造勢,市場對華爲打造的 ADS 2.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信心或有所提升。
從産業鏈來看,随着 AI 技術的進步,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智能駕駛方案成爲汽車制造商的布局重點。智能駕駛的實現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涉及底層芯片、AI 模型等一系列産業。基于 " 自動駕駛汽車 " 這一産品的生态鏈有望成爲華爲對特斯拉/蘋果産業鏈的複刻映射,帶動相關公司的業績和估值。
據華經産業研究院此前的預測,到 2030 年,我國 L3、L5 級智能駕駛的滲透率将會分别達到 40%、12%。随着智能駕駛汽車滲透率的提升,将會持續帶動智能駕駛市場整體算力需求的增加,預計 2025、2030 年智能駕駛市場算力需求達到 1.9 萬、19 萬 TOPS,2021-2025 CAGR 達 112%。
2023 年作爲泛用性人工智能超預期落地的年份,以城市工況智能駕駛技術爲首的智家車型迎來了超預期的落地趨勢。包括理想、小鵬、蔚來新能源三劍客在内,年内均有城市輔助駕駛系統的落地規劃。而基于華爲雲、華爲算法能力帶來的加成,市場對華爲系的自動駕駛産品或具有更多的信心。基于華爲智能駕駛汽車領域的産業鏈,或将成爲華爲概念景氣爬升的主力。
除了智能駕駛外,華爲值得關注的産業還有很多,無論是國産替代邏輯主導的芯片産業,或者是通信技術升級方面的 5.5G、NTN、以及 AI 世代背景下的雲服務能力,華爲産業鏈是充滿了可能性的。當前的驅動因子在于汽車上,未來又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