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面升級!
第四期華夏基石AI戰略領導力特訓營熱招中!
作者| Founder Park
來源 | Founder Park 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我們經常聊如何做一款好的 AI 産品,卻很少聊怎麽成爲一名好的 AI 産品經理。
知名播客 Lenny Podcast 最近采訪了 Aman Khan 的産品總監 Aman Khan,曾在 Apple、Cruise、Spotify 擔任過産品經理的他,如今在做一款模型能力和數據檢測的平台。對于 AI 産品經理,有足夠的發言權。
聊的話題很聚焦,如何成爲 AI 産品經理、如何成爲 5% 的 AI 産品經理,以及如何挖掘産品的好創意。
一些有意思的點:
三種 AI 産品經理:平台産品經理、AI Native 産品經理、AI+産品經理,但核心都是要解決問題。
成爲 AI 産品經理的第一步:先用 AI 構建出你的第一款産品。
AI 時代反倒更需要産品經理,因爲最難的部分是知道該做什麽,找到那些真正需要解決的機會和問題,然後清晰地傳達給 AI 工具該做什麽。
不要做别人都在做的事。僅僅因爲 ChatGPT 這種界面讓大家覺得很直觀,大家都喜歡用,也很熟悉,并不意味着這就是你該做的。
好的産品經理不僅要持續地爲客戶創造價值,還要爲自己的團隊騰出空間,不斷試錯、叠代,要接受技術變化飛速的現實。
AI不是單純爲了自動化問題,而是讓用戶的體驗變得更簡單,降低創造的門檻。
作爲AI PM,要學會在不确定中「遊走」,不斷試探和調整,直到你感受到産品在某個方向上「拖曳」着你往前走。
AI 産品經理有三種,
但核心都是去解決問題
Lenny:成爲一名 AI PM,我們在 AI PM 中經常聽到這個術語,就像通過訓練營認證成爲 AI PM 一樣。除了「從事 AI 工作的 PM」之外,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解釋是什麽?
Aman Khan:産品經理的工作就是把設計、工程、商務拓展、運營、銷售等各方聚集在一起,最終推出有影響力的産品。所以,你的責任是代表客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除了這些,AI 方面我覺得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的産品經理。
第一種是 AI 平台産品經理,這是我自己目前的角色。這類産品經理主要是爲 AI 工程師構建工具。舉個例子,我現在在 Arize 公司工作。我們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可觀測性和評估平台。我們已經有幾年曆史了,最開始是專注于機器學習,包括排名、回歸、分類模型,基本上是任何在應用程序中可能出現的推薦系統或黑匣子。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步将業務拓展到更廣泛的 AI 領域。
現在我們主要集中在大語言模型上。現在有很多工具是建立在 OpenAI 或 Anthropic 提供的 API 上的,或者是其他大語言模型的接口上,但這些工具目前還是比較笨重的,界面也很新,很多功能還在不斷完善。畢竟大家也才開始在大語言模型上做開發,整個領域還是處于起步階段。
所以,目前的工具還很初級,能幫助開發者理解他們的應用是否按預期運行,這些工具還在發展中。這就是我關注的領域,幫助 AI 工程師了解他們的工具和應用的實際效果。如果你是另一個公司的 AI 産品經理,負責爲公司業務帶來影響,那你就會明白,你需要向領導證明:你的應用的确有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接下來是 AI 産品經理,核心産品本身就是圍繞 AI 設計的。這類産品經理的例子可以參考 ChatGPT,或者說之前提到的 Raiza 和 NotebookLM,都是很典型的 AI 産品。這裏的核心體驗就是由底層的 AI 模型驅動的,可以說這就是它的「秘密武器」。這些産品經理的任務就是把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推動進步的技術,包裝成适合企業、消費者或用戶使用的産品,讓他們能夠實際應用這些技術。簡單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把 AI 技術打包成可消費的産品。
第三種産品經理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那種 AI 賦能型産品經理。簡單說,就是你原本做的産品經理工作,已經有 AI 技術來輔助你,讓你的工作更高效。我認爲,作爲一個 AI 賦能型産品經理,你并不需要從零開始構建一個 AI 模型,可能你沒有像 Google 或 OpenAI 那樣強大的資源和研究團隊,但你可以利用現有的大語言模型或其他類型的模型,構建最适合客戶的體驗。這就是 AI 技術如何幫助産品經理更好地完成工作。
随着 AI 技術的普及,很多産品經理的工作将逐漸圍繞着 AI 進行。未來,AI 技術可能會像數據庫一樣,成爲 SaaS 應用中普遍的基礎設施。所以,如果你真的分析一下未來的趨勢,很多産品經理可能會朝着某一種 AI 産品經理的方向發展,要麽是在爲其他産品經理或公司開發 AI 工具,要麽是打造一些前沿的 AI 模型,像 NotebookLM 那樣,或者基于某種 Transformer 模型或 GPT 模型,來解決客戶的問題。
Lenny:平時你用哪些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産力呢?
Aman Khan:我現在超級癡迷 Cursor 和 Replit 這兩個工具,幾乎每天都在用。它們特别适合用來做原型,幫助我自己搞明白到底能做些什麽。作爲産品經理,用這些工具做一個能運行的展示原型非常有幫助。當然,這個原型還不能直接投入生産環境,但至少按鈕能用,而且邏輯也搭建得差不多,能用來講個故事。
還有一個很棒的工具,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 Vercel,特别适合用來做落地頁(landing page)。如果你需要做一個落地頁面,Vercel 現在有一個叫 v0 的起始模闆,輸入一些提示,你就能快速生成一個非常漂亮的落地頁。而且不僅僅是落地頁,如果你給它正确的提示,反複調試,你甚至能得到一個相當不錯的工作界面。這對你和設計團隊一起讨論初步的原型和界面很有幫助。
如果你在設計界面,AI 可以幫助你做一些圖形設計。比如你可能需要設計一個 logo,或者你想通過視覺化的方式講述用戶故事。像 Midjourney 或 DALL-E 這樣的工具就非常适合,幫助你快速生成這些視覺素材。隻需要掌握如何通過正确的提示來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對我來說,這取決于你所在的公司類型。如果你在做的是用戶體驗相關的工作,像圖像生成這種工具可能就特别有用。比如 3D 建模方面,現在也有一些新興工具在發展。
如何成爲 AI 産品經理:
先用 AI 把産品做出來
Lenny:很多人想到AI産品經理,應該就會想到自己想做的就是那些深度集成 AI 的産品。對于那些想轉行成爲 AI 産品經理的人,你會給那些想進入這個領域的人什麽建議,學習哪些東西,才能進入這個方向的職位?
Aman Khan:我自己有點像個外行,其實我之前學的是機械工程,完全和計算機科學無關,很多東西都是後來自己學的。我沒有上過機器學習或 AI 課程,也沒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說回來你剛才提到的這兩種 AI 産品經理,一種是爲其他 AI 工程師構建基礎設施的産品經理,另一種是開發 AI 産品的産品經理。無論是哪種類型,你都要關注最終的客戶。最終,你一定要熱愛解決的問題。
我記得你之前說過一句話,非常打動我,就是「如果你愛上了那個問題,你就會用技術推動它的邊界來解決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我一直很着迷于幫助那些非常技術化的用戶,像 AI 工程師、數據科學家,解決一些我認爲不算特别難的問題,比如如何構建一個儀表盤來了解我的模型運行情況?這看起來不難,但随着你的深入,問題的複雜性就開始顯現出來。你逐漸意識到,你在推動技術的進步,你是在探索可能性,并努力推動這個領域向前發展,以解決客戶的問題。
AI 産品經理也是一樣,你的目标是設計出最好的客戶體驗,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如果你真的熱愛這個工作,花時間去思考,你想要解決的理想體驗是什麽,最後你會找到各種工具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決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假設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客戶有很多支持請求或者抱怨。想象一下客戶支持的現狀,通常需要通過聊天機器人輸入問題,但有時機器人理解錯了,或者你得找很多文件來解決問題;要麽就是打電話時描述問題,但不确定自己是否被正确理解,會等很久。如果你是這個客戶支持體驗的産品經理,那麽理想的産品體驗就是,當客戶提出問題時,你能夠快速高效地解決他們的問題,不管中間是怎樣的過程,你隻需要盡量減少這些中間環節的摩擦。
假設從一個電話開始,現在有很多新興的工具開始出現,其中一個非常前沿的就是 OpenAI 最近發布的實時 API。這個 API 是一個語音 API,可以通過提供一些文字,和 AI 生成的語音機器人進行實時對話。如果你是消費者,也可以親自體驗。隻要你是 ChatGPT Plus 訂閱用戶,就可以試試這個最前沿的語音聊天體驗。爲什麽這個很有意思?因爲如果你作爲消費者,試用這種技術,探索 AI 技術的潛力,你可能會突然靈光一閃,意識到「哇,這個東西現在雖然看起來還挺早期的,但它的潛力很大」,然後你可以帶着這個想法和你的團隊讨論,看看是不是可以用這種技術做一些創新。
所以我覺得這個領域就是這樣:你需要被好奇心驅動。你的好奇心會帶你走向很多不同的方向,幫助你發現哪些工具能夠幫你解決問題,甚至在自己的産品中實施這些工具。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鼓勵你探索自己驅動力的機會,然後找到那些真正能讓你實現目标的工具。
Lenny:再深挖一下這個話題,假設有人想做AI産品經理,你覺得他們具體應該學些什麽技能或者技術,才能有機會進入這個領域?是應該專門去學 AI 相關的技術,還是說其實做産品經理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産品,AI 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Aman Khan:就像你說的,真正的挑戰是,應該具備哪些技能才能勝任這個職位?我又該怎麽讓自己脫穎而出?我覺得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首先,你得打好基礎,了解機器學習和 AI 的基本概念。你需要知道是什麽驅動了這項技術的進步。接下來,你要根據自己的興趣,繼續深入這個方向。所以,這其實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你需要知道哪些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是你怎麽将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想解決的問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行業裏。
我覺得你應該被好奇心驅動。比如你可以從一些基礎的學習資源入手,像 Andrej Karpathy 講的關于 LLM 的入門基礎視頻,一小時左右的内容,了解了之後你就能明白這項技術是怎麽運作的、有哪些局限。你也可以把這個視頻放到 NotebookLM 裏,可能能得到一個更簡潔的版本。另外一個層面就是,盡量去實踐這些工具,親自試試怎麽推動技術的邊界。這兩者結合起來,能幫助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其實,如果回顧一下早期的情況,做産品經理是沒有專門的學位課程的,更别提 AI 産品經理了。所以,如何讓自己在衆多競争者中脫穎而出?你需要展示出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構建一個圍繞 AI 的技能體系,并且學會如何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你感興趣的行業。這也是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在申請過程中脫穎而出。現在正是一個你可以通過展示自己做過的産品組合來吸引招聘經理注意的時刻。即使這些産品隻是原型,展示出來的效果也能讓你在面試前就給招聘經理留下深刻印象。
稍微總結一下,作爲一個曾經參與招聘 AI 産品經理的人,招聘流程其實主要關注三個方面:1) 這個人能勝任我招聘的工作嗎?2) 他/她對我們的工作有多大的熱情?3) 我喜歡和他/她共事嗎?
所以,如果你已經有了 AI 和機器學習的基礎,并且有一些産品作品集,那麽在面試之前,你就已經回答了招聘經理的兩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你其實省去了很多面試流程中需要逐一評估你是否能做市場營銷、做工程、做核心産品經理的過程。我的建議就是,先從基礎學起,培養自己的技能,靠好奇心推動自己前進,最後把這些技能轉化成一個能在求職中脫穎而出的作品集。
Lenny:我特别喜歡你剛才說的這點——其實并不是說有「捷徑」能直接讓你成爲AI産品經理,而是通過構建自己做過的産品,尤其是你用 AI 做的産品,能讓你看起來非常有價值。比如現在用像 Cursor、v0、Replit 這樣的工具,你可以快速構思和制作原型,甚至通過 Midjourney、DALL-E 這些工具繪制草圖、做界面設計。這些方法都非常實用。所以如果你想申請 AI 産品經理職位,但沒有任何做過的産品或者原型,那肯定不太好競争。
Aman Khan:其實現在要進入 AI 産品經理的領域,比之前更容易了。過去,你可能需要更紮實的機器學習背景,才能有機會進入那些做 AI 産品的公司。那些公司當時需要你對機器學習和模型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數據如何準備、如何劃分訓練數據、如何啓動一個項目,以及涉及到的基礎設施等。
但現在,AI 産品經理的角色更多是圍繞或爲其他 AI 産品團隊打造體驗。比如,現在有很多很好的視頻,教你如何在一個小時内構建一個應用。我這裏有個小例子,挺有意思的:有次我在給一個朋友介紹 Replit,他跟我說:「現在我沒時間再學新的工具了,科技領域變化太快。」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展示給他看什麽是可能的。所以我打開手機,去 Replit 的網站,直接輸入一個提示,讓它幫我生成一個網站,并且立馬就能訪問。我當時就要求它幫我生成一個新聞通訊的注冊頁面,結果第一版做得還挺不錯的,但我還是希望它再優化一下。于是我重新輸入提示,讓它調整外觀和配色。不到五分鍾,我就用手機做出了一個完整的注冊頁面。這在一年前是完全做不到的。
我覺得,随着技術的進步,未來這些事情會變得更簡單,作爲産品經理,你的好奇心會不斷推動你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最終你就能成爲那個總是能發現「酷」新事物的人,并把這些新東西帶回公司。所以,這也是産品經理角色的一部分:對這個領域保持真正的好奇心。
Lenny:大概一個月前,我有個觀點,現在 AI 工具越來越多,很多人覺得産品經理沒啥用了。爲什麽還需要産品經理?工程師可以用這些工具自己做,設計師也能搞定,AI 可以幫你自動生成一切。那在這種情況下,産品經理還有什麽意義呢?
後來我意識到,其實完全是相反的,恰恰是因爲有了産品經理,你才可能不需要其他職能。你想,AI 工具的強項是什麽?就是它們能幫你構建東西,你告訴它想做什麽,它就能做出來。最難的部分反而是,知道該做什麽,找到那些真正需要解決的機會和問題,然後清晰地傳達給 AI 工具該做什麽。接着,還得有品味和感覺,知道什麽是好産品,什麽能在市場上成功。這不正是産品經理的工作嗎?
所以,我很好奇你怎麽看?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産品經理是最有可能在這個AI時代中茁壯成長的角色嗎?
Aman Khan: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有些高管或者公司 VP 可能會覺得,我們得趕緊進入 AI 領域,但他們往往也有一種慣性,習慣做已經奏效的事。所以我認爲,AI 産品經理在這種公司中的角色,實際上是代表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這些工具。如果你已經了解了這些技術能做什麽,又深刻理解客戶的問題,并且你是公司裏代表客戶聲音的人,那你就是最合适來明确應該做什麽、怎麽做的人。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位置。
而且,我想再補充一下你在播客裏提到的核心産品技能——影響力。這些 AI 工具能夠大大增強你的影響力,讓你能夠更有效地向設計、工程團隊傳達想法,甚至向公司高層說明應該做什麽。所以,當你能把想法傳達給不同的人時,這些工具在這方面真的是非常強大。它們讓 AI 産品經理能夠有更大的杠杆效應。對我來說,我完全同意,做 AI 産品經理,現在是公司中最有影響力的職位,尤其是在這個 AI 時代。
Lenny:太棒了,我很高興我們達成共識。
你剛才提到的這一點讓我想起了我們錄制前聊的 Mihika(Figma 的産品經理),她的超能力就是設計、工程、産品經理都能做,簡直是全能型人才。這也是爲什麽她在 Figma 這麽成功,能夠影響領導層去做一些他們原本不确定的産品,比如「我們真的需要做一個 Slides 産品嗎?」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能像 Mihika 一樣,作爲産品經理既能做設計又能做開發。
如何成爲前 5%:
不要做别人都在做的事
Lenny:什麽樣的AI産品經理能和普通的 AI 産品經理區别開來,成爲行業中前 5% 的佼佼者?
Aman Khan:大約兩年前,正是這個時候,ChatGPT 上線了。當時每個人都對它印象深刻,尤其是它的界面超級簡單、直觀,模型的表現也很強,幾乎感覺像人一樣交流。當然,那時候的版本比現在的要簡單得多,如果你現在回過頭來看,就像是在看老款 iPhone 一樣。那時候你确實會覺得哇,這個技術很厲害,但現在再用它,可能就會覺得這東西并不完美,很多功能還不夠強大。技術是會不斷進步的,大家對它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不過,當時的那個時刻,确實像是 AI 産品的「iPhone 時刻」。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意思。
然後,很多公司開始用這項技術,嘗試構建 AI 産品。結果,幾乎每個人做的第一個産品,都是基于自己公司數據的另一個 ChatGPT。不知道爲什麽,大家都集中在這個方向,很多 AI 産品經理都在說,「我們在構建一個内部聊天機器人,基于我們的知識庫,能夠回答問題。」但如果你看一下這些産品的實際使用情況,可能并沒有預期的那麽好。我認爲這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值得深思。
回到這個問題,想要在 AI 産品經理中脫穎而出,成爲前 5% 的優秀人才,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不要做别人都在做的事。僅僅因爲 ChatGPT 這種界面讓大家覺得很直觀,大家都喜歡用,也很熟悉,并不意味着這就是你該做的。你需要思考的是,這真的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嗎?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嗎?如果你深入思考,你會發現 AI 的界面其實可能很不一樣。它可能并不是傳統的聊天機器人形式,可能你在優化或者加速某個現有的流程,幫助人們更輕松地完成任務。
就像我們自己,在公司内部,我們需要處理大量數據來做決策,于是我們就嘗試去自動化這個過程。雖然我們也做了一個小型的聊天機器人來了解技術原理,但在 AI 的界面設計上,我們做了很多不一樣的嘗試。我認爲,很多前沿的 AI 産品,也并不完全像聊天機器人那樣。所以,你真正要問自己的是,設計這個産品時,最合适的界面是什麽?
Lenny:我聽到的是,如果你的團隊正在做的東西跟某個已有的基礎模型産品非常相似,比如說做 AI 基礎模型相關的産品,那可能是個危險信号,說明這可能不是一個大機會。所以要優化那些看起來與衆不同、具有創新性的東西。
Aman Khan:嗯,我覺得這其實有點像是過去兩年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現在這個時刻又重新出現了。現在的關鍵點就是關于「AI Agent」這個概念。我再提一下 Yuriy(Grammarly 的增長主管)的觀點,我聽過那個節目,覺得特别有啓發。他每天收到大量郵件,大家都說自己是做 AI 的,做 AI Agent,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大家往往隻是把這個技術套用到一個問題上,而沒真正描述清楚問題本身。大家說的是解決方案——比如說 AI Agent 來做某件事。
所以如果你真的分析一下,應該問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公司内部構建一個 AI Agent,還是應該讓那些基礎模型公司來開發這個代理層,然後你們的工作就是讓這個體驗在你們現有産品中無縫對接,讓用戶根本感覺不到是 AI。我覺得這才是最有力量的地方,也是産品經理可以真正創新的地方。老實說,你不太可能有那些頂尖的研究人員的能力來從零開始設計一個新模型,或者設計一些新技術來構建下一個代理框架。但你可以做的是,拿現有的技術,找到一種方式應用到你們的公司,這就是我覺得 AI 産品經理角色最突出的地方。
Lenny:我猜現在聽到這些話,很多産品負責人都在想,「太好了,我得讓團隊所有人都聽聽這個,因爲我猜每個産品經理和每家公司都在看着這些 AI 點子,不停地提各種 AI 相關的想法,大家覺得『哎呀,我們得做 AI』。于是就有了無數的 AI 産品創意。」所以我覺得這個建議真的很重要,也有很多次大家都在提醒,要專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爲了「做 AI」而做 AI。AI 隻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
Lenny:說得真好。通常 AI PM和頂尖的 5% PM 有什麽區别,你還有什麽想法可以分享的嗎?
Aman Khan:其實我想偷學點我們朋友 Kevin Yien(Stripe 産品經理)的建議,他在你播客裏提到過,我覺得對我個人來說特别有共鳴,那就是「你得能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
作爲一個 AI PM,你的工作不是去做 AI 産品,而是去解決客戶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核心理念很重要,我們也一直在回到這個話題。你會不斷地被團隊和公司推動,去解決某個商業指标,推動某個 KPI。但你真正的目标是要爲其他的事情騰出空間,比如做原型、親自去試用工具,給團隊一些時間做黑客松,自己動手嘗試工具,去拆解那些做得特别棒的産品體驗。比如,我們公司昨天就做了一個 NotebookLM 産品的拆解直播。我們大概每一兩周就會選一個前沿的 AI 産品,開一個網絡研讨會,分析它是怎麽做的。這三個活動其實并不會直接影響到你的 KPI 或者商業指标,但它們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領域。
所以我回到剛才的點:你得能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你不僅要持續地爲客戶創造價值,還要爲自己的團隊騰出空間,不斷試錯、叠代。你會發現有些實驗可能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激發用戶熱情,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東西。這也是一個很強的觀點,要想在 AI PM 這個領域脫穎而出,你得接受技術變化飛速的現實。你可能會認爲某個技術會帶來很棒的效果,或者你做的産品體驗很差。就像你之前提到的,好廚師偶爾也會做出一頓不合格的飯。AI 産品也一樣,你會經曆一些失敗,但目标是不斷叠代。
這就是 AI 變得更好的方式,也是公司能夠更好地部署 AI 的方式。所以不要放棄最初的方向,要找到方法讓 AI 在公司内部能夠不斷擴展。我認爲真正出色的 AI PM 就能做到這一點。
Lenny:我覺得「走路和嚼口香糖」這個比喻好像并沒有完全傳達 Kevin 想要表達的難度。仔細想想,走路和嚼口香糖似乎并不難,可能有個更合适的比喻吧。
Aman Khan:是的,我也不太明白爲什麽會用這個比喻,但它一直是用來形容做一些很難的事情,感覺好像根本就做不了這麽多事。
Lenny:哈哈,确實,咱們不糾結這個比喻。你認爲還有哪些類似的内容是你覺得非常有價值分享或讨論的,特别是關于如何成爲一名成功的 AI 産品經理,我們還沒有涉及到的?
Aman Khan:組織可能想要做某事,而你正在嘗試讓他們做另一件事,這正是這種角色中的挑戰,因爲圍繞 AI 有太多的喧嚣和興奮,知道要構建正确的東西正是這份工作需要傳達的。所以我認爲,當你把所有這些信号綜合起來,嘗試解決客戶問題,這就是最終成爲一名成功的 AI 産品經理的真正含義。這是工作中最困難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部分。
如何有好創意:
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
Lenny:你是怎麽在公司裏找到一些真正有趣且有潛力的AI應用創意的?是通過黑客馬拉松嗎?還是設定一些目标,确保解決方案中有 AI 元素?有沒有什麽實際的做法,能幫助你找到這些 AI 方向的好點子?
Aman Khan:在公司裏其實有三個方法,如果你明天就開始嘗試,應該能看到一些好點子浮現出來。
第一個是你剛才提到的,如何衡量 AI 的效果?我覺得産品經理很容易關注指标,事實上,我認爲每個 AI 産品經理都需要有一個衡量标準。每個公司裏的 PM 都有任務,要推動某個業務指标,但其實針對 AI 原型的開發,大家好像都沒有一個明确的衡量标準,這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和很多公司聊過,問他們怎麽衡量 AI 在業務中的影響,他們的回答是,「哦,我們不指望它直接帶來收入增長。」那到底怎麽知道你們做的事有沒有效果呢?所以,我覺得你需要一個衡量标準,就是要看你在這方面嘗試了多少次。
這跟第二點也有關系,就是黑客馬拉松的方式。我覺得黑客馬拉松特别好,能讓大家親身體驗技術,去掉這種「AI 不好用」的感覺。目标就是讓公司裏的每個人都試着用這個東西,我覺得這也是 AI 産品經理的一個好機會。很多時候,大家對黑客馬拉松有點抵觸,覺得它占用了公司的時間,但其實可以帶着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去,看能不能用 AI 來解決。你最後可能會有 10 個問題,其中 9 個你嘗試用 AI 來做,但都沒有效果。就像是,AI 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好用,或者你想要一個非常具體的答案,但 AI 處理這些問題時表現得并不好。
我有個例子,幾周前我們自己做了一個黑客馬拉松,工程團隊提出了各種想法,其中一個是做一個 Slackbot,幫助給值班的人員發提醒。我們本來覺得這個很簡單,就是如果有人在支持頻道說遇到問題,Slackbot 就能自動識别并把問題推給相關人員。我們想,這不就是 AI 的完美用例嗎?讓它分析問題分類,然後把信息傳遞給對的人。結果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爲信息中有很多上下文缺失。比如說,這個人兩周前做過這個問題,但現在他已經在做其他項目,另外一個團隊接手了這部分工作。所以,關鍵是要找到那些合适的問題去解決。而一個不錯的直覺就是通過黑客馬拉松來識别問題,看看哪些點子能成功,哪些不太行。
最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在用戶體驗上深入琢磨。你要找到問題去用 AI 解決,但其實,你也可以看看現有的成功 AI 産品,它們做對了什麽。舉個例子,很多人試圖用 AI 來完全取代某些工作,有個有趣的故事是,Betty Crocker(面食品牌)曾經推出過一種蛋糕混合粉,隻需要加水就能做蛋糕。結果這個産品反而銷量慘淡。後來他們改成需要加水和雞蛋,銷量一下子就激增了。因爲他們意識到,顧客其實想在體驗中有一點掌控感。你看現在的自動駕駛,雖然是全自動駕駛,但你依然能控制空調、音樂等設置,顧客還是希望自己能對體驗有所控制。
這就是類似「宜家效應」在 AI 産品中的體現:當用戶覺得自己對最終體驗有所影響時,他們會更有參與感,而不是讓一切都被自動化處理。這是我們從一些成功的 AI 産品中得到的一個重要啓示,也許你在這個領域還會發現更多類似的例子。
Lenny:這個觀點真是太重要了,雖然你可以做一個完全自動化的産品,但不一定非要這樣做。而且 Betty Crocker 的例子也挺有意思的,它讓我想起了 Blue Apron(食材配送公司)和那些做飯的服務。我有個朋友最近跟我說他做飯做得特别多,找到了時間去做飯,結果一問才知道他在用 Blue Apron。表面上看他好像在做飯,你也可以跟别人說:「我最近做飯做得很多」,但其實感覺不太一樣。
Aman Khan:對,真的。我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Blue Apron 的問題。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點。你看,Blue Apron 做的是什麽事情?他們是想讓人們吃飽,還是隻是填飽肚子?我倒不這麽認爲。如果你真的是想解決吃飯的問題,可能會做像 DoorDash(外賣配送公司)那樣的産品,按個按鈕食物就送到。但 Blue Apron 的目标其實是讓人們自己更接近做飯的體驗,或者更接近「做飯」的感覺。
我覺得這也是很棒的 AI 産品的做法,AI 不是單純爲了自動化問題,而是讓用戶的體驗變得更簡單,降低了創造的門檻。所以 AI 的作用不在于讓一切都自動化,而是讓用戶能夠更容易地使用它,做出更好的體驗。
好的産品經理
要帶着能量去推動項目
Lenny:你很有意識地選擇了做一個個體貢獻者(individual-contributor PM*),而不是往産品經理的高層職位走,比如晉升爲總監、VP之類的。要在 IC 崗位上成功并且長期發展,需要特定的技能和心态。很多人要麽沒法再往上走,要麽根本不想走上去,或者他們根本沒考慮過這種可能性。所以我的問題是,作爲個體貢獻者,想要長期取得成功,你覺得有哪些習慣、心态和經驗教訓是特别重要的?
individual-contributor PM:不承擔團隊管理職責,專注于個人項目的 PM。
Aman Khan:回顧我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多事情其實都取決于你個人的驅動力,我個人特别執着于解決客戶的問題。爲了做到這一點,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去鑽研細節,去了解問題的本質。所以我覺得成爲一個成功的 IC PM,主要有三個方面要特别注意。
首先,我想稍微設定一下基調,那就是成爲一名 IC PM 真的很困難。我之前提到過,如果你能使用這些工具,那麽在一定程度上進入産品經理領域會變得更容易,現在你有了這些工具來構建下一個原型,但我認爲公司内部産品經理的标準和需要産生的影響已經提高了。所以我認爲挑戰在于,你有一份非常艱難的工作,信号持續存在,事情不斷變化,你如何真正堅持下去?因此我認爲這裏有三件事情需要考慮,分别是精力、等待與遊走、以及放大信号來做決策。
首先是精力。我覺得這是我和我們 CEO 合作時最大的體會之一:當你不确定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時,精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去開一個會,帶着更多的能量和熱情,你會發現很多障礙都能迎刃而解。相反,如果你低落一點或者對某個想法不感興趣,大家都會感受到。畢竟我們在和人打交道。如果你改變一下心态,帶着一點更多的能量,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談話變得更順暢,感覺像是跟朋友在聊,而不是一場艱難的讨論。其實,你可能也會面臨不确定的情況,覺得自己很難做出決策,處于瓶頸期。其實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像是産品的「瓶頸」,而不是寫作的「瓶頸」。你可能在等待下一篇文章的靈感,而作爲産品經理,你是在等待一個能推進項目的點子或目标。
我舉個例子,差不多一年前我們就有過一個很難的選擇:該不該投資 LLM 和大語言模型的技術,還是繼續關注現有的客戶群體。這個問題一時沒法明确決定。所以我帶着能量去做了一件事,就是自己去聯系 LinkedIn 上所有有「AI」頭銜的人,開始約電話聊。通過這個過程,我不僅了解了如何更好地傳達我們的問題和産品,還能給團隊傳遞一個信号:我願意和大家一起深入細節,甚至在忙着推進現有項目的同時,也願意投入到這些「雜事」中。我覺得這種帶領團隊的态度非常重要。當大家對方向感到迷茫時,你作爲「球員教練」出現在場上,帶着積極的心态和能量去推動,能讓團隊的整體效率提高很多。
所以我覺得,像 LeBron James 一樣,你不僅是教練,還得親自參與到每個難題中。這種帶頭作用也是我們 CEO 給我們的一個啓示。雖然他會很累,我能感覺到,但他每次開會時從不顯現出來,始終帶着能量和熱情。
Lenny:我聽到你分享了兩點,聽起來很棒。第一點是,開會的時候保持積極和充滿活力真的能帶來實際的能量。第二點是,真正去做事情,去解決問題,比如主動進入銷售、可能成爲銷售人員,自己去接觸客戶,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針對第一點,怎樣才能帶來能量呢?是單純的「聲音大」嗎?還是隻要表現得很有精神?
Aman Khan:我覺得這其實很看個人。這是個很個人化的事情。比如對我來說,我可能會表現得很興奮,帶着我自己的能量去參與,但對其他人來說,可能隻是一些小事,比如關心一下别人怎麽樣,盡量讓會議的氛圍保持積極。我覺得每個人感受到的能量可能不同。其實這也跟我之前說的一個點有關,人類非常擅長捕捉别人微妙的信号。你要傳遞出一種讓人覺得你很投入、百分之百參與的能量。所以我覺得,關鍵是讓大家感覺到,你是能讓整個團隊的能量提升,而不是讓它下降。
Lenny:我之前和一個項目經理合作過,他就完全符合這個點。每次他開會,他都會帶着解決問題的态度進來,表現得超級積極、充滿活力,這種氣氛一下就能改變整個會議的感覺。
Aman Khan:我記得 Lyft 早期有個小故事,我有一些早期在 Lyft 的朋友,他們的自駕車團隊有一個傳統,每次會議結束時,他們都會說一句「make it happen」(讓它發生)。聽起來很簡單,但卻超級有力量,就是一種「我們要做成這件事」的态度。這甚至成了他們的一種文化,我們開完會做出決定後,就要去執行。
這種小小的習慣能回饋到團隊文化中,也能激勵團隊。你其實有機會去塑造你身邊人的文化,去影響團隊的氛圍,尤其是在 PM 的角色上,大家都看着 PM 來做決定、解決問題,即便是一個很難做的決定,你也能影響整個團隊的能量。
Lenny:完全同意。好的,首先你給的建議就是:能量真的很重要。如果事情不順利,帶着能量去推動團隊,不僅僅是在會議上讓大家保持積極,也要自己去做工作,找到問題的核心,大家會看到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可以幫助解決問題。
Aman Khan:對,甚至可以從第二點繼續展開,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當你和别人一起做事情的時候,你會對他們的工作有更多的同理心。因爲他們會告訴你這份工作有什麽困難,哪些地方很有挑戰。
我在很多團隊裏都發現一個共識,那就是沒有任何工作是不重要的。所以作爲 PM,如果你和某個人一起解決問題,那其實是在學習他們的工作,理解他們的難處,同時你也在推動整個團隊更好地前進。
要學會在不确定性中「遊走」
Lenny:繼續聊聊你在 IC PM 角色中,覺得有幫助的一些其他經驗。你提到過「等待」跟「遊走」這兩個概念,也許我們可以聊聊這個。
Aman Khan:其實這個「等待」與「遊走」的概念,真的是非常強大。我覺得它非常貼近我自己,特别是在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麽的時候。我們之前聊過能量,如何帶來能量,但這并不能解決我們該去做什麽的問題。作爲 PM,你的任務是要搞清楚事情要往哪兒走,什麽問題需要解決,如何真正爲客戶解決問題。
所以你要時不時做一個「放大視角」的思考,感覺就像是你們在一個營地裏,需要決定應該讓誰去帶領團隊,去引導大家往前走。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裏,往往會有一個傾向:做熟悉的事情,先等等看。而在 AI 領域,就會出現這樣的思考:「我們是不是該等待,看看事情怎麽發展,還是我們應該主動去引導團隊?」。很多公司會選擇等待,看看新的技術或模型出現再做決定。
比如現在大家都在說,「我們等 OpenAI 下一個版本出來,看看再做什麽産品」,類似的說法我聽過不少。但我覺得,有時候等待的确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技術還沒有完全發展的階段,但同時,也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遊走」,也就是你要主動去找方向,去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對我來說,PM 的角色就是那個「遊走者」。
我記得在公司的一次經曆中,我和一位工程經理在喝啤酒時聊起過這個問題。他說,有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沒有 100% 的精力投入工作,特别是在工作快結束的時候,有些事情不确定,不知道該往哪走。當時聽他的分享,我覺得很有意思,在他看來,團隊的狀态其實挺好,大家的士氣很高,計劃也都排得很清楚。可是從産品的角度來看,我們卻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麽。作爲 PM,要承擔起帶領大家找到方向的責任,這個過程很不容易,有時候就像是在迷霧中摸索。
那時候,我在和公司創始人讨論時,Aparna(我們的首席産品官)曾經告訴我:「這就是從零到一的過程,有時候你真的不确定下一步該怎麽走,但你知道,最終你會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作爲 PM,要學會在不确定中「遊走」,不斷試探和調整,直到你感受到産品在某個方向上「拖曳」着你往前走。所以說,重要的是要适應這種不确定的狀态,去「遊走」,而不是「等待」。其他人可能還在等着看局勢如何發展,而你作爲 PM,可能需要主動去探索和引領團隊。
Lenny: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如果你現在對産品的未來沒有頭緒,也沒關系。反正你在不斷的嘗試中,最終會找到自己的路。而且,借助 AI 工具讓原型設計和創意的過程變得更簡單,這理論上能減輕你的壓力,因爲你可以嘗試不同的方案。
Aman Khan:我覺得,AI 就像是通過噪音放大信号一樣。信号有時很稀少,你能獲得的信息也很有限。但你可以使用一些強大的工具,比如我們用 Gong 來分析潛在客戶或工程師在說什麽,看看他們的痛點在哪裏。我不能每周參加 100 個會議,但我可以把會議記錄放進去,像我們做的那樣,把這些記錄輸入到一些可以處理大段文本的語言模型中。這樣,你就能找出最常出現的問題了。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讨論也能非常有效。
現在你還可以用語音處理這些信息,把所有内容都整合進來。你甚至可以把它做成 NotebookLM 的一個環節。關鍵是找到方法從噪音中提取信号。這相當于給你了一種「超能力」,因爲你可以同時關注多個地方,利用技術幫助你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所以,我建議大家利用 AI 來提升自己,抓住那些信号。
享受過程,
會讓你走得更遠
Lenny:關于你取得成功的其他經驗,有沒有什麽可以分享的?
Aman Khan:做産品經理有時感覺壓力山大,做出的決定往往影響重大。但其實我記得曾和我們的一個董事會成員讨論過,他是一個多次創業的人,曾帶公司上市。我當時問他作爲一個初期産品經理有什麽建議。他的反饋讓我挺驚訝,他說的就是:享受過程。其實我覺得隻要你保持好奇心,去學習,并且爲真正關心的客戶做産品,這樣的驅動力會讓你走得更遠。
我個人也覺得,保持高能量的狀态真的更有趣,去真正關心你在做的事,做起來更有動力。如果你保持學習和享受樂趣,你的叠代速度也會更快。所以,我的建議就是,享受過程,真的就是要享受這段旅程。即使你有時在迷茫,但也要享受那個過程。
Lenny:我太喜歡你說的這個了,深有同感!
最近我還聽到另一個關于公共演講的建議,也和「享受」有關,就是參加一個叫做「Ultraspeaking」的課程,裏面有個重點就是:演講應該是有趣的。即便你覺得很緊張,重新思考一下,想想怎麽能讓它變得有趣,這确實很有效。
Aman Khan:這比沒有樂趣更有趣。
Lenny:就算是面對壓力和恐懼,換個角度想,如何讓它變得有趣呢?大多數時候,事情并不會到達世界末日的地步,甚至連我的職業生涯也不至于因此結束。所以,盡量享受其中。
Aman Khan:完全同意。
Lenny:那我們進入今天的快速問答環節吧,第一個問題,你最常推薦的兩三本書是什麽?
Aman Khan:我特别喜歡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這本書對我來說很有趣,因爲我一直對科學有興趣,小時候也看過很多小說。書裏講述的是科學史,尤其是我們是怎麽知道這些事情的。比如你會發現牛頓對同事有點不友好,或者達爾文當時并不是那麽被看好,很多科學家的發現并沒有立刻被大家認可,往往過了好幾年才有人意識到這些發現的重要性。這本書也讓我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規模和人類的曆史。
我覺得它能讓你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尤其是現在我們生活在 AI 時代,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書裏的科學家故事也挺有趣的,所以這本書我推薦幾乎每個人讀,因爲它讀起來很輕松。
另一本書是《人生設計課》,這本書是 IDEO U 的創始人之一寫的,也是斯坦福大學設計實驗室的教授們的作品。它特别實際,裏面有很多練習幫助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當時做的一個練習是,寫一篇關于工作意義的文章,再寫一篇關于生活意義的文章,最後找出兩者的交集。這個練習讓我真的意識到自己的目标是什麽,特别适合那些職業迷茫的人。總之,這兩本書從不同角度幫助你看待人生。
Lenny:最近有沒有什麽新發現的産品讓你特别喜歡?可以是AI産品,也可以不是。
Aman Khan:我覺得我們剛才聊到了一些 AI 産品,像是 Replit、v0 那種超級好用的原型工具,我覺得它們最終能做出很精緻的産品。不過,最近讓我玩得特别開心的一個産品是 Websim。這個工具的特别之處在于,它能讓你把原型做得非常有趣,甚至是你可能根本沒想過的瘋狂創意。很難用語言形容,記得我之前在一個 AI 的聚會上看過 Websim 創始人的演講,他們演示産品時,就直接上 Reddit,看看 Websim 的 subreddit,那裏有很多帖子,他們就随機挑幾個,看看大家都在讨論什麽,然後嘗試描述那些内容。我最近真的很癡迷于它,感覺它能推動你打破常規,嘗試做一些你之前覺得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我還有另一個産品。其實,我有點老派,還是喜歡用紙質筆記本寫東西。每次我都在找最好用的筆記本,最近在一個 AI 聚會上,别人送了我一本筆記本。它是用回收的蘋果做的,打開一看,居然有蘋果的香味!這真的讓我很驚訝,因爲我本來沒覺得它會對我有多大影響,但那種香氣竟然讓我每次打開筆記本時都有一種正面的感受。就像是一種即時的感官體驗,聞到那股香味,心情都會變好,反而讓我很喜歡用它。我不知道當我用完這本筆記本後,會不會再買一本,但現在我确實挺喜歡它的,這個小小的香氣讓我感覺特别有趣。
Lenny:你有沒有什麽人生格言,經常用來激勵自己,或者在工作、生活中覺得特别有用的?
Aman Khan:有的。史蒂夫·喬布斯的一句話:「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别人的生活裏。」這句話給我很大的觸動,因爲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職業上的壓力,可能會覺得自己得趕緊找下一個工作,或者創業做點什麽瘋狂的事。而我覺得,真正強大的是能重新審視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而不是去迎合别人對你生活的預期。所以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裏,每當迷茫時,我都會想:我到底想要過什麽樣的生活?做出決定時,最好是根據這個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