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版本的《輪到你了》——
今天有女明星被勸離了嗎?
昨天網上莫名其妙傳出一則爆料,稱林依晨和老公正在協議離婚,兩人開始走離婚程序了,女方似乎下定決心要結束這段關系。
且小作文中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各種細節:
" 林依晨每天要看婆婆臉色,晨昏定省的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
" 婆婆天天給她灌中藥,好不容易懷了又被嫌棄性别 "
還有吃瓜群衆最喜聞樂見的抓小三情節。
且不說整則爆料沒有一張能夠佐證的新聞圖,就連各種信息也像是從林依晨過往的采訪東拼西湊出來的。
(林依晨曾在綜藝節目中說過和公婆的相處細節,引發争議後專程發長文澄清 ↓)
這一段,比起爆料更像《回家的誘惑》劇情梗概,我猜下一個章節是林依晨點痣歸來改名高珊珊,打前夫全家一個措手不及。
剛殺青完的林依晨顯然也疲于應付這種毫無可信度的傳言,隻有經紀人出來回應,稱大概兩個月前就有人傳這個消息,但林依晨之前微博發過聲明,當時就說往後不再回應了,不想再随之起舞。
随後又在微博發文:" 人家好的很呢!"
盡管如此,評論區普遍還是對林依晨的婚姻抱唱衰态度,在苦口婆心的勸離,有覺得林依晨識人不清的,有從面相鑒人品的,
更有甚者,連林依晨離婚後的出路都安排好了:和鄭元暢重組 CP,然後上下一季的浪姐。
本 " 惡吻 "CP 粉 be like:
無獨有偶,最近被勸離的女明星不光林依晨,還有韓國女星金素妍,也就是《頂樓》裏的千老師。
起因是金素妍在節目中透露因爲老公,家裏一直都不怎麽開暖氣,9、10 月時自己很冷想打開,老公卻說:" 不行,到你生日那天(11 月 2 日)再開。"
金素妍拿到大賞後回家很激動,老公卻說:"stop!過猶不及!"
還是熟悉的流程——
盡管引發熱議後金素妍發文回應:
"(老公)比任何人都更關心我的健康,比起過早地開暖氣,還是通過适當的運動提高免疫力,是我表達得不當,去年生日過得很有意思。"
網友依然覺得她是被老公 PUA 而不自知。
我去搜了完整的節目片段,在原來的采訪中,老公不願意早早開暖氣是因爲 " 不想對外界的寒冷感到心寒,希望室内也保持在一個差不多的溫度,類似于咱老話說的 " 春捂秋凍 "。
選擇在她生日這天開暖氣,是因爲金素妍到了一定年紀後覺得過生日越來越無意義,而丈夫這個舉動算是給兩個人的生活增添了一點小小的儀式感,也讓金素妍自己更期待生日的來臨。
憑借《頂樓》拿到大賞後被老公評價 " 過猶不及 ",其實也是同爲演員的老公希望妻子能保持平常心。
勝而不驕,敗而不餒不就是這個道理?
脫離語境,隻掐頭去尾地審判一句金素妍老公不讓她開暖氣,就像讨論社會事件時上來就先說一句 " 抛開事實不談 "。
而事實是,金素妍和老公李尚禹(曾在《頂樓》中客串出演記者)從 2016 年結婚後就一直表現得非常恩愛。
别人眼中話很少的李尚禹在金素妍面前話格外多;
李尚禹看似内向,實則多才多藝,跟他相處非常開心;
男方獨自上節目兩個人也在不停煲電話粥,金素妍會甜甜地叫 " 歐巴 ~";
金素妍拍戲期間,李尚禹會貼心送上應援。
他超愛,她超愛,網友:真的嗎我不信。
動辄對女明星勸分、勸離,似乎已經成了互聯網的大勢所趨," 姐姐快跑 " 已經是女明星戀情曝光後的互聯網基操。
這當中有勸成功了的
也有 " 屢勸不改 " 的
最後通常以 " 這都不是月薪三千的人該考慮的事 " 收場。
# 爲什麽這屆網友愛看女明星離婚 #
這個問題其實要比女明星戀情本身要更有意思。女明星戀情關乎個人,至多關乎一個家庭,而網友勸分背後折射出來的卻是一種社會心理。
首先最明顯的,在更爲廣泛普遍的例子中,婚姻制度不再是幸福保障,反而顯得疑點重重。
近幾年在國内大熱的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早早闡明過:
" 給「愛」和「母性」賦予象征性的價值并将其推上神壇,實際上是長久以來榨取女性勞動的意識形态機制。"
" 隻有家庭或是私領域才能提供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唯一不被異化的空間,但反言之,所謂的‘避難港灣’對女性和孩子而言,瞬間都就可以搖身變爲‘壓迫和暴力的專制王國’。"
這本首次發表于 1997 年的著作,時隔二十多年正在現實中得到越來越大的回響。
社會思潮在改變,影視劇中也開始密集上演。
(《三十而已》熱門台詞)
由此催生出的另一種風潮就是,比起從前相夫教子、夫妻恩愛的女性幸福模闆," 姐姐獨美 "" 搞事業 "" 手撕渣男 " 是更受這屆觀衆偏愛的爽文叙事。
(《燦爛的轉身》女主發現自己被出軌後當衆戳穿老公▲)
女明星離婚也不再像過去一樣要背負高昂的輿論成本,相反," 離婚 " 宛如一件耀眼的時尚單品,女明星官宣離婚,粉絲是要抽獎慶祝的。
(離婚後登上浪姐的張嘉倪&吳倩▲)
從 " 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 到 " 勸分不勸合 ",這無疑是一種觀念上的更叠和進步。
但就像很多大女主劇中毫無邏輯、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 手撕渣男 " 情節一樣,
忽視現實情況而一味勸分,是從一種極端滑向另一種極端,在這個滑落過程中,看客們口号式的自嗨難免淹沒當事人的個體感受。
生活不是爽文,生活中可能也沒有爽文。如果婚戀自由包含離婚自由的話,那也理應包含不離婚自由。
林依晨此前回應婚變的長文中就寫到:
" 不婚或不生是選擇,相組成自己家庭、孕育下一代也是選擇, 重點是自己做的決定,而非屈從于他人的要求、社會的普遍趨勢。"
希望女性能有事業心、不戀愛腦,出發點是期待她們能夠通過實現自我價值進而獲得更大、更徹底的自由,這樣的期待不應反過來成爲束縛女性的另一道枷鎖。
枷鎖已經夠久了,也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