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中國乒乓》)!
今年上映最波折的電影,非它莫屬。
《中國乒乓》到底經曆了什麽?從原本定檔除夕上映的它,到因爲一些不可抗力改檔後,又到被迫換檔,終于,在 2 月 17 日登陸全國院線。
不得不感慨,在國内拍體育題材電影,實在太難了。
但是,好飯不怕晚,雖然經曆了定檔、改檔、換檔、重新定檔的一系列風波,但作爲看過的一批觀衆而言,對它都給予了 " 驚喜 " 的評價——不少人一緻認爲,該片是 " 鄧超 + 俞白眉 " 合作以來的最好作品。
羽毛球冠軍鮑春來看完影片後深受震撼:" 這部電影拍得太好了,很真實!很感動!整個的環境、運動員的生活狀态、比賽的氣氛細節都在努力進行還原,代入感很強,也希望這部電影能給予大家一種振作的力量。"
"《中國乒乓》這部電影遠超期待。" 觀衆給出這樣的褒獎确實可以讓大家有理由前往電影院一看。
此外,這是一部令人熱血沸騰的電影。《中國乒乓》本身自帶流量與話題。
影片聚焦的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擁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将高燃與熱血刻在了中國人的骨子裏,承載了幾代人的努力與奮鬥。
正因如此,所以這又是一部很能引發集體共鳴的電影。
首先,是因爲國乒是貫徹每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不僅僅是父母輩,也是我們這個年代最熱愛的體育運動之一。
其次,這部電影也是講述一群不被看好的人完成絕地反擊的故事,而這段故事本身也是有原型可追溯的。
在很多人的記憶裏," 國球 " 乒乓怎麽還會有低谷?
如果不是看了這部電影,恐怕很多人都以爲我們的國乒一直站在世界之巅。
但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乒乓曾經曆過一段漫長的低迷期。
1988 年,中國乒乓敗走漢城,之後一蹶不振,不複往日榮光。與此同時,瑞典隊異軍突起,成爲國際乒壇的絕對霸主。
當時世界上的普遍看法是,中國男團要重新站起來,至少需要十年。
爲了重回巅峰,教練蔡振華臨危受命,組建了一支新隊伍——馬文革、王濤、丁松、劉國梁、孔令輝組成的 " 五虎将 "。
這五人起初并不被國人看好,有人甚至将他們戲稱爲 " 老弱病殘 ",認爲他們傷的傷,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馬文革被舊傷折磨,有肩傷和腰傷;丁松有高度近視,左眼 1000 度,右眼 1200 度;劉國梁和孔令輝年紀小,沒有世界大賽經驗;王濤年紀太大,是個 28 歲的大齡球手。
然而,這五人也各有所長,有的橫闆弧圈打得好,有的削球技術強勁,有的近台快攻很強 …… 一旦用兵得當,将他們擰成一股繩,他們将銳不可當。
于是,球隊在經曆了一系列的訓練與改造後,了解并适應了歐洲人的技術、體型與打法,于 1995 年第 43 屆世乒賽旗開得勝,勇挫勁敵瑞典隊,重回世乒巅峰。
《中國乒乓》就聚焦這段激蕩曆史,将這段現實版的爽文傳奇重新帶回到觀衆的視線裏。
結合現實來看,《中國乒乓》自帶看點與爽點。
影片一上來,就帶出了很強的叙事沖突——
一個從意大利回國的乒乓教練,首次擔任國家隊的主教練,他在會上放出豪言,說自己隻用兩年時間,就能奪回斯韋思林杯,他能做到嗎?
教練團帶着一群 " 老弱病殘 " 的殘兵敗将,這個不被看好的臨時組合,如何在捏合調教下,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這些不确定性,都給男乒隊的勝利,帶來了種種阻礙。而突破阻礙的過程中,又勢必會迸發出激昂的力量。
我有幸提前觀看了這部電影,落座于影院,我能明顯地感受到電影的熱血沸騰。
簡言之,就是它擁有很強的沉浸感。
我會随主人公經曆大汗淋漓的日常訓練,會随他們經曆賽場上的失利、險勝與絕地反擊。一旦比賽瀕臨賽點時刻,我的心也會随之提到嗓子眼,感受身臨其境的提心吊膽。
作爲一部群像電影,《中國乒乓》還塑造了豐富多樣的男乒群像,尤其是對 " 五虎将 " 的塑造。
主教練既然誇下了 " 兩年奪回斯韋思林杯 " 的海口,那他吹出來的牛皮是如何實現呢?
——不拘一格降人才。
電影裏,關于教練是如何 " 搖人 " 的,拍的尤其好。
完全類型片的拍法。
這也體現了兩位導演的進化,體育片要拍好看,必須類型化處理。所以這種集合各路神人的過程既能體現劇作的幽默感,又能有效的推進叙事。
當時誰能想到,選拔出的這一波人,會在不久後的将來,開啓一個嶄新的王朝!
說幾段我覺得不錯的選拔的戲。
比如,兩個國青隊的小将在比賽,但是隻有最後一個名額,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主帥一句 " 都要了 "。愛才惜才,這兩人在以後的乒壇會相愛相殺一段時間。大家看到這裏的時候都會會心一笑。
這部電影,就需要你對照現實去看。
再比如,爲了去找一個削球很厲害的隊員,當天就坐着火車就去人家工廠要人。那種求賢若渴的迫切感,分分鍾溢出銀幕。
這些人,太渴望勝利了。
但誰又不是呢?!
這讓我想起了《少林足球》裏的一個片段,阿星去找曾經的師兄弟,他們早就把曾經的夢想深埋心底,但一旦這個夢想被人點燃,這個人就會重新開始發光。
他們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隻是缺少一個 " 被看見 " 的機會。
這種氣勢是很能感染人的!
電影全名是 "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遭遇低谷,都需要一次絕地反擊的機會,一次絕對的逆襲!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乒乓》是契合這個時代叙事的。
但電影的命運似乎與電影的劇情實現了深刻的映照,他們都在經曆一波三折的命運,它最終能出現在觀衆的視野裏,也代表着未來中國電影的一些可能。
所以,我更需要把這部電影安利給大家。
電影裏面,鄧超飾演的主教練許下豪言之後,2 年後并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上面領導爆發信任危機,球隊解散,隊員被解散回省,都給了他緻命的打擊。
但在這個艱難時刻,家人的支持給予了他力量,支持他重返乒壇。
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有情也有義。
但這部電影也不是來煽情的,它并不是爛俗和油膩的。而是帶着體育片屬性之外的 " 煙火氣 "。
體育片難拍,早已成爲一個公認的事實,李安就稱拍《馬尼拉之戰》非常有挑戰。
亞曆山大 · 麥肯德裏克說,電影導演真正 " 導 " 的東西,其實是觀衆的注意力。
體育片更加是,在激烈的比賽之中,如何調動觀衆的情緒,如何實現所謂 " 一分鍾營救 ",或者絕境反撲,是很難的。
這部電影真正做到了緊緊地抓住觀衆。
電影裏選了 3 場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賽,尤其是 95 年的世乒賽,直接把男團比賽放在了最關鍵的位置。因爲這是一場載入國乒史冊的偉大比賽。
在此之前,我們對于瑞典的選手做了非常充分的挖掘,比如他們的優劣勢分析,他們如何攻防等等。
即便如此,小組賽一開始,中國隊就經曆了不少驚險時刻,差點沒進決賽就被淘汰。
好在有驚無險。
中國隊和瑞典隊最終在巅峰(決賽)相遇。
電影爲這場比賽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比賽的每一個球,力求動作,角度,演員神态完全跟當年比賽保持一緻,看得出演員是經過了非常刻苦的訓練去接近當年世界冠軍的神态與形态,力求讓觀衆回到當年驚心動魄的比賽現場,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這一切。
比如,如何排兵布陣,五局比賽,我們的秘密武器削球手排在第幾,如何對陣瑞典的瓦爾德内爾、佩爾森以及卡爾森等等。
都不是亂來的,考驗的是教練團隊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運動員的實力。
五局比賽,前四局戰平,進入最後決勝局,又要重蹈覆轍?
在天津,在我們的主場,中國乒乓再一次面臨考驗。
去大銀幕才能感受到這種窒息感。
乒乓球比賽爲什麽好看?
比拼的關鍵就在于:速度、力量、技巧、意志力。
當這一切被大銀幕放大之後,所有激動人心的因素都會放大 100 倍。
在《中國乒乓》裏,所有的比賽場面都經過認真細緻的編排調度,慢鏡頭、大特寫、長焦鏡頭、快速剪輯等等手法的純熟運用,将大銀幕觀賽的沉浸感迅速拉滿。
導演做了非常細緻的工作。
激烈的比賽面前,每個人都會不由得屏住呼吸,攥緊手心,關注着每一顆球的起與落。
當勝利真正到來的那一刹那,全場的歡呼萦繞着銀幕内外,此時此刻,戲裏戲外聯動。
《中國乒乓》海報上有一句話:
" 一起笑 一起哭 一起飒!"
相信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有着更深的感觸。
這不是一個濫用勵志、大肆雞血的平庸故事,而是一部真正走入觀衆内心深處的好電影。
既有最真實的情感和主題,也有最高燃的動作和場景,這樣的《中國乒乓》激蕩着每一位觀衆的内心。
在《中國乒乓》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乒乓的精神、體育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每一個閃閃發光的平凡人,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我們會不由自主的代入,燃笑淚爽每一個都能體會到!
正如《中國乒乓》中一句台詞所說:
" 别人可能練了一千次,而我們卻練了一萬次。"
事實上,這就是國人的韌性和精神,我們不怕苦,不怕難,用一顆恒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這并不是一部被 " 主旋律 " 定義的體育電影,它包含着更多的溫暖和感動。如果說觀衆的評定是 " 尺 ",那這次鄧超和俞白眉也确實經受住了考核,拿到了生涯最高豆瓣成績。
從定檔到上映,這部 " 寶藏電影 " 确實幾經波折,但它真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這一次,我爲《中國乒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