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巨響。白色的滾滾濃煙迅速蔓延,頂上是直通天穹的幾根線纜、穿過雲層深處望不到盡頭。隻見一個灰白色的「盒子」刺破濃煙沖上雲霄,瞬間消失在視野之中。
鏡頭一轉,這個白盒子已經穿梭在太空之中,四個噴射發動機冒着劇烈的火焰,行進至一半,頂部空間站伸出磁力吸附裝置,繼續抓住盒子往上爬升,轉瞬間就從地面抵達太空站。
這個名為「太空電梯」的裝置,出現在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 2》故事的第一幕。它是一條 " 縱向宇宙級高速公路 ",專門運送航天員往返地面和空間站。具體、寫實的諸多細節,構築成想象力尤其豐富的整體——這是「太空電梯」給予我的第一感受,也是《流浪地球 2》整部電影氣質的某種濃縮。
打開中國科幻世界大門的 IP 時隔 4 年終于回歸,似乎又開了一個更大的門:首日票房 4.76 億,拿下當天票房排行第一;豆瓣開分 8.3,同樣是同檔期第一。" 作為裡程碑他已經無敵 "" 特效國産最頂,演員全部演得好 "
口碑 & 票房的雙重叫好證明了這部 170 分鐘電影的優秀,事實上《流浪地球 2》的好确實是多維度的:特效視覺、演員表演、故事架構以及價值表達的豐富,都讓它成為這個檔期 " 性價比 " 最高的電影。《流浪地球 2》很「值」。換句話說,這是一部觀影後,能讓你有收獲的電影。
更廣闊的世界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是觀影的第一個「收獲」。《流浪地球 2》并不是第一部的續集,而是前傳。時間線往前拉,地球仍舊停留在原地,人類面臨來自太陽膨脹的末日壓力,衍生出不同派别的自我拯救計劃。一個當然是我們已經熟知的「流浪地球計劃」,啟動初時計劃名為「移山」:通過建造多個發動機、将地球推出太陽系,遠離毀滅的太陽系邊緣。另一個則是「數字生命計劃」;比起前者的宏大與震撼、後者則更顯激進,這個派别推崇者們意圖将人類的記憶與認知轉化成信号儲存起來,肉體終将消亡、意識卻得以永存,而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永生。
電影在基于《流浪地球》的世界觀設定上,延伸了另一條關于虛拟現實的故事線,兩者并駕齊驅,共同編織出更 " 科幻 "、也更廣闊的世界。其中「流浪地球計劃」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劉培強,「數字生命計劃」的代表則是新人物——圖恒宇(劉德華 飾)
本就是「數字生命計劃」研究人員的他,在經曆了妻女意外去世的變故後變得愈發偏執,他想留住女兒,無論女兒是鮮活的、站在面前的生命、亦或隻是一段停留在系統内的數據。用導演郭帆在采訪中的話來說——這個故事比《流浪地球》更加接近科幻電影的母題,就是去讨論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去探究技術迅速發展後、人類自身的定義與意義在哪,所有問題歸束到哲學問題的讨論。
更精彩的視效内容的維度是《流浪地球 2》的突破,但内容的展現,仍舊需要畫面支撐;影院的吸引力源自大銀幕,看《流浪地球 2》的第二個收獲:你能真實感受一個未曾想象過、更華麗的科學幻想世界。毫不誇張的說,它塑造了國産工業體系裡最好的科幻奇觀,絲毫不遜色于走在我們前頭多年的好萊塢。文章開頭的「太空電梯」是其中之一;這個來自阿西莫夫小說的靈感,被導演郭帆以及團隊精細研究、并呈現在大銀幕前。
繁複清晰的細節、邏輯嚴密的構造,還有撲面而來的重工業質感,都讓出現在電影裡的這些幻想世界更俱真實感、也多了幾分沉浸感。諸如此類炸裂的特效場面,出現在電影中的方方面面,毫不吝啬、也毫不敷衍;海嘯席卷城市,從天而降的隕石無情摧毀着人類文明;
推送月球前進的巨大發動器,在浩瀚深空裡似乎卻又不顯得有多宏大。
「尺度」的概念,在各種華麗又細緻的特效表現下,一下子深入人心、也一下子更加具體。這是《流浪地球》在内容 & 畫面上的「硬」。用更大的投入、更多的心思去搭建一個更真實的「硬科幻世界」,可在這個世界底下,表達的情感價值又尤其的「軟」。
更多的意義 & 價值聊電影的情緒前想先提幾句原著——電影前作改編自小說《流浪地球》的其中一個片段,作者劉慈欣當之無愧國内最傑出的科幻小說作家之一,他傳播度更廣的另一部作品是《三體》,也剛剛影視化上線。大劉的作品很多,但幾乎都有個很明顯且統一的氣質:冷漠、冷酷且冷靜。《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大概可以說是這種氣質的代表體現,劉慈欣的作品裡幾乎都在展現宇宙的無情與冷漠、強調一切終将走向毀滅的悲觀主義色彩,但他又總在這不見光明的黑暗深空中保留一丁點光,代表着人類意志與勇氣的光芒。" 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葉文潔這段話是某個角度的注解,《流浪地球 2》是原創劇本,卻也始終流露着強烈的大劉氣質。《流浪地球 2》有很多值得你走進影院的理由,但在這個維度,我想聊關于這部電影的另一部分意義,也是觀影後最大的「收獲」。回到電影中:太陽末日是外部危機,關于「人性」的鬥争則是電影 B 面的内部危機。
「數字生命計劃」就是電影關于人性的探讨,事實上兩種派别的目的都是「延續人類文明」,隻不過對于文明、對于「人」的自我定義不同,讓同是人類的我們走向了兩條岔路,并因此争鬥、互相毀滅。" 人類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統,都用在了自我毀滅上 "周喆直這段話令人深思,也是電影意圖探讨的價值之一。但再翻過來,又能看到大劉柔軟的另一面:堅硬冰冷的末日世界裡,除了殘酷前行之外,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人類情感其實才是堅持下去的錨,才是最柔軟的内核。這種柔軟,是電影裡圖恒宇對女兒丫丫的愛,是劉培強對妻子韓朵朵的愛,是那些關乎普通人的真摯情感。
這些真摯情感在宏大的危機、關于宇宙的命題面前似乎顯得極其渺小,但對于渺小的人類個體來說,卻是抵抗虛無、抵抗痛苦最強大的工具。這是我們走出電影之外,依舊能把握的某些東西。堅定、真實且不動搖;世界末日也許離我們很遙遠,但生活中的困苦與 emo 卻是每個人需要承擔與面對的命題,抵抗那些時刻所需要的力量,其實也就是這些 " 虛無缥缈 " 的真摯情感。再往另一個層面講,電影裡屬于「中國科幻」的也是一種情感。比起過往科幻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個人英雄主義拯救世界,《流浪地球 2》裡的集體主義叙事則更能戳中我們。
「人類股骨」的故事簡單、樸素,也是這種集體主義的最好體現。危機之下隻有團結,隻有幫助彼此,人類才能拯救自我。這與自由主義的光輝并不沖突,反而是另一種融合之後的升華,這個點同時也是結局最為精彩的部分,就留給各位夥伴在影院裡解惑。
事實上,《流浪地球 2》是一部後勁很大的電影。它是一部多層次、多維度的作品,就像顆層層包裹的洋蔥,剝開關于内容與視效的外表,依舊有關于人性、關于未來的探讨與告白。170 分鐘的時長在觀影體會中不顯冗餘,反而因為恰到好處的節奏,會有意猶未盡的感受,以及進一步讨論的餘地和空間。之于「中國科幻」來說,《流浪地球 2》打開的這扇門似乎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大、還要深遠。它所體現工業水平、故事表達與過往的國産科幻作品不可同日而語。喜歡《流浪地球》系列有很多理由,它的存在似乎使得國産科幻電影能夠與世界接軌、有更多對話的底氣;這個方面的意義、某種層面上比這部電影本身更值得、也更重要。對于《流浪地球 2》來說,電影是電影本身,卻又不止電影本身。它的價值并沒有在片尾字幕隐去時消散,而是跟着每一位觀影後的觀衆,走向更廣闊的平面。也許是對科幻奇觀的感慨、是對未來世界的沉思,是對真摯情感的觸動、對自我犧牲的感動,或者隻是純粹地愛一部好電影,愛充實且愉悅的電影時間。每個人總能在其中找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收獲一些什麼;而這也是我喜歡它的理由,推薦給同樣喜歡電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