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ESG 全球領導者大會于 9 月 13 至 15 日在上海舉行,主題爲 " 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 "。大會由新浪财經、中信出版集團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特别支持。
作爲國内規模最大、國際影響力極強的 ESG 盛會,本次大會邀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頂級專家學者代表、企業家代表、國際性機構組織代表、特邀嘉賓等,合計超過 160 位國内外嘉賓重磅參會發聲,共同讨論如何通過實施 ESG 策略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含金量極高。
在此,我們特别整理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5000 天後的世界》《寶貴的人生建議》作者凱文 · 凱利(Kevin Kelly)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 · 戴蒙德;計算機神經科學教授、《深度學習》作者特倫斯 · 謝諾夫斯基;全球知名思想家與經濟學家、《零碳社會》《韌性時代》等書作者作者傑裏米 · 裏夫金;以及《灰犀牛 2》作者、灰犀牛公司創始人米歇爾 · 沃克等幾位重磅嘉賓關于 " 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的趨勢與思考,以飨讀者。
2023ESG 全球領導者大會
凱文 · 凱利:秉持長期主義,經濟衰退也會被複合增長抵消
凱文 · 凱利:感謝新浪财經、感謝中信出版集團的邀請,很開心能夠在此分享我關于 ESG 的觀點。
過去 40 年,我一直在研究技術。我發現技術是世界上 " 變革 " 的最重要力量。我今天想從技術方面給大家帶來一些觀點,從技術角度重新思考一下 ESG 所帶來的意義。
我們應該從技術角度來思考 ESG 的三個重大支柱:全球主義、包容主義、長期主義。
第一,全球主義。我們要締造一個全球規模的機器,它屬于整個體系的一部分,是一個技術有機體。這個機器包括道路、電報、電話、供水、飛機等等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甚至我們還可以想象全世界各種數據中心、設備都互聯在了一起,成爲一台電腦去運行。
它是一個動态的系統,到底有多大呢?它會大得超乎想象。很多國家把所有的數據,比如股票市場都同步在一起,實時顯現。所有國家成了一個經濟體,一個平台,一個全球的操作系統。我們需要照料并且投資這樣的平台,這樣我們個人成功的概率就增加了。
舉一個例子,如果這個機器不安全,就沒有所謂的國家安全,沒有所謂的個人安全。我們總說繩子在最細處斷開,如果沒有薄弱環節的安全保證,就沒有公司和國家的安全。因爲我們都在同一個機器裏面,在這個超級機器中,即便全球經濟勢不可當,我們也需要依賴于這樣一個共同的機器,一個共同的地球文化。
對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都是這樣。多數的青年想要這樣一間公寓,有自來水,有 wifi,大家的需求就像金字塔一樣,一個個往上攀爬。所有這些下面最基礎的是,我們不能沒有 wifi。
在這個全球機器裏面還有一件事是實時發生的,比如現在有同聲傳譯,大家可以實時地聽到我在講的話,大家就成了一個全球的經濟體。因爲全球各地都有非常熟練的講英語的人,即便有人英語不熟練,但有同聲傳譯,他們也能夠方便地交流,語言不再成爲他們工作的障礙。
所以,遠程工作将會變得越來越普遍。不僅僅是用 zoom 這樣一些遠程平台,甚至在同一個地方、同一間辦公室裏,同一個會場裏面我們都可以進行遠程工作,可以進行協作,可以在新紀元裏面與環境,與平台一起共存。
這個是 ESG 現在所關注的系統,也就是進一步地投資和探索,讓這樣一個系統變得更好,幫助賦能我們的成功。
第二,包容主義。它關乎多樣性和差别性,我們需要促進公平,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的世界和讓我們的所在變得更加好。
實際上,在全世界範圍内要實現經濟和科技的創意、創新,我們需要差異化的思維。如果每個人不停地看手機怎麽會有新想法誕生呢?因爲每個人都非常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我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具有相關性。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地思考,需要有不同背景、不同國家、不同的性别、說不同語言的人,來去實現創新。我認爲,更重要的是AI 人工智能,将會幫助我們去更好地差異化地思考。
我之前認爲,人工智能實際上是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類型,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思維模型,他們有完全不同和多樣化的信息源輸入……它不僅僅是 AI 而已,實際上是非常多大腦的集合。它能夠把這些大腦中的差異性綜合起來,這實際上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思考的可能性、不同思維方式的可能性,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幫助我們實現創新。
現在,我們要關注的不是中心圓,而是邊緣。我們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人,他們會誕生各種各樣的思想,都集中在我們的體系邊緣,而不是中心。可以看到,AI 有時候并不像外星人一樣存在,它可能不像精靈或者怪獸,我們需要和他們一起合作。
AI 不會替代人類,我們需要和 AI 進行深度地耦合,讓他們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我們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并且,我認爲與 AI 的合作,實際上能夠讓我們實現一種人機混合,沒有人會因爲 AI 而失去工作——目前還沒有任何人因爲 AI 而失去工作。
" 工作 " 這個詞語的定義會發生變化,有了 AI 就有了一個 "N+1+1" 的助理性的存在。它是我們的合作夥伴,是我們的輔助駕駛,是我們的向導,是我們的實習生等等角色,它會幫助我們進一步地思考。如果我們和 AI 的合作非常完美,還可能因此而獲得更高的工資。
第三,長期主義。我之前參加過一個項目,在一座山裏面建一座能夠持續運營一萬年的鍾。我們思考的是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如果僅僅考慮當下,不考慮死後的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可能就無法建造這樣的鍾。我們知道未來會有非常多的變化——我們的政策、政府運營的規範、經濟、商業都會在未來以一個較爲緩慢的速度發展,這都是 ESG 現在要去考慮的部分。
我們希望在未來,這種變化是能夠進行定制化的。也就是說,從 ESG 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以長期的目光,更好地理解未來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和趨勢。這個鍾的運行速度在未來一萬年中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好的事情會慢慢發生,壞的事情會發生得很快,我們非常想知道未來該以怎樣的節奏和速率去運行。
如果每年能夠創造 1% 的成就,哪怕是經濟落後、經濟衰退,實際上也會被長期複合的增長去抵消的。如果我們有這樣的長遠眼光,就變得更加積極,如果我們是長期主義者,就可以抵抗更多的風險。
如果現在你有 1% 的負面影響,但随着時間的長期推移,它可能也會産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所以,長期主義應該是我們用以思考和看待世界的目光和視角。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研究 ESG,去思考未來發生的事情,不論是在經濟、社會還是國家層面,它們都會是一種緩慢積累的過程。
不僅對公司和企業機構來說,需要以一種長遠的角度去考慮運作,國家和我們個人,也得有這樣的視角。
米歇爾 · 沃克:風險應對四要素,讓投資者從氣候惡化 " 灰犀牛 " 中持續獲利
米歇爾 · 沃克:2023 年将成爲人類曆史上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氣象學家警告說,與未來幾年相比,這可能是最冷的一年。
在很多方面,這一氣候新形勢已向我們證實,人類不要再把氣候變化視爲一種緩慢發展的未來情景:它已經到來,而且正在惡化。
我今天想和大家讨論一下:極端天氣相關的新聞報道如何影響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态度;這些态度對個人、企業和政府如何應對的重要性;以及 ESG 領導者可以如何積極影響風險态度,進而影響我們的應對措施,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方面。
我們的風險應對措施包括四個要素:感知、态度、忍度以及行動。
感知:我們是否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好消息是,否認氣候變化的聲音——不承認氣候正在變化或人類活動促成了氣候變化——已經減弱。根據 2022 年的一項調查,四分之三的人已經将全球氣候變化視爲對國家的主要威脅。毫無疑問,今年的這些新聞将進一步提高人們的認知程度。
由于虛假、錯誤信息的傳播,比如幾周前,美國共和黨總統領先候選人還在謊稱 " 氣候變化是一場騙局 "。由于這種錯誤信息,氣候變化否認主義并沒有完全消失。
應對風險的第二大因素是态度。實踐和環境會如何影響風險态度?有些人已經認識到氣候變化是真實存在的,但卻用氣候 " 末世論 " 取代氣候 " 否認主義 "。" 末日論 " 認爲我們無法拯救自己,所以一切照舊即可。
風險态度對于我們抵禦明顯且有影響力的 " 灰犀牛 " 的能力至關重要——尤其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
風險态度還取決于一些因素,包括個性、文化水平、價值觀和行爲标準。重要的是,它們也受到社會信任、期望、責任的感知,以及應對能力的綜合延伸等的影響。氣候風險态度還涉及成本效益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如何定義特定風險。他們是冒着在投資、财産、生活質量上蒙受損失的風險,還是冒着可能失去親人甚至自己生命的風險。
而容忍度是指,我們認爲哪些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以及我們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可以容忍多少風險。社會和政策背景會影響人們對風險的容忍度。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人們用他們對氣候變化的看法來表明他們的群體歸屬感。
最終,我們在氣候風險的容忍度方面分爲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
一種觀點依靠科學共識和風險評估。他們認爲,願意關注減輕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公司,以及投資這類公司的投資者,會比不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公司和投資者會産生更高的回報。
另一種觀點不相信科學而是 " 感情用事 "。他們将 ESG 投資視爲一種表明自己身份的方式,而他們過于依賴自己的身份,以至于他們甯可冒更大的風險,最後傷害自己的财務狀況,也不願意考慮 ESG 風險。他們願意容忍我們的氣候惡化,無論這對他們來說有多糟糕。
最後一大因素是行動——即我們如何準備,并積極應對眼下的風險?這是一個關鍵問題:當你看到一頭灰犀牛向你沖來時,你會怎麽做?好消息是,我們見證了越來越多的氣候應對措施。壞消息是,我們的行動還沒有達到我們需要的程度。
今天,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要如何将更多人的反應從導緻絕望、癱瘓、否認和末世論的氣候焦慮,轉變爲改善氣候的行動?
首先,有效的氣候應對措施,始于溝通交流。擺在首位的是,宣傳可靠的信息。
談到 ESG,這包括關注識别和量化風險的重要性。它還包括認識到 " 漂綠 " 的聲譽風險。漂綠,指的是假裝創造積極影響,而實際隻是浮于表面的行爲。這也意味着要意識到跟蹤風險和報告風險之間的區别—— ESG 傳統上被定義爲影響力投資,這意味着其有助于在經濟方面産生積極影響,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看到更多的影響。
第二,傳遞信息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強調一點,可持續投資會讓投資者取得積極的經濟回報:創造就業機會,降低未來的能源和醫療成本,爲其他經濟活動騰出資金,并從整體上提振經濟和刺激增長。
在美國,每八美元中就有一美元投資于 " 可持續基金 ",而且對積極的經濟回報的認可度在不斷提高。
不要低估成功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可避免成本的好處。企業和政府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而進行的投資,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回報,無論是地緣政治軟實力、市場回報,還是招聘員工和吸引客戶的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今年的極端天氣和相關自然災害,使人們更加難以忽視氣候變化。然而,認識到這種灰犀牛風險的存在隻是行動的開始。研究表明,爲了讓人們對明顯的威脅做出反應,個人和決策者需要知道他們有能力避免被灰犀牛 " 踩踏 "。他們需要可行、有效、明确溝通的解決方案,需要知道其他人也正在盡自己的職責。
傑裏米 · 裏夫金:眼下氣候變化帶來日益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同時我們正竭力調集所需的力量,來阻止人類活動造成的 " 灰犀牛 " 事件,這些都是世界需要接受的教訓。
裏夫金:如何将當下的人類滅絕危機變成一場機遇?
傑裏米 · 裏夫金: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它已不再是理論,而是已經到來了,正在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地球有四個 " 圈 ",讓生命得以生存。
水圈,與地球上的水相關,這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圈;岩石圈,指的是土壤、植物、樹木、動物這些;大氣圈,和氧氣相關;以及生物圈,這包括所有這些領域。
全球變暖導緻了目前氣候的變化,我們開始經曆地球水圈的重新野化。這意味着我們現在正處于物種滅絕事件中。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大家正在使用導緻這次物種滅絕事件的同一套思想來尋找解決方案。包括我們與自然的關系,如何教育孩子,對待經濟生活的方式,采取怎樣的治理模式,甚至是如何看待自己等。
現在我們需要新的策略和方式,來理解與這個星球的關系。
當下全球 GDP 放緩。生産率已經連續下降了 20 年,失業率也非常高,尤其是年輕一代,都在努力尋找可行的就業方式。經濟學家預測,未來 20 年仍然會生産率低下,增長緩慢。
雖然有一半的人類比我們開始使用化石燃料的工業革命之前的祖先過得要好得多。但仍有 45% 的人類的生活,有變得更好,或者隻是略微改善了。
如何能将這場危機變成機遇?我們可以回頭看看曆史上的幾次經濟範式變革。曆史上隻出現過七八次重大的經濟生活方式轉變,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征:
四種決定性的科技會在不同領域巧合式地出現,它們融合在一起,就會創造出新的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人類組織日常生活的方式。
分别是:新通信方式、新能源來源、新的移動和物流方式,以及新的水圈關系。
當以上四個領域的新技術融合時,可以改變人類的溝通、供能、以及日常活動的方式,也會幫助我們改變治理自身的方式,經濟生活的組織方式、兒童教育的方式,以及在地球生活的方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通信革命(電話、無線電台、電視等)、能源革命(石油)、移動革命(内燃機、汽車、卡車、鐵路等)、水系統革命(大型水電壩、水庫以及先進的水資源系統等)。
它讓人類從城市生活進入郊區生活,政治、經濟活動的範圍從全國市場,升級到全球化市場,出現全球治理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等等。
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已在 2008 年 7 月達到頂峰。當時世界石油價格達到了每桶 147 美元的高點,而後經濟崩潰了。
爲什麽?這就是以化石燃料爲工業基礎的革命帶來的震動。因爲所有的一切都依賴于化石燃料——它不僅僅是爲汽車提供動力,也爲大衆提供暖氣和空調。我們的藥物、建築材料、食品防腐劑、添加劑、化妝品以及合成面料等都依賴于化石燃料。
當石油價格超過每桶 80 美元時,所有其他商品、物資的價格都會上漲。當石油價格達到每桶 120-130 美元時,通貨膨脹就會出現,人類面臨經濟崩潰。
因此,各國開始看到以化石燃料爲基礎的工業時代的終結。
我們需要開始探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一個新的通信、能源、移動物流方式以及水系統的融合。
新的通信革命當然是互聯網。目前世界有 45 億人已經連接到了互聯網上,這種通信互聯網現在正在與第二個 " 互聯網 " 融合,即可再生能源互聯網。在推動可再生能源互聯網方面,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現在,許多人正在家庭、社區、辦公室、科技園區和農村進行風能發電。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公司和工業領域進行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他們會把沒用完的能源儲存起來,然後放在一個能源互聯網上。能源互聯網正在橫穿大陸,未來 20 年将跨越海洋。我們正在創建一個全球能源互聯網。
并且,這兩個 " 互聯網 " 正在與第三個 " 互聯網 " 融合,即以純電和燃料電池交通爲主體的移動和物流互聯網,它由來自能源互聯網的太陽能和風能供電。這些交通工具越來越半自動化,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算法來管理其移動性。
并且,這三個 " 互聯網 " 正在與最後一個 " 互聯網 " 融合,即水互聯網,由數千個小型微水網組成。
這四個 " 互聯網 " 能與物聯網相結合。現在,各國在全球範圍内部署了數十億個傳感器,形成神經系統一樣的體系。可以把衛星看作大腦,傳感器就是神經系統。
人類已經最大程度上優化了對于這個星球的利用,能夠以更短的時間間隔,最快地利用資源。但這也導緻資源枯竭。因此我們要從讓自然适應人類,轉變爲人類去适應大自然。
我們正處在一個更加複雜、科學驅動、技術導向的框架中,從進步時代邁向新的韌性時代。
我認爲中國在這方面真的可以成爲先行者。西方的宗教、哲學總是把人類視爲自然的主宰,而東方宗教和哲學,不管是道教、佛教、神道教還是儒家思想,都強調人類不要主宰自然,而是與自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和諧共存。
在韌性時代,人類必須減少或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現在已經成爲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它們無處不在,邊際成本幾乎爲零。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科學的概念,必須重新設計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重新思考經濟活動,使其與這個有生命和有活力的星球保持一緻。
在曆史上,危機會創造機會,危機越大,機會就越大。
未來可能出現全新商業方法,爲中國和全球創造數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讓每一代人都能了解到如何發展生态方法來獲得商機。我希望中國——它現在已經是生态文明偉大轉型的先鋒,能夠在未來與世界各地的夥伴合作,将專業知識帶給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