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大行科工 ")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拟港股 IPO 上市。
钛媒體 APP 注意到,大行科工依靠着售賣每輛均價 2000 元的自行車赴港上市。而在上市之即,大行科工的一個決定卻令人費解:在産品産銷旺盛、行業前景良好、60% 的産品還是依靠代工的前提下,公司大舉分紅,而現如今又要靠 IPO 募資去擴産。
靠均價 2000 元的自行車撐起業績
大行品牌是折疊自行車賽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随着發展,公司産品組合已從折疊自行車發展到其他自行車類型,包括公路自行車、登山自行車、兒童自行車和電助力自行車等。
2022 年 -2023 年和 2024 年 1-9 月(下稱 " 報告期 "),大行科工分别實現營業收入 25418.8 萬元、30015.6 萬元、35224 萬元,年内利潤分别爲 3143.4 萬元、3485 萬元、4583.8 萬元,業績持續增長。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 2023 年零售量計,大行科工于中國内地及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均排行第一,市場份額分别爲 21.1% 及 5.6%。
大行科工之所以能實現上述的業績離不開行業的景氣。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的的市場規模由 2018 年的 83 億元增至 2023 年的 168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 15.2%,而零售量也由 2018 年的 1.9 百萬輛增至 2023 年的 2.8 百萬輛,複合年增長率爲 7.9%。
除了行業之外,大行科工自身的 " 努力 " 也極爲關鍵。從産品上看,大行科工的自行車分爲三個檔次,即高端(建議每輛零售價高于 5000 元)、中端(每輛零售價介于 2500 元 -5000 元之間)、大衆市場(每輛零售價低于 2500 元),在上述三個檔次的自行車合計的銷量分别爲 14.9 萬輛、15.69 萬輛、17.52 萬輛,每輛平均售價分别爲 1593 元、1840 元、1966 元,銷量和銷售單價持續增長。

而在上述三大檔次中,中端的自行車是大行科工最重要的産品,具體情況如下:


可見,大行科工目前近 7 成的收入是來自中端自行車,并且中端自行車的銷量也持續暴漲。這也意味着,依靠 2000 元左右一輛的自行車,大行科工正式向港股發起了沖擊。
費解的決定
從上述可知,無論是行業的景氣度還是公司自身産品的銷量,均處于蒸蒸日上的階段,但是大行科工卻做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決定。
據了解,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大行科工僅有一處生産場地,即惠州工廠,報告期内,該工廠的産量分别爲 10.54 萬輛、9.29 萬輛、7.55 萬輛,産能利用率分别爲 117.2%、103.3%、113.5%。也就是說,在産能利用率始終超過 100% 的情況下,大行科工自産自行車的數量與銷量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面對如此情況,大行科工不得不尋找 OEM 供應商。報告期内,大行科工分别有 4.4 萬輛、7.65 萬輛、9.42 萬輛自行車由 OEM 供貨商生産,分别占内部生産及向 OEM 供貨商采購之自行車總數約 29.5%、45.1% 及 55.5%。

令人費解的是,2022 年 12 月 30 日,大行科工就财政年度宣派股息合共 23.5 百萬元,已于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止年度支付。而 2024 年 1 月 18 日及 2024 年 5 月 17 日,大行科工分别宣派股息每股 0.21 元及每股 0.56 元予股東。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止九個月已付的金額爲 18 百萬元。換言之,報告期内,大行科工已現金分紅了 4150 萬元,相當于報告期内合計實現的淨利潤(即 11212.2 萬元)的 37% 分給了股東。

需要說明的是,報告期各期末,大行科工非流動資産最高的餘額爲 3610.5 萬元。
在産品産銷旺盛以及行業前景良好,并且公司大部分産品還在靠代工所生産時,爲何大行科工不去擴産反而大舉分紅?

更加要說明的是,大行科工此次港股 IPO 融資首先就是擴大再生産。公司将在惠州工廠附近建設新生産設施,該項目預計 2027 年可投入運營,初步年産能預計爲 20 萬輛。此外,公司還将投資或者收購合适的生産商或則 OEM 供應商,并引進先進設備優化現在的惠州工廠,以提高其運營效率。

自身有錢不擴産,現如今依靠募資去擴産,這樣的行爲或許需要給投資者一個解釋。(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鄧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