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中年少女劉知趣(ID:liuzhiqu7788),作者:奧莉薇娅,原文标題:《北漂撤退啓示錄》,頭圖來自:《心想事成》
沈昕大學一畢業就選擇了留在北京,北漂 10 年後,她決定去成都。
這個新一線城市,距離她的家鄉自貢隻需要坐 1 個小時的高鐵。在北京的日子裏,沈昕時常會想起家鄉的街道、家鄉的秋雨、還有家鄉那滿樹的桂花香。這個千年鹽都,依山傍水,有出了名好吃的鹽幫菜,整座城半城青山半城樓,讓人心生向往。
每到春節前,和大多數漂泊在外的年輕人一樣,沈昕總是特别地盼望回家。
到家的第一天,周遭的一切都讓人興奮不已;但到第二天,就發現父母開始過分地關注自己,談相親、談工作、談北京的生活,讓她開始多多少少覺着有些煩悶;等到第三天,大概率就會跟家人之間起一些小摩擦了;再過個四五天,感受到家鄉與北上廣大相徑庭的配套和社會運行機制,就會讓人處于一種極度不舒适的狀态。
在大城市裏,人與人之間總是保持着恰當的邊界與分寸,這一點在小城很難獲得,反而這在他們眼裏是一種冷漠,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到傳統的熟人社會裏去,在這個體系裏,親戚朋友總會給年輕人提出各式各樣的要求,這讓年輕人感到身心俱疲。
回家之前的滿懷期待,在回家不久後,就會逐漸失望得想要 " 逃離 "。
沈昕說,也不僅僅是失望,還有格格不入。
選擇留在家鄉的同齡人,有的是端着鐵飯碗、有的是自己做點小生意,即便沒有結婚生子的,大多也都已經談好了對象,雖然這裏的平均月薪隻有三四千塊,但大家普遍都已經完成了在當地購房購車的 " 基本任務 ",甚至開始讨論貸款買第二套,看着日漸發福的舊相識在飯桌上推杯換盞、手到擒來地說着場面話,這讓一旁隻顧低頭吃飯的沈昕,看起來像個還沒出校門的小孩兒。
剛工作的頭幾年,每次回來經曆這些,沈昕也不會覺得有什麽。自己在北京一家知名的視頻網站做運營,每個月工資一兩萬,公司有三餐、下午茶、補充醫療,各項福利保障也很到位,她習慣每天點一杯現磨咖啡,相信自己有着光明的未來。
而如今,自己已經 32 歲了,距離那個頗具意味的 "35 歲 " 沒剩幾年,互聯網公司去年的裁員,預示着這個行業的紅利殆盡,落到打工人身上,則意味着大家未來收入上漲的機會變得渺茫。
北漂 10 年,沈昕看着卡上不到 20 萬的存款,要說一點都不焦慮,那肯定是假的。
大城市容不下肉身,故鄉小鎮盛不下靈魂,這是許多年輕人都曾遇到過的迷茫。
想要定下來,是她内心此刻所迫切渴望的。
在沈昕心裏,定下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結婚生子,找個人生夥伴共進退,可惜這并不能靠單方面的努力來完成;另一種則是買房,這個似乎更靠譜。
買房,沈昕父母自然是支持的。
但對于工薪階級來說,父母能拿出來的積蓄總歸有限。在他們看來,北京買房很難,難的不僅僅是首付,還有後期的月供,在就業形勢不那麽穩定的時期,這無疑是有風險的,普通家庭更向往穩定。
取中間值,退到成都,是沈昕和父母不約而同的選擇。
她說,不是不知道最賺錢的行業,永遠集中在北上廣;最賺錢行業裏最活躍的一批人,永遠集中在北上廣;最賺錢行業裏最好的機會,永遠集中在北上廣……可是對于普通打工人來說,大家從來都不是爲了去夠到這個城市的天花闆上限,隻是爲了在這個城市的天花闆之下安穩地活着。
作爲獨生子女的一代,父母年齡大了,身體難免會有個病痛,也需要孩子别離得太遠。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卻又把死亡擋在了自己的面前。
在全家人的齊心協力下,沈昕隻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就确定下來了一套位于武侯區的 90 多平、裝修還不錯的兩居室,因爲房子一直閑置,賣家人很好,答應她可以邊走流程邊提前搬進去入住。
她說,在自如 APP 上完成退租申請的那一刻,體會到了北漂十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松弛感。
向公司提了離職後,沈昕開始把東西陸陸續續地打包快遞回成都,然後每天泡在小紅書和淘寶裏,看各種各樣的設計,買各種各樣的軟裝。
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努力了這麽多年,其實最想擁有的,就是 " 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 " 和 " 每個月都能夠見到的父母 "。
而同樣在爲離京這件事奔波的,還有 38 歲的李曉方。
李曉方比大多數北漂都要幸運,在大學裏就遇到了可以攜手此生的人,畢業後老公進了一家大廠做程序員,自己則去了一家傳統的消費品公司,婚後在雙方父母的共同支持下,早早買下了一套位于望京的大兩居,倆人的公積金基本就可以覆蓋房貸,李曉方覺得自己就此是在北京紮下根了。
直到兒子牛奶出生後,李曉方才明白,對于外地人來說,在北京最容易解決的其實是房子,有錢就行;其次是車,要有運氣才能搖上号;最難的是那一紙戶口,如果你在一畢業時沒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麽你這輩子大概率是沒機會解決了。
有次回老家襄陽,牛奶跟玩伴說,自己是北京的,一旁的李曉方竟一時不知該如何跟他解釋,雖然他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但他的的确确不是北京人。
戶口,是孩子入學時的第一條起跑線。
暫不說東西海的學區房動辄十萬一平,即便是咬牙背上高額房貸上車個老破小,外地戶口在派位時的優先級依然是排在最後,大概率也去不了片區裏理想的學校。而普通家庭也很難扛住一年 30 萬的學費,供孩子一路讀國際學校。因此,牛奶毫無意外地就讀了家門口附近的一個渣小。
超級城市就是如此,因爲資源集中,所以競争激烈,很多時候都近乎是一種驅趕。
今年秋季開學,牛奶就要上三年級了。李曉方得知,很多城市都有着小學六年級和初一不辦理轉學生接收手續的政策;而在她所熟識的親戚中,同樣沒有戶口的漂二代,凡是中途轉學回去的,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掉隊了,所以她不得不爲牛奶早做打算。
放棄夫妻二人在北京的工作回老家,比起這個選擇,李曉方還有更優解——去天津。
早在前幾年天津放開人才落戶的時候,李曉方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戶口遷了過去,不僅是因爲天津離北京距離近,還有這座城市衆所周知的高考優勢。
然而當李曉方和老公去天津看房的時候,她才發現天津的學區房可一點也不便宜,其中要屬和平區教育質量最好,樓市也最爲火熱,除了五六萬一平的價格之外,還要求購房必須滿 3 年以上,方可入對應的學區上學。且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初中,轉學生一律不允許進入重點學校,隻能去片區内擺尾的學校,這一條在河西和南開這兩個天津次優質教育行政區也是一樣的政策。
小學最後一年和初中的第一年,天津同樣是不接收轉學生,小學學籍不滿一年,無法參加全區統一的初中搖号。
這就意味着,孩子最晚五年級轉學。
留給李曉方猶豫的時間并不多,如今高價上車和平區已經來不及了,且不具備任何的性價比。她迅速調整了目标——買河西區。
天津學區房的中介,興許是見了太多和李曉方一樣爲孩子求學而焦灼奔波的北漂,所以中介理解起他們的需求來沒費吹灰之力,精準地推薦了低價且可以落戶的老破小,最終李曉方以一百五十多萬的價格,買下了一個面積還沒有房齡大的學區房。
遷完母子二人的戶口後,她如釋重負。
李曉方告訴我,等到孩子四年級的時候就轉過去,這樣不影響初中片區内搖号,一家人再在天津租個大點的房子,孩子爸爸繼續留在北京工作,每周末回天津,自己則在天津找個時間寬泛點的工作。
" 掙得少點沒關系,最重要的還是得把孩子培養好。" 這或許也是母親們普遍的共識。
來大城市追求生活,來了之後卻發現生活在城門之外。
在這裏,人與人之間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分寸感,有光鮮亮麗的工作,有讓人活得體面的薪水,有勢均力敵的合作夥伴,有最優質的教育與醫療,有随處可見的文化與藝術。在這裏,年輕人有買不起房的無助,中年人有孩子考不了學的苦惱,還有那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 " 職場 35 歲 ",以及日漸年邁、卻遠在家鄉亦或是跟着自己北漂照顧孫子的雙親…
每一條,都是北漂不得不做出的取舍。
北上廣之外的二線城市裏,生活着千千萬萬個沈昕和李曉方,她們年輕時都曾在大城市的格子間裏奮鬥過。
後退一步,并不代表她們之前在北上廣的辛苦就沒有意義。
年輕的時候,我們就該去更好的地方,去見識更豐富的生活、更廣闊的世界,這個選擇成本并不高,卻給了普通人一次相對公平競争的機會。隻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肩上開始擔負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對世界、對自己也有了更豐滿的認知。
這個時候的撤退并不是一種妥協,而是一種人生選擇。
更何況,優質資源無論在哪個城市都是稀缺的存在,并非換一個地方擡擡手就能輕松獲得,那些離開北京的人,也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就能夠原地躺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困難,是靠後退和回避就能夠解決的。
他們隻是厭倦了一線城市的生活,有了離開的客觀條件,也有了離開的勇氣。
沒有人永遠 18 歲,但永遠有人 18 歲——北上廣永遠年輕。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中年少女劉知趣(ID:liuzhiqu7788),作者:奧莉薇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