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市場的規模看,2020 年以來的中國車市,是曆史上較平穩的一段時期,年銷量從 2020 年的 1994.4 萬輛到 2022 年的 2057.7 萬輛,增幅隻有 3.2%,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增幅,也僅有 3.6%,車市規模似乎進入了一個穩态。
但是在這幾年裏,比亞迪躍升第一,德系大跌後企穩,日系現出明顯頹勢,理想月銷規模破 3 萬,别克 GL8 失去高端 MPV 銷冠,哈弗 H6 神話被終結等等變化,都在這段時間裏集中交替發生。這些讓人應接不暇的變化,在以往都能引起行業層面的關注,但在新能源市場大爆發的背景下,引起的波瀾卻非常小。
如今上半年的上險量數據已經公開,趁着這個節點,我覺得有必要通過一個系列,對這些數據做一些深入分析,看看各陣營、各車企、各細分市場裏,都出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今天的第一篇文章,我們就先切入最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角度。
2023 年 6 月份,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正式突破三分之一
由于過去三年國内新能源車滲透率處于爆發式增長的狀态,變化周期非常短,基本上一個季度過去,整體數字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以至于最近一個月的比例,和上半年累計的數字,就會有較大的偏差。
例如今年 1 月份,整體新能源車的滲透率爲 22.68%,而 6 月份的數字卻高達 33.41%,兩者之間差了近 11 個百分點。不過滲透率的趨勢并非每個月穩定增長,而是會偶爾出現波動下滑。當然,快速增長的趨勢是非常明确的。
把過去三年每個月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數據拉出來,可以看出三年前這個數字還在 5% 以内的區間掙紮。而從 2020 年 7 月開始,滲透率突破 5% 之後,新能源汽車市場就進入了急速增長期。
幾個關鍵節點,從 2020 年 7 月突破 5%,到 2021 年 3 月突破 10%,用了 9 個月時間;之後在 2021 年 11 月突破 20%,耗時 8 個月;而僅僅 4 個月之後,滲透率就首次突破 30%。不過這隻是一次小的波動爆發,2022 年 3 月之後,新能源車滲透率又在 30% 以下徘徊了大半年。最後真正穩定突破 30%,是從今年 2 月份才開始實現的。
到最近的 6 月份,國内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 33.41%,首次突破三分之一(33.33%)。
再看看具體的銷量規模:
2020 年初國内新能源車每個月的整體銷量還不足 5 萬輛,放到今天還不到特斯拉一個品牌的體量。到了 2020 年 9 月,新能源車型月銷規模突破 10 萬輛,2021 年 6 月破 20 萬輛,9 月破 30 萬,12 月破 40 萬,2022 年 6 月破 50 萬,之後在當年 12 月直接達到了 70.8 萬輛。
今年上半年國内新能源車總銷量達到 292.9 萬輛,今年全年破 600 萬輛基本沒問題,甚至直接突破 700 萬輛大關也不會讓人意外。
以上就是近幾年新能源市場的整體發展步伐,我們接下來再細化一下,看看各個陣營、系别的市場中,新能源車滲透率現狀如何。
傳統豪華陣營:
總體滲透率 8.6%,寶馬最佳
(分析新能源滲透率,我們還是以最近的 6 月份的數據爲根據。)
在傳統豪華品牌陣營裏,寶馬、奔馳、奧迪、凱迪拉克、沃爾沃、雷克薩斯、林肯、路虎、捷豹及英菲尼迪這 10 個品牌,以及 MINI、smart 這兩個分屬寶馬、奔馳旗下的品牌,6 月份的新能源車總上險量不到 2.4 萬輛,累計銷量則爲 27.4 萬輛,這個陣營 6 月份的總體新能源滲透率,大約爲 8.6%,遠遠落後于整體市場的平均水平。
具體各個品牌的滲透率,也有着很大的差異。首先是豪華品牌 6 月份的 2.4 萬輛新能源車總銷量中,BBA 三家占了 2.1 萬輛,其中寶馬、奔馳各自貢獻了 9841 輛和 8113 輛,不論銷量規模還是滲透率,都和其它品牌拉開了較大差距。
如上表,寶馬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最高,6 月份已經達到了 14.32%,并且無論國産還是進口,滲透率都領先其它豪華品牌。然而有意思的是,寶馬恰恰是 BBA 裏純電平台推進最慢的一個,其新能源車的銷量,主要由 i3、iX3 這兩款 " 油改電 " 車型貢獻。
奔馳的 EQE 轎車、EQE SUV 兩款基于純電平台的車型,已經引入國産,但銷量反而不及 " 油改電 " 的 EQB、EQA,且和寶馬的 i3、iX3 差距較大,奔馳品牌滲透率隻有 6.39%。不過和吉利合作的 smart 品牌表現卻不錯,這讓奔馳 /smart 整體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了 11.35%。
至于奧迪,雖然早早引入了 e-tron 序列,并推出了 Q4 e-tron、Q5 e-tron 這兩款奧迪版本的 ID.4、ID.6,純電平台的車型不算少,但除了 Q4 e-tron 突破 2 千輛外,其餘車型都很一般。總的新能源滲透率,隻有 4.66%。
二、三線豪華陣營裏,沃爾沃的新能源戰略推進相對較早,90、60 系很早就推出了 PHEV 版本,不過隻能作爲燃油車的輔助,純電車型則少人問津,新能源車滲透率勉強做到了 8%。雷克薩斯的情況,和沃爾沃也比較相近,但是它對未來純電車型的布局,明顯不如沃爾沃積極。
凱迪拉克的純電重磅産品,是基于全新純電平台打造的 LYRIQ 銳歌,去年 9 月開始交付後,月銷量在三位數有所起伏。前不久銳歌進行了最大幅度近 8 萬元的官方降價,銷量層面能否有進一步轉機,值得期待一下。
主流合資陣營:
總體滲透率 4%,大衆轉型最積極
主流合資陣營裏,統計大衆、豐田、本田、日産、别克、雪佛蘭、現代、起亞、福特、馬自達、标緻、雪鐵龍、斯柯達等 13 個品牌的國産、進口車型,6 月份總計售出 26647 輛新能源車,在 66.2 萬輛的總銷量中,滲透率隻有 4%,甚至不到傳統豪華陣營的一半。
大衆是主流合資品牌中,對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平台技術布局最早的一個,ID. 系列上市至今已有兩年半,雖然銷量規模遠比不上特斯拉或一些中國品牌競品,但在合資陣營中已經非常靠前,整個大衆品牌 6 月份的新能源車上險量達到了 11606 輛,滲透率達到 5.89%。
在去年 10 月,豐田基于純電平台的 bZ 系列正式在國内上市,步伐比大衆慢了不少,而且新能源車的陣容也遠不及德系對手,所以至今南北豐田總的新能源滲透率,依然不到 3%。
不過今年 4 月上市的 bZ3,開辟了和比亞迪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依靠合理的售價和優惠,6 月份上險量已經逼近 3 千輛。在和本土車企深入合作這方面,豐田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比之下,本田在新能源領域就明顯有些不思進取了,目前最關鍵的 e:NS1/e:NP1,本質上還是油改電平台,全新雅閣雖然以 PHEV 取代了 HEV 混動版,但電池組對後備箱空間的侵占、快充的缺失,展現出本田對這個領域的敷衍。短期來看,本田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不大有可能得到改善。
上汽通用旗下,别克的微藍系列很早就推向了市場,但是新能源車的銷量和滲透率一直沒有突破,而從今年 4 月中,基于全新純電平台的 E5 開始上市,今年 6 月上險量達到了 2804 輛,前不久相似定位的 E4 也已經上市,所以别克品牌最近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了 11.71%,是主流合資品牌中最高的一個。
相比之下,雪佛蘭品牌相應的産品還沒有就位,新能源車銷量和滲透率都還比較低。
近兩年日産在新能源市場最受關注的動作,就是把其電動時代代表性産品 ARIYA 艾睿雅引入國内,但是由于定價過高,遠超同時期大衆、豐田的純電車型,銷量始終在三位數和兩位數間掙紮,加上其它影響力不大的新能源車型,總體滲透率隻有 2.63%。
至于現代、起亞、馬自達、标緻、雪鐵龍等品牌,其主業務本身就處于困境,也無暇開拓新能源市場,滲透率都在 1% 以内。隻有福特的進口業務,依靠 Mach-E(電馬)這款車,尚有一定的存在感。
傳統自主品牌陣營:
總體滲透率 56%,廣汽轉型最快
來到中國品牌陣營,就完全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了,主要車企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全部達到兩位數,廣汽、五菱等車企甚至超過了 50%。
抛開北汽、一汽這類全國範圍影響力較小,以及睿藍、合創等身份較複雜、且并非車企重點業務的品牌,比亞迪、長安、吉利、長城、廣汽、上汽、奇瑞、五菱等八家車企的核心品牌中,6 月份新能源車總上險量達到 40.3 萬輛,整體滲透率達到 56%。
當然,比亞迪已經實現了新能源車的完全轉型,如果把比亞迪抛開的話,其它 7 家車企 6 月份的新能源車總銷量爲 17.3 萬輛,滲透率爲 35.3%,也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看具體數字,比亞迪一家的新能源車銷量,就超過了其餘 7 家傳統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總和,對比全國 64.9 萬輛的新能源車總銷量,比亞迪 6 月份在新能源市場中的份額,達到了 35.5%,一家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長安目前有深藍、阿維塔兩個新能源品牌,但銷量層面還不及長安主品牌,畢竟後者有 Lumin 這種低價電動微車。總體來看,長安汽車四個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了 25.07%,跨過了四分之一的門檻。
吉利目前具備規模的新能源品牌,極氪、幾何和銀河的 6 月上險量已經突破 2 萬輛,再加上吉利、領克的 1 萬餘輛,單月新能源車規模達到 3.2 萬輛,總體滲透率達到了 27.93%。
目前,廣汽自主品牌的銷量已經超過了長城,背後最大的助力就是埃安品牌,6 月份上險量突破了 4 萬輛,這讓廣汽整體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了 57.8%,實現了總銷量和新能源滲透率兩個層面的大幅提升。
長城汽車總的滲透率也達到了 30.96%,超過了吉利和長安。但這背後并不全是新能源車業務的進步,其中也有傳統燃油車業務萎縮的原因。尤其是魏牌,近一兩年下滑比較明顯,如果不是藍山在 6 月份表現亮眼,(抛開藍山)整個品牌的體量都隻有 1 千多輛。
比亞迪之外的傳統自主車企中,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達到了 68.25%,功臣當然就是宏光 MINIEV 和近期上市的缤果。五菱、寶駿近幾年燃油車業務都比較慘淡,未來的發展重心基本也已經轉移到了新能源領域。
奇瑞很早就手握小螞蟻這款熱銷車型,但在新能源市場的爆發期,奇瑞卻還是掉隊了——起步夠早,但沒能形成先發優勢,在燃油車業務不景氣的背景下,奇瑞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卻隻有 19.54%,前景不佳。
過去幾年裏,上汽的勢頭曾一度力壓廣汽,但廣汽大力發展埃安品牌時,上汽的新能源步伐慢了一步,發力時的重心又放到了高端領域,不論智己還是飛凡,銷量上都無法在新能源領域繼續和廣汽展開競争,同時它的燃油車業務也持續下滑。雖然有着 33.6% 的新能源滲透率,但不管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目前情況都不太樂觀。
文|冰心皮蛋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