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智谷趨勢
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指标浮出水面。
8 月 15 日,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這意味着什麽?過去我們了解社會消費情況的窗口,主要是通過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然而,随着消費行爲和習慣的變化,服務消費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隻統計實物商品和餐飲服務的交易情況,已經無法真實反映社會消費的全貌,此時将服務零售額納入統計尤爲關鍵。
服務零售額提供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将更多非實物的交易數據納入統計範疇,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教育、衛生、體育、娛樂等領域所提供的服務消費價值,而這些正是當前消費的主要增量。在國内大循環爲主的經濟格局下,消費成爲擴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而服務零售額将成爲衡量内需的關鍵指标。
01
消費領域正在迎來一場大變局——服務消費進入增量時代。
今年 7 月的社會商品零售數據公布了,多個細分類同比負增長,有人說這反映出當前居民消費的低迷。然而實際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數據,已經不能全面反映我們的消費情況了。
因爲這幾年,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出現了新變化,服務消費快速崛起。一方面,部分實物消費支出占比在減少,另一方面,部分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在增加。
根據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的估算,從 2013 年到 2019 年,居民在食品煙酒的消費支出占比從 31.21% 減少至 30.16%,衣着占比從 7.77% 降低至 5.84%。而交通和通信支出占比從 12.31% 增加至 13.02%、教育文化和娛樂占比從 10.57% 增加至 11.66%,醫療保健占比從 6.9% 增加至 8.69%。
除了比重提高,服務消費的增長勢頭還很猛。與手機、汽車、房産消費完全不同,住宿、旅遊、餐飲、文化等服務消費增速一路狂飙。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 12.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長 6.6% 和 15.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9%,營業性旅客周轉量同比增長 115.8%。
摩根士丹利在《中國消費 2030 展望》報告中預計,下一個十年裏,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服務類消費超過實物類消費,預計服務類消費年化增長率爲 9.2%,超過同期實物類消費 6.7% 的增長率。
也就是說,服務消費将成爲未來消費闆塊的中堅力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也是在這個時候,國家統計局重磅提出按月發布服務零售額,這實際上也表明國家對推動服務消費的重視。畢竟中國作爲下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經濟增速常年居主要經濟體之首,面對時代的快速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
這一點,其實早有先例。這幾年,網約車和外賣這兩大服務消費成爲很多人的日常支出。2020 年,統計局意識到這種變化之後,就在 CPI 數據新一輪的基期調整中,新增了外賣、網約車費用等新興商品和服務。如此一來,CPI 數據才能更真實地反映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
如今,國家又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這證明頂層已經意識到要着重發力服務消費,這将是未來挑起消費增量大梁的關鍵,也是擴大内需的重要動力。
02
服務消費的蓬勃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高效運作,意義重大。
第一是穩定發展。作爲服務業的中堅力量,服務消費的迅猛發展,能夠給社會的就業穩定一劑強心針。
爲什麽是服務業而不是制造業在托底就業呢?因爲當前制造業已經進入自動化、智能化時代,大部分的流水線工人已經被機器取代。珠三角、長三角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無人工廠,對于人的崗位需求迅速減少。
在上汽通用金橋工廠的車間,已經可以實現 100% 的焊接自動化,這裏有 300 多台機器人,每天有 80 台凱迪拉克從這裏産出,但是所需要的工人崗位,卻僅僅隻有 10 多個。這種人機配比,将越來越成爲一種制造業的常态。
中國特别在意制造業,想要成爲制造業強國,是因爲按照美國的經驗,美國專利數量的六成來自制造企業,中國需要制造業的發展來進行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
但如果要真正穩定就業,關鍵還是得看服務業。要知道,第三産業每增長 1 個百分點,就能創造約 100 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足足多出 50 萬個左右。
就拿網約車這個行業來說,去年以來,由于經濟下行,網約車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2020 年 10 月,網約車數量大約爲 106 萬台,然而到了今年 4 月,已經攀升至 230 萬台,是之前的 2 倍多。
很多人都開玩笑說,中産的盡頭是滴滴。但話又說回來,正是由于網約車行業的存在,使得大量被擠壓出來的白領,不至于 " 一整天都窩在星巴克假裝上班 ",開個網約車至少還能月收入七八千。這個龐大的服務消費市場,成爲了重要的就業蓄水池。
服務消費的需求增加,也促使平台經濟規模日益擴大,從而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 2022 年,美團就有 624 萬騎手從平台獲得收入。國内網約車企業 T3 則宣布,要在武漢、杭州、廣州等城市提供超過 10 萬個靈活就業崗位。可見,壯大服務消費規模有多重要。
第二是高效運作。服務消費規模越來越大之後,必然出現專業崗位的細分市場,這能夠大大提升社會效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保潔、煮飯、母嬰服務等服務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些生活性服務,已經逐步從家庭職能中分離出來,轉向專業的市場化供應。
以前,這些服務由家庭内成員提供,不計酬勞,自然也就不納入 GDP 的統計。現在進入專業市場之後,由家庭以外成員提供,以貨币進行服務交易,這類服務消費對 GDP 開始具有經濟價值。
但這還不是推動 GDP 增長的關鍵,重點在于生活型服務進入細分領域之後,社會分工會越來越專業和清晰。大家各司其職,能夠将自己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整體的生産效率大爲提升,經濟的飛輪也能越轉越快。
就拿一個大學教授來說,他原本每天花費在打掃、做飯、洗碗上的時間可能要兩三個小時。如果他将這些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做,而自己将這個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科的研究,那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将遠遠超過家庭服務。
由此可見,服務消費的潛能一經釋放,将對社會經濟的運轉産生巨大的連鎖效應。
03
未來十年,将是服務消費飛躍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服務零售行業的新契機。
2023 年開局以來,實物消費進入 " 冷靜 "。樓市步入了冷靜期,二手房越賣越多;車市步入冷靜期,車企降價鑼鼓喧天也似乎不見市場高潮;手機市場也步入冷靜期," 一機傳三代 ",年輕人都不換新手機了……
與之形成天壤之别的是,服務消費的 " 狂歡 " 狀态。旅遊數據創下五年新高,淄博燒烤成爲全民狂歡,周傑倫演唱會賣出天價,暑期觀影人數創曆史新高,各大熱門景點一票難求,酒店價格暴漲使得月薪 2 萬都住不起漢庭如家……報複性消費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這廂冷靜,那廂狂熱。全國上下都跳進了旅遊、燒烤、演唱會的消費派對。或許正如美國著名導演呂克 · 貝松的話:" 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一些行業有挑戰,而一些行業卻面臨機遇。1990 年後的 20 年,日本經濟告别黃金時代,但動漫、遊戲産業逆勢發展。同樣,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肆虐的幾年間,文化産業卻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韓流風靡全球。而當下的中國,服務消費存在諸多的可能性。服務市場的規模還能繼續壯大,服務零售還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首先,服務消費的多元化需求,能讓服務零售的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的消費主力人群,已經變成 85 後乃至 95 後;新中産對于服務的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也更重視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生活性服務業、便利性服務等消費需求快速增加……這一切讓中國的消費結構越來越呈現多元化。
日新月異的服務消費需求,給供給端的服務零售市場制造了機會。
疫情期間,餐飲行業整體經曆了低谷,許多餐廳主動擁抱市場變化,開拓線上外賣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成爲當時餐飲商戶的首要收入來源。現在,外賣服務已經納入日常業務闆塊,餐飲行業也由此拓寬了服務半徑,營業規模也随之壯大。
而外賣的用戶規模也在不斷增加,連兒童和老人都覆蓋了。2022 年,在美團外賣上,兒童餐訂單量同比增長了高達 300%,而老年用戶日均訂單量、交易額年同比增速達到 30% 以上,這個數據在 2019 年僅僅隻有 13.6%。對于餐飲行業而言,提供滿足這部分用戶需求的服務,也能夠大大增加營收。
酒店行業也在重新匹配新的服務消費需求,尋找新的增長點。過去,酒店隻是人們落腳的地方。如今,在酒店 " 宅着 " 成爲一種新的旅遊方式,親子、康養、娛樂、藝術等酒店主題項目大受追捧。
背後的原因,正是現在的消費需求變了,不僅想要住好,還想要吃好、玩好,他們更願意爲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消費買單,而酒店經營者也迅速抓住了這個風口,在供給端及時進行經營調整。
其次,服務消費需求的動态變化,能夠推動服務零售産生新的産業鏈條。
過去,消費端的最大問題是,有效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如今,借助平台經濟和數字化手段,供給端能夠不斷創造新的服務,來滿足動态變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新職業出現了。近年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掀起了 " 整理收納 " 的消費熱潮,這股熱潮帶動了 " 整理收納師 " 的走俏,許多 90 後甚至 00 後都加入了該行業隊伍。
新服務出現了。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銀發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在需求端——家政、醫療、養老等服務消費不斷增加,在供給端——助浴、陪診等服務也開始湧現。
一旦消費服務的新需求出現,就能得到消費零售市場的快速響應,新職業、新服務由此誕生。這也意味着新的産業鏈正在加速成型,将帶動上下遊産業的集聚,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