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疲軟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挑戰,重振經濟雄風也應是我們當下和今後一段時間壓倒一切的任務。爲鼓舞信心,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決定和措施,極大推動了投資環境的改善。但是一些人仍然缺信心,原因何在?
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重視。
第一,我們社會對 " 政治正确 " 的整體認知沒有跟上形勢,抓好經濟就是當前的最大政治,這一點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沒有确立下來。有些機構和領域出台的新工作措施與中央提升經濟活力的根本工作方向形成了客觀上的對沖,或者成了分散注意力的橫炮。這讓一些人、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産生了不明确感和不确定感,所以圍繞經濟的猶豫和觀望并未得到根治。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資料圖:新華社)
第二,行政權力過大、在一些領域對法治造成消磨和幹擾的情況有待進一步治理。必須堅決确立法治在我國社會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抓各項工作也須在法律的規約下進行,社會确信這一點非常關鍵。否則的話,很多人會擔心行政權力在一些時候和領域可能被非正當使用,比如擔心行政權力随意決定一項投資的命運,爲了一個地方行政機構的安全而犧牲投資的安全,以及選擇性執法,等等。要不斷打消民營企業的這種擔心。
第三,民粹主義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各地政府和很多部門往往會對民粹的激進要求讓步、妥協,民粹主義有了在一定程度上綁架各地治理措施和解決突發事件方案的能力,這增加了社會的動蕩感,同樣在負面影響人們對未來的穩定預期。
最後就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對公衆信心的侵蝕。當人們看到一些機構和官員實際 " 躺平 " 時,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會增加一個很嚴重的負量。
所以,我們抓經濟、促信心一方面要出台強有力的措施,用好各種經濟杠杆,同時還要抓好綜合治理,讓我們的社會氛圍圍繞經濟建設燃起來。我們國家經曆過各種困難,過去幾十年也沒有輕松過,但隻要每個時期都找準問題,實事求是地出台措施予以解決,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現在政府出台的許多措施正在經濟領域不斷滲透,其他社會性調整需要及時跟進,最終形成圍繞振興經濟全社會的活力大釋放。那樣的話,我們不僅能夠解決眼下的經濟問題,還将爲塑造偉大複興的戰略性後勁做出新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