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0 月 15 日電 ( 羅琨 闫淑鑫 實習生 肖立群 ) 周六早上九點,小安和朋友相約坐上東鐵線,11 點左右從深圳羅湖口岸出來,去附近的商場吃頓午餐犒勞下自己,下午再逛逛街剪個頭發或者做個美甲、按摩,晚上回香港。這已經成爲了小安等香港 " 打工人 " 的周末日常。
随着熱衷北上消費的港人對内地新消費品牌的認知加深,一些餐飲企業順勢在香港推出了分店。不過在地租和人工成本都高的香港,這些品牌能否複制之前的成功路徑?
餐飲企業紮堆搶灘香港
小安算過一筆賬,在香港,去一家稍微像樣點的飯館,有時兩個人花費六七百元未必能吃飽,一些熱門餐廳還有就餐時間限制。但是去深圳,一般人均 150 元就可以吃得很好了,吃完還能在店裏和朋友悠閑地聊天。" 之前去農耕記,我和朋友六個人,點了一桌子菜,結賬時都不到 600 元 ( 單位:人民币,下文如無标注單位均爲人民币 ) ,太香了。" 大衆點評顯示,在深圳有多家分店的農耕記人均消費在 70-90 元之間。
近期,她驚喜地發現,農耕記也來香港開店了。9 月 26 日,農耕記香港店開始試營業。小安查看菜單後發現,同樣是招牌湖蝶魚,香港需要 128 港元 ( 約 120 元 ) ,而在深圳是 65 元,鮑魚辣椒炒肉需要 158 港元 ( 約 148 元 ) ,而在深圳僅 68 元。此外,菜單上還有 299 港元 ( 約 279 元 ) 的鮑魚煨土雞和 399 港元 ( 約 373 元 ) 的紅燒老甲魚。
中新經緯從農耕記客服處确認,這兩道菜在深圳門店内并未售賣,與之對應的相似菜品有茶油炒土雞和濃湯甲魚,售價分别爲 88 元和 388 元。而在深圳,不同的門店菜單标售的菜品也有差别,有些門店沒有這兩道菜。
香港本地市民悠悠趁着試營業就去嘗鮮了。她分享說,餐品比較接近香港口味,更淡一些,同一道菜在深圳農耕記吃口味會更重,更加偏鹹一些。
" 在深圳一般四菜一湯人均 100 元左右就能搞定,而在香港人均要 200-300 港元 ( 約 187-280 元 ) 。因爲香港店租和食材都比較昂貴,在香港消費餐點分量偏小,如果要吃到高質量的食物,大約人均需要花費 400-500 港元 ( 約 374-467 元 ) 。" 悠悠說。
除了農耕記外,不少餐飲企業都瞄準了香港。9 月 6 日,楊國福麻辣燙香港首店開業。這家店位于港島中環幹諾道中上的盈置大廈,附近金融機構林立,馬路斜對面就是港交所。
10 月 10 日中午 11 點 40 分,中新經緯到達楊國福門店口時,裏面顧客寥寥,僅有兩桌坐了人,另還有數人在點餐,而同一時間,附近的麥當勞、譚仔雲南米線、吉野家、大家樂等餐廳則顯得熱鬧許多,部分餐廳隻剩下幾個空位。根據飲食資訊平台 openrice,楊國福、麥當勞、吉野家和譚仔雲南米線的消費在人均 50 港元 ( 約 47 元 ) 以下,大家樂的人均消費均在 50-100 港元 ( 約 47-93 元 ) 。
楊國福麻辣燙香港門店 中新經緯羅琨攝
不過 12 點開始楊國福門口已經有約二十名顧客在排隊,或受制于先點菜後入位的模式,店内仍有不少空位。
一名在附近上班的量化金融從業人士表示,他經常來吃,口味還可以,但是性價比不高,男生吃一頓得花約 130 港元 ( 約 121 元 ) 。店内電子屏顯示,食材爲 19.8 港元 ( 約 18.5 元 ) 100g,葷素同價。
Sabrina 分别在深圳和香港的楊國富麻辣燙就餐過,她覺得香港和深圳的口味都差不多,内地的菜品會比香港多一些,但是香港門店的價格是内地兩倍以上,她在香港吃楊國富麻辣燙吃了 120 港元 ( 約 112 元 ) 都沒吃飽,從香港去深圳吃飯就算加上交通費都要便宜不少。
在附近銀行上班的趙女士則告訴中新經緯,她一般中午就在公司附近吃飯,基本上花費是人均 80-100 港元 ( 約 75-93 元 ) ,對于她和同事來說,楊國福有些超預算了。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一些網友将這家店稱爲 " 全國最貴楊國福 "。
楊國福麻辣燙香港門店内的電子屏。中新經緯羅琨攝
中新經緯通過走訪和電話詢問楊國富麻辣燙在内地的線下門店,了解到在北京西單與王府井附近店鋪售價都是 31.8 元 / 斤,而在房山區城關店售價爲 24.8 元 / 斤,在三四線城市河南洛陽、江西九江,售價分别爲 23.8 元 / 斤和 26.8 元 / 斤。而按照楊國福在香港定價,一斤需花費 99 港元,折合人民币約 92 元。
此外,兩大火鍋巨頭海底撈和呷哺集團也早已登陸香港市場,其中海底撈目前在香港有五家分店;呷哺集團在香港共有十餘家湊湊餐廳,呷哺呷哺餐廳在香港的首家門店也将于近期亮相。
" 我們在今年初專門成立了港澳台及國際市場事業部,主攻内地以外的市場。" 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稱。
九毛九集團相關負責人也向中新經緯透露,2023 年年底,太二将正式進入香港市場發展,在香港同步開出 4 家門店。未來,九毛九集團預計在香港布局 15-20 家門店。" 我們一直對香港市場保持密切觀察,2023 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我們已逐步開展了門店選址工作。"
除了餐廳外,還有不少茶飲品牌也瞄準了香港市場。openrice 數據顯示,喜茶在香港有三家分店,奈雪的茶有一家分店。今年 1 月,Manner 在銅鑼灣世貿中心開出香港首店,成爲第一家将門店開到香港的内地咖啡品牌。此外,還有一家計劃赴港上市的新茶飲品牌亦向中新經緯透露,未來有赴港開店計劃。
赴港開店會遇到哪些挑戰?
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指出,香港的物價水平、房租、人力和管理成本都比内地要高,因此同一家餐廳定價比内地高也是正常的市場現象。
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坦言,赴港開店會遇到人工與租金成本高、餐飲行業難招聘、餐飲品牌衆多競争大等挑戰,最大的挑戰應該是招聘,人員流動性大。
此前據港媒報道,港股上市公司大家樂首席執行官羅德承表示,不隻聘請員工困難,亦要出盡法寶留住員工。他聽說同行爲了搶人手,會在其他餐廳廚房外等待員工下班然後高薪挖角。
中新經緯近期在位于香港島灣仔軒尼詩道的佳記美食的招聘啓事上看到,該餐廳招聘廚房學徒的月薪爲 17000-20000 港元 ( 約 15878-18680 元 ) ,廚房高級學徒可達 24000 港元 ( 約 22416 元 ) ,區域經理爲 25000 港元 ( 約 23350 元 ) ,另加季度獎金和年度業績獎金。根據 openrice 平台,佳記美食的人均消費在 50 港元 ( 約 47 元 ) 以下。
佳記美食香港門店貼出的招聘啓事。中新經緯羅琨攝
海底撈在香港某招聘網站貼出的招聘啓事則顯示,招聘全職服務員,月薪最高達 35000 港元 ( 約 32690 元 ) ,每天工作時間爲 10 小時。
海底撈在香港某招聘網站貼出的招聘啓事
盡管薪資看起來頗爲優厚,但不少餐廳都面臨人手短缺的現狀。中新經緯在不少餐廳門口均發現有張貼招聘啓事。今年 3 月,香港立法會議員張宇人估計飲食界空缺達到 4 萬個,令不少餐廳營運受到影響,他建議餐飲聘請大灣區員工,他們可以即日往返香港和内地,以提升崗位吸引力。
品牌出海更考驗供應鏈
在性價比優勢相對沒那麽強的情況下,什麽樣的餐飲品牌更容易占領市場?徐雄俊指出,任何品牌打入當地的市場,一定要做本土化的改良,制定更好的搶奪當地消費者和市場的戰略,才能更好地留住消費者。
海底撈相關負責人透露,海底撈會基于對市場和顧客需求的了解,對當地菜單設計及食材的選擇會更加貼近本土化,服務細節會根據當地人的習慣也做出一定的調整。" 我們在香港區域研發了港式花膠雞湯底,新增了香港本地人喜歡的響鈴卷等菜品。"
呷哺集團前述負責人也提到,湊湊香港餐廳的核心産品和商業模式和内地相同,呷哺呷哺香港首家門店的模型和内地則進行了 " 本地化 " 優化和升級,包括創新 " 鍋中鍋 " 的鍋底,推出大小鴛鴦鍋;在中式湯底中加入西式工藝等。
此外,徐雄俊指出,要打造品牌,成爲某個品類品牌代表。海底撈火鍋、太二酸菜魚、農耕記湘菜、楊國福麻辣燙這些都是某個品類的領導品牌和代表,大品牌進入香港市場才更有競争力。
" 呷哺集團在港澳台和海外市場的擴張已經有 4 年的時間了,平均每年都獲得千萬級水平的盈利。" 呷哺集團上述負責人透露。
徐雄俊還提到,香港的文化、消費習慣和内地的差異,也必須考慮。多名受訪人士均提到,香港很多餐廳都有 " 加一 " 服務,也就是需要收 10% 的服務費,而在内地沒有這個概念。基本上大多數香港餐廳如果要外帶酒水進入店内,需要收取開瓶費,帶蛋糕則需要收切餅費。深圳的餐廳就沒有這個限制,還可以點外賣飲料帶進去。深圳的就餐環境要比在香港寬敞,基本上不需要拼桌,而在香港茶餐廳等店内,因爲門店大小有限,拼桌是很常見的現象。
香港的餐飲市場西餐、日韓料理都比較多,而中餐中的川菜、湘菜相對比較缺乏。因此,在徐雄俊看來,内地比較火的川菜湘菜進入到香港市場是有機會的。不過,香港的人口隻有七百多萬,而且深圳的餐飲也比較繁榮,能吸引很多香港人來消費。相對來說,香港的市場未來增量可能還不如深圳,但香港高消費人群多,消費率較高。因此,要在香港市場經營,必須做中高端的市場,才能支付起高昂的店租人力成本。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餐飲行業出海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挑戰背後其實也有更多的品牌紅利以及體系升級的利好。香港的整個餐飲行業已經步入了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節點,而内地的整體體系流程和品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香港消費者對于品質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所以出海的品牌如何在供應鏈的完整度上下功夫,保證品質和食品安全,進行場景的創新,服務态度、服務體系的升級,以及客戶粘性的維護,是重中之重。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纰漏,對于出海的餐飲品牌來說都會是巨大的危機。" 朱丹蓬提醒說。
九毛九集團上述負責人也提到,内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市場,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本地化的運營策略是關鍵。" 在香港開店并非簡單地複制内地的模式,需要根據香港當地的法律、文化、習慣重新建立一個模型,依托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不斷擴張。"
該負責人介紹,爲進軍香港市場,九毛九集團在各方面都做了充分準備,包括面向本地客群的品牌打造、建立本地化供應鏈、本地化商業環境的熟悉、本地化員工招募與培訓系統等。
" 随着各地區交流逐步複常,對外擴張成爲很多連鎖餐飲企業的選擇,但赴港其實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隻有在内地已經通過市場驗證,有極大需求的,流程相對簡單、供應鏈完善的超級品類,才具備赴港的硬性條件,而部分對人力成本依靠大、模型重、供應鏈不完善的品類,目前還是不适宜的。" 九毛九集團上述負責人稱。
一家知名茶飲品牌相關負責人向中新經緯透露,其所在公司還暫未有布局香港的計劃,還需要運營部門評估具體的盈利模型後才能做出決策。不過據其個人觀察,新茶飲中檸檬茶品類更容易在香港站穩腳跟,一方面是檸檬成本低,盈利空間更大,另一方面是香港本地人有喝檸檬茶的習慣。而其他的綜合類品牌,又有奶茶又有果茶,還每月高頻上新,對于供應鏈運輸來說是一個挺大的難點。 (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email protected] ) ( 中新經緯 APP )
(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小安、悠悠、Sabrina 爲化名 )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作者:董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