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巨潮 WAVE,作者|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疫情全面開放後首個國慶黃金周,仍是十分火爆。
由于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相逢,八天超長假期推動旅遊市場明顯回升。雙節假期期間,國内旅遊人數、旅遊收入均超過 2019 年水平,且創曆史新高。
但人潮如織、市場沸騰的另一面,卻是 " 月薪 2 萬住不起如家漢庭 " 的吐槽和聲讨。有人痛斥酒店逢假必漲,趁火打劫,漢庭則回應這是疫情之後,需求暴增帶來的供需不匹配導緻的。
作爲出行旅遊中的剛性消費,酒店一直是旅遊業中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對于帶娃出行的家庭遊來說,住酒店是預算清單上必須且需要超配的開支。
但無論是輿論的發聩,還是實際的切身感受,近年來,酒店漲價已經是不争的事實。有人甚至指出:在中國," 廉價酒店 " 已成過去時。
來源:延邊州人民政府統一互動平台
有分析認爲,國慶期間," 機票 + 酒店 " 占據了出行支出的 60%-70%,直接壓縮了吃喝玩等其他消費的空間。
由此,催生出時下流行的 " 特種兵旅行 ",大學生們擠在黃山的廁所裏過夜,等待第二天的日出;有年輕人夜宿海底撈,還有甚者,用 "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 " 的交換旅遊方式解決住宿問題。
不管怎樣,旅遊市場強勁複蘇的當下,漢庭、全季、桔子水晶酒店們的母公司,中國市值最大的酒店集團——華住,創下曆史最佳業績表現。
身爲這個酒店集團的掌門人,季琦,正是那個收割者的角色。
01 漲價,翻身利器
" 印象中,如家、漢庭還停留在 100 多元的水平。"
但今年假期間,一些熱門景點和核心城區的連鎖酒店價格逼近甚至超過千元。而且,這種現象并非隻出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就連吉林延邊這樣的邊陲小城酒店價格也開始暴漲。
有消費者就在五一前夕,向延邊州政府反映,當地連鎖酒店價格暴漲至千元,高檔酒店更是标出超過 3000 元的 " 天價 "。酒店漲價已經席卷全國。雖然漢庭方面稱這是自然的經濟規律,但從财報來看,漲價已經成爲其翻身的重要籌碼,并且是長期不可逆的持續性行動。
華住創始人季琦在他的個人公衆号分享了自己的企業競争策略,他認爲企業競争力說一千,道一萬,最終都是三點:低成本、高賣價和創新。
來源:華住集團 2023 年上半年财報
他用愛馬仕和寶馬奔馳舉例:普通商品的定價有成本定價法、競争定價法、需求定價法,但是最理想的是超越成本、競争和需求的約束來定價,這就需要具備溢價能力,而最有競争力的溢價能力是品牌溢價。
華住旗下酒店品牌涉及漢庭爲主的經濟型、全季等爲代表的中檔位、桔子水晶等覆蓋的中高檔,以及禧玥、花間堂和施柏閣大觀等高檔和奢華酒店。
目前,華住的日均房價早已突破 200 元,僅在疫情爆發的 2020 年有所下降後,便迅速反彈,到今年第二季度,其日均房價上升到 305 元,同比增長近 40%,其中自有酒店更是逼近 400 元關口。
而季琦的期望是在各檔位處于領先地位,比如其平均房價長期超過錦江和首旅(如家)兩大競争對手;中高檔酒店平均房價提升到 378 元,其中自有酒店爲 479 元,已經和君庭、亞朵基本持平。
提高單價的同時,要注重入住率,這兩個指标相乘得到的 RevPAR(平均客房收益),是衡量酒店經營水平的核心指标。
而華住的入住率并沒有恢複到 2019 年的水平,可公司的平均客房收益卻大幅增長至 2019 年的 121%,上半年更是大賺 20.05 億元,不僅創造了曆史上最好的中報。而且僅僅今年上半年掙的錢就超過了曆史上最好的 2019 年全年的利潤。
在旅遊市場提振的帶動下,公司提高了 2023 年全年的業績指引,預期收入同比增長 48% 至 52%。
季琦認爲酒店的品牌價值核心在于體驗,顯然他對華住的體驗非常自信。也敢于在入住率并未有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硬生生通過提價,在旅遊市場回暖之際大賺一筆。
02 酒店界的 " 貝殼 "
華住的客房和酒店數量不及錦江,市值卻是後者的兩倍有餘。
2022 年,以客房數量排名,錦江位居 " 全球酒店集團 200 強 " 第二名,華住排名第 7。但華住的市值卻接近 840 億元,僅次于萬豪、希爾頓和洲際,位居世界第四,中國第一。
這一市值體量是錦江酒店的兩倍有餘,比錦江酒店、首旅酒店、亞朵、君庭酒店市值的總和還要多。
截至 10 月 10 日,華住市盈率高達 73 倍,遠高于國内同行,也遠超了萬豪(21 倍)、希爾頓(30 倍)和洲際(22 倍)。
二級市場給予如此高的估值,源于季琦給華住制定的獨特商業模式,以及較強的盈利能力。
自創立起,季琦就高度重視自有渠道和私域流量的經營,通過入會後獲得房價折扣、免費早餐、便捷退房等爲吸引力。截至 2022 年底,華住會擁有會員 1.99 億人,是中國最大的酒店會員企業。
作爲攜程、如家、漢庭的創始人成員,季琦深谙流量運營和互聯網運營之道。
手握近 2 億流量池,華住會 APP 月活躍度幾乎對友商形成碾壓性優勢。基于此,今年一季度,其中央預訂渠道貢獻率達到 62%,自有渠道占比接近九成,完全擺脫對 OTA 渠道的依賴。
而直銷渠道相比 OTA 擁有成本優勢。對比來看,自有渠道傭金率僅 8%,而 OTA 平台平均要達到 15%,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多年的流量原始積累,加上高活躍度,以及低成本的銷售渠道,華住被稱爲酒店業裏的 " 貝殼 "。這種平台經營的思維讓華住迅速崛起。
所不同的是,貝殼進行的是房産交易,而華住從事的是酒店服務。相同的是,雙方在巅峰期,都獲得了超高估值,貝殼的市值超越萬科和碧桂園之和,而華住的市值體量優勢亦是如此。
盈利能力方面,華住真實地表現了 " 七星級酒店的盈利能力還不如連鎖酒店 " 的現實處境。基于流量、渠道、供應鏈、IT 運營等綜合優勢,華住盈利水平幾乎是獨一檔。
受益于漲價及費用率優化,今年上半年,華住淨利率創出了 20% 的曆史新高。而同期的首旅酒店和錦江酒店不到 10%,君庭酒店也隻有 11% 出頭,即便是萬豪、希爾頓、香格裏拉這樣的豪華酒店,雖然因客房價格高昂獲取了超高毛利率,但由于各種成本負擔,淨利率也僅有 12% 左右。
這樣一來,即便在疫情期間遭受了重大打擊,但規模、流量、線上運營等因素的加持下,華住的賺錢能力在疫情開放後立刻猛烈反彈。
03 季琦法則
華住的成功,建立在 " 成本 - 賣價 - 創新 " 三角叠代升級之上。
季琦極爲重視成本管控,成本優勢又得益于規模擴張。除了自建方式外,華住通過并購、授權、管理加盟等等方式跑馬圈地。
早在 2019 年,華住就提出 " 萬家燈火 " 和 " 千城萬店 " 目标,并争取在 2022 年實現。但由于疫情突發,打亂了擴張節奏。
2020 年 9 月,又提出未來 2-3 年漢庭酒店規模達 5000 家,2028 年突破 1 萬家,成爲世界最大的單一酒店品牌。
截至上半年,漢庭開店 3340 家,繼續夯實連鎖酒店第一大品牌的地位。在收購桔子、花間堂和 DH 等酒店品牌後,華住以全季爲頭牌發力中高端,目前全季酒店擁有 1839 家門店,位居中高端細分市場第二名。總體來看,華住當前以每年新增約 1000 家店的速度持續擴張。
而這種規模優勢,帶來了供應鏈上的溢價權。華住的一位管理層就曾表示:" 酒店行業的利潤,賺的錢基本上都是省出來的。"
華住新搭建的供應鏈中心 " 華住易購 ",号稱 " 酒店業的天貓 ",覆蓋床上用品、酒店布草、電氣設備、施工團隊等等,爲華住提供最便宜的采購。比如,某著名一線品牌床墊,全季采購價隻是市場價的 2 折;華住一年要消耗 1 億瓶裝水,全季采購隻要 7 毛 / 瓶。
設計、裝修、施工到渠道自主,再加上 IT 科技加持,優化人工,華住絞盡腦汁壓低各種成本支出。
相比國資背景的首旅和錦江,華住在土地租金方面并沒有優勢,但在營銷、渠道、管理、人工成本方面,華住保持領先。
但華住目前的問題在于漲價能否持續,當前漢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日均房價已經達到 400 元 -500 元,二線城市也在 200-300 元之間。
顯然,華住體系内最主要的漢庭,正在脫離 " 廉價酒店 " 的标簽。而全季又面臨錦江維也納、如家商旅、君庭、亞朵等品牌的強勢競争。
華住美股股價表現(2010 年至今)
中國連鎖化率遠低于歐美,下沉市場仍具巨大空間。當前,華住積極布局下沉市場,把旗幟插到更廣闊的三四線城市。不止是漢庭,全季、桔子、漫心、花間堂等也要做下沉。
這就催生出一個頗爲擰巴的問題,一方面,華住以漲價推動品牌高端化;但另一方面,廣闊的下沉市場對價格極爲敏感。
漢庭的成功得益于其在核心城市核心區域的搶先占領,并以規模區位優勢,疊加所謂的 " 創新體驗 " 獲得漲價的底氣。
" 酒店的品牌價值在于體驗感。" 進入漢庭,一杯免費 niiice 咖啡、智能化入住流程、送物機器人、自助洗衣烘衣、區域辦公、閱讀空間……華住一直在升級體驗感,但這種 " 小資 " 氛圍,在下沉市場行得通嗎?
04 寫在最後
攜程、如家、漢庭(華住),三家公司,四次上市。季琦是中國商界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他精通投融資,又懂互聯網,他經曆創業成功,财富自由,又曾在股權内鬥中被踢出局;到創辦漢庭,再次成功。
他是中國最懂酒店的人,幾乎可以不加之一。在其看來," 傳統酒店是造汽車,造火車,而華住要造的是飛機,是航天飛機。"
飛機的 " 本體 " 是酒店服務,兩翼分别是會員體系和 IT 信息化," 一體兩翼 " 戰略的推動下,"華住 = 萬豪 + 甲骨文 +Booking,是一個複合體,是一個新物種,融合了酒店、品牌和 SAAS 服務。"
華住在酒店業顯然是個另類,但這樣的戰略規劃大獲成功。走過疫情的重創,華住在需求的暴漲中,在一片遊客的讨伐聲中,持續豪賺,已經是一台無情的賺錢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