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中咄咄逼人的一霸——理想汽車 ( 02015.HK ) ,近來銷量一路高歌猛進。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累計銷量突破 13 萬輛,已經超過去年全年銷量,穩坐造車新勢力銷量頭把交椅。就連 6 月在造車新勢力中銷量排名第二的哪吒汽車,上半年銷量也不及理想汽車的一半。
然而,正值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在理想汽車發展中功不可沒的聯合創始人以及二把手沈亞楠卻悄然離去。
近日,企查查資料顯示,沈亞楠已于 7 月 4 日退出了理想汽車運營主體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東行列,退出前持股比例爲 5.0768%。沈亞楠退出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的持股比例由 90.2698% 提升至 95.0977%。
人财兩清,商界強人沈亞楠告别理想
沈亞楠作爲理想汽車的聯合創始人以及二當家,他的離去不免令人唏噓。
回顧其過去,沈亞楠既是一名學霸,也是一名商界強人。其于 1999 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學士學位;2000 年,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碩士學位;2013 年,獲得中歐國際商學院 EMBA 學位。
工作履曆方面,2002 年以來,沈亞楠先後在中興通訊、埃森哲、聯想集團擔任過重要職位,并于 2022 年 8 月獲委任爲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
沈亞楠自 2015 年就加入了理想汽車,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擔任理想汽車總裁,并在 2017 年成爲理想汽車執行董事兼總裁,負責理想汽車的整體戰略、業務發展、供應鏈管理以及銷售及營銷。
實際上,沈亞楠在此次退出理想汽車股東行列之前,就早有預告。
去年 12 月,理想汽車發布公告稱,爲投入更多時間處理個人事務,沈亞楠已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沈亞楠亦将辭任集團其他職務,爲确保工作平穩過渡,沈亞楠于公司的最後工作日預計爲 2023 年 6 月底前後。
退出理想汽車管理層和股東行列,均在一個時間線上,由此看出沈亞楠已徹底告别了理想汽車。而接替他的是曾在三一重工擔任過研究院院長、在理想汽車擔任總工程師的馬東輝,馬東輝此前還任職于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簡式國際汽車設計 ( 北京 ) 有限公司。
從馬東輝的履曆看,沈亞楠雖已離開,但理想汽車仍後繼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沈亞楠此次還在理想汽車上收獲頗豐。根據披露易數據,去年 9 月,沈亞楠累計在美股市場上出售理想汽車 100 萬股,套現超過 1300 萬美元。抛售前,沈亞楠在理想汽車的持股比例爲 1.74%,抛售後下降至 1.68%。
而在 2021 年 12 月,沈亞楠則多次減持理想汽車,累計套現金額約 3078 萬美元。經計算,2021 年以來的兩輪減持,沈亞楠累計從理想汽車套現了約 4378 萬美元,折合人民币約 3.17 億元。
各玩家紛紛調整組織架構
實際上,在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越 " 内卷 " 的今天,不隻是理想汽車的 " 二當家 " 離開了,一些造車新勢力也重點調整了組織架構,高層換血已成爲常态。
去年 11 月以來,小鵬汽車 ( 09868.HK ) 的聯合創始人夏珩已卸任公司執行董事,并辭任了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小鵬汽車公司要職。目前,小鵬汽車官網中董事會成員名單已不見夏珩名字。
不僅如此,目前小鵬汽車多名核心高管處于已離職或者将離職狀态。其中,公司動力總成副總裁劉明輝已經離職,接替他職務的是零部件公司德爾福的前技術高管顧捷。顧捷已加入小鵬汽車,出任動力部門高級總監,直接向何小鵬彙報。
今年年初,張光銀辭任零跑汽車 ( 09863.HK ) 副總裁一職,公司對其另有任用,曹廣麟則因個人原因辭任副主席兼首席财務官職務。
而接替張光銀擔任副總裁的是有在華爲任職背景的徐軍,接替曹廣麟職務的張韋力亦有華爲任職背景。
去年 12 月,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杜立剛被傳将從公司離任。杜立剛是威馬的元老人物,在沈晖 2015 年創辦威馬之前,該公司前身爲杜立剛 2012 年成立的一家三電系統研發企業。
此外,愛馳汽車 2022 年出現三次高層人事變動,最近一次,任職董事長僅 4 個月的投資人陳炫霖辭任,原 CEO 張洋任公司董事長。
包括 " 二把手 " 在内的高管,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高管頻頻震動,與行業邁入新發展階段、飽受行業競争重壓不無關系。
一方面,廣汽集團 ( 02238.HK ) 、吉利汽車 ( 00175.HK ) 等傳統車企正紛紛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并取得不錯的成效,這令造車新勢力有被蠶食市場份額的風險,今年以來行業的價格戰就反映出市場的競争正日益加劇。因此,造車新勢力需要注入新鮮血液,爲企業發展 " 換檔提速 " 注入更大的活力。
另一方面,在造車新勢力中,絕大部分車企深陷虧損泥潭,有些企業還因此出現了危機。通過調整管理層及組織架構,任用相應的高管人才,有利于增強企業技術研發實力和企業盈利能力,這也是企業能否實現續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