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新聞 3 月 14 日訊(記者 石雨)曾經錨定在貨運車輛互助鏈中的 " 車輛統籌 ",逐步蔓延向家庭自用汽車車主,且被部分機構包裝成 " 保險 " 銷售—部分機構不僅以 " 人保 "" 平安 " 等字樣注冊公司混淆視聽,更通過僞造保單、綁定維修廠、拒賠失聯等手段形成灰色産業鏈閉環。
藍鲸新聞記者在天眼查平台根據相關關鍵詞搜索,經營車輛統籌的公司目前約 2000 家,處于存續或開業狀态的不足 1200 家,其中超 400 家處于經營異常狀态。
看似 " 補位 " 的統籌服務,卻出現異化,頻現冒 " 保險 " 之名欺騙消費者。
真 " 統籌 " 假 " 保險 ",假 " 保單 " 真陷阱
2024 年 7 月,袁先生通過網絡渠道結識了一位國昌(深圳)交通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下稱 " 國昌統籌 ")的 " 保險 " 銷售人員,該銷售人員介紹其所銷爲商業車險,一年保費約 3400 元。2024 年末,袁先生駕車時發生交通事故,随即聯系國昌統籌業務員,并至該業務員指定的維修點維修車輛,但在汽車維修之後被告知國昌統籌未付維修款而不能取車。
袁先生再度聯系國昌統籌,但屢遭拖延,後有國昌統籌工作人員表示讓袁先生先行墊付并開具發票,但在袁先生墊付修車款并将相關單據發送給國昌理賠員後,卻始終未獲回應。
記者查詢到,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該公司成立自 2021 年 12 月,股東爲自然人路興發,目前該公司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圖源:天眼查)
記者數度撥打該公司曆年年報中披露的三個聯系電話,均爲無人接聽或提示 " 正在通話中 ",撥打該公司的公衆号中顯示的全國服務熱線,自動轉接至理賠和投訴服務時,亦均無人接聽。在黑貓投訴平台中,相關投訴進入商家匹配環節時則均顯示 " 商家未匹配成功 "。
記者留意到,在黑貓投訴、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中,已有多起關于這家國昌統籌的相關投訴,投訴點則主要集中在自稱 " 保險 " 及拖延賠付、退款困難。
與保險公司相比,此類公司的風險補償能力及資金安全性相對較低,消費者購買 " 安全統籌名義的保險 " 存在理賠難度大、統籌公司跑路風險高、不受政府監管等多重風險。
(國昌統籌向用戶提供的 " 保單 ")
李鬼扮李逵,話術 " 變臉 " 套牢車主
國昌統籌所提供的,并非保險,而是 " 統籌 "。
其實,車輛統籌早已有之,據消協提示," 車輛安全統籌 " 一般現于運輸企業内部互助,每位成員繳納一定費用,事故司機可從這筆費用中獲取賠償。銷售車輛統籌業務的公司并非保險公司,其公司名稱一般爲 " 汽車服務公司 " 或 " 運輸服務公司 ",注冊時也無需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
對于統籌與保險的核心差異,據車車科技業務負責人總結,主要涉及四個維度,其一是性質不同;第二,監管主體不同。車輛統籌不受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保險法》的監管,僅受《合同法》約束;第三,理賠能力有限。車輛統籌理賠能力不穩定,可能面臨資金不足、拒賠或惜賠的情況;第四,合同性質不同。車輛統籌簽訂的是互助合同,不具備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商業車險簽訂的是保險合同,受《保險法》保護。
談及易緻消費者混淆的關鍵點,車車科技業務負責人向記者分析,一是車輛統籌的名稱和業務流程與商業車險高度相似,易讓消費者誤以爲是正規保險;二是低價誘惑;三是宣傳誤導,部分車輛統籌機構會模仿保險公司的宣傳方式,甚至在公司名稱中加入 " 平安 "" 太平 " 等字樣,誤導消費者。

(社交平台中大量用戶表示被品牌混淆)
" 業務員稱所售爲人保的保險 "" 宣傳自己是平安保險線上渠道 ",據相關平台中投訴者所述,業務員在與其溝通時多自述所售爲大型保險公司品牌的 " 保險 ",但在實際銷售中,卻全部替換爲 " 安全服務 "" 統籌保障 " 的合同。
長沙的楊女士近日爲愛車購買續保時,在被誤導的情況下購買了一份價格低廉的 " 保險 ",但在購買後查看 " 電子保單 " 時楊女士才發現,該 " 保單 " 上并無 " 機動車保險單 " 字樣,而是顯示 " 安監服務電子單 ",公司名稱爲 " 衆安車保(海南)汽車有限公司邯鄲市分公司 ",而非其此前購買的衆安車險。
這亦導緻被混淆的消費者在事故發生卻未獲賠付後,頻繁向被 " 冒名 " 的保險公司投訴。
多家保險公司向記者反饋,發現有統籌公司冒用公司品牌的情況,但因相關詐騙主要通過線上溝通,且業務員多 " 含糊 " 表達,如 " 我們是衆安,做車險的 "" 是太平洋,新能源渠道 ",導緻取證困難。
"2025 年我司收到‘投訴主體錯誤’類的投訴成本上漲,多爲理賠争議。經核實,爲車輛統籌公司業務,與我司并無實際關聯 ",衆安保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一般情況下,我司在接收到消費者關于‘車輛統籌’的反饋,會積極與銷售者溝通,收集客戶購買時的銷售溝通記錄,報價單,付款界面,業務員信息等,同時建議客戶立即通過支付渠道舉報收款方。"
" 平安統籌等公司與平安集團及旗下各專業公司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對于相關公司侵犯平安商标權益的行爲,我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平安産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道。
維修 " 連環套 ",灰色産業加速蔓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此類詐騙業務所謀求的不僅是車主的 " 保費 ",在發生事故後,業務員通常會要求消費者去指定維修廠進行車輛維修,有統籌業務員與記者溝通時即明确表示,去指定維修廠 " 有折扣,去 4S 店維修并不劃算 "。
" 維修差價是統籌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有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有的公司對小額理賠可能會賠償,大額修理費則會盡量拖。"
此前,車輛統籌是爲環節營運車輛投保難而出現,關注度主要集中在工程車輛、貨運車輛之中,但有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從 2024 年開始,相關營銷快速增長,且從貨運車範圍向個人電車用戶拓展,由此造成的投訴也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急速爆發。
這一方面與此前部分高理賠率工程車輛、新能源貨車等車輛被拒保有關,被拒保司機轉向其他渠道;另一方面和此前普通車主的新能源汽車車險漲價有關,新能源營運車輛迅速增長,部分車主保費也有所增長," 統籌 " 公司趁機以低價 " 捕獲 " 部分車主。
近日,消費者協會在 2024 年投訴熱點分析中提及," 車輛統籌保險 " 投訴激增,近段時間以來,有大量消費者投訴反映一些 " 汽車服務公司 " 以保險公司名義對外銷售 " 統籌保險 "。
記者通過天眼查網站,篩選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公司簡介中涵蓋 " 汽車統籌 " 字眼的公司共有 1994 家,其中處于存續 / 開業狀态的共有 1195 家,而在這 1195 家的展業公司中,經營異常者達到 452 家,190 家顯示爲失信被執行人。而存續 / 開業的公司中,近 3 年内成立的公司超過 500 家,近 1 年開業的公司有 100 餘家。

(多家車輛統籌公司顯示爲經營異常;圖源:天眼查)
" 投機公司有機可乘,本質還是在于車輛風險保障的不完善,這是車險定價精準度不足、投保通道不夠暢通背景下衍生的問題 ",一位保險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根源還是需要保險公司從産品和服務方面進行優化。
衆安保險亦提及," 要在努力提升品牌影響力、售後服務能力、特色理賠運營能力的基礎上,打擊‘車輛統籌’的銷售誤導、品牌污染問題。"
那麽,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要如何盡量防範被異化的統籌業務迷惑?
" 消費者購買機動車保險時,要注意選擇正規的渠道,繳費前仔細核對投保單,認清保險公司名稱、繳費的對象,避免陷入統籌服務就是保險的誤區 ",平安産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提出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