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表外表裏 ,作者 | 張冉冉、黑銀轲,編輯 | 付曉玲、曹賓玲
" 提車不到一周就降價 500,等等黨永遠會赢。"
最近小電驢的快速貶值,讓一天掙不了幾支 " 花西子眉筆 " 的打工人們很不爽。
可以看到,過去動辄三四千的雅迪愛瑪們,今年紛紛祭出 "1000 折扣 ",甚至不少車型大促期間直降 40%。多等幾天,意味着就能立省半個月生活費。
願意再等等的,福氣還在後頭。據調研顯示,雅迪、愛瑪們在上半年向渠道瘋狂壓貨,導緻現在近 80% 的經銷商感覺清庫存壓力大,着急要把店裏吃灰的車賣出去。
除此之外,等等黨們甚至還能平價買更好的車,比如能拉動飛機、續航超過四輪電動車達到 600 公裏、" 騎 10 年不衰竭 " 等卷出新高度的小電驢們。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小電驢産業,經曆過去三年高速狂奔的後果。主要來說,有三大原因:
如無意外,這一輪價格戰會相當猛烈。
這也意味着 " 買不起眉筆 " 的打工人,或許還能賺更多。
飽和式擴張肥了品牌,瘦了經銷商
" 一街多商、一鎮多店根本就是耍流氓,不管我們經銷商的死活!"
一位小電驢經銷商在社交媒體義憤填膺道。
其槍口對準的 " 一街多商、一鎮多店 ",是近幾年小電驢廠商大肆擴張的策略之一。可以看到,在此指引下,2022 年雅迪、愛瑪門店數均超過 3 萬家,雅迪相比 2019 年幾乎翻了 3 倍。
然而,行業銷量卻隻從 3000 多萬提升至 5000 多萬,三年複合增長率僅爲 10.8%。
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目了然,難怪經銷商要舉起反抗的大旗。
回看過去三年,新國标政策置換以及疫情錯峰出行的需求,拉動了小電驢行業一波新增熱潮。而嚴格的準入與溯源管理,又将中小企業攔在了門外,使得雅迪、愛瑪等大廠商們得以瘋狂擴張收割紅利。
雅迪甚至在 2020 年的一份紀要中赤裸裸寫道:現在越是大企業,擴門店越激進。
三年下來,一街多商、一鎮多店成爲雅迪、愛瑪的标配。随便點開地圖搜一下,附近兩公裏有多家雅迪、台鈴電動車銷售網點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種 " 飽和式覆蓋 ",放在順風局合情合理,但在水逆時,往往會轉化爲束縛。
經銷商首當其沖,如下圖,雅迪愛瑪單店銷量和營收雙雙下滑,2020-2022 年雅迪單店銷量從 560 台下滑至 437 輛;愛瑪同樣嚴峻,去年單店銷量同比直降 17%。
這正印證了統計局數據預估,截至 2022 年新國标替換需求已完成 80% 以上;同時,國内幾乎每 4 個人就擁有一輛小電驢,新增需求逐步放緩。
各家财報也體現了這點。2023Q2,愛瑪、新日的營收已出現同比下滑;雅迪去年底的紀要中也提到:預計 2023 年後保守穩态每年 5000 多萬的銷量。
也就是說,小電驢的生意,再次進入存量市場。
如此一來,兩輪電動車将從短暫的 " 快消品 ",再次回歸到 " 耐用品 " 屬性,再加上 " 一車用 10 年 " 的超長使用年限,網點門店銷量、營收齊跌,也就情有可原了。
更何況," 一街多商、一鎮多店 " 的格局,又給經銷商的苦日子火上澆油。
據報道,爲了搶生意,經銷商們已打響價格戰:同一款愛瑪車型,有的經銷商報價 1450 元,有的則報 1399 元,還有的喊到 1350 元。
而價格混亂,無疑會中傷品牌形象,并不是廠商們樂意看到的。
基于此,雅迪愛瑪們将目光轉向了提高店效上,如雅迪在去年 11 月紀要中明确表示後續會不斷提升店效。
不過,在經銷商口中,事情又變成了另一種畫風:" 優勝劣汰是廠家對經銷商态度,品牌内部有競争制度,廠家會扶植聽話的經銷商。"
言外之意就是,廠商傾向于鼓勵經銷商多多 " 努力 ",自然篩選出生存能力更強的門店。
這也不難理解,廠商的出貨價相對穩定,經銷商必須發揮 " 主觀能動性 ",自我革新。這樣雅迪、愛瑪就能對資本市場講出 " 韌性增長 " 的故事。
可經銷商們的日子呢,難受得不行。一波經銷商反水潮正在加速醞釀。
比如,有的經銷商開啓了 " 自掃門前雪 " 式售後:" 在哪買的便宜車,就去哪兒售後,不是我這裏出的車我不管。"
更有甚者,直接改做其他品牌生意。可以看到,社交平台上,經銷商自爆雅迪改代理綠源、愛瑪轉戰台鈴等情況,愈發常見。
如果經銷商的生存空間繼續被擠壓,很可能會出現大逃離。更何況,競對們還處心積慮挖牆腳,有經銷商透露稱,近期綠源大搞優惠吸引加盟:" 隻要雅迪改綠源,房租全報。"
總的來看,雅迪愛瑪此前大肆擴張的同時,也埋下了價格戰的引子,使經銷商不得不爲了搶奪消費者而左右互搏,自己也遭到了反噬。
而這種相愛相殺,或許還會愈演愈烈。
7000 萬台産能集中釋放,卻無處消化
小電驢廠商的野心,不僅表露在滿大街的門店上,也潛藏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廠房裏。
雅迪是嗅覺最靈敏的那個。新國标公布後,其迅疾擴産,2019-2021 年,産能從 800 萬台增至 1700 萬台,增幅達 125%。
這使其在新國标換車高峰到來時,吃到了最大紅利,營收增速遠高于同期的愛瑪、新日。
聞到血腥味的玩家們,争相 battle 起産能建設。數據顯示,僅 2021 年就上馬了十餘個新生産基地,新增産能超 1000 萬輛。
而小電驢建設周期通常爲 1-2 年,這些擴建的産能,如今開始陸續釋放:
保守估計,今年行業的前六名玩家合計産能或達 5700 萬台,明年還将拉升到近 7000 萬台,大大超過上述提到的行業總需求量(5000-6000 萬台)。
而前六家廠商的份額,約占全行業 70%,這意味着,全行業産能可能逼近 1 億台。
當然,今年小電驢争先恐後出海東南亞,各家或許也有補充子彈的打算。但出口還在起步階段,數據顯示,2023Q1 中國兩輪電動車出口數量僅 279.15 萬輛。
即使按 2021 年最高 2000 萬台出口銷量算,國内外市場短期内也難以消化如此龐大的産能釋放。
也就是說,行業産能過剩也不難預期了。
更棘手的是,這些堆起的工廠和産線,讓各家的固定資産和在建工程大幅增長。投産後,會成爲企業賬上的折舊和攤銷,沒有足夠的銷量來進行攤薄,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産能過剩在小電驢行業并不是新鮮事兒,幾乎隔一陣子就要鬧一次。
2015 年行業銷量持續下滑,就造成了工廠大面積停工:新日當年的産能利用率下滑至 60%,雅迪從 95% 斷崖式下滑到 66%。
基于此,2015 年上半年起,業内掀起大範圍的價格戰,愛瑪甚至宣稱要 " 擊穿底價 ",幾乎所有兩輪電動車型都加入到了 " 特價戰 " 之中。
此後,類似劇情不斷上演,中小企業被加速出清,2013-2019 年電車企業數量從 2000 家銳減至 110 家。
而愛瑪、雅迪們不僅賣了貨,還順勢吞掉了更多的市場份額,電車銷量 CR3 由 2016 年的 25% 提升至 2021 年的 65%。
這一次,業内似乎同樣想通過價格戰,釋放産能壓力。
如上文提到,今年以來,廠商們對老産品的降價幅度均在 1000 元以上。新産品同樣實行低價策略,雅迪 " 自降身價 " 進攻 2000-3000 元價格段,愛瑪也強調 " 兼顧高性價比市場 "。
但打價格戰并不是好主意," 殺敵一千自損一千 " 的情況時有發生。
以愛瑪欣果車型爲例,官方價已從 3899 元降到京東到手價 2699 元,低于二網經銷商批發價。
雖然品牌對二網經銷商進行了一定補貼,但每台車型補貼 200 元,放在動辄一兩千的降價面前,很難掩蓋虧損。
平台數據顯示,今年 1-8 月已有 6000 多家電動車相關公司注銷、倒閉,其中絕大部分是經銷商。
如此一來,經銷商的訂貨意願也大打折扣。如一位雅迪經銷商就說道:"(廠商)找我好幾次了,我沒敢上貨 "。
這無疑會反噬品牌,對銷量造成沖擊。爲了鼓勵經銷商拿貨,雅迪、愛瑪都打起了 " 賒銷 " 牌,上半年兩家的應收賬款都翻倍增長。
對企業來說,這相對于高空走鋼絲,稍有差錯,現金流就會受到威脅。
因此,僅靠價格戰,并不能治好雅迪愛瑪們的産能焦慮,歸根結底還是要牢牢攥住用戶的心,争取量價齊升。
無效内卷還賣高價,難逃價格戰宿命
最近幾年,小電驢廠商默契打出了同一張牌——差異化。
雅迪立起了電池電機 " 高科技 " 人設,愛瑪走起了顔值路線,小牛和九号則沉迷于給小電驢加車載大屏、手機實時監控等 buff,企圖用智能化彎道超車。
這些策略都有奏效,比如雅迪 2019 年首發石墨烯電池,有效提升了電池壽命和續航裏程,搭載新電池的冠能系列售價一舉突破 3000 元,且銷量占比提升至 40%(截至 2022H1)。
整體來看,過去 2 年間,雅迪愛瑪的産品确實溢價明顯,大吃差異化紅利。
但熱鬧沒有延續到 2023 年。4 月天津車展後,一位經銷商興緻索然地表示:"對比各個品牌類似價位區間的新品,除了名稱之外,性能、配置和外觀幾乎沒有任何區别。"
以顔值出圈的愛瑪爲例,各家的新車設計與其之間,幾乎僅剩車燈的區别了。
不僅是外觀設計雷同,雅迪所走得電池電機路線,也越來越擁擠。
可以看到,石墨烯電池去年已經 " 爛大街 ",甚至續航已經從 100 公裏卷到了 200 公裏,并且長續航和智能化車型也沒撐多久,今年已開始陸續降價。
連九号、小牛掀起的高端智能化潮流,也沒能逃脫被借鑒的命運。如下圖,智能中控、車鎖、APP 已然成爲各家的标配。
回過頭看,最近三年,行業曾試圖通過創新擺脫價格戰,但無論誰推出哪一種新品,都會被迅速模仿跟進。
而細究原因會發現,症結或在于,電動兩輪車行業根本就沒有多少創新空間可言。
一方面,其本就不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據魯大師數據:2022 年,業内主要品牌的發明專利占比僅占 14.9%,其中外觀專利占比高達 51%。
并且,這 14.9% 的創新基本都是微改進,而非破壞性創新。比如,雅迪引以爲傲的石墨烯電池,本質上隻是添加了石墨烯成分的鉛酸電池,并沒有實現電池技術叠代。
另一方面,小電驢們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多來自外部采購,如愛瑪招股書顯示,其 2020 年有超過 25 億的蓄電池是買來的,其中八成都來自同一個供應商。
如此依賴供應鏈,難免受制于人。據報道,一項新技術問世時,上遊供應商隻會給予雅迪愛瑪們 1 年左右的獨供期,之後就會向其他競争對手開放。
這些行業特征,注定了雅迪愛瑪們無論多努力,最終都會再次落入同質化的窠臼。
倘若它們的内卷,恰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那市場還是會熱烈歡迎的。可不幸的是,在 " 上帝 " 們眼裏,雅迪愛瑪們就是在 " 無效内卷 "。
比如,當下企業們一窩蜂式鼓吹跑得遠,從 " 一次充電,雙倍裏程 " 到 " 百公裏,不充電 ",最後卷到 200km 長續航。但用戶騎小電驢多是爲了短距離通勤,根本不需要如此高配。
智能化也是如此,艾瑞咨詢數據,僅有 21% 的小電驢用戶關注過智能化功能。大多數消費者的看法是:智能沒有什麽用,就是爲了溢價的噱頭。
這在數據上也有驗證,各大品牌帶有智能化功能或長續航功能的車型,價格普遍在 4000 以上;2019-2022 年,京東平台大于 2879 元的小電驢,銷售額占比也由 11% 提升至 53%。
也就是說,雅迪愛瑪們卷差異化,折騰出了一堆不實用的功能,還越賣越貴。消費者怎麽甘心當冤大頭?
在産品同質化,市場又不買單的情況下,行業就隻剩一條退路了——打價格戰。
可以看到,在傳統廠商跟随下,2023Q2 九号單車均價同比下滑 6%;雅迪今年 5 月紀要也提到女性款毛利率更低——明擺想用更低的價格進攻女性市場。
對于雅迪愛瑪們來說,兩到三年一輪價格戰并不陌生。但這一回,牌桌上的玩家都是前幾輪惡戰幸存下來的佼佼者,在産品性能、外觀設計都卷無可卷之下,又要如何掰赢手腕呢?
小結
潮水退去,才知道整個小電驢行業都在裸泳。
過去三年,雅迪愛瑪們憑借密集的經銷商網絡和更充足的産能,成爲了風口上的豬。但紅利消失後,行業再次進入存量博弈市場。
這一次,無論是量還是價,提升空間都不大,産品同質化内卷、經銷商低價競争等問題一一浮出水面,廠商們的路越來越難走了。
又或許,小電驢本就沒有多少路可以走,讓幾年不漲工資的打工人能買得起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