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回顧 K12 在線教育發展曆程。倘若按照重要事件節點劃分,自然分爲雙減政策之前與之後。但若按照技術應用維度劃分,則可分爲兩個主要半區,一個是基于實時音視頻技術應用的網課産品探索,另一個則是 AI+ 教育。
2021 年 " 雙減 " 政策的落下,終止了 K12 在線教育領域在網校中的白熱化競争,也爲 K12 教育定下了普惠的基調。而就在教育企業轉向服務與補充校内的定位同時,圍繞 AI 技術展開的另一半場重新受到關注。
2022 年 11 月底 ChatGPT 上線,更是如同沉寂池塘中被投下的一塊巨石。原本并未受到關注的 AI 教師、以及人機互動等産品開始受到教育企業們的重視。
" 雙減 " 落下三年,K12 在線教育的變化從未停止。
在線教育風雲之初:從重科技到重内容
" 雙減 " 政策雖改變了 K12 教育領域格局,但 K12 教育領域的用戶需求與教育領域目前的痛點卻并未改變。一方面,K12 階段家長及學生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始終高騰。另一方面,如何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生産力以及生産效率仍然存在。
事實上,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正是整個 K12 在線教育的發展曆程。
在線教育發展火熱
在線教育浪潮之初,創業者們主要從兩個路徑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一個路徑是做教育平台,通過互聯網的 " 連接 " 屬性将教師與學生連接,目标是通過互聯網實現去中介化,繞開 " 中間人 " 培訓機構,将所有收益還給老師。
利用互聯網 + 模式改造一個巨大的傳統行業,同時還獲得快速增長,是彼時資本們所認可的故事。曾擔任新東方執行總裁的陳向東在 2014 年創立 " 跟誰學 ",成立 9 個月便融資 5000 萬美元,創下了當時中國最快的風險投資記錄。據不完全統計,昙花一現的各類教育 O2O 平台有數百家。
另一路徑則是從工具産品切入。從教、學、練、測、評等環節切入,爲學生和學校提供題庫、測評等工具産品。通過工具切入在線教育,結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加持,快速獲取用戶的故事同樣受到資本青睐。
如今仍活躍在教育行業中的頭部公司們,許多都在這一輪創業潮中湧現。2012 年 4 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爲網易系的李鑫、帥科,打造 " 粉筆網 ",并在一年之後推出首個題庫類産品 " 猿題庫 "。
2014 年,基于百度知道的積累,作業幫在百度内部孵化上線。其先是推出以問答和圈子爲主的 UGC 社區,随後又憑借百度的技術優勢進入拍照搜題市場。2015 年 6 月,作業幫完成從百度拆分,作爲獨立公司來到市場上競争。
此外還有小盒科技、學霸君等當年的明星公司也在 2014 年前後湧現。據芥末堆統計,2013 年下半年到 2014 年上半年曾是題庫産品的集中爆發期。有媒體統計,自 2013 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 2.6 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2011-2015 年出現的作業類産品 芥末堆制圖
根據芥末堆分析,在當時工具類産品大體可分爲題庫類、拍照答疑類以及作業布置類等三類産品模式。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爲例,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适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 / 考試;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等爲例,通過圖像識别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爲題目,再搜索到答案;作業布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爲例,通過給體制内老師提供作業布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
在 K12 在線教育的 2014-2015 年左右這一波創業浪潮中,區别于彼時熱衷輕量化工具與平台的創業者們,也有專注模式更重的教育内容研發的創業者。
成立于 2013 年底的洋蔥數學(現:洋蔥學園),從一開始便是專注于優質教育内容的設計和研發。洋蔥學園通過自研适合初中生自主學習的課程内容,将知識點用動畫短視頻形式展現,提供了另一種獨辟蹊徑的在線學習方式。
研發教育内容并非易事。2015 年,洋蔥學園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楊臨風向媒體談及兩年多的内容産品經驗是 " 很苦 "。但楊臨風認爲很值得,他和他的團隊堅信好内容是教育的重中之中," 教育隻有從 0 到 1 的區别,隻有好和壞,沒有中間态。"
K12 在線教育行業的變化,很快也證明了教育内容生産的重要性。
2015 年的資本寒冬,讓所有的教育創業者都意識到,當教育過程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并未改變時,僅通過平台型撮合産品與工具類産品并不能完全解決用戶需求,産品本身也難以造血。教育産品必須介入教育的最關鍵環節,即教研與服務,最終成爲從業者們的共識。
活下來的 O2O 公司與題庫公司們開始轉型。2016 年初,拿到騰訊融資之後的 " 猿題庫 " 更名爲 " 猿輔導 ",将業務重心轉移到能夠變現的 " 猿輔導 "。2017 年,作業幫上線 " 作業幫一課 ",課程涵蓋小初高所有學部。作業幫 CEO 侯建彬表示,C 輪 1.5 億美金都将投入到教學和教研當中,打磨作業幫一課。
瘋狂老師 APP 開屏海報
K12 在線教育從不同的賽道開始,但最終在 2016-2017 年左右殊途同歸," 輔導 " 成爲行業的最優解,網校競争逐漸白熱化,流量開始成爲取勝的關鍵。
但就當在線直播大班課熾手可熱時,洋蔥學園選取了一條并不相同的路徑。楊臨風在 2020 年 GET 教育科技大會上提到," 在同質化大班直播之外,洋蔥學園一直在探索的是人機交互課的模式。我們在過去 6 年多一直在做這樣的嘗試。"
楊臨風提到," 理論上來講,人機互動課的知識容量和信息吸收效率比其他教學方式高。因爲前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智琢磨課堂表達,這是保證高品質投入的一個特點。"
雙減三年,K12 在線教育從 "AI+ 作業 " 轉向 " 陪伴 "
2021 年 " 雙減 " 政策的落下,給過熱的 K12 行業競争踩下刹車鍵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規範是,要求企業,不得提供和傳播 " 拍照搜題 " 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
這意味着,後雙減時代,教育公司們雖然在轉型中目光重新投向 AI+ 教育,但對于産品的定義需要發生變化,即作爲校内過程的輔助,陪伴學生共同學習成長,而非僅是給出答案或提分。
2022 年 11 月底 ChatGPT 上線,沉寂的教育行業開始活絡起來。
大語言模型的引入,給人機互動模式帶來轉變,使得自适應學習系統能夠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動态化,其可幫助産品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而多語種支持和情感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也使得人機互動産品變得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
例如,科大訊飛推出了星火大模型,通過在主動對話、探究啓發式對話的進步,實現類人式對話輔導逐層講解,目的是更好的實現 " 因材施教 "。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參與的教育企業們,并不僅有專注技術開發的人工智能企業們,此前網校競争時代留下的教育企業們也推出自研大模型,并應用到已有的智能硬件産品中。而其具有的優勢正是,在網校時代所打磨下來的教研能力。
圖源:Unsplash
長期以來,教育産品都存在大規模、個性化以及高品質的平衡難題。題庫等工具産品可以解決大規模的問題,但卻難解決高品質;基于實時音視頻技術的在線網校,可以解決大規模和高品質的問題,但又無法解決個性化。
" 大模型的出現爲打破大規模、個性化與高品質三者平衡的困境帶來了轉機。" 學而思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我們希望借助 AI 的力量,讓教育産品‘三足鼎立’成爲現實。"
如何在教育産品内引入 AI 大模型,具體解決哪些場景問題,教育科技廠商們都在探索屬于自己的解法。2024 年 8 月,洋蔥學園宣布,與火山引擎、英特爾成爲人工智能與教育生态合作夥伴,發起 AI 陪伴青少年成長計劃。
用戶量和數據量是洋蔥學園發力 AI 大模型的優勢,楊臨風向芥末堆介紹,截止目前,洋蔥學園 APP 注冊學生用戶超過 1.1 億,并積累了 4343 億條的學習行爲數據庫。
據月狐數據發布的《K12 教育行業發展洞察 2024》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洋蔥學園 APP 的月活平均爲 1307 萬,在教育 APP 中僅次于作業幫、小猿口算、一起作業。由此可見,關注學生全面成長,并通過技術賦能讓 " 陪伴 " 升華,正在成爲一種趨勢。
GET2024 春季教育科技大會上,洋蔥學園執行總裁王斌也曾表示,當前科技已經重塑了學習關系,他認爲 " 在線一對一 "、" 大班直播課 ",還有 "AI 互動課 ",都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産物。現在以 " 數字内容、智能學習和成長夥伴 " 爲重要特征的智能學伴,已經得到非常多的學生認可,也是學生越來越喜歡的新型學習方式。
" 不遠的将來,每個孩子都會擁有人工智能‘發小’、‘閨密’,這類 AI 智能學伴将協助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提供更爲實時、客觀、準确的評價。" 教育部信息科技課标組組長熊璋在接受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教育正悄悄回歸 " 育人 " 本質:以學生爲中心,陪伴學生學習和成長。
面對新技術的不斷沖擊,洋蔥學園最新的解決方案是:基于此前在教育内容開發和人機互動産品的經驗,進一步讓學生輕松、專注的主動學習,并且感受到情感的認同。基于這個思路,洋蔥學園推出了新一代的 "AI 智能學伴 " 産品。
在 8 月 22 日舉辦的洋蔥學園品牌發布會上,楊臨風公開了 "AI 智能學伴 " 的産品标準,大體涵蓋五個維度,分别是内容精心、方式平等、動機激發、AI 賦能、情感認同,目的是通過技術激發學生内在的學習動力。
楊臨風解釋稱," 隻有同時滿足上述全部内容,才是一個合格的 AI 智能學伴産品 ",這其中,學習内容與學習方式,是洋蔥學園能夠被 1.1 億中小學生用戶認可、信任的關鍵。
楊臨風告訴芥末堆,産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學習不走神,必須确保内容精良。" 洋蔥學園把學生當人,課程内容全部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設計,注重跨學科的知識整合,知識傳遞的過程不枯燥,學生願意聽、願意跟着動畫課程去主動思考,整個學習的過程自然流暢,不會産生抗拒心理 "。
事實上,專注教育内容,是洋蔥學園從創立之初就廣受好評的優勢,現在已經累計上線 8000 部數字化課程,覆蓋小學、初中、高中、高職全學段、全學科。
其次,"AI 智能學伴 " 注重學習方式的平等,解決的是學習壓力大的痛點。楊臨風曾解釋," 人機互動課另一個優勢在于,學生可以掌握學生的主動權,課程實際進度是根據學生互動的結果進行的,學生是自己學習的第一責任人。"
通過采用 100% 的人機交互學習模式,洋蔥學園改變了傳統知識澆灌式的 " 教與學 ",交流的過程完全平等,學生不會産生畏難情緒,不會害怕表達,并且課程與校内教材同步,沒有額外的學習負擔,課後還配置了大量的練習,形成一個學練閉環,在輕松的交互中驗證學習效果。
與此同時,如何激發學習動機,建立成就感,這也是 AI 智能學伴必須要考慮的課題。" 産品機制在實現學習不走神、沒壓力後,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任務驅動和獎勵機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成就感,建立自信心,讓陪伴更有價值。"
楊臨風認爲,AI 所扮演的,是一個 " 融合參與者 " 的角色,其自然的切入到了學習全流程中。洋蔥學園 AI 精準學将用戶真實的學情與知識圖譜融合呈現,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動态規劃學習路徑和策略,自動推送學習内容,幫助那些不知該如何學、學什麽的學生快速上手,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實現千人千面的學習體驗。
AI 智能學伴通過這一系列标準化的産品設計,解決的是學生個性化、多層次、全流程的學習需求,陪伴感也會在産品應用與交互過程中得到不斷累積,學生在感知到 " 被尊重 " 的同時,也會回饋信任。
從最早的 AI+ 作業,以及基于前期内容制作等的人機互動模式,到如今新一代的 AI 智能學伴産品…… K12 在線教育仍在持續進化中。
AI+ 教育指向 " 更好的 " 未來
彼時,當自适應學習備受關注時,人人認定是未來,但仍覺得實現需要時間。教育大模型的應用以及發展,爲其實現帶來可能。而 AI+ 教育的想象力或許不止于此……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聯合發布的《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 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
與通過 AI 實現個性化教育類似,AI 心理治療同樣可以基于個案情況不同給予相應的心理治療。2023 年,伊利諾伊州大學一篇研究中也指出,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心理治療,抑郁和焦慮的症狀可獲得改善。
在洋蔥學園推出的 "AI 智能學伴 " 産品中,除通過 AI 大模型爲學生提供千人千面的學習體驗,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效果外,還利用 AI 技術推出了 " 暖暖星語 " 功能,爲學生提供情緒價值,填補國内 AI 大模型在青少年心理陪伴和人文關懷層面應用的空白。
" 暖暖星語 " 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成長夥伴,自上線以來,近一個月内用戶訪問量達 77 萬次,留言量約 23 萬條。學生在面臨社會交往、親子沖突、學習壓力、社會認知等問題時,會産生心境低落、煩悶、焦躁等負面情緒,或者對生活失去興趣感。他們選擇将心裏話說給 " 暖暖 " 聽," 暖暖 " 在接收到學生的煩惱後,會及時給予溫馨的寬慰與解答,幫助每一個學生更好的疏解情緒。
楊臨風認爲,人工智能不應隻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應成爲在孩子尋求幫助時給予他力量的 " 好朋友 "。
除了 " 暖暖 ",學生也可以選擇王小錘、田豆花、李狗蛋和上官等在内的 AI 夥伴,與他們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苦惱。這些 AI 夥伴均是洋蔥學園課程中常态化出現的 IP 角色,洋蔥學園已經與學生建立了信任基礎,成爲他們釋放情緒的安全出口。
從 AI+ 作業到如今的 AI 智能學伴,AI+ 教育應用的深水區,将指向深度的人機互動。
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預測:未來的教育将會形成 " 師 - 機 - 生 " 的三元模式,教師、機器、學生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進步,共同促進智能化教育發展,以 " 人機協同 " 的新智商超越人類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 " 雙減 " 政策的出台曾引發教育行業的深刻反思,即教育企業應當成爲國家教育體系的補充,因此面對如今的政策利好,教育企業在應用大模型新技術時同樣需要謹慎選擇。
" 教育創新必須要考慮公平普惠的原則,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最大價值,應該是把更好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帶到更多的地方,讓每個人的需求都被看見。" 楊臨風表示。
盡管 ChatGPT 的出現爲教育行業帶來了許多變化,但對于整個 AI+ 教育來說,或許仍是一個開始。高途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陳向東認爲,當前 AI 發展處于移動互聯網的 2009 年階段。
雖然未來的技術發展不能完全預測,但回顧過去發展,K12 教育行業中不變的東西始終存在,那便是尊重教育規律以及學習者的需求。教育是一個 " 慢 " 行業,緩慢前行才是常态。
" 大家經曆過移動互聯網,2007 年蘋果推出智能手機。但是 AI 的真正演化和叠代可能不會像往常一年一年的叠代,可能一叠代就兩三年,是長期的。" 陳向東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