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這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屬于搖子的。
搖子,【yáo z ǐ】,n.,
①英格蘭曼徹斯特城俱樂部球員,傑克 · 格拉利什的綽号。
②中國哩語,指擅長 social shake(社會搖)的人。
不過,這次我們要聊的不是翹臀球員,而是後者。因爲,雖然赤旗插滿世界還需假以時日,但科目三征服世界卻已是不争的事實。
從祖國的北疆到寶島,從阿美利加到大不列颠,隻要是 " 劍起江湖恩怨,拂袖照明月 "BGM 一響起,能歌善舞的人們就會以普魯士鵝步的節奏,搖出一段科目三。
喜歡的人,把它視爲精神毒品,一天不扭渾身刺撓;讨厭的人,将它視爲世界審美淪喪的又一例證,看此情,不禁潸然淚下,捶胸頓足,噫籲兮!世風日下,慘慘慘。
無論你喜歡與否,從被調侃、嘲弄以及唾棄的舞蹈,到全球追逐的文化現象,社會搖的頑強生命力,讓它最終成爲了當代文化輸出戰線上,最具戰鬥力的戰士。
社會搖在中國的地位一直很負面。
不是短視頻眼裏的小醜,就是品位不佳的明證,沒人在意它準确的來源,也沒人考證。這種态度,總會令人忘記它是這片土地上獨特的千禧年青年文化現象。
今天,當我們試圖考證社會人的來源,唯一的參照物似乎隻有百度貼吧的曆史貼。覺得它是世紀末迪斯科文化在城鄉接合部的獨特産物,是個怪胎,在 2011 年左右沿着網路完成了文化逆向傳播,使得整個國土成爲社會搖淪陷區。
2011 年一則詢問社會搖的求知貼
不過,按照我在北京生活的經驗,這種認知并不正确。造成記憶缺失的緣由,并不奇怪,因爲自古以來值得被正史著書立傳的青年文化隻有做題家文化,剩下的都是離經叛道,不足道哉。
我把我國社會搖的發展曆程分爲三個階段:
1. 千禧年後的自發創作階段
2.2014 年至 2018 年,集體創作階段
3.2018 年至今,去社會化階段
先聊第一階段。
在 2008、2009 年前後,社會搖這一說法就已經在青年群體中流行,它是由 " 社會人 " 這個稱呼延伸而出的,學生語境下的社會人,指的既可以是傳統意義上的流氓,也可以是不好好上學的學生,而這一群體蹦迪時的搖擺,即是社會搖。
一個佐證是,2002 年北京建國門塞特飯店開了一個号稱全亞洲最大的夜店 GT Banana,在北京早期青年話語裏,社會搖被稱作跳 banana。
而 2002 年對于北京夜店史來說也顯得極爲重要,這一年公安部門對娛樂場所的審批權取消,夜店等娛樂場所成倍增加。這帶來的結果是,過去這些地方服務的是時尚精英,從此之後湧進了大量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學着大人的舞步,搖起了自己的花樣兒。
有一年參加婚禮看見了老藝術家的搖擺
由于這一時期尚處前社交媒體時代,智能手機也不普及,所以留下的視頻資料并不多,當時社會搖傳播的方式,也以線下人傳人的模式發展。
動作觀感不及後期的社會搖那麽動感,裝備(穿搭)也十分簡陋,以曆史的眼光來看,這會的社會搖往雅了說是自發性創作階段,往俗了說就是瞎 x 搖。
2013 年土豆網上的一個社會搖視頻,初代社會搖藝術家演繹的舞蹈也被稱作 banana
在此之前,北京地區比較流行的是 Cwalk,具體動作就是腳丫子内八外八點一下,原地畫圈
圖片來源:優酷網
就像智能設備小跑叠代的道理一樣,社會搖随着時間推移也發展到了第二階段。
互聯網的發展,快手的出現,給予了社會搖舞蹈更大的曝光量,社會搖從此走出夜店,站上舞台。而禮物帶來收入的邏輯,又倒逼藝術家們不斷優化自己的演出效果。
與蠻荒時代的社會搖相比,這一時期的社會搖動作更加飄逸、複雜,幅度也更大了,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開始玩隊形了,拉一幫徒弟一起搖。
爲了保證演出效果,第二階段的社會搖藝術家開始讓社會搖專業化,要求舞者動作必須整齊劃一,以達到張藝謀敲鼓的高度,甚至有傳言稱,一些大主播對舞者進行軍事化管理,裝備制式化(穿搭)強調紀律性,扭動幅度不對、動作不标準會遭到體罰。
在高強度的訓練下,社會搖成爲了老百姓的娛樂項目(不是嘲笑就是跟着跳)并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
從東北牌牌琦的宏大美學,西安的橋北、騰飛創造出講究腰馬合一的慢搖,再到以張詩堯爲代表動作大開大合的青海搖,社會搖在中華大地上以逆時針的趨勢,完成了流行的單臂大回環。
老藝術家牌牌琦的宏大美學
西安慢搖 - By Xi'an OG dancers
張詩堯青海搖
萬事皆有定數,2018 年 4 月 3 日,正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搖被定義爲低俗視頻,全社會精英瘋狂吐槽,一系列社會搖老藝術家被迫下崗,第二次社會搖浪潮就此結束。
然而,處在至暗時刻的社會搖,卻來了一次觸底反彈。
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受衆上。長久以來,社會搖都被視爲社會閑散人員的舞蹈,而 " 社會搖沒有将與帥,隻有實力這一塊兒 " 之類的施法前搖,更是加深了人們的固有印象,成爲了被審視與辱罵的文化現象。
而從 2020 年的留學生上分大戰,再到以 @搖生 Y 爲代表的新派藝術家的藝術性演繹,以及最近全世界都在蹦跶的科目三,社會搖不但完成了自身的去社會化,而且還走上了國際化的路子。
無論你喜歡與否,短視頻平台上的社會搖都彰顯出了頑強的生命力,成爲了當代文化輸出戰線上的貝奧武夫。
那麽,它是怎麽做到的呢?
留學生的上分大賽集錦,注意穿大鵝的女孩,老藝術家
新生代社會搖藝術家 @搖生 Y 的代表作品《星際穿越搖》,雅極了
也有老外複刻這位老師的作品,隻能說跟中國藝術家比差的太遠了
《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是俄國未來主義詩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宣言。
所謂的俄國未來主義詩歌,講究的是四個打倒,一個革命。前者是打破舊枷鎖,即打倒你們的愛情、打倒你們的藝術、打倒你們的宗教、打倒你們的制度;而後者則是文學的革命,因爲他們覺得,當時詞語因爲意義過多而變得俗氣,難以入詩,不酷。
與過往詩歌講究優雅 vibe 不同,未來主義詩人提出過一個社會訂貨理論,意思就是說創作要關注社會需求。
爲了達到這一目标,讓人民群衆讀懂他們表達的深邃思想,像馬雅可夫斯基之類的大詩人,會經常用一些粗鄙、低俗甚至色情的小詞來降低閱讀門檻。這種操作方式,讓不少人覺得粗鄙不堪,實在狗肉不上席。
雖然兩邊沖突不斷,但最後的結局是—— 1917 年 11 月 7 日,赤衛隊員在向冬宮發起沖鋒的時候,嘴裏朗誦的就是他們的詩句:" 吃你的菠蘿,嚼你的松雞,你的末日到了,資産階級。"
如果說未來主義詩歌,是給了沙俄的社會趣味與腐朽制度來了個嘴巴,那麽社會搖,就是給無聊的中産階級審美甩上了倆大耳帖子。
最瞧不起社會搖的,大概就是城市中産了。
按理說,你跳你的查爾斯頓,我搖我的社會搖,咱們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誰也甭管誰,開心就完事了。但崇尚洋氣中産天然對原生态的東西過敏,社會搖帶着土腥味兒,着實聞不得,非得指指點點。
這種态度絕對不是出于道德感,而是出于對自我地位的恐懼。中産作爲一個邊界不清晰的群體,面對階級飛升困難,滑落輕而易舉的現狀,可能是對身份認同最渴望的一波人,這種渴望幾乎已經成爲了一種病态:
比如在虎撲上,開寶馬的和開奔馳的,都可以從消費選擇探讨到大局觀和智商高低,能罵得天翻地覆,但在富人和普通人看來不免會感到疑惑,他倆不都是中産是一類人嗎,在争啥子啊?
這兩年非常火的那本布迪厄的《區分》也解釋了這一點——爲啥中産階級對于品位這件事那麽在意,那麽愛鄙視?其核心就在于,隻有證明我的品位比你高,才能證明我存在的意義。
更荒謬的是,都市迪廳裏的舞步總會被傳媒包裝成各種文化符号,什麽銳舞文化、什麽派對文化,可一到了田野,當他們看見所謂的 " 鄉下人 " 也伴随音樂舞步扭動身體,就開始了慘烈的踩踏。
一邊偷窺着别人的生活,一邊嫌棄跟自己的審美不合拍,一邊還反複觀看、反複嘲弄,不是因爲精神抖 M,就是爲了拿别人當小醜,打造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幻境。
如果把品位這件事展開說說,人們抨擊社會搖的時候,總會說它啥也不是,沒啥内涵。
不過,他們口中的品位很可疑,在中産浪潮席卷全球之後,好像最沒創造力的就是中産了吧,在消費主義神像下信奉着同樣的生活品位,甚至穿着差不多的道袍,社交平台乍一看,跟複制人大軍似的,特沒勁。
窮人爲生存買單,中産爲故事買單,他們想要的就是抽象的、虛拟的概念又或者是一個浪漫動人的故事,好讓他們通過這次消費充滿意義,好讓自己覺得又離不差錢的上流社會又近了那麽 1nm。
可是,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很多事并不一定裹上很厚的包漿才厚重吧,非要賦予社會搖什麽意義,那全天下的搖頭不都是爲了圖一樂嗎?
如果再往深了說,社會搖的哲學就是活下去。
價值判斷上,你可以唾棄它,也可以贊美它;但不争的事實是,社會搖及其相關文化内容,讓人們看見更多都市外的同胞生活的同時,也讓一些人通過它完成了階級躍升。而他們飛升的養料,正是尋求優越感的窺探,@阿 giao 的憤怒就是最好的證據。
giao 哥最近開始當起了人生導師,聽着他故事挺心酸
一邊偷窺,一邊嫌棄窮人賺錢姿勢不優美,這出景象簡直就是最精煉的現實主義諷刺文學。
像一個個大耳帖子,招呼在社會趣味上。
提起社會搖,人們總會把它和低俗挂鈎。
但低俗本就不是個貶義詞,人文學者徐贲在《自由的黎明:文藝複興經典選讀》中說:低俗是指品位通俗,照顧普通人的興趣、愛好。
封建時代,藝術家爲帝王服務,他們解釋美,定義美,教化民衆,維系統治。而到了現代,關于美的解釋權正在松動、下放——它自然是跟權力有關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人民權運動推動嘻哈的發展。
如今在很多人看來,社會搖是不入流的東西,是低俗的文化,不值得被留念。就像我們今天了解曆史的途徑一樣,在讀完帝王将相的正史之後,想要了解那個時代的普通人的快樂、煩惱與憂傷,終歸是要讀一讀稗官野史的,因爲那裏,才藏着一個時代最鮮活的記憶。
當然,與銳舞文化、嘻哈文化或者是其他已經成爲品位标簽的亞文化相比,社會搖還尚處萌芽,沒有體系也沒有理論,但什麽事又不是一點一點發展壯大的呢?哪一個今天你叫得上名的亞文化标簽,又不是在一開始就被唾棄的呢?
銳舞文化剛出現時,英國媒體将其視爲地獄之旅,去了就成毒蟲
Franklin, S. ( 1988 ) . Trip to Hell. The Sun 2 November.
厭惡社會搖的說法有很多,而喜歡社會搖的說法也不少。
有一種說法是這種社會搖是用泥巴畫的蒙娜麗莎,也有人說喜歡看社會搖,是因爲它解壓,有一種自由的感覺。
這種不在意周圍人的眼光,肢體動作也不受某種舞蹈類型束縛,就是跟着音樂自由地狂舞,估計每個人在小時候感到高興的時候,都會來上這麽一段,亂蹦亂跳。
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搖就是返璞歸真,它是很多普通人的興趣、愛好,是西方迪斯科在中國在地化融合出的産物,是人民的創意。現在在國外的逆向輸出,證明了社會搖這種新奇玩意的感染力。
在威斯敏斯特橋上的科目三
圖片來源:抖音 @海銘
人們總說想要跳舞就去學習真正的舞蹈,去學街舞,去學國标,可這些都是在已經固定的體系中不斷模仿。
而搖子卻不需要模仿,也不需要尊重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