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錄》中,有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說出來讓很多人後怕不已。
明朝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在某家旅店,有五個人在一塊喝酒,有一個姓徐的術士,喝得有點多了,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大聲說:" 不是我跟你們吹,我前幾天預測了一下,九千歲魏忠賢,你别看他現在得勢,風光一時。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倒台了。到時候,一定會死得很慘。"
魏忠賢是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一時,人稱 " 站皇帝 ",誰敢說他半句壞話呢?
很明顯,這個姓徐的術士,喝高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旁邊這四個人沒喝高啊,這個時候,哪裏敢接話啊!
這個人一看,大家都盯着自己,以爲都想聽點内幕,于是,繼續說:" 聽說,皇帝生病了,恐怕魏忠賢現在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哪裏會顧得上别人怎麽說他。他就是秋後的螞蚱,蹦不了幾天了。"
旁邊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 老兄,你說話慎重點。喝酒就喝酒,不要亂說話,不然會招來災禍的。"
旁邊還有一個人,端着酒杯的手都在顫抖……
這個徐術士一看,朋友們都小心謹慎的樣子,哈哈大笑:" 就算魏忠賢知道了,又能把我怎麽樣?他總不能因爲我說了他幾句,就把我的皮給剝了吧。"
那句話怎麽說來着,好的不靈壞的靈,這徐術士裝神弄鬼一輩子,幾乎沒有準過,沒想到,一張嘴,真把閻王給招來了。
這天晚上,這幾個人正在旅店睡覺,突然闖進來一群人,二話不說,直接把那個酒後吹大氣的徐術士,抓走了。
旁邊的四個人,吓得再也不敢睡了。
又過了一會兒,這幫人又把另外四個人給抓走了。
到了一處衙門,四個人一看,先前那個姓徐術士,簡直太慘了!
他被綁在衙門的大堂中,一絲不挂地躺在那裏,手和腳都釘在門闆上。而堂上坐着的是誰呢?他們不認識!但看衣服和氣勢,也知道,正是九千歲魏忠賢。
魏忠賢呵呵一笑,對這四個人說:" 聽說這個人,說我不能把他皮剝了!咱們不妨試一試。"
魏忠賢老手一揮,手下的人就取來融化的瀝青,澆在這個人身上。
過了一會兒,瀝青凝固了,就用錘子敲打這些瀝青,隻見瀝青和人皮一起脫落。
這四個人跪在旁邊,看得那是心驚肉跳,吓得魂兒都快飛出來了。
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魏忠賢并沒有爲難他們,而是賞了他們每個人五兩銀子,美其名曰 " 壓壓驚 ",然後就把他們給放回去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故事。
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告訴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每個人的骨子裏都喜歡表現自己,都喜歡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讓自己成爲周圍人關注的焦點。
你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不管有沒有水平,不管販夫走卒,還是專家教授,不管是見過世面的,還是沒有見過世面,有閱曆的,還是沒什麽閱曆的,農村的 , 城市的,不管大街小巷,還是高檔場所的咖啡館、酒桌上,一樣的本性,人們喜歡對他人品頭論足,指點江山,評論國家大事,評論某些領導,甚至更加喜歡評論國際局勢,某某國家又來挑釁咱們了,然後發表一通議論。
不管跟咱們利益有沒有關系,是真了解還是隻是看到了一麟半爪,都要發表一通評論,不管是不是客觀,也不管對不對,更不管全不全面,都無所謂,随意發表自己的見解。
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這是常有的事。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表現自己的時候滔滔不絕,熱情洋溢。但是,我們何嘗又不是在給自己埋下禍根呢!
我們在圖嘴巴說得痛快,說得快活的同時,往往也會給自己帶來隐患。
就像那個徐術士那樣,喝了幾杯酒之後,口無遮攔,胡亂說話,結果給自己惹來了剝皮的悲慘下場。
所以說,開口之前先思考,盡量做到不傷害他人,然後再說。這是一種交際之道,也是一種自保防身的處世智慧。
禍從口出,在跟人說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對象、内容、方式、分寸,盡可能地要做到多聽少說。隻圖一時的痛快,就很容易給自己招惹是非,授人以柄,開口就把人得罪。
就算沒有直接得罪别人,我們說的話,讓别人抓住了把柄和漏洞,也很容易被小人所趁,把你的話作爲将來陷害你的黑材料。
所以 , 對我們來說,爲了避免給自己招惹是非,爲了防備小人給自己制造事端,不妨多聽少說。
事實上,越是喋喋不休的人,越會顯得淺薄無知,隻會讓人貼上缺乏涵養的标簽。尤其是,在不合适的場合,說了不合适的話,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大麻煩。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