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現象,叫山東黑子》。
就在前幾天,一篇關于讨論 " 山東黑子 " 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來了諸多吃瓜群衆的關注。
山東的、非山東的,因爲這篇文章和文章背後的 " 地域黑 " 風波事件引發了一場輿論場的撕裂:
有人認爲這種表達是直陳當地積弊,屬于诤言逆耳,應該 " 虛心接受,積極改變 ";另一部分則認爲,這是對山東人集體的污名化,進而奮起反擊 " 地域黑子 "。且以上讨論又招緻更多的争論,前者認爲後者 " 不思改變、器量狹小 ";後者認爲前者是地域黑的同謀幫兇。
事實上,山東被 " 地域黑 " 不是第一次,在過去,山東因爲 GDP 注水近萬億、青島天價蝦等事件,多次成爲了當時被 " 地域黑 " 得最猛烈的省份。
但可能出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就是這個經常被 " 黑 " 的山東,是北方第一、全國第三的經濟大省。
并且山東還有望在今年成爲繼廣東、江蘇之後我國第三個 10 萬億大省,經濟總量足以比肩世界 80% 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一面是被 " 地域黑 ",一面是作爲經濟大省挑大梁,爲什麽山東給人如此反差感?而在這背後山東反映了哪些問題?難道真如一些人所言,一億山東人,盡是官本位?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更全面地聊聊山東,去搞清楚什麽才算是山東。
什麽是山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過來說,一方人也映襯出一方水土。
對于什麽是山東,首先就要聊聊這片土地上的人。
爲人厚道、豪爽、講義氣、好交友、講禮節,這是很多人在和山東人打過交道後形成的印象。
王志綱老師也曾在《大國大民》一書中分享過山東人的故事:
事實上山東作爲 IP,一直是塊金字招牌。如果在中國選幾個最受歡迎的省份,山東肯定位列其中。
多年以來,山東人的總體形象一直很好,求職也罷,升官也罷,交友也罷,隻要自豪的說俺是山東人,别人往往會高看一眼。
90 年代初,我作爲新華社記者采訪當時山東主要領導,他介紹完山東的基本情況後,突然話鋒一轉,拿出一個小本子,鄭重其事地說:" 王記者啊,俺們山東人忠厚仗義,全中國都知道,你看這本子上的數據,山東人在中央警衛團有多少,在國旗護衛隊有多少,國家領導的秘書、司機、保姆有多少,這都是山東人靠譜的證明啊 "!堂堂日理萬機的省委書記,對于這些數字如數家珍,讓我哭笑不得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山東是塊金字招牌的印象。
除了具體的人,在過去,山東也出現了許多曆史名人和璀璨的文化,孔子、孟子、管仲、韓信、顔真卿、王羲之、劉勰、李清照、戚繼光、蒲松齡 …… 儒家文化在這裏發源,諸子百家争鳴的稷下學宮在山東,也因此有種說法叫做:
如果說中國的地上文明一半在山西,地下文明一半在陝西,那麽紙上文明一半在山東絕對不算誇張。
聊完人文,我們再聊聊山東的經濟。
長期以來,山東 GDP 排在全國第三,對于很多不熟悉中國區域經濟排名的人來說,可能會對這個數據感到驚訝。
尤其是和排在第四的浙江相比,浙江的精緻讓山東更顯得有點 " 土裏土氣 "。
殊不知,在更早的時候,1981 年到 1985 年,山東 GDP 還一度是全國第一(1986 年,江蘇反超山東;1989 年,廣東超越江蘇)。
而在 1985 年的山東,山東更是發生了一件載入中國商業史的事件——張瑞敏揮錘砸冰箱。
盡管今天,山東經濟總量排在廣州和江蘇之後,卻依然有多個第一和唯一。
作爲全國農業大省,山東以約占全國 6% 的耕地和 1% 的淡水,生産了約占全國 8% 的糧食、11% 的水果、12% 的蔬菜、13% 的水産品,并在漁業産值、肉蛋奶産量方面位居全國第一;
且農業總産值、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農産品出口額常年位居全國首位。
山東省鄒平市 84 多萬畝小麥大規模搶收
此外,山東還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 41 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在 207 個工業種類中山東擁有 197 個,在全部 666 個工業小類中山東擁有 526 個。
列舉完一系列宏觀的經濟數據,我們再放眼更具體的層面,山東同樣是有落腳點的。
先來看縣域經濟。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24 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山東有 12 個縣市(龍口市、膠州市、滕州市、榮成市、壽光市、鄒城市、招遠市、諸城市、平度市、青州市、廣饒縣、萊州市)入選,上榜數量僅次于江蘇和浙江。
除了這 12 個百強縣,山東還有一批位置偏僻、沒資源的小縣城,靠着拼搏敢闖殺出一條 " 血路 "。
比如,被稱作 " 宇宙中心 " 的曹縣,曾是一座 " 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兒童多 " 的勞務輸出縣、貧困縣;再比如,臨朐縣把海外 " 舶來品 " ——法國鵝肝變成中國 " 土特産 ",再銷往全國各地和全球市場。
而在縣域經濟的背後,我們能夠看到山東城市的人間煙火氣,是由無數個山東 " 老闆 " 組成的。
有數據統計,截至 2024 年 4 月底,山東實有經營主體 1478.82 萬戶,居全國第二位。而以山東省 2023 年末常住人口 10123 萬爲準,粗略計算," 每七個山東人,就有一個老闆 "。
是不是很多人看到這裏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還是自己印象中追求 " 鐵飯碗 " 的山東人嗎?這還是自己曾以爲的那個 " 官本位 " 風氣盛行的山東嗎?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那麽,問題來了,山東爲何會給人如此反差感?導緻這種情況背後的更深層次原因是什麽?
首先必須要承認,有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某個文件需要相關部門蓋章,橫向對比浙江、廣州,他們或許隻用隻用一趟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在山東的某些地方,可能也确實會遇到需要你跑上幾趟,甚至這都不一定能解決,還需要托人幫忙的情況。
但在這裏,要指出來的是,這不隻是山東一省有這種情況,這個問題如果讓各地的網友來舉例子,總是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調侃或吐槽,對于這點,在筆者看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最好的回應态度。
而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 " 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 " 調查中,山東從 2020 年 -2023 年間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前十(山東的 GDP 總量排在第三,按理營商環境也應朝着這個排名改進);隻是從得分來看,要低于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和北京。在要素、政務、市場、法治、創新 " 五大環境 " 中,山東在市場、法治和創新方面,離其他經濟強省還有一段距離。
山東的營商環境,相比于其排名第三的經濟地位仍需要改進,這點也需要承認。
但是如果我們抱着二極管思維,單純将山東的各種經濟問題甩鍋給山東的營商環境,甩鍋給魚頭酒,同樣是不合理。
山東面臨的經濟問題更多是一個資源禀賦、文化性格、産業結構等綜合起來呈現的問題,用一句總結叫做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1. 地理帶來了均衡,也弱化了競争
先來看看山東的地理環境。
能夠看到,山東的地形地勢特征爲中部山地突起,四周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西部和北部爲平原。山東以平原、丘陵爲主,這其中山地和丘陵約占全省總面積 33%,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平原。
曾有人指出山東像兩個省份,這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理所帶來的。
海洋與陸地的雙重屬性,使山東大緻東西向化爲半島和魯西地區,再加上以泰山爲代表的魯中南山地丘陵的阻隔,内陸地區又可以被南北分割爲魯西北和魯西南地區。
自此半島、魯西北、魯西南三個山東主要的地理單元就形成了。
而這又造就了山東省富有兩面性:
東部省份(經濟發達地區)、北方省份(傳統省份印象)是山東的兩面;
海洋省份(半島)、大陸省份(魯西北、魯西南)也是山東的兩面;
農業省份(第一産業産值第一)、工業省份(重工業基地),同樣是山東的兩面。
多平原兼沿海的地理氣候,造就了山東的第一産業發達,而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态勢,也造就了山東各地經濟發展的态勢更加均衡。
在大衆印象中,江蘇被調侃爲一個 " 散裝大省 ",但是如果你真去統計山東各市 GDP 總量占全省比重,隻從 GDP 這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山東比江蘇還要散裝。
均衡的經濟發展态勢帶來的是山東各市的齊頭并進,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會說刻意将大量資源傾斜給某一個縣市,對于生活在山東縣市的普通人來說,這是喜聞樂見的,畢竟大家的機會都差不多。
但反過來講,均衡的對立面也就意味着弱化了省份内城市間的競争,沒有太多的馬太效應,自然就很難跑出真正的 " 明星城市 "。
尤其是在當下省份之間的競争加劇,各地紛紛在搶人才的情況下,山東在這方面的存在感與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相比多少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2018 年,在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的時候,濟南和青島就曾被點名 " 副省級城市的功能作用發揮不夠 ",存在 " 小富即安 " 的心态," 頭雁效應 " 不夠強。
核心城市競争力的弱勢,自然本省人口更多是向外流出,被超一線城市和外省虹吸,畢竟山東夾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往西去往北京,往南直抵上海,也就是半天左右的時間。
2. 文化底色讓山東制造業發達,也讓山東創新動力不足
在當下很多人的刻闆印象中,被調侃爲 " 山河四省 " 之一的山東省,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是當下的考編大省,山東人也表現得 " 傳統保守 " 乃至 " 迂腐 "。
于是無論是外省的人乃至本省的人都将矛頭指向山東的傳統文化,山東的經濟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爲官本位作風,因爲魚頭酒擺得好,這種觀點是偏激的。
首先山東好歹 GDP 也是排在前三的省份,并且在今年大概率成爲中國第三個 10 萬億大省,比肩世界 80% 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其次,我們讨論任何一個事情,不能隻割裂地看當下,而忽略了它的過去和未來。
這裏先講一個海信的案例。
改革開放早期,國内市場有着大量地方電視機廠商。比如甯波電視機廠生産的飛馬牌電視,杭州電視機廠生産的西湖牌電視,上海生産的上海牌電視。
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飛馬電視、西湖電視,上海電視,這些地方電視機品牌也曾一度打出過不俗的戰績,但最後它們都被淘汰在曆史的長河中,最終活到最後的是山東的海信,且海信不但活下來了,還位居國内電視機市占率第一。
類似的冰箱産業也是如此,甯波有奧克斯,蘇州有香雪海,這些也都是當年國内電冰箱上笑傲一時的巨頭,但最終笑到最後,成爲市場第一的是海爾。
張瑞敏砸冰箱
山東保守和傳統的文化底色,讓山東在中國的制造業時代擁有了更多具備組織性和紀律性的工人,這使得山東形成了發達的制造業,撐起了中國制造的質量時代。
但在另一方面,當經濟發展到了轉型升級,産業結構面臨調整叠代的時候,山東的文化底色也導緻了創新動力不足,倒顯得是以一個落後者的姿态去追趕,這其中有無奈、不甘,但也正是時代規律的必然發展。
3. 山東産業——笨重的大象經濟
技術的發展是累積式的,而不是英雄憑空創造的,産業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邏輯。
山東另一個經常讓網友們吐槽調侃的點,便是其過往持續發展形成的 " 大象經濟 ":
塊頭大,經濟總量大,這讓山東的 GDP 得以常年位列前 3。
但是産業傳統笨重,又讓大家對山東的經濟體感不夠強烈,本土民衆的獲得感相比于江浙沿海地區略顯不足,且也因爲這點,導緻很多人才和人口外流。如何理解這點?
這裏我們可以先簡單講一下山東産業的形成邏輯:
家裏有礦,常年前三。山東的資源優勢在全國首屈一指,資源門類、品種、總量在全國僅次于長三角。
自然資源禀賦,這讓山東形成了獨有的産業結構——傳統産業占工業總量的 70%,重化工業又占傳統産業的 70%,和 " 國有資本腿粗,民營外資腿細 " 的企業格局。
(廣東以電子、電氣、汽車、高端裝備爲主,江蘇以電子、石化、紡織爲支柱,山東則以能源化工産業爲主," 傻大黑粗 " 特征鮮明。)
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傳統産業占工業總量的 70%,這使得山東的産業結構特征更多是處在大家所熟悉的産業 " 微笑曲線 " 的底端:
微笑曲線的一段鏈接研發和設計,一段接着營銷和服務。微笑曲線的兩端是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底端則是由加工、組裝、制造構成的低價值鏈環境。
制造業向來是累活、苦活,但另一方面,制造業又是實體經濟的基本構成,也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所以再苦再累也得有省份承擔起來去幹。
其次,重化工業又占傳統産業的 70%,而這其實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且這還是很多人會下意識忽略的一個概念性問題。
即山東的第二産業更多是資源密集型産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尤其是相比于江浙地區早期靠着以鄉鎮經濟起家的,山東從一開始就走的是另一條産業路徑,這條路徑奠定了過去山東經濟騰飛的基礎,但也因此在新時代出現轉型升級壓力。
作爲資源密集型産業,與勞動密集型産業相比,它提供的就業還是有限的,因此大量人口流出且提供的就業崗位類型,主要是技術性人才,而不是科研性人才,這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别的。
所以很多人把山東的問題單純歸咎于營商環境這點,有一定道理,但也忽略了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也正如在 2020 年吳曉波頻道發布的一篇關于山東的文章中談到的:
山東的症結不在于官本位,而在于缺少新的增長點。
缺少新機會,年輕人才不得不選擇 " 體制内 "。缺少新動能,大家争搶存量蛋糕,經濟才會内卷化。官本位思想随之而根深蒂固。
或者,即使你認定,山東的官本位意識是刻在骨子裏的,至少想要解決問題,不可能将目标直接對準官本位。隻能發展經濟,給更多人以更多希望,消滅官本位的滋生土壤。
這段話放到今天,依舊沒有過時,值得山東和其他很多省份去深思。
山東,一直在行動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憑你怎麽努力都休想搬動。"
《哪吒 2》中申公豹的台詞廣泛引發了大衆的共鳴,而對于山東來說,再次經曆了一波 " 地域黑 " 之後,這句話應該也能産生很多共鳴。
山東有問題嗎?有的,但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也可以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具體問題,本着實事求是的态度展開讨論,相信任何一個有常識、有理性的人都不會反對。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有不足的,就補足短闆,營商氛圍不夠,那就看看是哪裏還要改進,對于大衆和山東來說,這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事實上,山東也一直在行動。
在之前追問 " 六小龍爲何出現在杭州 " 的公共讨論中,山東兩大經濟強市濟南與青島其實就先後發出了追問和反思。
在 2 月 10 日,濟南官媒刊發了《杭州 " 六小龍 " 出圈,給濟南什麽啓示?》一文,羅列了濟南與杭州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都是都市圈核心城市等等。
同時,濟南官媒還轉載了一篇自媒體文章,文章認爲 " 杭州的故事遠超出地域經濟範疇,它實質上重構了技術創新的哲學認知:真正的突破不在于集中資源扶持某個企業,而在于培育讓‘意外發現’成爲必然的生态。" 培育這樣的生态,或是濟南要向杭州學習的關鍵。
青島則是在 2 月 14 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上,剖析其與以杭州爲代表的前排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尋找自己在創新引領、尤其是作爲創新主體的科技企業培育方面的不足。
夜色中的山東青島海濱
而在早些年的 " 地域黑 " 中,山東省更是做到了省委書記可以自曝其短,生長可以直面負面輿情,濰坊市委書記可以寫下萬字的《向南方學習什麽》,菏澤市委書記可以堅持不做假賬 ……
并且,針對山東當下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山東也在不斷作爲。
在 2018 年,山東率先發起了一脈相承的兩場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改革中,山東确立了 " 十強 " 産業集群,引導企業及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 2 月,山東省煤電裝機占比首次降至 50% 以下;6 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 1 億千瓦,成爲東部沿海地區首個過億省份;10 月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 46.90%,曆史性超過煤電,躍升爲全省第一大電源,山東 " 一煤獨大 " 的能源結構得到标志性扭轉。
并且這裏還值得一提,也就是在 2019 年《問政山東》上線,而當其它省份類似的電視問政節目因各種原因無疾而終的時候,就是這個保守傳統的山東将《問政山東》堅持了下來。
山東經濟的成色也在變。截至 2024 年底,山東省數字經濟核心産業企業數量達到 40.03 萬家,位居全國第三,較 2023 年底增長 14.69%。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早前發布的 "2024 中國企業 500 強 " 中,山東共計 55 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超過廣東、浙江和江蘇。
在 55 家企業中,有 18 家國有企業、37 家民營企業。從營業收入來看,山東上榜的 18 家國企營業收入總計爲 2.92 萬億元,上榜的 37 家民營企業總計收入爲 3.72 萬億元。
山東還在持續加力。山東的企業不僅規模宏大,質量也在顯著提升。
從 2016 年到現在,工信部培育遴選出的 1557 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山東總量達到 237 家,位居全國第一。此外,山東擁有 24000 餘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8000 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 多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事實上,站在山東的視角來看,王志綱老師在《大國大民》中對山東定位的一段闡述在筆者看來恰到好處:
一個經濟體的騰飛,不單單是互聯網、新經濟就能支撐起來的。以和山東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德國爲例,德國也沒有什麽諸如蘋果、微軟、谷歌等頂尖的新型科技公司,但在工業制造、通信軟件、科技互聯網、零售消費、日化用品、生物制藥、航空航天、金融 ..... 每個領域都有行業知名企業或隐形冠軍,德國工業和經濟在國際上有極高聲譽,德國産品質量更是被人稱道。
中國不僅需要華爲、阿裏巴巴、騰訊等與世界知名公司抗争的大企業,更需要無數在各自領域擁有獨門絕技的企業。
山東從來要成爲的不是商業明星,而是國之重器。
當然,山東依然需要學習,但山東要學的不是邯鄲學步式地照搬杭州、深圳的産業結構,而是要立足現有産業底蘊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求新;
山東要學的是如同杭州,盡全力打造一個更好的營商環境,構建好服務型政府,持續做到爲企業做實事、爲人民謀福利。
而當山東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下去,那麽企業看在心裏、大家看在心裏,很多 " 地域黑 " 也就不足挂齒了。
最後,還是衷心祝福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