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小長假,狐妹打開短視頻平台,總能看到單身男女又在舌戰群雄。
父母催婚催生的話,翻來覆去就那麽幾種。但每次肯定都少不了這句:" 你不結婚不生孩子,老了死在家裏都沒人埋。"
那麽,以後可能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有人想出了個 " 死了麽 " APP 。
一旦檢測不到用戶脈搏,立馬上門收屍。
管燒管埋,一條龍服務,簡直不要太貼心。
最近,視頻博主 @擺貨小天才 發布一期關于 " 死了麽 " APP 的視頻。
此設想一出,受到了廣大網友的一緻好評:請速速上架應用商店,真的很需要。
這是一款極具互聯網思維的殡葬類 APP 。狐妹認爲,一旦上架,勢必将掀起 APP 界的腥風血雨,因爲它的功能實在太炸裂了。
除了上面介紹的一鍵上門收屍功能,還有很多人性化服務。
甚至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擺渡人,送最後一程。
等等,這個 188cm 的黑皮體育生是怎麽回事?
還可以進行個性化音樂定制。無論是接送、火化、還是下葬,都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這也太酷了吧。
最離譜的是,可以根據個人體質,随時調節爐内溫度。大火小火随心選,讓用戶舒适入爐,安心入坑。
而且還贈送火化險,沒燒透,或者骨灰形狀不滿意,都可以重燒。
如果用戶生前就是個 e 人,死了也不想太孤單怎麽辦?
别擔心,這一點," 死了麽 " 早就爲用戶想到了。
大數據匹配,能根據生前 " 可能認識的人 " 智能匹配墓地。讓用戶找到老朋友,結交新朋友,地上地下都不孤單。
有人出車禍,被撞出好幾米遠,還堅持把手機格式化,才敢暈過去。因爲 " 我可以死,但我不能社死。"
有了 " 死了麽 ",就不用麻煩用戶親自格式化了。當然,主要是死了也沒辦法操作,總不能詐屍吧。
所以,爲了讓用戶安詳的離去,永無後顧之憂。下葬後," 死了麽 " 會自動格式化手機所有内容,把清白留在人間。
更有 " 升天寶 " 提供分期付款,邀請好友一起掃墓,爲用戶一起還款。
" 死了麽 " 的售後服務也非常到位,7 天無理由退款,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零差評啊。
經濟實在不寬裕的,可以邀請好友一起燒,享受第二碑半價。
看到這裏,你心動了嗎?反正很多網友,已經迫不及待了。
其實,關于 " 死了麽 " APP 的設想,早在 2015 年就有人提出來了。
當時,廣告詞都想好了:" 死了别叫媽,就叫死了麽 "。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隻是功能還沒有這麽完善,不能上門收屍,但可以利用大數據算法,根據用戶收入水準和社會地位,一鍵匹配最合适的火葬場和墓園,讓用戶死得起!
同樣也具備社交屬性,打開附近的墳,就能檢測到方圓五百米範圍内的已故好友。
*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搖一搖就可以找出與用戶同年同日同時死的人,實現靈魂聊天。
除此之外,還有雲墓碑服務,加入全息投影技術,後人再也不用親自去上墳了,在家就能 " 雲盡孝 "。
帶上 3D 眼鏡看墓地,那畫面不敢想象。
當然,一個合格的 APP 怎麽能少了日常短信推送。
不是希望用戶死,隻是告訴他," 死了麽 " 一直在陪着他。
總的來說,最近的這一版 " 死了麽 " 功能升級了很多。雖然這種 APP 乍一聽還都挺荒謬的,但仔細一思考,其實還真有用。
現在不僅僅獨生子女多,不婚不育的也特别多。
2022 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下滑至 1.09,已經成爲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下把外國人都給震驚了。
* 圖源 @經濟觀察報
真要到了老齡化社會後期,這類 APP 前景很不錯。省去了一大堆送葬和葬禮的繁瑣事項,那些獨身老人也不用爲自己的身後事而擔憂了。
隻是,中國人一向比較忌諱 " 死 " 這個字,網友們建議改一個文藝點的名字,這樣人們更容易接受。
另外,還需要擴展一下功能,比如,增加死亡的确認步驟、設置急救服務等等。因病突發,或者脈搏微弱,可以自動聯系急救上門。
所以說,新風口要來了嗎?王多魚來活兒了,趕快投一下。
不管怎樣," 死了麽 " APP 确實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生死問題。
當前,還是有很多人爲自己的養老問題感到擔憂,特别是那些不婚不育的,其實沒必要過度焦慮。
由于老齡化加劇,日本墓地價格逐年上漲。于是,誕生了 " 共享墳墓 ",實行多人共葬。僅需不到普通墳墓二十分之一的價格,解決了很多人 " 死不起 " 的問題。
* 圖源 北京時間
所以說,随着科技的發展,一切難題都會有有相應的解決方案,雖然這個方案還并不完美。
未來,從搖籃到墳墓,一鍵出生,一鍵收屍,沒有什麽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
B 站 up 主 @擺貨小天才、天涯社區、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