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馬戲團 | 文
注:小心吓着。
萬萬沒想到,怪核在中國火了。
怪核本是一種小衆的怪誕藝術,正式誕生差不多三年左右。一年前,去看怪核吧,或微博上的怪核超話,還門可羅雀。但今天,不論B站、小紅書或貼吧,都出現了很多怪核相關的内容,先前冷門的視頻,關注度也變高。
怪核不止在中國變得知名,還本土化和主流化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式怪核"作品,它們有濃郁的中國風,元素常和我們熟悉的場景重疊。
同時它還變得更主流,在小紅書、TikTok和INS上,有許多以怪核爲主題的自拍照,怪核成了一種怪誕的社交媒體濾鏡。在直行的大道上,是多巴胺搭配和INS風,往一旁的小道稍稍走去,你看到的就是怪核風。
不難預料,怪核的出圈過程争議滿滿。一些人認爲它的普及是個笑話,許多人做的作品壓根不是怪核,更不該把它當成自拍濾鏡,比如就在幾個月前,怪核吧的置頂帖還是《你們随手拍東西像垃圾!是誰給你們勇氣發出來的?》。
現已撤下
我們今天,就試着把這些怪圖層層剖開,看看它們背後藏了什麽,我們到底該用什麽态度去對待它們——順便讓你把怪圖看個夠。
首先是基礎問題,怪核是什麽?我覺得它有更深的定義,但首先,我們還是得先把表層理清。
這篇文章裏說的怪核,其實還包含夢核和舊核,它們是最出名的三種,分别爲weird core、dream core和nostalgia core。因爲分開來說太麻煩,而且三種風格關系緊密,這裏就用最出名的怪核作統稱了。
三種風格的例子如下所示,可以看出,它們分别和怪誕、夢境、懷舊有關。
怪核
夢核
舊核
"核(core)"這個詞,其實是個現代音樂術語,最初是一種更躁動原始版本的朋克音樂"硬核",後來這種音樂向重金屬發展,成了傳統金屬黨不太瞧得上的金屬核,并演變出無數衍生:死核、技術核、情緒核……
所以你可以把"核"看作是,偏主流的亞文化中,指代"風格"的同義詞。在《極樂迪斯科》裏,主角的思維還會提醒你,它在小電影裏代表比較刺激的口味。
用大白話說,怪核就是"怪誕圖片"。但這種怪誕很獨特,首先它的色調很明亮,底色經常讓人舒适,像幼兒園的天空壁紙,或是驗光儀裏,通過小孔看到的圖。
然而在舒緩明亮的基調上,有些東西錯位了。在怪核中,這種錯位感非常明顯,有很濃的超現實主義味道,你可以看到各種詭異元素被拼在一起,經常有眼睛這種讓人不安的意象,仿佛痛飲雲南菌菇提取液後的宿醉。
夢核的錯位,則要隐晦得多。比如結構不合理的建築、泳池裏不是水而是天空、走廊與懸崖銜接、過道裏長滿花草等。它們在模仿夢中的場景,雖然看似柔和,但處處都在提醒你,這不是現實,有東西不對勁。
不該出現在此地的東西,出現了;不該在這裏結束的結構,結束了。人們用"阈限空間"去解釋這種異樣感,曾經我在一篇寫都市傳說"後室"的文章裏分析過阈限空間的來源,它有點像庫布裏克拍《閃靈》時的理念:利用空間和色調安排,以及鏡頭畸變,讓人産生溫暖卻不舒服的感受。
《閃靈》
在這層基調上,夢核還會加入神秘主義的突兀元素。比如一個出現在畫面中的黑洞;一個打在風車上的識别框,告訴你這裏檢測到了人臉;或一句奇怪的話,在空椅子旁,寫着"和我同坐"……夢核用細節,激發了人對錯位和未知的恐懼。
至于舊核,要容易理解得多。它像是上面兩者去掉詭異元素,隻留下那層舒緩的背景,但又有種怅然若失的懷舊。它來自你童年的某處,似曾相識,卻已空無一人,被塵封在低分辨率的畫面中。
@三年一班_江同學
這三種"核",都有個共通特色,就是它們都有古早互聯網的烙印:飽和度有時過高,有時過低,時不時會出現過曝現象,畫幅比例也是模拟電視和老式PC的方形,分辨率很低,時不時還有點底噪效果。
因爲怪核,其實算是蒸汽波和網絡怪談的雜交産物。
蒸汽波是一種源自音樂的網絡藝術,雖然2010年後才正式被定義,但200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怪核也類似,它雖然這幾年才被定義,但其實在2000年代就已經出現。
蒸汽波最初有明顯的反消費主義傾向,後來這傾向被弱化,變成對現代互聯網特色的溫和反叛,也就是低分辨率、失真的飽和度與懷舊感,還充滿早期個人網站素材拼貼的風格——這些特色,統統可以在怪核身上找到。
網絡怪談(Creepy Pasta),則是被互聯網怪誕圖片啓發的都市傳說,人們通過一張圖聯想出詭谲的故事,不走傳統恐怖故事灑番茄醬或怪物追獵的路線,而是營造神秘詭異的氛圍。
在豆瓣,還有轉發翻譯這類作品的分區
早期的網絡怪談,有明顯的怪核風格。比如很出名的《森林裏的階梯》,說的是一個守林人發現森林裏總是出現奇怪的階梯,且同事們都知道,卻不願深談;這個故事就源自一張有夢核神韻的照片。
這張照片,實際上是1988年的一個藝術品,現已被拆除。
這些隻是怪核的表層概括,你可以停在這裏,就把它們當成網上沖浪的消遣;也可以繼續深入思考:怪核的根源到底是什麽?
如今國内怪核圈,對這事的研究,已經不是單純圖一樂了。有種理論是:所有怪核類作品的精髓,就是把讓人安甯的東西,和讓人不安的元素放在一起。
乍看之下,這句話的重點是不安與安甯的"矛盾",但實際上,它在"不安"上。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事:詭異/不安/怪誕這個概念,實際上非常新。恐懼的概念非常原始,然而詭異,卻是這兩個世紀才成型的概念,它的影子能在部分15世紀的畫作裏找到,但隻有模糊的雛形。
creepy這詞,是19世紀被狄更斯創造的,之前同詞根隻有"爬行"的意思。上圖是17世紀神秘畫家"蛋肥沃大師"的作品,我視其爲博斯外的早期怪核er。
更出名的博斯,15世紀,aka怪核鼻祖
這兩個世紀發生了什麽,"詭異"到底是什麽?發生的事是:人類開始探索精神世界和夢境了;而詭異,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甚至創造的東西。
怪核的創作根基,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誕生的原因很複雜,可以大緻理解成:攝影技術的誕生,把藝術表達從寫實的道路上逼走;同時,弗洛伊德基于夢境的心理學分析大行其道,讓人們開始關注夢的内容。
《理智入夢,喚醒怪物》
弗洛伊德之後,西方流行起了對"清醒夢(Lucid Dreaming)"的追求,這是一種在夢境裏維持意識的狀态,它讓人們關注到了夢的怪誕。許多藝術家開始關注這種怪誕的景象,其中就包括超現實主義的代表達利。
達利曾和希區柯克在《愛德華大夫》中合作,設計了一個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理論的夢境場景,他還自己拍過《一條安達魯狗》。在這些場景和畫作中,能找到大部分怪核作品的元素。
《愛德華大夫》
達利《維納斯之夢》
超現實主義和弗洛伊德,讓夢從帶有宗教氣息的神秘之物,變成了一種怪誕的文化。那之後的電影,常用超現實手法去描繪夢境,從佐杜洛夫斯基,到黑澤明的《夢》、寺山修司的《死者田園祭》。
佐杜洛夫斯基《聖山》
《夢》
《死者田園祭》
《石榴的顔色》(蘇聯;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如今弗洛伊德的許多理論,在學術界已經過時,但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不可磨滅。精神醫師爲了治病,發明了緻幻劑,它不幸成了嬉皮士們用來自嗨的玩意兒,這種自嗨徹底改變了流行文化,迷幻元素湧入藝術創作。
被怪核創作者們奉爲聖經的,是1998年的遊戲《LSD Dream Emulator(緻幻劑之夢模拟器)》,這遊戲就是對夢境的模仿。
有了緻幻劑的介入,夢變得更加天馬行空,而且因爲這是一種能對心智和身體造成危害的藥物,它引發的視覺效果是不正常的,所以這種夢境創作的色彩變得讓人不安起來。也就是從這時起,夢境藝術開始不對勁了,人們不再隻害怕噩夢。
在學術上,人們開始研究"恐夢症(Oneirophobia)"。在遊戲上,它催生了更多詭異作品,比如Cult名作《夢日記》。在電影上,怪誕而荒誕的夢境開始入侵恐怖片,比如日本電影《鬼怪屋》,以及美劇《雙峰》中的紅房間。
《夢日記》
《雙峰》
《命運2》中,夢魇之根的Boss戰BGM就叫《Oneirophobia》
據傳《鬼怪屋》劇本是導演的10歲女兒主導寫的
前段時間很火的蘇聯美學遊戲《原子之心》,實際上最初的主基調就是怪核,所以它的部分場景看着非常怪核,新DLC也會走這個路線。其實《原子之心》這個項目,在2000年左右就誕生了,和《夢日記》是同時期的。
怪核,就是精神分析、超現實主義和迷幻入侵三種文化,在互聯網時代投下的餘波。所以它的關鍵詞是詭異,以及夢境,可以說,它是人類對"詭異"這個概念的一次新創作嘗試。
如果說"詭異",是我們在探尋内心和夢境時,找到的東西,那我們爲什麽會産生這樣的感受?一種理論是:"詭異"是潛意識層面中不安情緒的表現方式,對"動蕩"的深層警惕。
剛才我們稍微說了一下超現實藝術的根基,但它還有另一個源頭,那就是動蕩的世界。超現實主義,源自達達主義這種因戰亂而誕生的思潮,常包含對動蕩現實的厭倦、逃避和恐懼,所以畢加索(雖然其實是立體主義)和達利最出名的畫,都和戰争的恐怖有關。
達利《内戰的預感》
有兩個或許隻是巧合的東西:第一,怪核在歐美大規模火起來,是從疫情導緻全球隔離開始的;第二,怪核在國内最初本土化時,素材多取自學校和職場、家庭、社會上象征壓力大與壓抑情緒的場景,一些作品會在貼吧被和諧。
所以如果你願意接受過度解讀,那我們也可以說:怪核深處,是人們對時代和環境的不安,這種不安在潛意識層面,威脅着我們對存在的思考本身。
那爲什麽這種不安,又一定要和三種核中的懷舊感綁定呢?
很多心理研究都認爲,人一生的許多思維方式,都在童年時期就埋下了種子,童年是人格存在的根源。所以許多科幻電影裏,當角色對自身存在的真實性産生質疑時,會出現來自童年回憶的畫面,看着過于明亮安詳,反而不再真實,例如《銀翼殺手》裏的獨角獸、《移魂都市》裏的碼頭。
《移魂都市》
而怪核的詭異感,就是對這種童年回憶的入侵。它在暗示你,你最安全的過去也被侵蝕了,你的存在即将發生動蕩。
所以在怪核與夢核作品中,許多背景都來自人們童年時熟悉的場所,許多海外網友剖析怪核作品時都會提到,那些藍天草坪的背景,來自自己童年居住的小區、熟悉的公路和遊樂園。
怪核在中國的大衆化,和本土化正是同時進行的,當人們把圖中背景換成更熟悉的元素後,它激發的共鳴就變強了。
然而奇妙的是,在怪核與夢核之後,火的卻是舊核:一個去掉不安感,隻剩下懷舊的風格。
舊核在今年的熱度上升尤其明顯,你可以在B站上找到很多視頻,之前這詞卻極爲小衆。在西方,它主要是對互聯網與電腦早期風格的回歸;在國内,是回憶年少時,與網絡時代不相關的童年記憶。
三種核,看似基層都是懷舊,夢核與怪核中的懷舊卻是不安的來源,但更新的舊核中,卻變成了對過去的緬懷——就仿佛創作者們在刻意保護這層過去。
在動蕩和不安中,人們常出現的兩大行爲,就是逃向幻想(超現實主義),或是逃向回憶。所以西式舊核回到了20年前,那時網絡截然不同,沒有互相隔離的app,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網站,用素材拼出個性的奇思妙想。
那時的網絡是一個個需要被發現的小圈子,你可以自由地在黑暗中尋找,黑暗裏有鬼怪也有寶藏,小圈子不會被粗暴打破,有種歸宿的魅力。不像如今app間互相隔離,網站風格趨同化,而所有小圈子,最後的結果都是毀在遺忘或粗暴的出圈中。
至于中式舊核,也很類似,它回到了一個更簡單純粹的時代。
@貓咪飯團
這些舊核中的懷舊都是不真實的,隻是虛妄的烏托邦。但它們透出的渴望,結合怪核與夢核中透出的不安,卻像一個啓迪。
每次讨論這種小衆愛好,我們總容易走向原教旨主義者的路線,要求所有對它的創作,都遵循某種内核。但在仔細研究怪核的内涵,并反思自己曾經對一些類似文化的看法後,我的結論變了。
如果說,怪核與夢核的内核,真是在體現我們潛意識裏,對現狀的不安的話,那這不安,部分就源自安全感缺失的環境。
要改善這個環境,應該去建立我們在舊核中,透露給自己的那個幻想:一個更簡單包容的過去。
說人話的翻譯爲:既然怪核與夢核是源自不安的藝術,它就不該被用來制造更多不安。攻擊所有試圖改變它、以它取樂的人,死守其純潔,爲了分類和字眼出警,不會讓這藝術變得更好,隻會把一個壓抑的環境緩緩刻入其骨髓,讓它緩慢死亡——你已經見過許多例子了。
webcore
怪核是一場屬于互聯網的草根超現實主義運動。互聯網之所以免費,是因爲其創作者放棄了版權,并留下一句名言:它屬于每個人。如今我們不安,一大原因就是,沒有任何東西真正屬于每個人,不論是一個角落,或一種風格,世界永遠屬于争搶和對抗。
但在怪核背後,藏了一個奇妙放肆的幻想,它來自2000年,自由、神秘、怪誕、五彩斑斓,由低分辨率的貼圖和素材組成;穿過它們,舊互聯網的精神透過理想主義的美化,投下了一個幻象,怪誕神奇,同時令人懷念。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