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周立
頂流基金經理減負," 一拖多 " 的時代将成過去式?
近日,諾安基金公告,諾安基金經理蔡嵩松因個人原因卸任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諾安積極回報靈活配置混合(A/C)3 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産品,上述産品将由諾安科技組劉慧影、陳衍鵬接替管理。
而在蔡嵩松 " 清倉式 " 卸任的前一天,中歐基金同樣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醫藥女神 " 葛蘭卸任兩隻寬基産品,手頭管理的基金産品數量從 5 隻減至 3 隻。
據時代财經不完全統計,今年内已有超過 100 名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卸任部分産品,更有 33 名百億級基金經理進行 " 清倉式 " 卸任。其中不乏各家基金公司的 " 頭牌 " 或 " 明星 ",并且在前幾年内 " 一拖多 " 式産品管理。
有業内分析人士指出,伴随行業加速 " 去明星化 ",未來更多公募基金管理人将轉向團隊化發展,更加注重積累、提升、傳承核心投研能力,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基多壓身業績平,百億頂流加速 " 瘦身 "
據時代财經不完全統計,這 100 多名百億基金經理來自 50 多家基金公司,且不少來自頭部公募基金公司。
" 公募一哥 " 易方達基金去年的百億基金經理隊伍中,有 9 名在今年卸任減負。
其中,基金經理楊康是減負隊伍中的 " 勞模 ",在接管前輩的産品後,其管理的基金數量從 2022 年 6 月的 5 隻猛然飙升至 9 月的 25 隻,其中有 19 隻産品爲靈活配置型基金,管理規模也從 52.00 億元暴增至 266.30 億元。而随着今年卸任 5 隻産品後,楊康壓力或有所緩解。
而基金經理胡文伯和林虎則在 " 瘦身 " 後退出百億規模的行列。其中,林虎在 3 月 4 日卸任易方達安心回饋混合和裕祥回報債券 A,使其在管規模從去年底的 371.80 億元跌至目前的 39.33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林虎在上述兩隻産品的任職年化回報率爲 -9.43%~0.54% 之間。
除了易方達基金,還有不少基金公司的百億明星基金經理也在 " 瘦身 "。
今年年初,信達澳亞基金的馮明遠先後卸下信澳匠心臻選、信澳先進智造、信澳核心科技等 3 隻基金,管理産品數量減少三分之一;前海開源基金的曲揚則卸任前海開源醫療健康,管理規模從 2022 年年底的 281.79 億元降至目前的 237.37 億元。
9 月 28 日,中歐基金發布公告,葛蘭卸任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兩隻寬基的基金經理。調整之後," 醫藥女神 " 葛蘭手頭管理的基金産品數量從 5 隻減至 3 隻,而醫療主題的基金仍然保留。
有業内人士對時代财經表示,卸任兩隻寬基産品,醫療産品仍然保留,這其實是好事,未來能更聚焦。
葛蘭卸任的兩隻基金在其因醫療主題基金成名後才接手,自其上任以來,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的業績走勢不盡人意,其任職年化回報率均低于 -11%。
某基金公司研究發展部負責人告訴時代财經,在市場周期輪動之下,部分曾有亮眼業績的 " 頂流 " 表現不再亮眼,顯示出投資體系的 " 過季 ",公司自然可能會重新調配資源,由更适應當前市場的 " 應季 " 的基金經理來管理。
對于明星基金經理業績不再亮眼的原因,其表示,一是市場有各種各樣的周期往複變化,如成長股 vs 價值股、科技股 vs 消費股、小盤股 vs 大盤股等;二是近兩年市場對公募基金抱團股的态度發生了從追捧到遠離的變化。
" 從 2017 年開始,公募基金抱團股獲得市場青睐,特别是 2020 年之後,公募基金抱團股達到前所未有的市場追捧狀态,直到 2021 年春節前達到頂峰便開始走下坡路。而從去年開始,特别是今年,公募基金抱團股逐步走向另一端,甚至有些成爲被抛棄的對象。所以整體來說越是公募基金重倉的股越走得不好,這也導緻在公募基金抱團時期成名的基金經理面對與其所擅長的相反的市場環境,自然業績會有所下滑。" 上述基金公司研究發展部負責人說。
公募 " 造星 " 一拖多,未來轉向團隊化
" 瘦身 " 能讓基金經理更加聚焦和專研自己手頭的産品,也能讓産品在應季基金經理手中有更好的表現。而今年以來," 清倉式 " 卸任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時代财經據 Choice 數據統計,今年已有 33 名百億基金經理卸任所有在管産品,超過去年全年,其中不乏基金公司的 " 一拖多 " 的主力軍。
今年 5 月和 7 月,蔡嵩松分别卸任諾安創新驅動混合(A/C)和諾安優化配置混合(A/C),随後在中秋時節進行 " 清倉式 " 卸任,或爲其離開諾安基金做鋪墊。據财聯社報道,蔡嵩松下一站将轉戰私募。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一季度末," 一拖五 " 的蔡嵩松總管理規模爲 331.33 億元,占同期諾安基金總管理規模(1755.96 億元)的 18.87%,是諾安基金的規模主力。
與循序漸進式 " 清倉 " 不同,有的頂流經理選擇一次性 " 清倉 "。
邬傳雁因工作安排自 2 月 20 日離任泓德基金副總經理,并自 2 月 21 日卸任在管的泓德遠見回報等 6 隻基金産品。據 Choice 數據,邬傳雁 2022 年四季度末總管理規模爲 201.43 億元,占同期泓德基金總管理規模(669.74 億元)的 30.08%,也是公司的 " 中流砥柱 "。
上述行業 " 頂流 " 或公司 " 頂梁柱 " 的出現,離不開基金公司對 " 造星 " 的熱愛。光環之下,明星基金經理在管的産品更容易獲得基民的追捧。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緻 2014 年起頻繁出現明星基金經理 " 一拖多 " 的情況。
蔡嵩松在 2022 年接管兩隻迷你基後,晉升爲 " 一拖五 " 選手,其接手後的諾安優化配置基金規模從 2022 年 7 月不足 200 萬元增至 2023 年上半年末的 2.99 億元,資産規模創下曆史新高。
" 基金公司一二十年前就開始熱衷于打造明星基金經理讓其産品變得好賣,這也成爲他們的長期策略。" 上述基金公司研究發展部負責人告訴時代财經,對于任何行業,打造明星産品都是一個捷徑。
雖說明星基金經理 " 一拖多 " 能讓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擴大,基金經理也能因此獲得更多的管理費用和收益,但過于依賴明星基金經理時會導緻 "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的現象,對公司長遠發展來說是不健康的。
上述基金公司研究發展部負責人表示,作爲公司掌舵者,在管理上需要平衡發展,培養更多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以壯大平台;當公司出現 " 明星 " 時,不要太過推波助瀾,盡可能讓自己不被 " 明星 " 所綁架,公司如果能依賴不同類型的基金經理,其中也包括當前還默默無聞的新人,那麽它可以行穩緻遠,在不同時期都能有較好的業績表現。
同時,亦有業内分析人士指出,伴随行業加速 " 去明星化 ",未來更多公募基金管理人将轉向團隊化發展,更加注重積累、提升、傳承核心投研能力,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