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解碼 Decode
4 月 7 日,阿裏雲宣布自研大模型 " 通義千問 " 開始邀請用戶測試體驗。現階段該模型主要定向邀請企業用戶進行體驗測試,用戶可通過官網申請,符合條件的用戶可參與體驗。相較于上月百度發布的 " 文心一言 "," 通義千問 " 在輿論場上激起的聲浪似乎要小許多,畢竟 " 首個中國版 ChatGPT" 這個 title 已經在上月被前者奪走了。
不過對阿裏雲來說," 通義千問 " 的發布仍然值得上鮮花和掌聲,因爲阿裏雲已經有些日子沒冒過好消息了。雖然國内市場仍然有身位上的領先,但跟第二梯隊玩家的差距正不斷縮小,華爲和國資雲憑借政企市場的猛烈攻勢,已經給阿裏雲造成了顯著壓力。
業績上的持續壓力繼而導緻了阿裏雲人事管理上的多次動蕩。
集團層面先是于 2021 年推出了 " 雲釘一體 " 戰略,寄希望于通過導流釘釘龐大的 B 端用戶群體,來幫助扭轉阿裏雲的頹勢。但 " 無招 " 跟原釘釘高管的集體出走創業,也隻是換來了屢創新低的營收增速。
随後爲了彌補政企渠道的短闆,阿裏雲引入了華爲系高管蔡英華,但後者上任一個月,阿裏雲就迎來了原中國區總裁任庚的離職,被媒體稱爲是 " 新華爲人擠走老華爲人 "。伴随任庚同期離職的,還有包括郭繼軍在内的多名高管和中高層骨幹。
當然,最大的炸彈來自 2022 年終。在香港機房一次極其嚴重的宕機事件過後,阿裏雲時任一号位張建鋒被解職,并且接替他的是逍遙子本人。據說張勇還以阿裏雲總裁的身份單獨給下面的員工寫了封郵件,其中特别提到," 對雲計算而言,穩定和安全是對客戶最基本的責任 "。
然而即便經曆了如此頻繁和劇烈的組織調整,阿裏雲似乎仍然沒有找到脫困的鑰匙:2022 年第四季度,阿裏雲隻錄得了 201.79 億元的收入,同比僅增長 3%,創下近年來最低的收入增速。
發展失速,調整失效
2022 年對于中國的雲計算廠商來說,是相當艱難的一年。
根據 Canalys 的報告,國内 2022 年整體雲計算基礎設施支出(IaaS+PaaS)僅爲 303 億美元,市場增速驟然從前三年超過 30% 的年增長率回落到 10%。如果具體到阿裏雲,雖然其在 2022 年仍然保持着第一的市場份額,但增速僅有 7%,連本就慘淡的行業大盤增速都未達到。(由于阿裏的财政年度跟自然年不同步,上述計算已換算成自然年)
而且從季度趨勢上看,阿裏雲前兩個季度的增速分别爲 12% 和 10%,明顯優于後續兩個季度的 4% 和 3%。這意味着阿裏雲需要注意,後兩個季度更進一步的頹勢是否會拉長到 2023 年。無論如何對于需要講故事、講前景、講詩和遠方的新興業務,這基本到了難以接受的範疇。考慮到字節快手等開始自建雲基礎設施,同時以三大運營商爲代表的國資雲增長迅猛,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的競争壓力将持續甚至加大。
相較于其他雲計算廠商,阿裏雲更值得說到的一點或許是實現了扭虧爲盈。去年第四季度阿裏雲盈利達到了 3.56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1.34 億元大幅增長,這也是阿裏雲連續九個季度保持盈利。但雲計算作爲阿裏跟國内商業和全球化并列的三大戰略,這個利潤水平更多隻能說是會計上有點指标意義。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亞馬遜 AWS 部門去年 Q4 的運營利潤超過 50 億美元。
其實從相對市場份額看,阿裏雲雖然在較長的時間裏保持了先發優勢,但最近幾年市場份額一直在被其他雲廠商蠶食。比如根據 Canalys 的同口徑報告,2020 年之前阿裏雲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 40%,而在去年已經降到 36%。同一時間段,華爲雲的市場份額則從 15% 上升到了 19%。
在感受到業績壓力後,阿裏雲做了兩個方向的戰略調整,分别是 " 雲釘一體 " 和出海。
" 雲釘一體 " 是阿裏巴巴在 2020 年 9 月公布的戰略,釘釘事業部在這次調整中整體被移入阿裏雲智能事業群。
這個調整一方面是因爲阿裏雲和釘釘都是 To B 的業務,二者打通合并有利于釘釘更好地爲阿裏雲導流,更有效率地複用其龐大的 B 端用戶基礎。另一方面是釘釘想要做深企業服務,把自身定位從普通的協同辦公平台升級爲企業應用開發平台,通過低代碼這種開發方式構建繁榮的企業應用生态,加速以雲計算爲支撐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不過某種程度上講,阿裏雲要追求營收變現,釘釘要追求用戶規模,兩者的 KPI 雖不是完全對立,但合并必然需有所取舍,涉及由誰主導的問題。阿裏雲吞掉了釘釘,而非釘釘反過來吸納阿裏雲,表明張勇已經做出了決定。
阿裏方面在讨論實施 " 雲釘一體 " 戰略的時候,曾将其描述爲一個大幅提振團隊士氣的動作,大概是認爲這勾勒了一幅确然激勵人心的宏偉前景。然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這種激勵作用顯然是單方面的。具體來說,可能遂了阿裏雲這幫人的意,但對釘釘那群元老應該是造成了巨大的士氣打擊。
跟 " 雲釘一體 " 戰略同時宣布的,是原釘釘創始人兼 CEO" 無招 " 轉任張勇助理。外界本來分析,無招将在這個職位上過渡一段時間後有其他重要任用,畢竟他一手建立了釘釘這個國内最大的企業服務應用。對向來流量饑渴的阿裏來說,這可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 2021 年 7 月,無招還是選擇了出走創業。不但自己走了,順帶還帶了原來釘釘副總裁、市場部負責人、CTO 等一堆高層。
出海則是阿裏雲尋求增長的另一個很自然的選項,也是阿裏集團層面 " 兩縱一橫 " 戰略的要求。
如果從阿裏雲 2015 年 8 月在新加坡成立國際總部算起,到後來成爲全球排名第三的雲計算廠商大概隻花了兩年半的時間。不過截至 2021 年 7 月,阿裏雲雖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但其主戰場仍然限制在亞太區域,向歐美等國際雲巨頭腹地的進展十分有限。
按照《财經十一人》之前的報道,整個 2021 年,阿裏雲的海外收入僅有 20 億元出頭,跟整體超千億的營收(未剔除阿裏自營業務)比起來不過九牛一毛。要指望海外市場,尤其是亞太市場貢獻可觀的增量希望不大。同時,TikTok 棄用阿裏雲服務事件表明,除開商業技術因素,地緣政治也已成爲其出海不可忽視的障礙。
張勇和大模型都不是救世主
2022 年 12 月 18 日,阿裏雲出現了一次嚴重的技術故障,公司香港機房部分用戶的服務器宕機超過 12 小時。盡管後續阿裏雲公告稱,上述故障并非由服務器本身的軟硬件系統引發,而是源于供應商機房冷卻系統出了問題。但從問題出現到冷機設備供應商的到場,居然花了将近 5 個小時。而雲計算這個外界看來如此 high tech 的業務,最終卻被如此樸素的意外打敗,也給阿裏雲平常宣稱的多少個 9 的穩定性添了一絲諷刺意味。
這次意外的嚴重後果僅在十天後就得到了體現,12 月 29 日阿裏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發布内部郵件,宣布張建鋒不再擔任阿裏雲智能總裁,該職務變更爲由逍遙子本人兼任。
客觀來說,以張建鋒在阿裏的根基,因爲一次業務事故被去職有些超乎外界的想象。畢竟在一年前,張勇才進行了組織架構方面的大調整,張建鋒也被委以重任。在那次調整中,張勇在自己之下分設了戴珊、張建鋒、俞永福和蔣凡四位總裁,分别負責中國數字商業、雲與科技、生活服務和海外數字商業四大闆塊。
無論是張建鋒的去職,還是逍遙子本人後續兼職的低位高配,都是亡羊補牢式的措施。阿裏希望通過這樣的動作,表明 " 客戶第一不是高高挂在公司牆上的裝飾 "。但對張勇來說,從亡羊補牢到扭轉局勢并不容易,他需要給阿裏雲帶來刷臉之外的實質助益。
阿裏雲目前面臨的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客戶結構調整。在雲計算發展的前中期,基于雲廠商們原有的互聯網企業屬性和在各自生态的影響力,以及互聯網行業本身存在的需求,泛互聯網行業是雲計算的天然客戶。這些客戶因爲原本其業務就是跟互聯網有關系,因而上雲必要性之類的客戶教育工作就可以免去了。
但随着行業發展逐步深化,這些 " 送分題 " 的客戶群體已然開發殆盡,接下來市場開拓的重點隻能是政務、出海、中小企業和更多傳統行業。而這對以技術擅長的阿裏雲來說,恰恰是短闆。一位從傳統行業跳到阿裏雲的銷售曾說,很多阿裏雲做互聯網客戶的銷售,遠遠談不上有銷售能力和技巧。在他們看來,既然客戶自己就能在官網自助買雲産品,那就隻需要坐在辦公室裏,偶爾電話關懷一下大客戶就好。
二是競争格局變化。王堅最開始做阿裏雲的時候,國内還沒有同行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馬雲捕捉到了這個機會,并在阿裏雲最舉步維艱的時候,力排衆議毅然決定要起碼再投入十年,這給了阿裏雲很長一段先發優勢。但當雲計算已然成爲被驗證的商業模式,并且互聯網其他細分領域的機會不斷縮小時,新的競争對手就一擁而上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華爲雲和運營商雲,他們依靠傳統行業的渠道優勢在政企端突飛猛進。以華爲爲例,其内部有專門的組織部,爲了一個大型客戶,能專門成立一個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司,目的是把客戶上下架構、業務情況摸得清清楚楚,每個項目環節都有成熟打法指導。
這與阿裏的佛系形成了鮮明對比。一位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曾經吐槽," 阿裏派個 P8 過來和政府談合作,看着像來視察工作,指着我們的系統說,這不如阿裏,那不如阿裏。"
張勇兼任阿裏雲總裁或許能給阿裏雲要到更多的資源,但從上面兩個角度講,阿裏雲當下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資源,而是大刀闊斧的組織調整,而作爲集團 CEO 的張勇,大概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這樣的 " 微操 "。
當然資源還是有些用處的。在上次的财報會上,談及阿裏雲的未來方向時,張勇曾表示要支持阿裏雲全力投入生成式 AI 大模型建設。但就目前而言,生成式 AI 是否真的能帶來颠覆性突破,以及阿裏雲能在這場競賽中扮演何種角色還有太多的未知數。
寫在最後
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技術水平來說,阿裏雲顯然都還是處于領先位置。但也正是因爲 " 頭号玩家 " 的定位,使得阿裏雲面臨着行業調整和競争格局的最大沖擊。阿裏雲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搞了 " 雲釘一體 ",也嘗試了出海,更在任庚之後又引入蔡英華這類華爲幹将,希望能從華爲的運營模式中汲取有益經驗。
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沒有給業務帶來起色,反倒是讓阿裏雲迎來屢創新低的營收增速。張勇去年底兼任一号位的決定,的确給阿裏雲内外都帶來了新的期盼,但熱鬧過後阿裏雲的沉疴依舊待解。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