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名爲 " 如何如何 " 的系列短視頻在互聯網上爆火。
打開之後你會看到一個叫小張的姑娘,事無巨細地給你講解如何坐高鐵、如何坐飛機、如何住酒店、如何喝星巴克、如何吃海底撈、如何點麥當勞 ......
· 來自 @打工仔小張
細到什麽程度呢?
拿小張年後自己返程時拍的第一期《小張手把手教你 第一次去高鐵站如何坐高鐵》來說,就是 " 手把手 " 的程度。
從如何找到入口進站,到如何把包放上履帶安檢。
從如何在機器上取票,到如何找到票面或者 App 上的車廂和座位号。
從如何看候車大廳裏的顯示屏,到如何按指示牌走到正确的站台。
甚至還有如何辨認乘坐的這列火車是不是和諧号。
我相信,有些讀者光是讀我的這幾條複述,就已經感到有些厭煩了。
很多一開始看到小張這條視頻的網友也一樣,他們有個相似的疑惑:
" 現在還有人不會坐高鐵嗎?"
見過了花花世界,仍舊不會坐高鐵
就像不會有人出視頻教大家如何呼吸一樣,坐高鐵的方法論在一些人的認知裏,是每一個現代人都一定具備的常識。
對于那些體驗過高鐵的人,就如同被劇透了所有關鍵情節的電影觀衆,看小張的視頻像在看一種很新的廢話文學。
在高鐵那期的開頭,小張有些謹慎地說道:" 雖然感覺好像沒有什麽人會要看這個,但是萬一呢,萬一有人需要呢?"
萬萬沒想到的是,需要的人還真不是萬分之一。
這條教人坐高鐵的視頻數據出奇地好,好過了小張這幾年來的所有作品。
大量網友沖到評論區,說這條視頻真的很有用。
有些尚未自己獨自坐過高鐵出行的大一學生,稱小張是救星。
有些沒出過縣的高中生,說正需要這種科普。
有的小鎮青年說自己的老家地鐵、飛機、火車什麽都沒有,他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視頻提前了解外面的世界。評論最後往往都會跟着一個哭的表情。
随着大家許願的事情越來越多,小張陸陸續續出了許多城市裏衣食住行的視頻教程。
視頻的内容愈發細緻且門檻持續降低,比如如何去醫院看病那期,從進門告訴導診台你哪不舒服到最後拿藥,有将近 20 個步驟。
教你怎麽點麥當勞那期,甚至專門展示了怎麽點 13.9 元的 " 窮鬼套餐 "。
而這個愈發完善的 " 如何如何 " 系列,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徹底破圈了,一時間幾乎成了互聯網讨論熱度的頂流。
兩周左右,博主小張本人狂漲 200 多萬粉絲,并且目前仍在持續上漲。
有人聽到車載電台轉播着小張的作品,有人看到當地衛視報道了小張的事迹。
" 如何如何 " 的事還上了央視,小張的臉與白岩松一起出現在電視畫面裏。
然而,就像有人不理解爲什麽 2023 年了,中國都有超過 10 億的網民了,村裏的阿叔阿伯種完地都能坐下來刷一會兒抖音了,爲什麽現在還有人不會坐高鐵?
同樣有大把人想不到,在短視頻裏教人一些似乎唾手可得、無師自通、天賦人權的現代生活常識,竟然能夠火到這種程度?
小張本人想不到,我覺得白老師們可能也想不到。
畢竟,多年來一直心系年輕人的他們如果想到了,那 " 如何如何 " 系列他們早就該做出來了。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得不提小張視頻下的另一群觀衆。
他們可能坐過很多次飛機、高鐵,不困于海底撈也不惑于麥當勞,但他們依然愛看 " 如何如何 "。
因爲,他們想讓從前的自己來看看。
就像現在的我也許不會挨個點開小張的視頻。
但我擔保,18 歲的我一定會。
18 歲的我買完電影票會用手抄下取票号碼。
18 歲的我叫專車不會取消最後付了雙倍的錢。
18 歲那年我還不認識羅永浩,也不知道 "Grande" 意思是超大杯,走進店門前我不但攢了一周零花錢,還提前查了《牛津詞典》。
很多普通人都是像我這樣過來的,個人奮鬥史裏充滿着被動适應所謂常識的窘迫與不适。
小張的視頻在實用性之外,還有着潛在的回憶性,這引發了人們廣泛的贊賞和共情。
而 " 如何如何 " 系列爆火的秘密,其實就在于:
在當代,這種共情消失了。
嚴格來講,小張并不是第一個做 " 如何如何 " 這樣内容的人。
早在十幾年前,社會上就有《農民工進城防騙手冊》《農民工進城知識指南》類似的書籍。
這些古早版的 " 如何如何 " 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完全沒火,農民工兄弟們基本都沒看過。
你相信農民工進城前會專門去買一本《農民工進城防騙手冊》嗎?
這聽起來有一種賈樟柯式的黑色幽默。
從前的 " 如何如何 " 被寫成書籍,書籍對标的是能看書的人,而直到今天,閱讀依然是奢侈的。
在流量時代到來之後,也有許多人在小張之前做過他們認爲的 " 如何如何 "。
甚至可以說,在互聯網上,每個階層都有每個階層自己的如何如何。
對于财富新貴們來說,有汽車博主手把手教你如何選配一台适合自己的 911。
· 來自 @三驅兄弟
對于城市中産們來說,有美食博主手把手教你如何聽懂吃 Omakase 的暗号。
· 來自 @阿飛姐姐
對于普通白領們來說,有旅行博主手把手教你假期如何去崇禮或者阿勒泰滑雪。
對于流浪漢們來說,也有流浪博主手把手教你冬天如何在野外取暖,如何在飯店讨飯,如何在垃圾桶裏開寶盒。
· 來自 @殺心成焚醬
這些眼花缭亂的 " 如何如何 " 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一個能像教你坐高鐵、點漢堡、去醫院開藥的 " 如何如何 " 這樣火。
流量的本質是稀缺性。
小張的 " 如何如何 " 講了啥?她隻是講了我們生活中最正常、最常見、最實際的那一部分。
教人坐高鐵的視頻能火成現在這樣,就說明了一個相當荒誕的事實。
在傳播媒介最便捷、範圍最普及、接受門檻最低的當下," 正常 " 反而成了最稀缺的東西。
連被譽爲未來産物的 "ChatGPT" 都出現了,可人們關心的是它能不能回答宇宙的目的,卻不會有人在意它能不能教人坐高鐵。
現在的互聯網爲人們構築了一個多麽美妙的幻夢啊!
一個從未走出小鎮的青年,隻要躺在床上刷會兒手機,就有房産中介帶他看千萬豪宅,就有俊男靓女爲他展歌獻舞,就有探店主播告訴你這家米其林真垃圾,就有嘎子哥說原價 9999 的威士忌今天才 17.7。
在電信号不可見的交互裏,人們仿佛都短暫過上了一種遠超現實的高附加值生活。
但隻有刷到小張的 " 如何如何 ",他才會被拉回現實,想起自己還不會坐高鐵。
而我們也才會意識到,原來還有那麽多的人沒上車呢,我們的屁股也是剛剛坐熱。
" 如何如何 " 撞進了當代一個巨大的流量空缺,那屬于我們多數人的真實而粗粝的生活。
撞進了這龐大而又緘默的基本盤,包括你,也包括我。
小張的存在像是一個電子荒原上的摩西,爲許多普通人分開了流量的紅海,裏面是高鐵、肯德基、星巴克、三甲醫院等等踏實的好東西。
一半人學會撿起了這些好東西,一半人找到了一些遺失已久的品質。
她絕不偉大,但她很重要。
至少她代表了一種可能性。
國人是一個内斂的民族,害羞是無數小鎮的底色,也許看了 " 如何如何 " 後,很多人能更有自信,更有勇氣去擁抱當代生活。
對于隻能用鼻孔呼吸的人來說,那另一隻鼻孔就尤爲珍貴。
周末我從老家回京,在高鐵上寫完了這篇 " 如何如何 ",然後随手打開脫口秀聽龐博的段子。
恍恍惚惚間,我好像也聽見車廂裏有人氣喘籲籲地喊 " 我要去北京,但我找不着我的座了 "。
我仔細聽了一下——
" 原來是十八歲的我自己。"
設計 / 視覺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