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卯
編輯 | 鄭懷舟
上周,A 股大盤整體表現得波瀾不驚。
周内,三大指數均維持窄幅的震蕩回調。其中,上證綜指在 3000-3500 的區間内波動,全周微跌 0.31%;深證成指周跌 1.21%;創業闆指跌 0.6%。此外,前幾周表現較好的北證 50 本周出現了先漲後跌的 "A" 型走勢,且快速縮量,我們認爲,北交所目前的核心問題依然是流動性不足,僅憑遊資的增量資金炒作難以支撐長期的暴漲行情。
從行業走勢來看,上周行業指數跌多漲少,漲幅前三分别爲能源、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跌幅前三爲房地産、保險、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北向資金方面,上周北向資金流入 16 億,11 月全月流出近 50 億。
政策空窗期,等待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消息面上,上周公布了 11 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其中,制造業 PMI 爲 49.4%,環比下降 0.1 個百分點,回落至 50 榮枯線下且低于預期,非制造業 PMI 環比下行 0.4 個百分點至 50.2%。制造業分類指數中生産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于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低于臨界點,整體來看,作爲前瞻性指标,PMI 的弱勢表現,表明目前經濟複蘇仍然偏弱,期待後續更多政策的支持。
盡管 11 月的制造業 PMI 偏弱,但目前市場對四季度的經濟表現仍然比較有信心。根據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11 月 26 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随着宏觀調控效果逐步顯現,預計四季度實際 GDP 增速回升至 5% 至 5.5%,全年增速達到 5.1% 至 5.3%,超額完成 5% 左右的預期目标。此外,周内 " 國家隊 " 資金入場的消息,也在情緒面強化了市場的積極預期。
綜合來看,我們認爲,目前市場表現的較爲謹慎,屬于典型的重大會議前的政策空窗期,在缺乏實際政策支持下,市場整體信心依然偏弱,但博弈情緒卻十分濃厚,因此整體行情表現爲在缺乏主線行情的影響下資金圍繞題材進行博弈炒作,闆塊間此消彼長,長期趨勢難以持續。
但從經濟表現來看,四季度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碼,我國三大産業複蘇較爲明顯,需求收縮壓力有所好轉,爲四季度經濟的企穩提奠定了基礎,在這種背景下,預計今年 5% 的增長目标會超額完成。在高基數的背景下,2024 年經濟目标的實現難度會顯著增加,需要政策端更多的支持力度,但同時在基數效應消散後,2024 年經濟增長的含金量也會顯著提升。
從政策意願上看,目前決策層進一步寬松以支持經濟的意願較爲明顯,預計明年的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會有所放松,且政策的實際發力方向也會向居民和企業側傾斜,以促進市場信心的恢複。當前重點關注即将到來的 12 月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總體來看,我們認爲,目前 A 股市場的估值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區間,市場最大的問題還是信心不足導緻的缺乏主線。随着年底重要會議的召開,預計政策的發力會進一步加碼且方向進一步合理化,屆時有望提振市場信心,帶動行情突破震蕩盤整的走勢。
券商:2024 年 A 股機會大于風險
上周,部分券商發布了對 A 股 2024 年的展望。整體來看,目前多數券商認爲,2024 年在國内經濟弱複蘇趨勢明确,且外部環境邊際好轉的背景下,預計 A 股反彈邏輯明确。
其中,中金證券認爲:"2024 年,雖需應對内外部一些中長期問題的顯化,但考慮我國政策空間大、根基牢、發展潛力夠、較多領域在全球具備競争優勢,基準情形下對後市表現不必悲觀,市場機會大于風險,重視階段性及結構性配置。節奏上指數表現可能前穩後升。配置方面,迎來基本面周期反轉的領域有望增多,機會好于 2023 年,建議做景氣回升與紅利資産的攻守結合,關注三條主線:1)經濟轉型中順應 AI 和産業自主趨勢的成長闆塊;2)自下而上尋找需求率先好轉,或供給出清細分機會;3)現金流充足、持續高分紅的高股息資産。"
中信證券認爲:"2024 年,市場信心将重聚,投資者行爲變化驅動估值修複是 A 股市場的主旋律,預計上半年彈性更大,下半年震蕩分化,建議堅持 " 三階段配置策略 ",把握從當前第二階段超跌成長向第三階段白馬龍頭的切換時機。"
廣發證券認爲:" 短周期來看,23 年末中美 " 政策底 " 共振已現,中美利差将在 24 年出現階段性收斂,有利于中資股啓航;長周期來看,長期新範式将呈現 " 美債利率 higher for longer,中債利率 lower for longer" 的特點,在此背景下最優的資産組合,也就是反脆弱下的最佳應對——杠鈴策略。" 杠鈴策略 " 下表現最好的資産在 " 兩端 ":最安全的紅利資産 + 最激進的成長資産;兩類資産共性是 " 确定性 ":前者是永續經營和紅利确定性,後者是遠期科技創新周期确定性。對于 24 年的行業比較,建議沿着三個 " 供給側 " 線索:最優供給結構,最強供給優勢,最新供給業态,來觀察需求的邊際改善。(1)國内産能周期分層→出清末期擇優需求改善;(2)全球供應鏈優勢響應出海→美國補庫周期提振外需;(3)AI 牽引新一輪通用技術創新→硬件端 / 産業端革新創造新興需求。"
* 免責聲明: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爲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