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寶璐
編輯 | 黃曉軍
來源 | 深氪新消費 [ ID:xinshangye2016 ]
封面圖 |pexels
一夜寒露風,柿子挂燈籠。
即将到來的秋天擁有衆多限定美味,柿餅便是其中之一。但凡讨論到好吃的柿餅,幾乎必定出自于被稱作 " 柿子之鄉 " 的陝西富平。
《舌尖上的中國 3》中秋季美味的部分,也有着屬于富平柿餅的特輯内容。
經濟價值本不高的柿子産業,卻讓富平縣從一個貧困縣成功脫帽變爲緻富村。不僅圍繞柿子建造出了優秀的産業經濟,産量每年都在四萬噸以上,不僅貢獻着全中國柿餅産業的半壁江山,還将原本低價的農産品成功品牌化。
到今年,富平縣柿子全産業鏈發産值已突破 65 億元,年産 28 萬噸柿餅,每年出口量在 5000 噸以上,其中更有銷額過億的本地品牌。
鄉村産業振興向來是難題,農産品的品牌化則更難,富平柿餅作爲一個農産品依靠 " 全民傳播 " 從而品牌化的範本,其成功之徑可窺門道。
中原柿子之鄉
陝西渭河東部的富平縣,位于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最大的柿子産地。
從糧食短缺的貧困山縣到如今産柿第一的經濟強縣,富平隻用了二十多年。
如今由柿農組成的農民合作社已經有 170 多個,合作社的成員平均每戶每年都有 10 多萬元的收入。2022 年,富平柿子挂果面積 18 萬畝,産量達到 28 萬噸。
而早期的富平縣雖有着得天獨厚的種柿環境和曆史悠久的種植傳統,但最初人們并不把它當作主要的營生。作爲陝西第一的人口大縣,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人們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謀生。在以糧爲綱的年代裏,富平的柿子樹被大規模砍伐,隻在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僅作村民自家果腹之用。
糧食短缺的時期裏,國家實行糧食産品統購統銷,統一定價的比重高達 92.6%,種植糧食也算是旱澇保收。
但随着改革開放推進之後,糧食的供求關系随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上世紀就是年代中期時,糧食的生産能力已經達到了 1 萬億斤的水平,農産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爲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農産品市場由此從賣方市場轉變爲了買方市場,糧食價格開始持續走低,農民種糧的收益便也跟着減緩,耕地創收已經不是好辦法了。
轉機在 1996 年,國家三北防護林三期工程啓動,富平縣将柿子樹作爲退耕還林的主要樹種,借力國家政策,柿子種植才開始被大力推廣。富平縣内的百數村莊,大多村子都以種柿爲生。
不過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柿子産量起來了,卻賣不上的該有價錢。
比起蘋果香蕉西瓜梨,柿子還是個小衆水果,一度呈現的是有産量但不增收的局面:無客商上門、加工規模小,富平人得騎着車子開着摩托,跑到銅川、西安賣貨。在消費市場尚未打開的情況下,當時的柿子産業,并沒有給當地帶來多少可觀經濟效益。
在我國,用于深加工的柿子還不到總産量的 10%。而在隔壁的韓國,柿子能被加工爲柿子醋、柿子茶、柿子功能飲料、柿子冰淇淋、柿子染料的服裝等幾十種産品。此外還被作爲茶、功能飲料、藥品、洗浴用品及護膚品等産品的原料。
直到韓國商人的到來,富平柿餅的銷路才出現了質的變化,開始有了穩定的出海生意,年銷售柿餅超一千噸。
千禧年初,韓國商人在富平對柿餅照單全收,開價一路上漲,從 2 元漲到 6 元一斤,村民們紛紛投身種柿,富平的柿餅加工行業進入了一個新高度。村民們家家戶戶做柿餅,産量陡升。
可以說正是韓國人的介入,正式拉開了富平的柿子産業的序幕。
掙不到錢的十年
但實際上,被外地吃貨所追捧的富平柿餅,沒讓本地農民掙到錢。
在長達十數年的時間裏,富平柿子的定價權都被韓國商人捏在手裏,富平人自己無法左右柿餅的價格。
韓國人最初進入富平的時候,給出的柿餅價格還能留給種植戶以及加工戶們不少的利潤空間。從四斤生柿到一斤柿餅,有着兩塊錢左右的利潤,但這樣的行情隻維持了四五年。
韓國人遠道而來并非好心扶貧,初始的利潤是爲了更好的養肥資源。當韓國人的收購渠道已經成熟,柿子的産量也穩步上升,連加工戶的數量也到位的時候,柿餅收購的生意就 " 養肥 " 了。
同樣的境遇類似雲南咖啡,外資先用前期大規模的購入哄住村民廣種咖啡樹,再大幅降價進行利潤壓制。
等到資源供大于求,村民們都急着出手柿子,而渠道又握在收購商手裏,此時,韓國人開始收網。
其通過成熟的渠道把控對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對當年的柿子價格和人工成本進行了核算之後,定出一個隻比成本稍高的收購價,把村民們能到手的利潤控制在隻幾毛錢每斤。
韓國人十分聰明,之所以能把價格壓得很低,是因爲其并不直接收購成品柿餅,而是将尚未完全成熟的柿子當作初級農産品來收購。每年柿子剛挂果,他們就找好當地的經紀人,進行定價收購。韓國人并非不喜歡上霜的柿餅,而是趁着價格便宜時先行采購,在其運輸往韓國的過程中,柿子上的柿霜就自然形成了。
囿于當時柿子在國内的市場面窄、需求量小,即使農戶的利潤被壓到很薄,柿餅的定價權還是在韓國商人手裏握了多年。
韓國人酷愛柿餅,出産自富平柿餅曾一度占據韓國市場 80% 以上的份額,但柿農卻是整個柿子産業鏈中出力最多、收入最少的一環。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 2012 年。
由于韓國商人在上一年内收購了大量的柿子,手裏有着不少存貨,所以 2012 年對柿子的收購量銳減。但上一年的大量收購所産生的市場信息,又導緻 2012 年的柿子産量空前的大,一時間富平縣内大量的柿子堆積。
不破不立,原本習慣了上門收購的富平人,開始主動往外尋找市場。連當地政府也積極聯系省、市電台對滞銷的柿子進行推廣,派業務員将柿子帶到沿海地區……硬蹚出了國内市場的初步渠道。
次年,韓國商人失去了對富平柿子的定價權,國内的市場規模被打開,定價變得多元,加之互聯網的紅利期到來,淘寶上的柿餅賣家成千上萬。
從農産品到商品
2013 年市場風向轉變之後,柿餅的收購價格就一躍升到了 12 元 / 斤,近乎翻倍。2017 年之後,因爲對柿餅價格的望而卻步,韓國人已經基本不到富平了,但富平的柿餅賣得更好了。
除了從韓國人手裏拿回定價權之外的助力,最大的轉變因素在于,富平柿餅完成了從初級農産品到商品的升級。
國内目前還很少有類似海外的佳沛(猕猴桃)、新奇士(甜橙),以及都樂(果蔬)一般的大品牌,并不是國内的農産品不好,而是缺少 " 初級農産品的商品化 " 這一要素。必須商品化,農産品才能有構建品牌的條件和相關産業的升級,否則隻能是論斤抛售的初級農産品。
在打造農産品品牌化上,富平縣靠 " 博量出位 ",且是全縣人共同往外輸出流量。并不着重于自家品牌,而是所有人統一隻爲 " 富平柿餅 " 這一個區域型公用品牌造勢。
2022 年 10 月下旬起,富平縣官方牽了個頭,提倡每個富平人都爲柿餅構思創作,進行全民傳播。
例如秦腔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 " 梅花獎 " 得主與富平籍歌手共同創作了《柿子紅了》;大方天玺、大福等富平柿餅企業,創作的短視頻 " 富平柿餅發車儀式 " 等,在抖、微、快幾大平台上都有着極佳的流量。
同時還有着不計其數的個人作品,但無論是官方或個人,都統一共用 " 富平柿餅 甜蜜中國 " 的超級口号。
按照如今線上的流量價格,這些短視頻的廣告效果相當于省下了百萬級的廣告費,富平柿餅也借此成爲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 " 全民傳播 " 的範本。
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是農産品品牌建設的靠山。先扶持出産品在市場内的區域認同(" 柿餅就要認富平 "),再在消費市場的認同基礎上做品牌,就更輕松了。
有了品牌,就能有溢價,農産品隻能被歧視,但商品就可以有價格歧視。
曾經的 " 柿餅優質不優價、産品附加值不高 " 等問題,也随着柿餅的商品化迎刃而解。
富平的柿子合作社在銷售上,以柿餅的大小、柿霜厚度、糖分爲核心指标,将柿餅按照标準分爲四個等級,用來面向不同的市場。
第一等級爲個頭大、柿霜厚度高的柿子,形态上将其獨立包裝成禮品,用以面向高端定制市場和企事業單位的團購;第二等級是中等個頭的柿子,主要面向電商平台進行銷售;第三等級是最普通大的柿子,主要做社區團購,以及進入當地的中低端超市進行售賣。至于第四等級是柿子,外觀已然不佳,則做成如柿子果醬、柿子酒等看不出原形的加工産品。
目前國内的柿餅加工還尚未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人工成本依然較高,通過産品細分,精準定位市場,柿子才能實現優質優價。
例如富平縣的大福合作社,其給全家便利店供貨,100 克小包裝的三個柿餅,售價 9.9 元,看似不貴,實際已經能折合到近 50 元一斤,遠超市場均價。
當一顆柿子完成了從農産品到商品的轉變,也正示範了無數鄉村經濟質變飛躍所需要的關鍵。
*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