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咖位的擡升,除了經紀公司的努力,也從來離不開時尚圈的助推。
阮經天、邱澤這些台偶劇老演員翻紅,不光靠電影作品,台灣時尚圈,連帶着整個廣告業,都沒少下功夫。
阮經天本來就是模特出身。
去年年末,他就靠着《周處除三害》,上了台灣版《GQ》封面,被《VOGUE》訪談,開始了台灣時尚雜志集郵之路。
台版《VOGUE》1996 年創刊,20 年間就達到了《VOGUE》亞洲版圖創收前三的高度。
新主編孫怡上任後," 時尚女魔頭 " 安娜•溫圖爾更是将她擡到了亞太區内容負責人的高度,日本、新加坡等版本的内容都需要向她彙報。
台灣人掌握了更多時尚資源,對台娛明星當然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像是許光漢能在韓娛、日娛都出演電影,甚至是主角,除了自身的高人氣外,時尚這塊的發力也功不可沒。畢竟,那麽多封面、大片也不是白拍的。
孫怡們很會玩流量。讓許光漢身穿女裝拍《VOGUE》封面,翻不翻車另說,話題和眼球是賺夠了。
台灣時尚圈支棱起來,不光體現在時尚大刊話語權提升。
設計師領域裏,諸如被楊紫瓊翻牌過的夏姿•陳也是聲量漸大,加上内娛女星翻牌過不少台灣高定品牌,使得台灣時尚界也開始被内娛注意,知名度不斷擴大。
明星有了高曝光和人氣,就有了和資本喊價的籌碼。最直接的便是實打實地入袋大牌代言。
許光漢從 Fendi 品牌形象大使熬到了全球代言人,臨門一腳終于進球。
林柏宏拿下了 LV 品牌代言人頭銜,時不時也給 LVMH 同集團的 Tiffany 等大牌站台。
陳柏霖許久沒有出圈作品,但也靠着和香奈兒合作多年的老朋友關系,被品牌請去巴黎看秀,推着上時尚大刊封面,也是經常的事。
邱澤靠着《誰先愛上他的》翻紅後,也拿下了奧迪汽車、LG 筆電等代言,再加上原先手握的快時尚 Lee、護膚品牌倩碧等廣告,也算撈金不愁。
吳慷仁勢頭更勁。僅去年一年就代言了婚戒、保健品、數碼産品等品牌,拿下影帝後,更是光速續約台灣一家電品牌。
台灣時尚圈的複興,要從它的沒落講起。
曾經的台灣版《VOGUE》,堪稱内娛大花小生的黑照集郵器。
章子怡、周迅等人在這本雜志上都有不堪入目的封面黑曆史。
除了她們,剩下的便多是台灣千禧年前後出來的那波人。
什麽推本土新星、新超模,不存在的。
資源、審美和市場潛力,全方位掉隊。
連五大刊之首的《VOGUE》都這般境地,其他大刊也好不到哪去。台版《時尚芭莎》的封面一樣的土,人選也仿佛從隔壁《VOGUE》借過來一樣,拍來拍去還是那些人。
是台娛後繼無力,無法繼續輸送有同等國民度和影響力的新人,隻能吃老本。
台灣娛樂圈的明星資源已經枯竭到,登封人選比封面還緊俏了。
灣灣自己也心知肚明。台灣版《VOGUE》20 周年慶時,就有業内專業人士吐槽:" 同樣的女星頻頻輪流出現,而新的面孔、新的美學觀點在曆年封面上相對貧乏,看不到屬于台灣文化背景要論述的東西。"
說到底,還得怪台娛造星工業的暗淡和停滞。
即便很多大牌的中國區高層都是港台人,流量時代裏,也隻能捧内地明星走上台前,賺得盆滿缽滿。
邱澤、阮經天這波千禧年前後出道的演員,趕上了台娛黃金期最後的餘晖,靠偶像劇成名,但很快随着台娛的沒落而被邊緣化,商業價值也開始下跌。
比如阮經天,2009 年靠着《敗犬女王》的熱播拿下了 Lee、巴黎歐萊雅、金立手機等代言。但紅利期一過,廣告迅速退潮。
台灣時尚圈落寞,一是因爲台灣的時尚媒體高層幾乎未換過血,仍停留在千禧年的審美眼光裏,就是現在看來的 " 台味 "。
以《VOGUE》爲例,直到 2020 年,孫怡成爲新主編前,曾負責過《小時代》電影服裝造型的黃薇一直坐在主編位置上。
從電影裏批發了那麽多大牌服裝也可以看出,她的風格,堪稱台版蘇芒。
黃薇時代的台版 vogue
直到孫怡靠着 " 台灣第一名媛 " 的表妹身份空降,換上了自己的團隊後,台版《VOGUE》才有了新鮮面貌,而不再是從前的明星影樓風。
港台時尚産業逐漸式微,脫離了流行的審美趨勢。 千禧年後,服裝産業發生了轉移,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重心從港台轉移至内地。台灣也就逐漸失去了與世界時尚連接的重要紐帶。
加上本土設計師在國際上聲量也不大,就連快時尚諸如達芙妮等品牌也泥沙日下,甚至破産。
《VOGUE》們都要賣不出去了。曾有業内人士爆料,很多表面風光的雜志,實際上也就幾千到一萬的印刷量。台灣著名雜志出版人陳煌當時就已預見,當港台雜志市場萎縮,資金和資源自然會流向内地。
事實也是如此。2005 年創刊的内地版《VOGUE》,操盤手正是母公司康泰仕台灣分部的高層。後來同集團的《GQ》内地版也是他們操盤。
風水輪流轉,台娛沒落,資本隻能将眼光挪開,開始盯着内地這塊大蛋糕。
打翻身仗,台娛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這邊攀上了網飛、HBO、愛奇藝等國内外金主,那邊,曾經出走的阮經天們也因各種原因回到了老家繼續發展、拍片,靠着一批或大尺度、或題材吃香的熱門作品再度翻紅,重回一線地位。
台娛影視産業升級,但可分配資源仍然有限,所以率先捧紅的,仍然是千禧年那波老人們。
網飛們買斷了台劇版權,台灣影視公司也隻是做 " 中間商 ",賺個制作費,還遠比同樣借網飛出海的韓娛便宜多了。
像打着斥資 2.5 億台币天價制作的《華燈初上》,一集成本也不過 200 萬人民币左右。
放到韓娛,網飛投資最低的《全裸監督》也要 280 萬人民币一集,更别說大制作《王國》第二季,一集成本就要 1800 萬人民币。
" 沒錢 " 的台娛隻能追求性價比,在小而美的類型片上下功夫。這樣既能兼顧預算,也能打開市場。
至于翻紅的爲什麽是阮經天們,是因爲,他們吃了千禧年後那波台偶紅利,積累了足夠高的國民度。
有老本,加上量身打造的好作品加持,時尚界等各領域又助推一下,翻紅簡直是分分鍾的事。
這不比重新花重金打造一個新人簡單省事多了。
從這個角度說,看似台娛又起來了,本土明星又有了繼續撈金的市場,但能撈最多的,大多還是從前紅過的這波人。
不過,借着這一态勢,台灣時尚圈、廣告業至少能重新大方地捧自己人了。
如果說許光漢是一哥,把台灣版《VOGUE》《ELLE》的封面都上過一遍,甚至好幾遍,其他人也不示弱。
林柏宏封面數量雖不及許光漢,但咖位、質量也不弱,兩人同登的《ELLE》封面更是達到了出圈效果,引起無數腐女和 cp 粉尖叫。
吳慷仁、邱澤等也開始在翻紅後重登台版《嘉人》《ELLE》等時尚雜志封面。去年金馬頒獎季,吳慷仁就和小 S 一起登上了《ELLE》11 月刊,證明影帝也有時尚感。
雖然霸占時尚大刊的仍是頭部、或是新頭部演員,但相比以前隻有老面孔出現的時尚圈,這已經算是 " 回爐重造 " 的新鮮血液。
其他這波翻紅的 35+ 男演員裏,大大小小的代言也不少,主打一個數量先上去了。
時代更叠,他們再次和台娛相互成全。
明星行不行,底子還得看作品。無論你多大咖,你的商業價值,能拍多少封面、拿下多少廣告,永遠是影視産業的副産品。
轉載互推: lansing0514
商務合作:Lsxh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