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
這片巨荒誕,題材是中式科幻,屬于咱老中人自己的科幻片。
以往咱看科幻片,基本是制作頂級、特效拉滿,科技感爆棚的宏大叙事,外加點人類情感。
但這片兒有點特别,屬于是沒點病都看不明白。
《宇宙探索編輯部》雖然講的也是關于外星人的事兒(不劇透了)。
影片中還出現了外星人屍體在冰櫃的橋段。
但它的靈感來自于導演孔大山看到的一則山東老家的社會新聞。
山東濱州一村民李某,稱自己在黃河邊鋪電網捉野兔的時候,身後閃現了類似 UFO 的不明飛行物。
并親眼看到五個外星人走出 UFO,李某的自行車也不知怎麽移動到了外星人身旁。
爲了要回自行車,李某和外星人發生沖突。當然,咱誰也沒想到外星人遠道而來,就爲偷個自行車。
更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名外星人不小心被李某放置的高壓電網電死。
其餘四個外星人爲了報仇,把李某家周圍的大森林摧毀了個幹淨後,轉身逃走。
李某膽子也大,拿棉被把死掉的外星人屍體裹了起來,回家放到了冰櫃中。
整件事情撲朔迷離,李某也說得有鼻子有眼。
聽完咱也不免得尋思,這高智慧生命體外星人來地球被電死,傳出去不得被老家外星人笑話死。
當時央視和人民網都跟蹤報道了此事。後來在民警的詢問下,李某交代這故事全是編的。
冰櫃裏的屍體是他比照電影中的外星人形象制成。算是他的小發明。
當時的記者也采訪了李某的妻子,她表示 " 現在心情很亂,什麽也不想說 "。
這個荒謬的民間新聞,也讓我想起了童年陰影節目《走近科學》。
裏面的玄乎事都不少,幾則關于外星人的報道也差點吓得我尿炕。
其中堪稱中國 UFO 三大懸案之一的《河北農民黃延秋飛行事件》,在 2005 年那個暑假讓我記憶猶新。
這個離奇的飛行事件發生在 1977 年,河北農民黃延秋在睡夢中,9 天之内被 2 個能飛行的人背着,飛躍了 19 個省市。
醒來時人已經在幾千公裏之外的南京、上海、蘭州,甚至還在北京某劇院看了場戲。
彼時的交通還不發達,甚至買火車票都要去開介紹信,黃延秋在短時間内全國可飛的經曆,讓人們陷入了恐慌。
最後,在那期《走近科學》的結尾,有專家猜測黃延秋患上了 " 夢遊症 ",以黃延秋說謊、炒作草草了事。
之後的日子黃延秋的媳婦兒跑了,村裏人也把他看成異類,後續有人去采訪他時,他還是堅定地說:我沒說謊,說了也沒人信,我不會再說了。
除了被人背着飛行的傳說,依舊是 2005 年的《走近科學》,報道了和外星人發生關系的桃色新聞。
1994 年黑龍江五常一農民孟照國,稱自己和老婆孩子在睡覺時,來了個身高 3 米、有 6 根手指、腿上有毛的女外星人。
并和女外星人進行了長達 "40 分鍾 " 的負距離接觸。
事後,孟照國大腿内側出現了長達 5cm 的疤痕。
一個月後,孟照國又進入了外星飛碟,碰見了一男外星人。
老孟鼓起勇氣問他,自己能不能再見一下那個女外星人時。男外星人婉拒了,并稱 60 年後,将有一個地球寶寶誕生在外星,希望老孟有空去看看他。
這件牽連着地球人和外星生物交合的事件,讓世界震撼。
專家對孟照國進行了測謊,發現他并沒有說謊。
同時,還有孟照國留下的兩塊隕石信物,以及《外星人緻人類的一封信》來作爲憑證。
就這樣,孟照國事件成了未解之謎,但直到現在,放在男人堆兒裏,網友們也覺得孟照國很強。
2021 年,B 站 up 主塔哥前往哈爾濱對孟照國進行了專訪,專訪中老孟表示:我并不強,我隻是個普通人。
當然,在這些撲朔迷離無法解釋的 UFO 懸案之外,當年也出現了少不了烏龍事件。
比如在河北農村,楊大媽在地裏幹活,突然天空一聲巨響,一團白色光球閃亮登場。
之後村民們都來圍觀,在土坑裏發現大塊兒來曆不明的冰團。
幾位膽大的村民拿起冰塊嘗了嘗,并說:挺好吃,甜甜的。
村民請來了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解釋這是 " 五根水 ",是外星人的天降神冰,可以延年益壽包治百病。并拿了一塊回家做飯,定量食用。
之後《走近科學》的專家們前往調查,證明這神冰其實是飛機上乘客的糞水排洩物。
《走近科學》裏的民間奇聞令人詫異。
但事情的走向往往要找一個科學依據,或是歸因于人爲鬧劇。
就像一道困擾很久的奧數題,解了三十年,鋪墊了無數恐怖懸疑的音樂,到最後發現題幹抄錯了。
其實看過《走近科學》的朋友都能發現:
《走近科學》自然稱不上科學,更多的是民間 " 瘋學 ",是縣域乃至更廣袤農村的玄乎事兒,是科學還沒觸及到的領域。
關于外星人的種種猜想,更是冒着 " 土氣 " 和 " 傻氣 "。
而這種來自民間的 " 瘋學 " 正是 80、90 年代氣功熱、外星探索、人體異能的延續。
咱們現在來看它是搞笑的、失智的、甚至是傻缺的,但在當時,它是魔幻時代下最爲流行的 " 好奇心 "。
記得小時候總是和姥姥一起看《走近科學》。
恐怖的背景音響起,我就會眯起眼睛,緊緊抓住姥姥的手。
那是一雙農村女人的手,大且溫厚,帶着磨人的繭。
一起看完,姥姥還會繪聲繪色給我講她聽聞的傳說,小到鄉土,大到太空的浪漫預言。
《走近科學》在 2019 年停播了,這檔曾經帶着科普任務掃盲封建迷信的節目,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光速般的網絡時代,将我們每個人席卷到真正的 " 唯物 " 與 " 科學 " 中。
微博熱搜引導着我們的注意力,大數據提供給你最關心的信息。
長長的焦距對準了考公上岸、明星花邊、人工智能、chatgpt。
一切曾經需要我們靠經驗主義咀嚼的内容,都被嚼好了送到嘴邊。
我們高談闊論,講着賦能、抓手、底層邏輯。
我們嚴絲合縫,貼發票、對接流程、有對付甲方的專業術語。
我們很幸福,趕上了信息爆炸、科學嚴謹的時代,擁有着起飛般的效率。
我們也很不幸,在陷入名爲 " 标準秩序 " 的同時,那些關于宇宙的浪漫、未知的好奇,似乎也早已消失。
去年我很喜歡《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中的作品《進化論》。
細想來原因很簡單,它很飛。
飛出了猩猩進化和時間簡史,飛出了人類困境和知識演變。
今年很多人喜歡《宇宙探索編輯部》也很簡單。
在我們目之所及皆是方法、教程、上岸經驗的功利信息面前;
它給了我們 " 無用 " 的浪漫。
很遺憾的是,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文藝作品會轉瞬即逝。
讨論宇宙、詩歌、鏡頭語言的電影,受衆本就是一小波文藝青年。
一個飽含好奇心的浪漫主義時代已經過去,且不會卷土重來。
朋友,我不能期盼些什麽。
隻是坐在四四方方的格子間,又想起了童年時姥姥講傳說的畫面。
作者 / 牛小玲
編輯 / 姜 姜
設計 / JANE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