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要激活人身保險增長新動能,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10 月 26 日,原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 2023 年第四屆壽險業轉型發展大會上如是說道。黃洪指出,我國商業保險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未來也必将因改革而強。
當前,我國正從保險大國走向保險強國,但保險業面臨的形勢較以往更加複雜和嚴峻。既有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競争加劇,也有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家庭結構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還有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蓬勃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改變。這些變化對我國保險業發展形成一些壓力與困難,行業普遍感到保險難做,前途茫然,路在何方?
黃洪認爲,外部環境的變化,确實會對保險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根本原因還是行業自身沒有持續加大改革的力度,有些亟需的改革放慢了甚至停滞了。因此,我國保險業隻有繼續堅持改革,加快改革步伐,方能應對所有的不确定性,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此,黃洪提出五點建議,分别指向發展理念改革、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賦能改革、監管規制改革、經營方式改革。
商業保險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
黃洪認爲,要激活人身保險增長新動能,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對此,他分享了個人看法。
一是我國商業保險因改革而生。1949 年 10 月 20 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中國以來我國保險業的新生。
1958 年 10 月,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風險主要由國家承擔,國内商業保險業務被停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随之撤銷。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掀起了改革開放大潮。在這樣的背景下,1979 年中央決定恢複國内保險業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新設立。" 可以說,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國商業保險的重生 ",黃洪指出。
二是我國商業保險因改革而興。從 1980 年複業到 2017 年首次成爲世界第二大商業保險市場,我國保險業不斷推動自身改革,用不到 40 年時間,就走過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曆程。黃洪将保險業 40 年發展劃分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1981 年至 1990 年的市場體系改革。單一保險市場逐步發展成爲多層次、多成份的保險市場。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壟斷的市場格局。同時,業務種類由簡易人身險逐漸拓展爲保障程度更高的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和兩全保險。
這十年間,保險業保費規模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從 1981 年的 7.8 億元增長爲 1990 年的 151 億元,年均增速 37%。
第二階段是 1991 年至 2000 年的經營方式改革。一方面是營銷模式的改革。個人代理模式被引入中國," 坐銷 " 被改革爲 " 行銷 "。另一方面是分業經營的改革。1996 年,中保壽險(中國人壽前身)從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立出來,開啓分業經營序幕。
這十年間,保險業保費規模實現百億到千億的量級突破,從 1991 年的 236 億元增長爲 2000 年的 1603 億元,年均增速 24%。
第三階段是 2001 年至 2010 年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具代表性的有保險公司股改轉制和擴大對外開放。人保财險、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相繼上市,推動了保險管理體系的現代化。與此同時,随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保險業率先對外開放,将外資持股比例提高到 50%。
這十年間,保險業保費規模實現千億到萬億的量級躍遷,從 2001 年的 2109 億元增長爲 2010 年的 14528 億元,年均增速 24%。
第四階段是 2011 年至 2020 年的費率形成機制改革。2013 年,爲增強人身保險産品吸引力,經國務院批準,按照 "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 " 的思路,開始分三步實現了人身險産品費率形成機制改革,讓定價權回歸市場主體,實現了行業發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雙赢。
這十年間,保費規模從 2011 年的 14318 億元增長爲 2020 年的 45257 億元,年均增速 14%。2017 年我國商業保險保費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向着世界第一的目标不斷前進。
黃洪指出,四十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正是因爲我國保險業始終把改革作爲推動增長的動力,保費規模才能從改革開放之初的 4.6 億元擴大到 2022 年的 4.7 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24%,成爲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着重圍繞健康、養老等領域深化改革力度
當前,我國正從保險大國走向保險強國,但保險業面臨的形勢較以往更加複雜和嚴峻。既有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競争加劇,也有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家庭結構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還有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蓬勃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改變。
但在黃洪看來,外部環境的變化,确實會對保險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根本原因還在行業自身沒有持續加大改革的力度。黃洪指出,我國保險業隻有繼續堅持改革,加快改革步伐,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爲此,他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要深化發展理念改革。發展理念改革是思想的改革,是觀念的改革,是最根本的改革。保險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與銀行業、證券業等相比,在盈利模式、行業文化、定價機制等方面有顯著差異。
保險業要徹底摒棄重規模、輕價值的粗放發展理念,堅持回歸本源,着重圍繞消費者最關心、最需要的健康、養老等領域深化改革力度,不斷提升保障水平和覆蓋面,更好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圍繞基本醫保目錄外的醫療需求,加大健康險産品開發力度,堅決杜絕極短期化和違背精算原理的僞創新。要堅持 " 長期鎖定、終身領取、精算平衡、互助共濟 " 的原則推動養老險産品創新,避免與理财産品的同質化。
二是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偏低,主要在于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以人均創利爲例,2022 年美國聯合健康集團人均創利 23 萬美元,是我國大型保險公司人均創利(不含營銷員人數)的 5 倍。保險業要優化組織模式,打破傳統的 " 全國、省、市、縣、營銷服務部 " 的公司架構,探索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力。要持續強化公司治理,加強大股東特别是控股股東行爲規範,嚴格關聯交易管理,不斷健全激勵約束機制。
三是要深化科技賦能改革。保險公司的經營基礎是大數據,保險公司本質上也是大數據公司。
保險業要加強大數據應用,提高數字化營銷和服務水平,深入挖掘客戶需求和市場信息,提供更加精準的保險産品和服務。加大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虛拟現實、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提高自動化程度和風險控制能力,優化客戶服務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
四是要深化監管規制改革。增強監管規則的前瞻性,圍繞市場發展新變化和主要風險點,健全互聯網保險業務、保險資金運用、負債管理等方面的監管制度。完善精算監管制度,适時修訂現金價值等規定,對分紅險實施個人賬戶制管理,定期更新生命表、疾病發生率表等,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加大保險市場監管力度,規範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争和穩定發展。完善信息披露,确保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五是要深化經營方式改革。主動适應新的形勢,積極探索商業模式改革。要廣泛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革過于依賴中介環節的商業模式,降低中間成本,讓利于消費者。要推動代理人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精英化,下大力氣推行獨立個人代理人制度,建立适應獨立代理人模式的管理制度體系,切實提升行業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