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 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将封頂 350 萬元 ",這一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市場對此普遍拍手叫好,以此宣洩此前高位進場,大幅虧損的怒氣,但狂熱之時,不妨多一些冷思考:基金業信任跌至冰點,根本原因是什麽?何以救行業于水火?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多位公募人士向藍鲸财經表示,限薪 350 萬是無稽之談。不過,就算是真的,限制薪水就能解決目前的問題嗎?顯然短期作用甚微,長期隻會倒逼優秀的基金經理離開公募。
目前基金行業與持有人最大的矛盾,并不在于基金經理的薪資,而是,持有人的收益不及預期。絕大多數投資者進場時,都期待基金能讓他們的财富滾雪球,而制造這種 " 美好期待 " 的正是基金公司。
2021 年,A 股正處牛市,基金公司爲了招攬規模,趁機開啓了一場 " 造星 " 的營銷鬧劇。一些公司的投入營銷費用甚至上億,将産品動辄 200% 的累積收益率,用最顯眼的字體加粗标注,這些既往業績給投資者美好的收益預期。但也是 2021 年,市場已經走過兩年的牛市,白酒、醫藥等賽道行情也行至尾聲,并且股票估值整體較高,但基金公司卻仍然選擇高位宣傳或者高位發行。而後,這些主題基金開始大幅回撤,至今沒有止跌的迹象,套牢諸多投資者。
二級市場都具有周期性,熊市和牛市交替分布。狂熱入場的投資者也許不知道這個規律,但曆經熊牛的基金公司,明知市場将走熊,卻依舊狂熱發新。
不過,基金經理也隻是一個标準的打工人,有話語權者甚少。在面對公司強權時,就連周應波、王宗合這類 " 台柱子 " 也無力反抗。2019 年三季度開始,周應波便在季報中頻繁表達了自己的規模焦慮,明确表達不願再管理新産品。不過,2020 年三季度,中歐基金仍然增聘周應波管理兩隻新發。次年,周應波離開公募,創建了運舟資本。再例如王宗合,2022 年中便被爆出确診身患重症,但 2023 年 3 月,鵬華基金才陸續讓其卸任旗下基金。
基金經理常年高強度工作,已不是新鮮事。所以也有業内人士笑稱,在中國根本不可能出現巴菲特和芒格,因爲到這個年紀,基金經理的身體已經垮下了。
毋庸置疑,基金經理中有許多 " 努力但無用 " 的人,很努力但跑不出業績,當然,也有躺平者。其實,這類人是無法用薪酬限制住的,因爲基金行業有良好的優勝劣汰機制,在市場化的運作之下可以自動淨化行業血液。例如,2023 年權益基金收益倒一的基金經理,近日已經被解聘。其實諸如此類的事情非常多,無論投研前台,還是中後台,在近年來公募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落後者都有被優化的風險。
一個合理的人才體系,不應該給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人設限,需要淘汰差生,更需要激勵優等生。在基金業,有不少有情懷、有使命、勤奮并且能長期跑出業績的基金經理,對于這類基金經理,如果是一刀切的限制薪資,百害無一利。可以預料到的是,優秀的人才将流出公募行業,流向私募或者像周應波一樣自建門戶。如此一來,受傷最重的必定是每一個公募持有人。
公募行業目前受人诟病處不少,例如基金不賺錢、基民被套牢、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等。如何平衡股東、持有人、基金公司的利益,目前并沒有合理的實踐方式。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我們需要有直面複雜、解構複雜的勇氣,如果隻是一刀切地限制薪酬,這算不算是一種拍腦袋的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