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多個場合見過他。
走過辦公室時,步履輕緩、面容平靜的他;讨論業務時,微皺眉頭、用心聆聽的他;内部分享時,侃侃而談、邏輯清明的他;企業經營困難時,坦陳實情、音調沉重的他。
你若見過面對近萬人演講的他,當震驚于他神采飛揚,流暢自如的表達。他在萬人中央,在舞台之上,在搖滾聲裏,在衆人的掌聲中,解讀當下的大環境,闡述對哲學、科學和商業的理解,拆解世界一流公司的戰略。數千人在現場,凝神細聽,仔細地記下筆記。過道裏、牆角邊,到處都是熱烈的目光,投在了他的身上。
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自述自從小就對世界有一種莫名"疏離感"的人,一個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
這個世上确實有多個面向的李善友:身爲創業者的他,作爲講者的他,還有身爲平凡人的他。每一個面向的他,都曾卯足力氣,奮力拼搏,也曾徘徊孤獨,上下求索。但人生長河滾滾向前,它們終究彙聚成一,成全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李善友。
混沌2024年遊輪正在籌備中,這是他第一次在海上舉辦年度大課
文|湯向陽 前沿課課程主任
創業者李善友:步步精進,破繭成蝶
李善友,1972年出生于吉林,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系,是個不折不扣的"邏輯控",非常理性。他曾說,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感覺到自己與整個外在世界都有一種"疏離感"。這樣一個人,很難讓人想象會在什麽時候願意跟人聊聊自己的成長經曆。罕有的一次,發生在後來的混沌平台上。他在一次直播中,與混沌創新領教歐爺對談時,談起了自己的過往。
他說:"我生在東北農村一個很偏僻的‘屯’裏。村子很窮,家裏更窮。但我學習成績很好,也愛讀書。"學校距離家裏很遠,小小的李善友需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東北的冬天冷,早起上學,天還未全亮。冷風刺骨,風聲刮耳,每向前一步都無比艱難。但他不敢停下,因爲,他說,"身後就是懸崖,自己無路可退"。這種"趨于絕境、無路可退"的心境,在人生的早年鞭策着李善友奮力向前,也給他留下了半生難以磨滅的陰影。
從南開大學畢業之後,李善友先後加入了幾家外資企業:摩托羅拉、美國鋁業、博士倫。令人奇怪的是,身爲數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在外資企業任職期間,做的卻是人力資源崗。如果再考慮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外資公司在中國仍處于發展迅速的黃金時期,對于技術人才高度渴求這一背景,李善友最開始的職業選擇,确實令人意外。
合理的解釋也不是沒有。
2023年11月,混沌app上線了《人生算法》作者、微信公衆号"孤獨大腦"主理人喻穎正的一門課程:《貝葉斯定理: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提高成功概率》。爲了闡釋貝葉斯定理究竟該怎麽用,喻穎正以喬布斯和馬斯克爲例。他說,這兩個人其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他們在生活中很多事都看起來不靠譜,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用人極其靠譜,他們的身邊都是特别靠譜的人。
喬布斯和馬斯克剛好也是李善友最常提及的兩位商業人物。他稱呼喬布斯爲"喬爺",蘋果、特斯拉和SpaceX都被他講入了後來的混沌課程。在某種層面上,李善友本人的性格或許也部分呼應了他這兩位偶像的特質。事實上,在後來的創業曆程中,跟随李善友長達十年、二十年,矢志不移的,大有人在。這種對人性的把握、善于與他人建立持久鏈接的能力,也許正是他早期的職業選擇背後的真因:作爲一名理科生,李善友發現了自己善于培養人、組織人的特質。人力資源崗,與他的專業并不直接相關,但或許是最适合他的工作之一。
一個鮮明的例證是,在外企做人力資源崗的李善友如魚得水,不斷升職,并開始應邀外出授課。他很快就喜歡上了講課。頻繁現身于各種大型人力培訓的現場,不到三十歲的他,很快成爲"京城十大培訓師"之一。
2000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誕生不久,紙媒衰微,網絡媒體異軍突起,搜狐、新浪、網易,風頭一時無兩。年僅28歲的李善友看到了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他加入了張朝陽的搜狐新聞,擔任人力資源總監。僅僅八個月的時間,他不僅妥善處理了搜狐面臨的大量裁員的挑戰,沒有一例與員工的糾紛,還建立了完善的搜狐人力資源體系、績效評分制等。張朝陽給了他"AA"的評價。
在後來的博客文章裏,李善友把張朝陽稱爲自己職場的兩位重要的導師之一。但實際上,當時的"導師"所領導的搜狐日子并不好過。同爲市場參與者,其市場占有率非常低,僅僅是對手新浪的1/4;股價也一度從13美元跌到1美元以下,這也是李善友加入搜狐第一件事就是裁員背後的原因。用李善友的話說,"真是經曆了互聯網的寒冬"。當時張朝陽非常着急。李善友因爲人力資源工作着實出色,被臨危受命,負責搜狐新聞中心。
然而,當時的李善友沒有一天做新聞的經驗,不了解網絡,甚至連網易的域名是什麽都不知道,而新聞中心又是搜狐的重要部門,也是與新浪差距最大的部門。面對質疑,張朝陽說了一句話,"任何事情都是管理的結果。既然他能管好人力資源,也能管好新聞中心"。這句話讓李善友每每提及都心存感激。也許,也就是這句話,成就了李善友45天内對搜狐成功改版的業績,并奠定了搜狐與新浪并駕齊驅的基礎。
在這傳奇般的45天裏,李善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方面,不惜代價提升搜狐新聞的速度和數量;另一方面,不遺餘力對國内外重大事件輸出自己的獨到觀點和聲音。對于前者,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争,準備許久的搜狐以一分鍾的優勢快于新浪報道戰争爆發的消息。在這一年又以超過一萬條的日均報道,打赢了與新浪的競争;對于後者,李善友提出"沒看法的新聞沒法看"。搜狐也做到了對當時幾乎所有國内外重點輿論事件的及時響應。這一切的背後,是李善友一直以來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這使得直到二十年以後,有人回憶當年,還感慨當時網絡媒體主編以下的資深編輯、媒體評論人,相當多的人才都被李善友招緻麾下。
就這樣,作爲一個完完全全的外行人,李善友居然把搜狐新聞做成功了。可以想見,張朝陽更加對李善友刮目相看。很快,李善友被提爲搜狐副總裁,繼而又被提拔爲高級副總裁。
受益于李善友團隊的努力,2006年搜狐新聞在大部分頻道都已經超過了新浪,還獲得了當年德國世界杯足球賽的視頻播報權。這是國際足聯首次向互聯網授權播放世界杯比賽視頻。此外,搜狐還拿到了2008年奧運會互聯網内容服務贊助商的身份。
取得這樣的成績,李善友将其歸結爲兩點:一是自己的學習能力,從數學到人力資源管理再到内容執掌者,不同角色和身份的轉變中,他一直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二是管理人員的能力。李善友坦陳自己是個沒有什麽新聞理想的人,即便在總編輯的位置上,他也沒有寫過一篇新聞稿件,但他可以搭建一個平台,找到适合的人來做這個事情,就像張朝陽所說,這恰恰是李善友的核心能力。
關于李善友會用人,有一個細節流傳甚廣:爲了把團隊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他每個季度都會組織員工出去開一次團隊建設會議,每個人都要講自己的工作,還要進行評估;你好的地方,别人可以去學習;别人好的地方,你也要學過來;這次你排了第一名,如果下次還想保持,就必須要有新的東西,所以就會逼着你不停地進步。李善友把這種方式叫做:"螺旋式上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6年4月,距離搜狐拿下2006年世界杯視頻播報權和2008年奧運會互聯網内容服務贊助商身份僅僅一個月,李善友選擇了離職。實際上,在項目敲定的第二天,他便遞交了辭呈。張朝陽自然百般挽留,但李善友顯然是思慮已久。最終,在離職公告上,張給了李四個字的評價:功成身退。後者倍感欣慰地說:"做職業經理人,能得到這四個字,挺不容易。"
爲什麽要離職?在南開大學網站上,有一篇關于校友李善友的文章流傳至今。當時已經創業、擔任酷6網總裁的他這樣描述自己規劃的職業路徑:我希望能成爲中國最好的管理培訓師。但我深知,沒有經驗和實踐的講師,講出來的東西永遠是蒼白無力的。所以,我希望用創業實踐來豐富和檢驗自己的管理理論。不管(創業)成功還是失敗,我都可以很有底氣地把創業經曆和感受傳授給他人。
那時候的李善友将互聯網發展劃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搜狐、新浪、雅虎等門戶網站;第二階段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第三階段是網絡視頻。他堅信,互聯網視頻将是一個有着巨大潛力的行業。于是,離開搜狐才兩個月,他就個人出資兩百萬,拉上一些搜狐老同事,在北京郊區一棟民宅内成立了酷6網。34歲的李善友由此開始了創業之路。
關于創業初始資金全部來源于自身積蓄,李善友說,他不想資本方還沒有看到任何希望的前提下,先将人家的錢拿到手裏。這份待人的忠厚或許來源于東北人骨子裏的實在。在搜狐大裁員的風波中沒有一例員工糾紛,後來的幾次創業,也從未與任何人有經濟糾紛。在職場無往不利,但作爲個人的李善友,人如其名,是一位"善良的好朋友"。
然而,正如他之前的職業履曆一樣,李善友再次做了一件外行人帶領内行人的事——他一開始甚至不知道有YouTube的存在,對于當時視頻網站激烈競争的程度更是一無所知。所以他從創業之初就大力延攬人才。之前所述的南開大學網站文章中提到了李善友的原話:(酷6)是天南地北地找了一群小孩過來一起大幹一場。其中一個"小孩"名叫木螞蟻,是中國十大個人網站站長之一,家住江蘇常州,李善友千裏迢迢趕過去,和他談了一天,就把他請來了;還有一個大學裏非計算機專業,但又對計算機異常感興趣的男孩被挖來做了工程師。這個"男孩"在酷6工作了一段時間,感受到了創業的快樂,又找來他的朋友。再加上之前搜狐一起出來的老同事們,酷6網就這樣開張了。
當年11月,也就是公司成立才半年,李善友和他的團隊拿到了世界互聯網領域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商之一——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 DFJ)數千萬美元融資。整個投資過程,從雙方見面到資金到位,隻用了23天。這是個奇迹一般的速度。不到一年,酷6網就與百度達成合作,獨家爲百度貼吧提供視頻;2008年,酷6網拿下奧運會獨家視頻點播,一舉成爲當時國内頂級視頻網站。
這一次,李善友又是如何做到的?酷6有兩個與衆不同的商業運營模式:一種是"有錢一起賺"——網友上傳視頻到酷6來,酷6在後面插播廣告,并按照10%到50%給網友分成,共同賺錢,達到雙赢。這使得酷6當時每天的視頻上傳量都保持在8萬左右。另一種是"創意大家做"。酷6在視頻中植入廣告,把廣告和内容結合起來。這給酷6帶來了數千萬元的營收。
如果事情按照這個節奏一路向前,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騰訊視頻、愛奇藝什麽事了。然而,就在2008年,國家出台了一條新規定:民營性質的視頻網站不被允許拿到視頻牌照。當時,酷6網站正進行第二輪融資,可是沒有牌照,就沒法融資,而正版視頻的版權購買需要大量的資金——本命之年的李善友遭遇艱難時刻。
事情的轉機來得很快。2009年,盛大收購酷6網;之後,酷6網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爲全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視頻網站;2010年,酷6網成爲南非世界杯獨家視頻直播網站。在世界杯期間,其流量、内容及收入均創行業第一,成爲視頻網站最大赢家。
在外人看來,此時的李善友迎來了真正的"高光時刻",但他本人的感受卻并不算很好。他曾對人說,(創業之後),"感覺頭上時刻有把看不見的刀,面臨生死的壓力,這種壓力從前在搜狐是感覺不到的。作爲職業經理人的時候,你隻需要關心一項事業的某一塊就行了,但作爲老闆需要關心這項事業的方方面面,創業本身壓力很大、很孤獨,要比你想象的糟糕十倍。做出的決策,有的時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但還必須由你來做出這個決策。這就像眼前漆黑一片,沒有光,也找不到方向,你還必須激勵自己,帶領大家一起向前走。真的是不容易,這對創業者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種"漆黑一片"的感覺很快變成了現實:酷6網真正的危機在上市兩年之後爆發。一方面,李善友帶領酷6網,斥巨資清理無版權的影視内容,想要把酷6網打造成一個正版網站;另一方面,盛大在兩年内投入了幾億,酷6網卻還是處于不斷虧損的狀态,甚至被後起之秀超越。于是,盛大集團CEO陳天橋想要轉變路線,走UGC(用戶自己分享視頻)和短視頻方向,不再購買電影和電視劇版權;但是李善友想繼續進行"正版大片"的路線。雙方理念出現了重大分歧。最糟糕的是,被盛大收購之後的酷6網,李善友隻有10%的股份,對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并無決定權。這幾乎不可避免地導緻他在2011年,也就是創業五年、公司上市兩年之後,主動辭職。
從自己創立的公司離開,李善友經曆了與自己的偶像喬布斯類似的遭遇。一向實誠、從不願粉飾自己的他,在後來幾乎所有場合裏,都坦誠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創業者"。然而,如果仔細回顧他走過的每一步,就不難得出結論:無論如何,他的創業經曆,都與"失敗"二字相去甚遠。
"影院裏,無論劇情多麽精彩,你都可以随時出離去方便一下,因爲你知道,回來時電影還在那裏,而且可能會更加精彩。人生則不然,出于對不确定性的恐懼,大多數人不敢真的出離,終其一生糾結于一片場景。其實,人生劇場中,智慧地出離,會讓你一輩子活成幾輩子的精彩。若問善友何處去?撒尿去也!"
2011年3月,李善友的個人博客裏出現一篇流傳甚廣的小文章:《撒尿去!——善友辭職記》。在這篇文章裏,他隻字不提與他人的分歧,而是以一種輕松調侃的語調,來闡述自己對于離開酷6網一事的理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李善友式的善良——他給所有人,都留足了體面。
講者李善友:一生懸命,從不言悔
不久,李善友再發博客短文一篇,講述自己煙花三月下江南:喝着明前茶,賞着油菜花,吃着河豚魚,聽着古刹鍾聲,幸福之極!
然而,悠閑隻是短暫。這之後,他接受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學教授的教職,在這所高等商學院執教三年,創辦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營和創投營,并擔任主講老師。這兩個學習營專注于活生生的創業教學。俞敏洪、羅振宇、樊登等後來的業界大佬都是其中的學生——創業營和創投營,在當年之火爆,幾乎超出了後來者的想象。
然後,便是當下人們熟悉的版本了:2014年初,李善友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離職,創辦颠覆式創新研習社——中國創新者學習社。他在搜狐的老同事曾興晔成爲了他的創業搭檔,負責混沌的日常管理。混沌學員親切地稱呼這位長發飄飄、笑容滿面的CEO爲"社長"。這一稱呼延續至今。除了曾興晔,他還找來了在搜狐、酷六的一大幫老同事,再次創業。老夥計參與新事業,混沌很快便聲名鵲起。2014年9月,混沌舉辦年度大課,李善友擔任大課主講人;2015年,颠覆式創新研習社更名爲混沌研習社。同年7月,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年度大課,主題爲"互聯網世界觀"。他提出了"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幾乎稱得上石破天驚,由此奠定了混沌在中國商業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混沌粉絲雲屯星聚,創業者、企業家、企業管理者,甚至大學生,都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追課"模式。千人大課、甚至萬人大課,還有混沌遊輪大課、思維模型大賽,都是一個時代裏混沌人獨有的記憶。
2018混沌遊輪大課現場
2019混沌遊輪思維模型大賽現場
2016年,李善友将第一性原理引入創新基礎理論,混沌城市分社陸續成立;2017年,混沌獨有的創新學科體系初步構建,包含《第二曲線》、《第一性原理》兩門主要課程。同年推出在線學習平台"混沌app";2018年,發布混沌的教育使命——用哲科思維點亮創新,将哲科思維介紹給中國創新者;2019年,李善友在混沌年度大課上正式宣布建立"創新學科",這是國内首家将"創新"作爲獨立學科的機構;2021年,《第二曲線》、《第一性原理》圖書面世。
事情至此,已經線索清明:在經曆了酷6網的創業經曆和三年的執教生涯之後,李善友實現了自己規劃的人生第三步:成爲一名終身的講者。所以,在混沌,從來沒人稱呼李善友爲董事長或者李總,而是"教授"。他會出席公司經營會議,參與各種重大決策,但大多數時候,他隻是一名講者:先是《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線》,前者以張一鳴、左晖、馬斯克作爲主要案例,闡述從物理公理出發,以本質視角認知真實的世界;後者則包含單點擊穿、錯位競争、颠覆創新、進化型組織、湧現型組織等多個思維模型的拆解和運用。實際上,教授思維模型正是混沌課程的最大特色之一;然後是《理念世界》,探讨物理世界之外柏拉圖所說的理念世界,希望能以畢生使命呼應宇宙運行的底層邏輯,包含以X入道、美好作品、臨在當下和使命召喚等六門課程。
我于2019年加入混沌在線課程組,兩年後有幸在蘇州聽李善友的大課。在六千人的會場,他在震耳欲聾的搖滾聲和數千人雷鳴般的掌聲中登上講台。他講認知與創新的關系,把創新定義爲"穿越第一曲線,進入第二曲線;穿越内圈,進入外圈;穿越已知系統的認知禁閉,進入更大未知系統";人類在認知世界的時候,實質上就是對世界進行思維"建模"。所以,真正的認知升級不是增加信息量,而是提升思維模型的層級。他由此提出,我們應該用蘇格拉底的思考方式去追問事情的本質。用馬斯克的話說,"一層一層撥開事物的表象,直到看到事物的本質,然後從本質出發,去尋找根本性的解決方案。"他在台上講,人在台下聽;他的話語行走在衆人熱烈的目光裏。你會由衷地感到,這是一個多麽幸福的講者,被那麽多人真心地熱愛。
2021年李善友蘇州大課
2021年,李善友再次更新混沌創新課程體系,推出了一套思維工具課程《一思維》。這門課程可以被簡單理解爲:面對事物或難題,先層層下探,不斷打破自己的隐含假設,尋找事物的本質;基于對事物的本質理解,找到實現本質所必須攻克的最大難題或者必須完成的某個任務,也就是"單點"。想出行動要點,攻克這一難題;最後,根據在擊穿單點過程中得到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動方案,使得整個事情和人的認知都得以不斷進化。
喻穎正老師混沌課程中描述的貝葉斯定理,其底層邏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思維":一開始,我們會有一個初始的信念,也就是一個先驗概率,然後我們大膽地行動;根據行動的結果,我們更新信念,得到了一個後驗的概率,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模型。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點是,更新後的信念會重新地變成下一次的初始信念,從而形成了一個可糾錯的反饋閉環。
除了李善友獨創的創新學科,混沌還邀請了一大批企業操盤手來混沌分享自己的創業實踐和思考。360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講述打造一款好産品的六字法則:高頻、剛需、痛點。這六個字很快成爲互聯網、消費品等多行業創業的黃金定律;新東方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據傳是混沌聚焦"商業創新"的靈感來源,所以順理成章來了混沌,開講《領導力原則》;複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講述自己帶領複星集團三十年持續創業的經曆,将複星不斷穿越周期的能力簡述爲善于運用宏觀周期、錘煉企業的系統能力和尊重常識;原嘉禦基金創始合夥人、董事長衛哲曾任阿裏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他幾度來到混沌課堂,分享他對企業提升效率的思考以及成爲投資人之後,做出千億市值品牌的方法論;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賈國龍曾兩次來混沌,講如何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組織。其坦誠、直率的風格與經營企業的智慧,令混沌學員感佩不已。
在操盤手之外,混沌在創辦之始就邀請了大批國内外一流學者、教授來混沌開課。
《物演通論》作者、獨立學者王東嶽是李善友的老師。在混沌平台上,東嶽先生的課程占據着很大的分量。共計11門課程中,涉及東西方文化與文明淵源、老子思想主旨鈎沉、西方哲學基礎綜述、孔儒的文化淵源、先秦諸子百家輯要、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等多個主題。線上的課程結合線下的東嶽先生研習坊,混沌因此彙聚了一大批東嶽先生的忠實粉絲。實際上,混沌公司内部和學員中頻繁提及的"代償"概念就是來自于東嶽先生。其完整的表述是"遞弱代償原理"。東嶽先生認爲,愈原始愈簡單的物類其存在度愈高,愈後衍愈複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随着存在度的遞減,後衍物種爲了保證自身能夠穩定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展自己續存的能力及結構屬性,這種現象就是"代償"。
李善友曾在斯坦福大學訪學一年,旁聽了楊振甯的學生——張首晟教授,一學期的課程。對他和混沌影響最大的《第一性原理》,就源自張首晟。所以,順理成章,張首晟教授成爲了混沌首批大咖老師之一,開講《第一性原理與創業》,闡述PayPal、SpaceX和Tesla,馬斯克那些颠覆性的商業模式背後,基于物理學的思維框架。多年之後的今天,這一課程仍是備受學員推崇的混沌經典課程。2018年,時年55歲的張首晟不幸離世。爲了紀念張首晟教授,混沌将《第一性原理與創業》課程面向注冊用戶永久免費開放。
此外,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曆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講述人類的過往與未來,《失控》《必然》作者凱文·凱利講述《在當下塑造未來:你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機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老師講科技創業的孵化密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講創新。這些一流教授、學者的課程,連同操盤手的實戰經驗分享,成爲了混沌的知識資産,在波谲雲詭的知識付費潮流中成爲了混沌的護城河。混沌"遍邀天下名師,隻爲一堂好課"的品牌理念也因此深入人心。在線上課程之外,混沌還發展了多種線下課程,包含混沌學園、文理院、創新院和創商院等。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短視頻崛起,碎片化學習成爲潮流。混沌一直擅長的長視頻、系統化課程模式遭遇挑戰。正如同多年前在酷6網專注于正版視頻,李善友與曾興晔團隊笃信系統化學習對于當下人們的意義,爲了一堂好課,幾乎不惜成本,使得混沌在危機之下,反而呈現出了在某些方面比以往更加高品質的作品。
原重慶市長、複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幾次應邀來到混沌。古稀之年的老先生面對數千學員,開講中美貿易摩擦、中國開放新格局、數字時代的貿易等主題課程,一講就是數個小時,不休息、不打磕巴,也不看PPT或者講義,所有數據、信息都在腦子裏,張口就講,無一出錯。"黃奇帆講宏觀"系列課程由此成爲了混沌認知、趨勢類課程的全新标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國家"保護文物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樊錦詩先生被請來了混沌,講述自己57年堅守莫高窟,對國家文化遺産實現數字化的艱辛曆程。這堂名爲《守護敦煌:以信念作爲方法》的課程,令數萬學員深受感召;鲐背之年的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史學大家許倬雲先生也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來到混沌,開講《中國與世界》和《許倬雲何以成爲許倬雲?我的人生原則》兩大課程。許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赢得了混沌學員由衷的尊敬和愛戴。還有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劉擎,B站粉絲三千多萬的"刑法小王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施展,大火的訪談節目《十三邀》主創許知遠,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等多位老師,都被請到了混沌。
作爲一家專注于創新教育的機構,提出了"哲學、科學"兩大内容旗幟,混沌絕大部分的課程都以理性著稱。樊錦詩先生、許倬雲先生的課程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混沌課程,這不得不說是混沌在危機之下的一種創新嘗試。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品質的認知類、人文類課程也确實幫助混沌在危機四伏的環境裏依然保有自己的市場地位,但卻并不能改變長視頻課程受衆日趨減少的局面。2023年初,随着ChatGPT的橫空出世,知識本身的含金量開始大幅降低,形勢就變得更加嚴峻。想想看,無論人類個體聽過多少課,有多少知識儲備,在幾乎無所不能且還在飛速進化的AI面前,都不值一提。如果人類自身的價值在AI面前都面臨挑戰,學習,尤其是系統化學習的意義又在哪裏?
自創辦混沌以來,李善友一直把自己定位爲"講者",混沌之于李善友恰如孩子之于父親。離開酷6網,他尚能煙花三月下揚州,若沒了混沌......僅僅是在内部讨論中,談及混沌可能的暗淡前途,已經天命之年的他都會潸然淚下。這是完全不同于酷6網的狀态。
最大的不同在于,這一次,不再是創業者李善友遭遇危機。畢竟,早在離開酷6網之前,他便已經财富自由。混沌創辦經年,在線學員支付的、非當年的會員費幾乎全數未動;吸取了酷6網的教訓,混沌對于外部投資者的參與一直十分謹慎,2021年時更是全數退還了外部資本。沒有負債,沒有外部股東,财務狀況十分健康,還有發展良好的線下業務的支持,混沌無論如何都可再支撐數年。但之後,混沌還做課嗎?講者李善友,還能繼續站在講台之上嗎?
白衣少年李善友:縱身入流
2023年9月,深圳,混沌第十次年度大課。一貫以黑色衣着示人的李善友一反常态,穿上了一件白色的T恤。他滿面笑容,向在場2000名學員介紹了自己最新的課程産品:探索流。其在線平台爲:混沌Light。
2023年李善友深圳大課坊
"Light是混沌的第二品牌,在AI時代應聲而出。我想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人呼應一下這個時代的主題,然後把這個主題和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事業、人生來搭一個橋。AI時代,我們有人看到希望,也有人看到迷茫,也有人甚至感受到了一種人類級别的絕望。這個話題也困擾了我非常非常長的時間。就像埃隆·馬斯克,他會相信AI的智能一定會超過人類,而一旦AI的智力智能超過人類以後,會有那麽一點點的可能性,人類會被AI智能所消滅。這種話通常隻出現在科幻小說裏,出現在大電影裏,而今天無比真實地呈現在每一個人面前。"
"這時候有人在狂歡,也有人在不知所措,所以我總是能想起那個故事來,兩個人在森林裏,遇到一頭熊,轉身跑。跑着跑着,一個人低頭去系鞋帶,另外一個人跟他說,你系什麽鞋帶啊?熊要來了。我想他說的那句話,每個人都知道——我不需要跑過熊,我隻需要跑過你,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笑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在個體程度依然還是達爾文式的競争。但是我想,總得有人站在整個人類物種的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所以過去18個月,我一直不知道我在幹什麽,直到半年前,我才知道,也許我在嘗試解這道題。"
他承認,這時候,人類任何個體是無法戰勝人工智能的。就像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深度學習之父,谷歌大腦的首席科學家Hinton說,"我從未見過一個更聰明的物種會被不比它聰明的物種所控制"。所以,這一次,他嘗試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集群智慧。如果從前的他和混沌都是從一個人的角度去深挖哲科思維,那麽現在他是在嘗試找到"群體之間湧現集群智慧的方法"。用一種更通俗的說法就是,那兩個人不需要分開,獨自去跟熊去賽跑,兩個人也許應該變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去跟熊賽跑。
這裏面涉及一個不常見的名詞:湧現。這其實來源于幾種社群性動物,比如魚群和螞蟻。它們以群體爲單位來生存,能夠湧現出一種集體智慧。整個過程大概分三個層次。首先是輸入層,舊有相鄰個體之間依據簡單規則的相互作用;當這種相互作用超過某個阈值以後,會在隐藏層或中間層引發一個神奇的現象,叫湧現,這個群體将因此發生質變,變成一個新的生命,形成一個有自我意識、具有群體智慧的超個體——不是這個集合内的任何個體,也不是個體加起來的那個抽象總和,而是遠遠超出個體和個體之和——這便是輸出層。于是,小小的魚兒彙聚成群,可以抵擋大鲨魚的進攻;細微如螞蟻集合成群,可以成爲分工嚴密、戰鬥力超強的蟻群。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爲什麽這些貌似愚蠢的社會性動物能夠衆愚成智,而人類卻常常衆智成愚,甚至成爲烏合之衆呢?
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的創始主任彭特蘭教授是全球大數據權威,被稱爲"可穿戴設備之父"。他倡導一門學科——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希望能打通物理學和社會學,用物理學的原理來解答社會學的問題。他說其實人類的組織也有集體智慧,跟組織内的個體智商是兩回事。它是獨立的,優于個體智商,甚至優于個體智商之和。引發組織集群智慧的,不是組織内的個體,也不是組織個體的想法,而是個體和個體之間的想法流湧現出這個組織智慧來。說得更樸素一點,是一個組織之内想法交換的模式,引發出這個組織的集體智慧。所謂想法流,就是一個群體裏個體和個體之間的想法能夠充分地碰撞、交互而形成的如同河流一般的思維狀态。
爲了證明這一說法,彭特蘭教授用穿戴設備以及大數據的方式來觀察不同的企業的交互模式。他并沒有去關注他們講話的内容,就能以極大的準确率來預測某一個團隊的生産率或者創新力,即他們是否擁有集群智慧。其中一個很有趣的術語叫話輪轉換。彭特蘭發現,通常在一個組織裏邊,誰的地位高,開會的時候誰的話就多。其實這樣的組織往往沒有集體智慧。相反,是那些話輪轉換非常均等的群體,更有可能湧現出神奇的集群智慧。彭特蘭說,"我把組織看作一條想法的河流,把組織内的個體看作在想法的河流裏航行的一群人"。換句話說,組織本身是活的,是有群體智慧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激活這個群體智慧。
李善友因此開發出了一套全新的課程:探索流。它包含三個主要步驟:卡點,價值點和擊穿點。在開啓三個步驟之前,需要聚焦于企業或個人遇到的某一個具體問題。整個探索流就圍繞這個具體問題來展開。卡點是指事情被"卡住"或遇到困難的根本原因。它尤其強調原因背後那個深藏于人思想深處的"限制性信念"。比如,混沌app一直以來都堅持每周六上新課程,那導緻混沌在短視頻和人工智能時代陷入困境的限制性信念是不是就是:混沌必須得每周産出一堂課?;價值點指的是,我們過去做對了什麽,積累了什麽核心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當下的難題,或者經由我們過去的行爲和探索,産生了哪些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生發新的價值點;最後,在找到了價值點之後,我們要做對什麽關鍵動作,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價值點。從根本上來講,探索流的底層邏輯仍然是"一思維"。
這樣的課程轉換并不突然。李善友本人在深圳大課中坦誠,自己花費了18個月的時間,離家在外,尋找混沌的出路,更是尋找這個時代迷茫個體和企業的出路。實際上,在2023年3月的廈門,他的思路就已經初見端倪。在這場名爲"美好之聲"的大課裏,他講述經由創造美好作品來表達生而爲人的意義;去除外在的一切,做本真的自己。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在他的名著《悉達多》中說道的那樣: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人隻應服從自己内心的聲音,不屈從于任何外力的驅使,并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如果說"美好之聲"更加貼合個人,那探索流則是企業與個人都通用了。
在混沌内部三天探索流的試驗場中,經由它的三條規則,我親身感受到了它帶來的"威力"。規則一,不"戴帽子"不做祥林嫂。不戴帽子,忘記各自的身份标簽,于是所有的陳述都變得平等,甚至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這非常考驗企業一把手和管理層的心胸氣度。但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彭特蘭教授所說的組織創造力的兩大基石:人的多樣性和特立獨行。不做"祥林搜",杜絕重複的表達,從而杜絕了純粹個人化的叙述,理性表達成爲整個場域的主流;規則二,零建議零反饋。如同彭特蘭所說,真正的學習其實在潛意識當中發生着。就好像《悉達多》中那位船夫,依靠用心聆聽讓悉達多開悟,而船夫本人的開悟更不是依靠任何人類中的個體,而是那條他天天都要相見的河流。他說,"河流知道一切"。李善友把探索流中對他人的回應稱爲"動态冥想",在交流中進入人類的潛意識狀态,因此也就需要從根本上杜絕任何建議和反饋;規則三,呼應他人的叙述,但所有的回應都隻針對關鍵詞,而不是具體的内容物,于是自由地表達、創意的生發便成爲可能。
2023年李善友深圳大課坊現場探索流
這三條規則,從根本上來講,是确保一群具備獨特個性的人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并從他人身上受到激發,從而形成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截至2015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就已推出14部脍炙人口的動畫長片,平均票房近六億美元,獲得28座奧斯卡獎杯。其創始人埃德·卡特姆(Ed Catmull) 在《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啓示》一書中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一家公司如果希望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就要創造各種條件,讓組織内人人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讓創意人才可以自由、暢快地表達自我。
這樣的探索流和它帶來的群體智慧,能成爲人類與AI共存的最好模式嗎?恐怕誰也不知道答案。但探索流的第一目的是:自己受益。這顯然大大迥異于混沌之前的課程:不再隻是幫助他人提升認知,也不再隻是助人創業成功,而是讓自己成爲那個首先受益的人。在深圳大課裏,李善友坦誠,雖然創業多年,自己是一個幾乎從來沒有任何應酬的人,因爲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他也自述他的三位最親近的家人:妻子和一雙兒女,也都不會表達。唯一一次女兒參加探索營,還是被他這個老父親騙着去的,但效果卻還不錯。這令他心裏十分安慰。
其實他自己的變化最大。曾經的他,一直都是個人學習的模式。拼命學,使勁學,直到把身邊一波又一波的同行人幾乎全部甩下。這種狀态,在理性的成長道路上,是行得通的。然而,出人意料,理性的盡頭,卻不是智慧,不是清明,而是抑郁。"我曾經深信不疑的東西困住了我,甚至吞噬了我,"他說。就好像你不斷地搭積木,越搭越高,以爲自己越來越好,結果卻是轟然倒塌,猝不及防。那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一段至暗時刻。
但是現在,在講了近十年的哲學、科學和商業課程之後,他第一次放下了對理性的執着,轉而以接納的心态去呈現一顆柔軟的靈魂。他會花費半個月的時間,與女兒去歐洲旅行,探訪雅典柏拉圖學園遺址,參觀梵蒂岡博物館;他會當衆承認,想到自己不走從前路,堅持做探索流,有可能會失去多年兄弟的支持,就不禁掉下眼淚。那些兄弟跟随他十幾年,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任他痛罵,但直到年過半百,他才明白,這些人其實已經成爲了他生命中最親近的人;他會坦率直陳,自己在講台上站了大半輩子,但是直到最近這十八月,放下從前的身份與種種執着,才終于明白"真心地表達"如此重要——那是成全草間彌生的靈感來源,那是彙聚一切人生重要思索的"心靈奇旅",那是《月亮與六便士》裏思特裏克蘭德驚世傑作背後的底層密碼.....
此刻,他站在同事們面前,再一次跟大家更新對于探索流的"探索"。他調侃同事們對他的吐槽,說自己是公司最大的卡點;他一遍又一遍,一絲不苟地寫下"探索流"的最新結構。他當然知道,以一己之力去回應"AI時代,人的價值"這樣的大命題,無論如何,都算不得輕松。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此刻的我,隻是一個對世界和人類命運懷有強烈好奇心的白衣少年。對與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對這個世界和這個時代,有所呼應。"
是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李善友仍然是那個李善友,會爲了自己笃信的一切而用上全部的氣力。但這一次,他的身後,不再是懸崖。
2024李善友開年大課首次在海上舉辦,混沌遊輪邀你掃碼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