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可以受委屈,但你不可以踩我的切爾西 "
" 你幹嘛~哎呦 "
" 你個老六 "
" 芭比 Q 了 "
......
家中有小學生的朋友,大概率都聽過這類網絡用語。
而如何對待這些滿嘴 " 網梗 " 的孩子,也是如今家長和老師十分頭疼的問題。
前段時間,南京一位小學語文老師朱老師爲班上同學舉辦了一場以 " 網絡爛梗 " 爲主題的班會。
她用氣球和蝴蝶的比喻,告訴孩子們,要做一隻有生命的蝴蝶,而不是隻會盲目跟風的空心氣球。
@很努力的班主任
這一堂課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共鳴。
原因無他,實在是網絡用語的影響太大了。
在這個全民與網絡深度綁定的時代,網絡用語的流行與泛濫,不僅變成了下一代的教育難題,更成爲了一個我們所有人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當代中小學生,
人均玩梗樂子人
在朱老師的視頻中,隻要一提起 " 背帶褲 ",旁邊的學生就像被擰上了發條一樣,開始笑個不停。
但一問發笑的原因,什麽也答不上來。
@很努力的班主任
這種現象的背後,顯然是網絡流行文化對低齡群體的侵襲。
如果我們要在當代中小學生群體中,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娛樂文化符号,那應該沒有人比蔡徐坤更合适了。
作爲校園中風靡已久的社交貨币," 雞哥 "" 坤坤 "" 雞你太美 "" 隻因 "" 愛坤 "" 你幹嘛,哎呦 " 等圍繞蔡徐坤所衍生出來的網絡熱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甚至于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構建起一個以蔡徐坤爲中心的、龐大的語言交流及行爲反應系統,隻要輸入 " 雞 "" 坤 "" 籃球 "" 唱跳 rap"" 菜 "" 背帶褲 " 等關鍵詞或者圖片,就會自動觸發反應,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而這一切的開端,都始于蔡徐坤在《偶像練習生》中的一段自我介紹表演:尴尬又魔性的籃球舞蹈、被網友調侃聽起來像 " 雞你太美 " 的配樂《隻因你太美》......
《偶像練習生》
這些元素随後成爲了 b 站鬼畜區的重要靈感來源,網友們瘋狂玩梗,圍繞 " 雞你太美 " 創作了大量惡搞視頻,其中多個視頻都有着超千萬的播放量。
圖源:b 站
鬼畜視頻的洗腦效果非常顯著,尤其對辨别能力不夠強的中小學生來說。
很多學生開始跟風玩梗。
書本上,有人把古詩改成了蔡徐坤的打油詩。
圖源:網絡
試卷上,有人在答題欄裏寫下了 " 愛坤 " 口号。
圖源:微博
一篇題目爲《雞》的作文裏,有人寫 "我特别喜歡雞,因爲我是一個愛坤。"
課堂上,很多詞語的使用變得敏感,老師在台上說 " 無機鹽 ",底下會馬上搶答," 無隻因鹽 "。
一說 " 落湯雞 ",立刻就有人說 " 落湯隻因 ",然後是哄堂大笑。
甚至是一道平常的數學題,也會突然引發課堂的騷動,原因是陰影部分會讓大家想到蔡徐坤的中分頭。
無節制的跟風玩梗,也很容易導緻群體間的霸淩。
就在今年,成都一名男孩,因爲長期被同學 " 調侃 " 而患上抑郁症,甚至一度出現了自殘傾向。
而一切的起因,隻是因爲他的名字裏有一個 " 坤 " 字。
同學給他起綽号—— " 雞哥 ",不僅每天調侃他的名字,還在他的課本上、課桌上寫滿了 " 雞你太美 " 這類網絡用語。
他告訴了老師和家長,但還是沒辦法阻止這樣的行爲。
因爲 " 玩梗 " 的常态化,讓玩笑與霸淩的界限變模糊了,孩子們已然分辨不清娛樂和施惡。
圖源:新浪微博
在蔡徐坤被爆出緻人懷孕堕胎事件後," 雞哥梗 " 仍在校園大行其道,甚至網絡上流傳的 " 雞棚塌了 "" 雞你胎沒 " 又成爲了學生口中的新梗。
這對性教育本就匮乏的中小學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當代互聯網,
人人都有賽博口癖
也許有人會說,未成年人大多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跟風從衆是他們這個階段的特性,每個年代的人幾乎都經曆過這樣的時期。
因此對待網絡用語在校園泛濫的問題,應該更包容一些。
她姐覺得這種觀點還是太過樂觀。
畢竟如今對我們成年人來說,網絡用語同樣在剝奪我們的思考能力,讓我們的輸出變得越來越匮乏。
看到朋友發來的風景照,滿腦子隻剩下 " 絕了 "" 好美 ",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
在直播間看博主推薦東西,聽來聽去也是那幾句 " 真的很可 "" 可以沖!"
圖源:@人間奇趣大賞
表達能力急速退化的同時,我們的語言也在變得高度同質化。
萬物皆可絕絕子,萬物皆可 yyds。
博主 @雲社 在視頻《論當今的通話膨脹》中,還提到網絡流行語呈現出一種 " 通話膨脹 " 現象,即語言上的通貨膨脹。
比如形容一件事好笑,從前我們用 " 哈哈 ",現在卻得用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哈哈哈哈哈笑到頭掉笑不活了 "......
語言表達的形式變得越來越誇張,但實際表達的内涵卻越來越蒼白。
圖源:@雲社
更重要的是,網絡用語的娛樂化本性,常常會模糊其指代事物背後的嚴肅意義。
比如這幾年網上流行用 " 玉玉症 "" 網抑雲 " 來指代 " 抑郁症 ",這些詞語中有很多的情緒,或自嘲或諷刺,但唯獨沒有實在的意義。
它們的最大危害,就是讓一種病症,變成一個 " 梗 ",從而不可避免地導向對疾病和患者的戲谑化和污名化。
不了解的人會認爲抑郁症不過是故作矯情的 " 玉玉症 ",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卻可能因爲這樣嘲諷和誤解,産生更爲強烈的病恥感。
娛樂一切的互聯網玩梗精神,其代價總是導緻真正的痛苦被遮蔽。
尤其在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中,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多見。
前段時間台灣浩浩蕩蕩的 "Me too" 運動,無數受害者鼓起勇氣剝開傷口發聲,而微博上的讨論卻充斥着 " 吃瓜 "" 期待大瓜 "。
陳建州被指控性騷擾,熱搜上挂着一句 " 你範範姐就很不愛這種事啊 ",底下評論區則是各種玩梗 " 抖機靈 " —— " 範玮琪:隐隐約約有聽說啦 "。
甚至在邱耀樂指控炎亞綸性侵的發布會上,炎亞綸突然到場施壓,邱耀樂情緒崩潰,評論區都還有人在 " 磕 cp"。
那些好不容易得以言說的傷痛,那些本該被嚴肅讨論的性别暴力議題,隻能一次又一次地隐沒于娛樂化的玩梗狂歡中。
而最極端的一種玩梗狂歡,實質就是網絡暴力。
2022 年 10 月 28 日,鄭州一名曆史老師在上網課時遭網暴緻死,至今沒有結案。
在網課直播間以 " 夢淚 " 之名擾亂課堂的兇手
那些在網課直播間裏擾亂課堂、辱罵老師,最終逼死老師的兇手,正是一群打着玩梗旗号的 " 網絡暴徒 "。
他們正在用 " 玩梗 " 的方式,殺人。
一個蠢蛋世界的預言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顯然不能低估網絡用語對我們自身以及對下一代的影響。
尤其是那些從小看着短視頻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世界就是網絡的世界。
2020 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 65.6% 的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而在短視頻浏覽記錄中,搞笑類短視頻浏覽率最高,占比達到了 58.5%。
孩子們正是在這類短視頻中學會了各種網絡用語,學會了 " 三分鍾看完一部電影 ",記住了 " 這個男人叫小帥,這個女人叫小美 "......
學生将小帥、小美寫入作文
我們幾乎不可能把他們從網絡環境中完全隔絕開來,就算家中嚴格管控,也無法阻止他們在校園中接觸流行文化。
當然網絡流行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絡用語的瘋狂侵襲,所造成的思想掠奪。
因爲語言的邊界,正是思想的邊界。
我們說教育和學習都有一定的滞後性," 長大以後才發現,語文課本裏盡是人生 "。
很多人在擁有一定的閱曆後,才能領悟到曾經課本上那些文學表達的精妙之處,那是一種醍醐灌頂、直擊心靈的時刻。
我們不希望如今的孩子們,在多年以後,有的人回顧學生時代,隻能想起一些爛熟于心,但其實根本不知所雲的網絡爛梗,而有的人甚至是連回想、思考的能力也喪失了。
就像電影《蠢蛋進化論》所描繪的五百年後的世界,人們語言能力嚴重退化,日常交流大多靠一種含含糊糊的聲音。
《蠢蛋進化論》
在那個人類 " 進化 " 成爲蠢蛋的未來裏,全國票房最高的是一部名爲《屁股》的電影,整整九十分鍾隻有一個屁股的鏡頭,人們坐在電影院裏對着一張屁股哈哈大笑。
正如同現在那些能自動觸發小學生情緒反應的 " 雞哥梗 " 一樣,五百年後,屁股成爲了那個梗。
人們喪失了思考能力,沒有人會去想,那是誰的屁股,自己又爲何對着它發笑。
《蠢蛋進化論》
當越來越多人被空乏無物的網絡用語所綁架時,我們思想的邊界也在随之縮小。
" 詞彙一年少于一年,人們的意識空間也一年小于一年。"
語言的貧瘠,加劇了思想的空洞。
我們逐漸養成複制粘貼的習慣,在放棄思考的同時,實際上也讓渡了自己表達的權力。
互聯網給了每個人發聲和表達的機會,可太多人親手将一珍貴機會,交給了一種娛樂狂歡的玩梗潮流。
而當一切嚴肅和理性都被消解,最後就隻能剩下娛樂、麻木的笑聲和一群不知爲何發笑的人。
2006 年,《蠢蛋進化論》上映時差評如潮,在當時的觀衆看來,這是一部大爛片,因爲關于人類會在未來變蠢的設定實在是太蠢了。
然而十幾年過去,人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部預言片。
圖源:豆瓣
電影中,拯救五百年後世界的主角,是一個智商平平,卻意外從 2005 年穿越到未來的人。
作爲救世主,他最亮眼的弧光就在于還擁有思考的能力,還會思考。
而這也是如今我們唯一能做的,爲自己,也爲孩子們,不要停止思考,别放棄表達,讓他們的世界裏多一點對娛樂文化的警惕和質疑。
如赫胥黎所言,人類正處于教育和災難的競賽之中," 我們的責任就是盡自己的能力進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