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343 年,秦國,秦孝公嬴渠梁和大良造商鞅正在商量變法的事,有人突然沖進大殿:" 好消息,魏軍在馬陵中了齊軍埋伏,又一次大敗!"
秦孝公和商鞅趕忙走到地圖前查看,兩個人拍手叫好!
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 咱們大秦等待的時機到來了,是時候讓秦國新軍展示一下肌肉了!"
秦孝公有些猶豫," 新軍都沒有打過大仗,直接對上魏武卒,真沒有信心啊!"
商鞅知道秦孝公在戰場上見識過魏武卒的霸道,對魏武卒心存畏懼,必須打消這種畏懼感。
商鞅對秦孝公說:" 秦國跟魏國就是死敵,就像一個人有了病,不是你把病治好,就是讓病把你給消耗死,魏國和秦國互爲心腹大患。魏國東面是險惡山嶺,建都安邑,跟秦國以黃河爲界,獨享崤山以東的地利,它強盛的時候,便可以随時出來搶占秦國的地盤,它窘迫的時候就可以占據天險自保。 ( 《資治通鑒》原文:" 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
現在秦國在您的英明領導下,變法圖強,秦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大,魏國呢,連年大戰,兩次敗給齊國,現在正是虛弱的時候,各國現在都看不起它,都想從它身上咬一口,咱們這個時候,不如趁機讨伐魏國,隻要魏國再敗一次,它就無法再重新跟秦國抗争。不得不躲避秦國的鋒芒,那個時候,咱們秦國占據了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蠶食諸侯,這樣就奠定了帝王霸業的基礎。" (《資治通鑒》原文:" 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秦孝公聽了,非常贊同商鞅的想法。
于是,秦國新軍整軍備戰,派出大量間諜,刺探魏國情報,大戰一觸即發。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 430 年,變法有成的秦國,趁魏國馬陵之敗元氣大傷,陳兵邊境,想要收複河西之地。
魏國看秦國氣勢洶洶來,也派出軍隊準備跟秦國掰一掰手腕,讓秦國這個手下敗将知道,魏國就算一敗再敗,也不是它小小的秦國能招惹的。
而魏國的領軍大将龐涓在馬陵之戰中死了,這個時候誰來領兵呢?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統帥魏軍,準備讓商鞅這個老朋友吃點教訓。
正當公子卬謀劃着怎麽教訓商鞅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商鞅的來信。
公子卬看到商鞅的信,哈哈大笑:" 衛鞅這個小兒,難道是要向我乞降嗎?"
打開信一看,信中充滿了恭維之詞。
商鞅先是跟公子卬套近乎:" 早年我跟您還算有點交情,現在呢,大家各爲其主,不得不兵戎相見,這是我不想看到的。所以,我想跟您當面聊一聊,咱們擺下酒宴,邊喝邊談,沒什麽事是酒桌上不能解決的,如果一次不夠,咱們就再來一次。如果咱們能夠和和氣氣地談一談,放下成見,談妥了,大家各自帶着軍隊回去,不用勞民傷财了。"
(《資治通鑒》記載: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爲兩國将,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
公子卬看了,覺得如果自己不動一兵一卒把秦國給擺平了,那豈不是大功一件,龐涓打了一輩子仗,還不如自己一張嘴厲害,老小子在地下也得慚愧地再死一次。
貴族出身的公子卬啊,不得不說,他是有一定的風度和格局的,也有貴族自己身上的習性,好大喜功,附庸風雅。
但是,他卻忘了,這是戰場。
于是,公子卬欣然跟商鞅相會,兩個人一塊喝酒。
結果,公子卬料到了開始,卻沒有料到結局。
他是萬萬沒有想到,同樣算是貴族出身的商鞅(衛鞅,衛國貴族出身),居然這麽不講究,說好的一塊喝酒聊和平,他卻埋了刀斧手。
毫無疑問,公子卬成了俘虜。
趁着魏軍主帥被俘,商鞅命令秦國新軍攻擊魏國軍隊,魏國軍隊大敗。(《資治通鑒》記載:公子以爲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因攻魏師,大破之。)
而魏惠王聽說公子卬居然被抓了,還導緻魏國大敗,頓時氣得胡子直抖,大罵:" 公子卬這個蠢豬!他怎麽不去死!"
但是,罵歸罵,自己的弟弟該要回來也得要回來,不然别人怎麽看他這個國君,而且,這個時候,魏國已經無人可以率領軍隊抵抗秦國新軍了,吳起當年一手打造的魏武卒,徹底打沒了。
秦國的強勢,讓魏國不得不坐到了談判桌上。
面對秦國使者的咄咄逼人,魏惠王不得不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并且失去了崤山天險,魏國要時刻面臨秦國的兵鋒,國都安邑到秦魏邊界,已經無險可守。
魏惠王不得不提前遷都大梁,大梁這座本來爲了争霸而建造的都城,卻成了魏惠王的避難所,當然,也是一塊遮羞布,稱霸中原嘛。(《資治通鑒》記載: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于秦以和。)
在離開安邑前的那個夜晚,魏惠王歎息着說:" 早知道這樣,就應該聽公叔痤的話,把衛鞅這個小賊給殺了。"(《資治通鑒》記載: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歎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商鞅利用跟公子卬的 " 交情 ",把公子卬給擒下,輕松戰勝了魏國。
對于 " 商鞅智擒公子卬 " 這件事,不知道你怎麽看?大家有這麽 3 種觀點:
觀點一:商鞅不講究,沒誠信。
對這一件事,很多人都吐槽商鞅,不講究,沒誠信。所以,商鞅的個人信譽很差,這件事很給他個人名聲抹黑。
不得不說," 誠信 " 這東西,你還真不能利用它來幹壞事,你一旦幹了壞事,相信你的人吃了虧,那你以後可能就會被人們打上 " 奸詐 " 的标簽,想改回來那就難了。
觀點二:兵不厭詐,不能怪商鞅壞,隻怪公子卬蠢。
這個觀點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的,既然兩個人各爲其主,已經戰場對陣了,這個時候,兵不厭詐,隻能說公子卬這種繡花枕頭太蠢了,居然還相信商鞅所說的話。
人家不爲了打你,大老遠帶着軍隊到邊境遛馬呢?
戰場上,隻講成王敗寇,很明顯,不能怪商鞅壞,隻能說公子卬蠢啊。
觀點三:朋友之說,值得商榷。
商鞅跟公子卬認識,但是,會把公子卬當朋友嗎?
公子卬真的把商鞅當朋友了嗎?
兩個人的交情,最多也就是一塊喝過酒,主角還是公子卬跟公叔痤,商鞅不過是旁邊的公叔痤助理。
既然沒有到朋友這一程度,商鞅一恭維,公子卬就飄飄然了,就跟咱們說 " 久仰久仰 ",人家隻是跟你客套,你還把自己當個人物了?
朋友之說,無稽之談,公子卬這樣的貴族子弟,看得上商鞅這個落魄的小貴族?
商鞅這樣的槃槃大才,看得上公子卬這樣的草包?
商鞅智擒公子卬,這也是此戰的關鍵一環。
子霄給大家一個重點提示:跟你套交情的人,你得小心一點啊!
那麽,商鞅做的到底對不對呢?大家見仁見智,歡迎評論區聊一聊。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