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 看看人家,你憑什麽賣貴?"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靳鵬輝
9 月,中國車市有兩組數據,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首先,無可争議,便是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 82.9 萬輛,同比增長 23.0%,環比增長 4.2%。
與此同時,9 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 33.9%,較 2022 年 9 月 29.3% 的滲透率提升 4.5 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更是達到 49.9%。
顯然,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電動化轉型的浪潮遠比想象中來得迅速,對于傳統燃油車的沖擊遠比想象中來得猛烈。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繼續打開懂車帝排行榜,翻看各個品牌旗下每款産品的具體情況,突然發現真正稱得上 " 大賣 " 的新能源車,平均價格基本還是集中在 40 萬元以下。
一旦到了 40 萬元以上,如今天文章标題提及的那樣:沖擊高端化,好似瞬間踢到了鐵闆,尤其是純電動車。
作爲最典型的縮影,就拿蔚來爲例,相比 ET5、ET5T、ES6、EC6 祭出的成績單,ET7、ES7、EC7 的終端處境,隻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順勢,望向三者所處的細分闆塊,沒有太多的意外," 稱王稱霸 " 的依舊是以 BBA 爲代表合資豪華品牌的當家花旦們。
至于造成上述結果背後的原因,必然是多維度的。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實際上,電車爲何沖擊高端化難,首先還是與經濟大環境的持續遇冷有關,大家紛紛開始緊縮銀根,變得謹慎細微。更簡單來說,兜裏都沒錢了,又拿什麽來消費?
在走訪部分門店的過程中明顯同樣能夠嗅到,大多剛需用戶提出的訴求,更多希望産品物美價廉,非常抵觸花花架子、鋪張浪費。也正因如此,當土壤暫時變得貧瘠,昂貴的電車必然很難生根發芽。
其次,就像之前文章屢次提及的那樣,此刻的中國車市,就是一部絲毫不留情面且血腥至極的 " 絞肉機 "。
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參與者,都在各憑本事、想盡辦法守住自己的 " 蛋糕 ",即便強如奔馳、寶馬、奧迪也不例外。
在華本就賺得盆滿缽滿的它們,爲了繼續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把手中的 " 利潤奶牛 " 拱手讓人,都給出了較大幅度的價格優惠。并且僅從結果來看,無論高端轎車也好,高端 SUV 也罷,銷量層面的反饋都十分正向。
譬如,9 月奧迪 A6L 共賣出超過 1.8 萬輛,奔馳 E 級共賣出超 1.7 萬輛,寶馬 5 系共賣出超 1.1 萬輛。再譬如,9 月奧迪 Q5L 共賣出超 1.3 萬輛,奔馳 GLC 共賣出超 1.2 萬輛,寶馬 X3 賣出超 9 千輛、寶馬 X5 賣出超 8 千輛。
彙總下來,雖然中國車市還在變得暗潮湧動,但 BBA 絕不是什麽 " 病貓 ",反而是電車沖擊高端化路上最大的 " 攔路虎 "。
并且,不可忽略的一點還有,抛開一些政策導向,在大多沒有限牌的城市,包括農村地區,BBA 的品牌光環仍然根深蒂固與行之有效,對于産品的加持能力依舊擺在那裏。
僅以我的家鄉蘭州爲例,手握 40 萬元的預算,是買寶馬 X3 還是蔚來 ES6?是買奔馳 E 級還是蔚來 ET7?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沒有任何猶豫的選擇前者。
再者,必須明白,目前入手電車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它的經濟性,可到了高端闆塊,用車成本不再是主要矛盾。
另外,如果說 40 萬元以下的市場,電車對于傳統燃油車的革命,主要依靠着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帶頭沖鋒,那麽到了 40 萬元以上的市場,隻能依靠幾家新勢力的單兵作戰,缺乏其它選手的 " 卡位 "。
寫到這裏,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無論承認與否,目前電車沖擊高端化需要的 " 天時、地利 ",每一項都存在着偏差。
當然,更爲關鍵還有 " 人和 " 的缺失。
價格戰與同質化
試問,怎樣理解 " 人和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自身相對良性健康的發展。
但就是以此作爲标準,目前的電車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進而才會在沖擊高端化的過程中顯得困難重重。
其一,便是 " 定價體系 " 的崩塌。作爲論據,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 9 月結束的德國慕尼黑車展,阿維塔 12 在此首發亮相。
身爲長安 + 甯德時代 + 華爲 " 三巨頭 " 聯合打造的第二款作品,僅從靜态設計層面來看,相比阿維塔 11 無疑變得更加 " 老道 "。
也恰恰基于上述背景,一經亮相便獲得了外界的紛紛關注。不過,即使已經明确爲 " 家族旗艦 ",可大家普遍對于阿維塔 12 的預期并不算高。
" 如果能夠和阿維塔 11 持平,30 萬元左右起售,銷量還能期待一下。"
是的,你沒有聽錯,現實的殘酷遠超想象。目前的中國車市,一款車長超過 5 米,軸距超過 3 米的純電新能源轎跑,想要搏得一份不算太差的銷量,好像就隻值這個價。
反之,如果 " 頭鐵 " 的蒙眼沖高,結局将會異常慘淡,蔚來 ET7 亦是 " 反面案例 "。
順勢,望向更深處,與油車時代有迹可循的定價方式相比,群雄亂戰的電車時代對應的體系已經崩塌。尤其是進入 2023 年,随着 " 價格戰 " 的愈演愈烈,大家已經變得愈發沒有 " 底線 "。
還不具備說服力?那就繼續搬出最近上市的小鵬 G9、問界 M7、智己 LS6,采用的 " 打法 " 都是跳脫出原來的價格帶與舒适區,用一種 " 賠本賺吆喝,瘋狂保訂單 " 的方式來收割用戶。
最終,把消費者都慢慢 " 慣壞了 "。
站在他們角度,心中的潛台詞越來越像:" 看看人家,你憑什麽賣貴?"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電車沖擊高端化的壓力,不得不又一次的攀升。
無獨有偶,産品層面的愈發同質化,也是極大的一條 " 攔路虎 "。
與油車時代各個品牌可以通過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的傳統三大件來做區隔不同,電車時代大家所交出的答卷,可以說差異越來越小,體感愈發相似," 護城河 " 變得模糊不清。
相比之下,對于本身能夠拉開差距的 " 智能 " 一項,用戶的感知也沒有想象中的強烈。由此造成的反噬便是,缺少足以服衆的支撐。
更具象來說,想要賣貴就得告訴消費者憑什麽,并且得到他們的認可。但現在電車沖擊高端化,好似還不具備這樣的特質。
看到這裏,必然會有讀者想問:" 明知痛點在哪,又有什麽解決辦法嗎?" 平心而論,相信沒有誰能給出一個确切的答案。
" 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 3-5 年如果沒沖上去,就沒機會了。并且未來 3-5 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闆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絕不是危言聳聽,上述一段來自于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半年業績會議上所抛出的觀點。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能夠留在牌桌上的選手不會太多。
因此,與電車沖擊高端化相比,各個品牌更應考慮的還是怎樣 " 活下來 "。屆時,如果能夠逆勢突圍,競争變得漸漸緩和,再去展開讨論前一闆塊的難題,或許才有意義。
當然,文章臨近尾聲,最後想說的是:" 電車沖擊高端化雖然踢到了鐵闆,但身爲旁觀者依舊有幸見證了大家從 0 到 1 的構建,接下來就是努力做好從 1 到 10 的質變。"
戰勝 BBA 的确很難,但并非沒有可能。
這不,理想 CEO 李想之前已經喊出:" 我們僅通過三款 SUV,超過了 BBA 任何一個品牌在中國市場全部 SUV 産品的銷量之和。随着純電車型以及明年理想 L6 的交付,我們有信心在 2024 年實現總銷量超過 BBA;哪怕聚焦高端家庭用戶這個細分市場,也可以做出非常大的規模。"
管他自不量力也好,過分輕敵也罷,至少勇氣可嘉。而我也堅信,電車沖高遲早有踢穿鐵闆的一天。
畢竟,大趨勢不可逆轉,無需妄自菲薄。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