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宛央。
最近一直在追電視劇《南來北往》。雖不至于令我忘寝廢食,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是好看的,有點從前老劇的味道,像是在看《父母愛情》,又像是在看東北版《請回答 1988》,溫情,但不煽情。
目前我追到 21 集,還沒看到大結局,但因爲各種短視頻太火,我早就被劇透了,所以知道這部劇的結局,尤其是姚玉玲的結局,是比較有争議的。怎麽說呢,安排牛大力見證姚玉玲的落魄,是有點惡心我們女觀衆,但我覺得倒也不是這部劇故意的,而是整個制作團隊試圖還原當時女性的生活原貌——關于女性的付出、奉獻,也關于對女性的偏見、不公。
如果真是故意惡心女性觀衆,就完全沒必要給姚玉玲一個那麽長的,撿起仙女棒嫣然一笑的鏡頭。那個鏡頭,其實藏着這部劇,對姚玉玲的某一種憐愛。
關于姚玉玲我回頭一定單獨寫一篇,今天想寫的,是胡可飾演的王素芳,如果說姚玉玲這個人物有什麽對照組的話,不是馬燕,恰恰是姚玉玲。
一個哪裏有好處就往哪裏站,一點也不舍得苛待自己(姚玉玲);一個,一輩子從來沒有真正對自己好過,心甘情願成爲一道影子(王素芳)。
坦白講,如果用現在女性的思維看過去,王素芳這個角色會很難評,盡管她在屬于她的那個時代裏,一定會被所有人說是個好女人。
王素芳做過幾件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比如,她得了肺癌,但是一直瞞着家人瞞到最後一刻,因爲不想讓女兒和老公再爲她付出太多,她自己覺得那并無必要。她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還在家裏幹活。
比如,她堅持要留下馬魁在火車上撿到的男嬰,給女兒馬燕說的是,因爲自己曾經失去過一個孩子,所以覺得這個孩子是老天賞給自己的,給丈夫馬魁說的是,她肯定要走在他前面的,怕他以後沒人照顧,說馬燕雖然性格虎實,但到底是個女孩,遇見了大事,扛不住,有個男孩兩個人可以有商有量。
看到聰明、能幹、單身、好看,又特别照顧他們家的沈大夫,就暗暗動了心思,希望自己走了以後,沈大夫能和馬魁重組家庭,兩個人一起過日子(可是憑什麽呀,人家沈大夫憑什麽這麽被犧牲)。
以及,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馬魁說的是,給他做了三十雙鞋墊,給兒子馬健做了五套棉衣棉褲,能一直穿到他長大,然而卻沒有給女兒馬燕留下什麽東西,不是她不愛女兒,而是她覺得,這些東西,女孩自己會做,男人卻必須得等着女人給他做。
就,作爲新時代的女性,其實是很難認同王素芳的這些行爲,會覺得 " 她怎麽這麽不把自己,不把女人當回事,那麽把男人當回事 "。
(我連她的劇照都找不到一張正臉的)
但,我又很理解她。也一點不會因爲這些劇情,就覺得《南來北往》爹味十足。
我理解,是因爲,這部劇拍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事,金晨和白敬亭飾演的男女主,年齡上和我們爸媽那一代是差不多的,胡可飾演的王素芳,其實就是我們奶奶那一輩。
在那一代人的思維裏,女人是很難有所謂【自我】的,女人就是家庭的犧牲者、奉獻者。
王素芳不是孤例,而是千千萬萬個女性的縮印。我以前寫我自己的家族故事,寫到我爺爺奶奶那個章節的時候,說我奶奶一輩子沒有真正的爲自己活過,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講到了她奶奶婚姻生活裏的一個細節,說她奶奶一生病痛不斷,彌留之際,她爺爺還跑去醫院問奶奶,他的内褲在哪裏。
當時這個讀者的留言,被很多讀者稱爲年度最恐怖故事。
《南來北往》其實是借胡可飾演的王素芳,還原了當時女性的婚姻生活實貌。
我一直覺得整體上,我們這一代女性,在婚姻這件事上,是比較幸運的,第一,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到底是多元的,第二,我們有選擇。
我以前和我媽探讨過一個問題,關于婚姻的,我問她:" 媽媽,你能理解現在有些年輕人不結婚嗎?"
我媽說能是能的,因爲知道現在年輕人有更多選擇了,但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講,總還是希望你們能結婚。
我又問:" 那你們催婚,是因爲你們發自内心地覺得婚姻生活特别幸福嗎?"
我媽說:" 其實也不是。我們那時候沒想那麽多,就是覺得結婚了就可以有個家,自己的家。就很莫名其妙,我們那時候的女孩子,一長大,就發現自己忽然沒有家了,尤其是家裏有兄弟的,兄弟們一結婚,女兒全成了外人。"
那個陽光特别好的春日午後,我媽和我講了好多那個年代的事,我聽後,完全理解當時女性對婚姻的渴望——那不是對幸福的渴望,而隻是對生存的渴望,總得有個落腳的地兒啊。
《南來北往》裏的王素芳,其實一生就是在爲這個【落腳的地方】奉獻。她的堅韌、善良、勇敢,無處可用,像是一記記重拳,最後隻能落在婚姻這團亂七八糟的軟棉花上。
要到很久很久以後,我們女人才能說一句—— " 哪裏不能落腳 "。
我依然覺得,對于大部分女性而言(每個時代當然都有那種可以超越時代的卓越女性),其實,我們是被時代成全的,不,更準确地說,男性亦如此。整個人類就是環境的産物,人的價值觀、思想則是時代的産物。
一個人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或許是——不要躺在某一種時代裏。而是,南來的,北往的,都看看。
嗐,又是胡亂思考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