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國内投資者對科技和消費的關系有一種偏見:他們認爲,科技和消費之間是對立的關系:當科技股行情好的時候,消費股行情就差;反之,當消費股行情好的時候,科技股行情就差。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二者的統一性大于對立性。也就是說,科技是消費增長的根本動力。
爲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把科技的發展分爲三個階段,一、探索階段;二、大規模資本開支階段;三、形成生産力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消費的影響不大,第二個階段才開始有影響。那麽,爲什麽大規模資本開支階段對消費有影響呢?
事實上,科技領域的資本開支跟基建和地産的投資并沒有本質差别,都涉及到人力、物力的大規模使用。這必然會帶來大量的新增工作崗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刺激消費。
在這裏有一個 " 淘金熱 " 比喻:某個小山村旁邊出現了金礦,于是,很多淘金者會來這裏淘金,這些淘金者會給當地帶來住宿、餐飲、醫療、工具制造及維修等一系列需求,使得當地的經濟變得景氣。站在淘金者的視角來看,這些支出是必要的資本開支;站在當地的角度來看,這些支出都是當地的收入。
因此,關鍵是資本開支的規模,當科技領域的資本開支大到一定程度,它一定會對消費産生正向的刺激作用。
在本輪 AI 投資浪潮,政府和民間表現了極高的積極性,雖然我們目前無法對三年累計資本開支做出一個準确的估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誰都不想錯過這個風口。
阿裏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在 2 月 24 日宣布,未來三年,阿裏将投入超過 3800 億元,用于建設雲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中國 2024 年的名義 GDP 規模在 135 萬億,如果 AI 領域每年的資本開支金額超過 6750 億,那麽,其 GDP 占比就超過了 0.5%,具備了初步的宏觀顯著性。
以生産力爲導向的投資規劃
近期,以 DeepSeek 爲代表的科技突破促使政府破天荒地重啓寬信用周期,這意味着政府對資本投向有極其強烈的口味偏好。
雖然傳統的基建和地産也被歸類爲投資,但是,政府始終興趣缺缺,即便是内需回落至很低的水平。因爲他們很清楚一點:這類資本開支已經無法帶來生産力水平的提高了,最後,淪爲徹頭徹尾的消費。
也就是說,在政府看來,擴大傳統基建領域的資本開支,其政策效果跟發消費券的效果類似,甚至不如發消費券。
因此,政府的長遠發展規劃決定了中國的資本開支方向——生産力導向,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在可選集内:隻有那些可能大幅提高生産力的項目才被優先支持。
在過去一段時間内,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内的資本開支空間很逼仄。

對于一個追逐生産力水平的政府而言,新舊投資、消費和出口之間的優先級是顯然的:新投資 > 出口 > 消費 > 舊投資。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世界上并沒有什麽重大的科技突破,所以,我們的增量儲蓄主要轉化成貿易順差——把錢先攢起來。
直到 DeepSeek 橫空出世,中國的投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重新獲得了新的資本開支空間。

如上圖所示,科技領域的進步導緻了資本開支空間的擴張,國内的投資曲線從 I1 擴張到 I2,這導緻國内投資量增加 Q1。與此同時,國内資本開支的增加會擠出貿易順差,貿易順差會減少 Q2,最終,剩餘的淨增加量爲 Q1-Q2。
相應地,資本市場也會反饋投資格局的變化:股票市場喜歡消費和投資的總量增加,因此,它會受益于國内投資的增加量 Q1;債券市場喜歡貿易順差增加,因此,它會受損于貿易順差的減少量 Q2,十債利率會從 rrr1 上升至 rrr2。
在這裏,有人會擔心資本開支規模的問題,畢竟投資都有失敗的可能。那麽,政府對新的科技投資風口會像個人那麽謹慎麽?不會,因爲政府的邏輯是相反的:相較于投資打水漂,政府更擔心自己因爲投資規模不夠而落後于别人。
相較于投資過少,我們應該擔心投資過熱。
也就是說,基準情形是:" 我們失敗,競争對手也失敗 ",這筆投資就當刺激消費了。最不能容忍的情況是,競争對手成功了,我們卻失敗了,這意味着我們在很長時間内會被對手打得擡不起頭。
因此,影響一個國家投資量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盈利前景問題,而是如何保持競争優勢的問題——投得比競争對手少,很難赢得這場戰争。
事實上,科技行業有一個極其殘酷的元邏輯:赢者通吃,所以,在互聯網領域很容易出現 " 百團大戰 "、" 滴滴快的補貼大戰 " 這種不要命的打法。
既然大家都認爲 AI 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美國投多少,我們至少也會投多少,誰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省錢,輸了就是曆史罪人。因此,在 AI 領域,我們很可能已經進入到 pk 燒錢的階段,不是公司之間的小打小鬧,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長期競争。
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得到長遠儲蓄規劃的意義了。


如上圖所示,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攢錢,一方面,十年國債利率一度到了 1.6% 的低位,這意味着我們整個國家有極高的儲蓄率;另一方面,我們的核心 cpi 增速隻有 0.6%,有很大的通脹空間。所以,要 pk 資本開支,我們有很強的底氣。


但是,美國近些年一直在各種花錢,公共債務的規模在 36 萬億美金,核心 cpi 增速依舊有 3.30%。所以,要 pk 資本開支,美國沒多少底氣。
那麽,美國就這麽算了麽??并不是,在國運級别的科技拐點,沒有一個大國或者強國敢在這個節骨眼上省錢。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美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海外,迅速收縮戰線,縮減開支;在國内,大刀闊斧地裁員,削減開支;最後,就是想把資源堆到最關鍵的戰場上——科技戰場。
那麽,美國至于收縮這麽猛嗎?至于!因爲誰都不知道這輪資本開支要拼多久,要投多少錢。

美國是當年 " 蘇美星球大戰 " 的始作俑者,他們知道高科技競争多容易上頭,也知道這種競争多燒錢,他們更加知道 " 星球大戰 " 是假的,但是,AI 是真的。
中美都是龐然大物,在這個地球上已經不存在讓兩國過招的場所了,所以,熱戰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能讓中美掰手腕,pk 國力的領域一定是一個虛拟維度——科技領域。
事實上,AI 已經展示出它的重要性了,重要到誰都輸不起了。美國輸了,後果不堪設想;我們輸了,日子也不會好過。
人往往容易短視,在需要花錢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攢錢的意義。但是,在攢錢的時候,人們隻會不斷地去批評通縮,産能過剩,内需不振等等。
最近,我還聽到一些更加搞笑的說法,有些人擔心 AGI 真的被搞出來之後,生産力進一步提升,失業和消費缺口會更嚴重。
這種擔心就屬于,你爸爸有一個億,你擔心失業;在國家層面,生産力才是錢。
對于這些人我想說的是,少刷一些短視頻,多念一些正規的教科書,薩伊定律告訴我們:
供給創造需求。
消費的最終來源是生産力,我們的消費水平會因爲生産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這是一種良性的提高方式。
對稱的,還有一種不好的提高方式,那就是大幅度地降低儲蓄率。之所以很多國家有很高的通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生産力水平 Y 沒有得到提高,但是,它的國民卻要求消費水平 C 大幅提高。
誠然,站在個人層面,消費是最關鍵的變量,呼籲政府刺激消費是正常的。但是,站在國家層面,最關鍵的是生産力 Y,這才是一國真實的貨币和本錢。
因此,國家政策總是在刺激消費和發展生産力之間拉扯。不同國家的選擇不盡相同,我們政府的選擇是——更偏向于生産力,隻有在資本開支空間較大的時候,我們才會利用飽和式資本開支,順帶地刺激一把消費。
現在我們就到了這樣的關口。
最後,我們會發現科技和消費是一體的,不理解科技很難理解消費,不理解消費也很難理解科技:
1、與科技相關的資本開支本身會刺激消費;
2、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産力提高是消費的最終保障;
代入到 " 淘金熱 " 的比喻中,那就是:
1、發現金礦本身會吸引大量的淘金者,淘金者會刺激消費;
2、持續形成産出的金礦會帶來一系列的配套産業,永久性地提高當地的消費;
隻有那種炒題材,炒概念的科技才跟消費是死對頭,這種科技需要争奪消費的資金,但是,卻無法對消費行業形成反饋,因此,他們之間的博弈是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