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在這周結束了。
但有些事,才剛剛開始。
比如,退貨。
很多人說,今年雙十一的退貨率,太慘烈了。尤其是女裝。有數據顯示,女裝直播的退貨率可能高達 80%,而一度被當作 " 湊單神器 " 的拉夫勞倫,退貨率甚至高到了 95%。
80%,95%...... 退貨率高到這樣的地步,意味着什麽?
保持理性的回答是:賣出去了 10 件,退回來了 8 件,9 件,甚至全部。
但在一些新聞采訪裏,有商家回答得更真情實感:天都要塌了。
爲什麽會這樣?" 賣 10 件被退 9 件 ",該怪誰?是誰在背後推動?以後怎麽辦?
這事,還得先從感覺天都要塌了的商家說起。
商家
提問:今年雙十一的退貨率,爲什麽會這麽高?
3,2,1,時間到。你的答案是什麽?
新聞裏經常聊到的答案,有 3 個:
1,貨不對闆 2,質量差 3,不喜歡了
總結成一句話:退貨,當然是因爲貨還不夠好。怪商家。
那麽問題來了:今天,如果你恰好是商家,恰好賣的是女裝,恰好也被 " 買 10 件退 9 件 ",再看回上面這句話,你是什麽感覺?你還會是這些答案嗎?
我去問了幾位身邊雙十一的商家。他們和我聊到了另外 3 個答案:
1,先用後付 2,僅退款 3,運費險
什麽是" 先用後付 "?不花錢就能先買。
本來雙十一人就容易沖動消費,再疊加上這個,豈不是能賣得更好?
看起來是。所以哪怕要額外付服務手續費給平台,也要開通。但開通之後,現金流和庫存管理的問題還沒解決," 免費試用 " 的羊毛黨先來了。
什麽是" 僅退款 "?買了可以随便退。
消費者不用給理由,甚至連貨都可以不退,就能退。
一旦遇上,錢沒了,貨也沒了。
但這些的委屈級别,可能都比不上最後那一個," 運費險 "。
什麽是" 運費險 "?買了可以随便退,退了還不用花自己的錢。
有店主說,這兩年,她在公司和家裏都種上了很多花花草草。爲了續命。因爲,光是這個運費險,就太要命了。
有些電商平台,一旦商家要參加雙十一,就必須強制開通運費險,方便消費者想退就退。
太委屈了。
如果是貨質量不好,貨不對闆,得認。哪怕是貨不如别人好,性價比輸了,也得認。但這些委屈,怎麽認?
嗯,是挺委屈的,但都這麽委屈了,平台爲什麽還要出這些政策?
因爲,有人受委屈,就有人受益。
誰受益?物流,運費險,還有平台。
你說,有了免費的運費險,消費者就會更輕易地決定退貨這件事,平台想不到嗎?
你說,滿減湊單,就會有人先湊上再退,平台想不到嗎?
不知道。隻知道,比起這些,平台們考核的,是 GMV(商品交易總額)。
退貨率高到今天這樣,不一定因爲商家的貨,還因爲平台的政策。
平台,太渴求 GMV 了。
要怪,得怪平台。
聽起來有道理。
那平台,怎麽說 ?
平台
平台不會想接受這種采訪,但不代表它沒有故事。
比如," 運費險 " 的故事。
還記得嗎?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沒有運費險的,甚至,還沒有線上的電商平台。
那時,一個人要買衣服,怎麽知道東西好不好,合不合适?
去店裏,進試衣間,試一試。試合适了再買。
後來,線上的電商平台出現了,很多人說,那是未來。确實是。線上的電商平台,天生有高的效率,低的成本,但,就是沒有試衣間。
沒有試衣間,怎麽試衣服?試都沒試就付錢,怎麽能放心?
2010 年 7 月 1 日,淘寶網宣布華泰保險爲淘寶賣家提供 " 退貨運費險 "。那是很多中國消費者,第一次聽說 " 運費險 "。
14 年過去,賣東西的電商平台越來越多,買東西的消費者越來越稀缺。
平台,怎麽才能活下去?把消費者服務得更好。讓消費者能更盡情地試,更放心地買。
" 運費險 " 的本質,是電商允許消費者把自己家變成試衣間。
你說,退貨率變高,來年如果願意一起玩的商家少了,消費者也會少,平台的 GMV 也好不到哪裏去,平台不知道嗎?
你說,用 " 給消費者保障 " 來換 " 自己在内卷中活下去 ",有錯嗎?
平台推出讓退貨率變高的政策背後,不是爲了讓商家沒保障,而是爲了讓消費者更有保障。
也有道理。但這麽一來,難道退貨率高,還得怪消費者嗎?
當然不能。
消費者
消費者,也很委屈。
新聞裏,朋友圈裏,經常看到有商家說:
現在的買家太壞了,鑽漏洞,薅羊毛,已經被薅得無能爲力。
薅羊毛的人,一定有。但那些人和我有什麽關系?
一個雙十一,我下班都那麽累了,還要吭哧吭哧湊單領券算組合,看攻略看商詳看評論,最後買了 10 件東西,9 件都不合适,最後隻能再吭哧吭哧把散了一地的箱子打包好,坐等快遞來取,很好玩嗎?
就說買衣服,從頭到尾,我也隻是想買到一條合身不顯胖的褲子,一件顯白沒色差的衣服,但店在上海我在廣州,能參考的隻有一張精修過的商品圖,我怎麽拿得準它家的 M 号和 L 号哪個合身,它家的 " 高智灰 " 和 " 涵養白 " 哪個更襯我?
挑不出來,把 M 和 L," 高智灰 " 和 " 涵養白 " 都下單買回來試試,這種選貨邏輯,歸根結底,不就是和以前在線下門店裏,抱着一堆衣服進試衣間,一樣嗎?
商家,平台,消費者。
無能爲力的退貨率,一卷再卷的 GMV,沒有試衣間的消費者。
" 買 10 件退 9 件 " 的雙十一背後,不隻有商家的貨,平台的政策,還有每一個已經變成試衣間的家。
這意味着什麽?
會不會意味着,消費者 " 買 10 件退 9 件 " 的行爲習慣已經養成?
今年雙十一,熱搜裏已經有很多原來的大網紅、線上的大店今年都一個接一個地宣布關店了,以後會怎麽樣,該怎麽辦?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認知裏,找辦法。
一種辦法,是躺平。不做了。退貨率太高,利潤太薄,那就停業,休息一些,恢複心力。
一種辦法,是轉型。做别的。退貨率太高,我能不能轉個退貨率相對低點的品類,比如不做女裝做美妝?
一種辦法,是堅持。繼續做。有些商家一邊和我說 " 很慚愧,我們的退貨率還是很高 ",另一邊,有的在售後花力氣,培訓客服,甚至自己人工電話一個一個地嘗試挽回,有的在倉儲和物流上下功夫,争取在 24 小時内,16 小時内,甚至更快的時間内發貨。
一種辦法,是平衡。叠代做。今年的雙十一,京東,全面升級了商家運費險政策,推出了 " 一單多賠 " 和 " 續重理賠 " 政策。淘寶,也升級了運費險政策,推出了 " 退貨寶 " 服務,聯合物流公司、保險公司進一步降低商家退貨成本。
而與此同時,還有一種辦法,是創新。到新的認知上做。如果 " 買 10 件退 9 件 " 的背後,不隻有平台和商家,還有消費者對 " 試衣間 " 的需求,那就滿足它,投身虛拟試衣技術,AR 試穿工具,AI 購物助手 ......
躺平,轉型,堅持,平衡,創新。
那麽,你呢?
你更傾向哪個辦法?
你有沒有想到什麽新的辦法?
祝你,有認知,有辦法,有行動。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