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評論是說誰呢?
金靖。
如果她塌了,是什麽片段會被罵慘呢?
是《雲之羽》的一些花絮。
如果換個人,
可能會被質疑職場性騷擾?
但因爲金靖是喜劇人身份,
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當好笑熱鬧看了。
針對她這一次的角色,
争議還是更多出在設定和表演方式上。
評價有點兩極化。
看不慣的人會覺得說——
這表情腔調未免過于刻意 ↓
這動作未免過于浮誇 ↓
很容易讓人出戲?
吐槽的聲音挺多。
不過,要問郭敬明怎麽選角的?
其實擺明了是故意的。
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多付給金靖一份美容費,
可是,這長皺紋式的表演,
肯定是郭敬明想要的 ……
這一點毋庸置疑。
畢竟以金靖本身的演技水平講,
并不是做不到 " 正常 " 發揮。
之前她在《我在他鄉挺好的》的表現就挺不錯。
在《雲之羽》裏,
像是這一段 ↓
" 我和宮子羽誰重要呀 "
" 宮子羽重要 "
聽到紮心的回答,
矯揉造作不見了,
含淚露出了苦笑,
深深吸入一口氣,
裝不下去了 ……
你看這情緒轉變,不得不說吧,感染力真的還可以。
脫離過度外放的表演形式,
跟這劇的畫風就沒有多大割裂感了。
若是這麽演,大多戲份都控制别發癫,
也就不至于讓一些觀衆發出靈魂拷問:
" 好好講故事不行嗎?
現在的古裝劇是一定得安排一個人搞笑嗎?"
對于這問題,
首先可以想一下,
爲什麽現在的古裝劇喜歡安排一個負責搞笑的角色?
也不難理解 ↓
一是【輕喜】算比較吸引觀衆的元素。
當下大家壓力普遍比較大,也就會樂于看點輕松的。
輕喜元素能安排得當的話,
絕對可以起到給劇增色的效果。
二是【笑梗】便于後期的宣傳。
好笑的片段,對于古裝劇來說,擴散引流的可能性,通常是跟狗血的、親密的差不多。
之前是有正面例子的。
比如《知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劉琳演的大娘子 ↓
評價就極好。
她通過設計講台詞的語氣以及控制面部的表情,
基于【蠢】這個人設,
是給角色賦予了【喜劇】特色。
大多的戲份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地營造出诙諧的氛圍。
對劇就完全是加分的存在。
再如《夢華錄》,
代旭演的池衙内 ↓
反響也不錯。
他依據故事發展給角色的行爲找到邏輯合理性,
突破了【壞】的扁平,
摸索出來了【喜劇】畫風。
論表演形式,
雖也是比較外放,但勝在考慮到了融合的問題。
" 這個衙内很有錢,但不是很聰明的樣子,他雇的手下也不是很聰明的樣子 "↓
如此,自不會顯得他獨自突兀,
最終大多的搞笑戲份都做到了魔性壓過了違和。
也算一個成功的搞笑角色,
表情包火過一時。
事實證明呢,古裝劇喜歡安排喜劇擔當是有道理的。
隻是要出彩,并不是那麽容易。
搞不好就可能勸退了。
和上面兩個例子相比,
金靖的争議之所以比較大——
可以說成也本色出演,
敗也是本色出演。
當她 " 哇哦 ",
玩梗虞書欣選秀時的 reaction↓
當她一再提倒立 ↓
" 金繁,你又吃了早飯練倒立了,臉色那麽差 "
" 你又在牆角倒立偷聽了 "
玩梗金繁演員在《如果聲音不記得》裏面的倒立接吻。
你可以想象得到,
這些大概是前期就預備好了剪出來做詞條傳播的橋段。
它好是好在能博眼球,
壞是壞在破壞了入戲體驗。
像這種碎片化插科打诨可以起到的作用,擺明就是利弊對半的。
這正是金靖評價兩極化的原因。
想想,
爲什麽大多人覺得【帥而不自知】是最好的?
因爲不自知代表了不油膩。
同理,塑造喜劇角色,
最好的發揮也是【搞笑而不自知】。
不要讓人總是聯想到演員本人身上。
大娘子和池衙内,角色是角色 ……
劉琳和代旭,演員是演員。
這樣是比較好的。
比起金靖演的宮紫商,演得這角色好像現代人穿越過去的 ……
總歸是前者的契合值更高。
本色出演的金靖,鑒于本身的個人特色過于鮮明,大家從綜藝節目就已經很熟她的這一套 ……
看着就很像在演自己,
而不是塑造一個角色。
所以,
也就注定無法像大娘子一樣被廣泛接受 ……
注定有一些觀衆會覺得格格不入了。
這麽來說吧,
喜劇人出身,真的不見得能完成的喜劇效果更好。
在古裝劇裏,請喜劇人像制造綜藝效果那樣承擔喜劇責任,有時候可能還不如找懂得如何塑造角色的專業演員來。
——
ps,
專業演員裏,在大家看來,都哪些有潛力完成好搞笑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