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是部港片來的。
我這麽說,一定有人反駁,說我無知。人家連宣傳說的都是 " 台灣影史極惡電影 ",怎麽會是港片?
一來,導演黃精甫是如假包換的香港導演,代表作《江湖》,當年驚豔過不少影迷,還拿過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
二來,影片的氣質,與港片同源。剛過世的大衛 · 波德維爾先生有名句形容港片," 盡皆過火,盡是癫狂 ",這八個字在如今很多港片裏已看不到了,但在《周處除三害》裏卻簡直滿溢出來。
黃精甫也在影片中做了小标記給觀衆暗示影片的 " 香港身份 "。
影片第一場戲,阮經天飾演的主角陳桂林登場,是黑幫大佬洪仁就的葬禮。洪仁就這個名字,和《江湖》裏劉德華的角色同名,這是自我緻敬。金毛對着陳桂林講陳桂林的彪炳戰績,說到陳桂林的老大名叫任因久,這個名字,則與梁家輝在林超賢《江湖告急》裏的角色同名,後來彭浩翔拍《大丈夫》,梁家輝飾演的九哥也叫任因久。
港片影迷,看到這兩個名字,就足以和導演互通暗号,默契一笑了。
《周處除三害》的風格,也的确源出于導演自己的《江湖》,又與林超賢那部《江湖告急》有相似之處,也和彭浩翔的部分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電影都在進行着對傳統黑幫片的解構,解構形成了黑色幽默,也造就了豐富表達。
拿《周處除三害》來說,它雖然是部以 " 絕命殺手 " 爲主角的黑幫片,也充滿了黑幫片經典到爛俗的女人和槍兩大要素,但它的内核,卻較爲新穎,和片名一樣,講的是一個寓言故事。
片名裏的 " 周處除三害 ",出自《世說新語》。
世家子弟周處少年時爲禍鄉裏,惡名昭彰,他知道自己不受人待見,便問鄉裏的長輩,大家爲何整日悶悶不樂?長輩告訴他,三害未除,何樂之有?哪三害呢?猛虎、蛟龍、周處。于是,周處連殺猛虎蛟龍,殺蛟龍用了三天三夜,鄉鄰見他沒有消息,以爲他已經身死,便互相道賀,周處回來看到,又羞又愧,便改過自新了。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請觀影後閱讀)
影片的主線故事,和這則寓言框架相似。黑道醫生張貴卿告訴殺手陳桂林,他身患肺癌,命不久矣。陳桂林想要在死前幹票大的,但經張貴卿引導,決定自首,沒想到自首還要排隊,他作爲殺人要犯,并沒有得到重視。偶然間,他看到寫着 " 全台三大通緝犯 " 的通緝令,原來自己隻排名第三,于是想要殺死狀元和榜眼,讓自己這個探花能夠揚名立萬。
由此開始,影片走的便是公路片的路數,陳桂林先殺通緝令上第二名的香港仔,再滅第一名林祿和,完成兩樁大事,最終自首,三害得除。
故事框架很簡單,清晰明了,對于觀衆來說非常友好,拍類型片,黃精甫也深谙港片精髓,節奏夠快,高潮叠起,動作戲不少,且場場精彩,絕不會讓觀衆覺得沉悶。
黃精甫的才華和思考,也都恰到好處地放在了類型片的框架裏,沒有無聊透頂的自嗨,而是讓觀衆和導演可以一起來嗨。
占據全片最多時長的兩大章節,我個人更喜歡林祿和那段,私以爲是全片精髓,拉高了不少分數。
香港仔那段也并不難看,但英雄救美的戲碼,終究是俗套了些,好在袁富華是太強大的演員,光是欣賞他的表演,便已當浮一大白。導演在視聽上的巧思,在這一段中也有體現,兩場打戲,還拍出了幾分銀河映像的味道,或許杜琪峰也可以考慮把黃精甫作爲自己的接班人備選。
聊林祿和那個章節之前,我們先來破題。
" 周處除三害 " 這個片名,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周處,一個是三害。
嚴謹的觀衆自然想要找到對應關系,似乎也足夠明了。
但我還是想問一句,周處能和陳桂林精準對應嗎?影片中的三害,又究竟是哪三害。
我的答案是不能。有人說張貴卿才是周處,也是扯淡,張貴卿是《世說新語》裏勸周處去除三害的鄉鄰長輩而已。但陳桂林和周處亦有根本上的區别,周處可以改邪歸正,做到大官,名留青史,陳桂林可沒有周處的好下場。
搞清楚了陳桂林和周處在階級屬性上的差别,我們才能搞明白黃精甫要拍的三害究竟是哪三害。
香港仔這一害,最直接最淺白,作爲一個販毒的黑幫小頭目,他給别人帶來的,是肉體傷害。影片中唯一出現的裸體戲碼,你可以認爲是男性導演對女演員的剝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爲導演最直白的表達,這一害的惡行,是淫人妻女殺人越貨,惡在表面,該死當然是該死,但并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當然是林祿和。
影片中,林祿和隐姓埋名,化身邪教尊者,一邊洗腦一邊詐騙,表面上是聖賢模樣,背地裏卻男盜女娼。陳桂林作爲一個老江湖,對付香港仔雖然兇險,卻可以靠狠勁取勝,但面對林祿和,卻被忽悠得暈頭轉向,差點身死。
林祿和給别人帶來的,不隻是肉體傷害,還是精神傷害。他不光作惡,還懂得如何将惡粉飾成善,他不光騙人,還會洗腦,他能讓手下的信衆面對真相時依然無動于衷,對他的一系列理論心悅誠服。
有人說,林祿和不是邪教尊者,真正的尊者是那位彈着吉他唱着歌的女士。其實,誰是尊者并不重要,這個觀點有其價值是因爲提出了這個觀點的人發現了問題的本質,集體之惡要比個體之惡難對付得多,一旦作惡者形成了理論體系,哪怕身死,他的惡依然可以通過其他信衆傳遞下去,造成更深遠的危害。
全片的高潮,當然是陳桂林發現真相後進行的那場大屠殺,就爽感而言,足以和《王牌特工》裏臉叔的那場戲媲美,内地院線版對這場戲進行了畫面處理,姑且稱之爲 " 打碼 ",但哪怕是打了碼,觀衆依然能感受到影片尺度之驚人。
驚人的不隻是畫面的尺度,更是心理的尺度。爽感來自于哪裏?陳桂林隻殺林祿和,爽感并不會有多強,當他已經離開,卻聽到歌聲傳來,再進行殺戮,便讓人大呼痛快了。因爲我們清楚地知道,給惡人做伥鬼的人比惡人還要可惡,因爲他們不但壞,更加蠢,甚至蠢而不自知,蠢且沾沾自喜,沾沾自喜于自己追随着惡人的腳步,沾沾自喜于自己可以在惡人作惡時站在一旁唱歌而不會成爲受害者,殊不知,他們早就已經受害。
這場戲好就好在陳桂林的屠殺是一個一個來完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反應,這也構成了寓言故事的抽象表達。直接逃跑的,還有救,說明他們還沒有蠢到極點,開槍卡殼後跑掉的,也還勉強有救,刺激刺激,也能意識到生命的珍貴,冥頑不靈已經真正形成集體無意識的那些人,成爲槍下之鬼,就一點也不冤了。
影片中林祿和這個章節,是寓言故事,有現實價值,拍得也足夠精彩,但以爽感爆棚的屠殺戲結尾,終究是導演和觀衆的一廂情願。
現實中,不會有陳桂林來執行這場殺戮,也不是每一個惡人的假面都會被揭開。
當然,《周處除三害》也從來都不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影片從頭到尾都是誇張的,是過火的,是癫狂的,它将角色推到了極端的處境中,并對人性進行極端的探讨與考驗,寓言故事的講述方式,不也正是如此嗎?
最後,我們再來說陳桂林。
不得不說,阮經天的表演是成功的,他适合這樣的角色,我将其特質稱之爲 " 惡人聖僧二象性 ",阮經天有這種氣質。
陳桂林的惡,也是無意識的惡,或者說,在他的生存法則中,他并不會覺得自己是在作惡。他這種惡,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不法。
陳桂林是法外之徒。他是一個前現代的人物,做事講究的都是江湖道義,不是忠就是孝,但他就是不守法,隻要符合忠孝節義,殺人綁票對他來說都是小事。他也有着綠林好漢特有的思維,看到自己在通緝令上隻排名第三,他是失望的,知道自己快要死掉,他的第一反應是再幹一票大的。
他的本質或許是善良的,他孝順,他看不慣女人受欺負,他甚至很講禮貌,該說謝謝說謝謝該說抱歉講抱歉,但他這種人的存在,同樣是社會的巨大隐患。
因爲他的行事規則與社會的共同規則存在着沖突。法外之人,做法外之事,最容易造成的情況,是失控。
比起香港仔和林祿和可控的作惡,對于當權者來說,更害怕的或許是陳桂林所代表的不可控因素。
影片結尾,陳桂林伏法,我不覺得有任何問題,但陳桂林似乎真的改邪歸正,意識到了自己罪有應得,我倒覺得有些别扭。
或者說,陳桂林可以覺得滿足,因爲他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這不應該建立在他 " 改邪歸正 " 的基礎上,他除二害,是用惡的手段做了好事,但同樣,在他自己看來,他殺洪仁就,也是在江湖道義的範疇之内,并不是作惡。
《周處除三害》結局的洩氣也正在于此。小美和陳桂林贅餘的感情戲不談,差人和陳桂林詭異的友情也可以不談,但陳桂林開悟得太徹底,轉變得太絲滑,卻簡直像是經過了審查後創作出的過審特供版本。
或許隻需要改個表情:
陳桂林真的覺得自己成了周處,張貴卿覺得自己才是周處,都沉浸在 " 改邪歸正 " 的心滿意足之中。
但陳桂林臨刑之際,才意識到,自己不是周處,張貴卿也不是周處,真正的周處是不會被除掉的,他和二害才是同類項。
結尾那個微笑,該換成茫然才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