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如何理解銀發經濟的内涵?1 月 22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解釋稱,在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群衆代表的意見,參考主要國家經驗做法,綜合考量後将銀發經濟界定爲向老年人提供産品或服務,以及爲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
" 具體來看,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 劉明表示,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從國家的規劃引領看,發展銀發經濟充分呼應并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财富儲備、人力資源、物質服務、科技支撐、社會環境五個方面明确了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其中對擴大健康産品服務、發展養老金融、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打造老年宜居環境等做出了部署安排。因此,将 " 預備于老 " 的相關産業納入銀發經濟範疇,是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框架下的總體考慮。
其次,從個體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并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爲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财富儲備、健康管理,在老年階段才能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爲、老有所樂。比如,推動老年人的健康長壽,要着眼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将健康管理前移到中青年階段,爲步入老年階段後獲得健康幸福的晚年奠定良好基礎。又如,從中青年階段起就更好地規劃财富儲備,通過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不斷夯實老年階段的收入保障。
第三,從社會的代際傳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人群的共同參與。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将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社會共識的凝聚,更多人群的響應,爲銀發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前段時間的調查收集到一些訴求,老百姓非常盼望居家适老化改造 " 盡快推廣 ",還有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 能裝盡裝 ",因爲人老了上樓不方便,公共場所的适老化改造盡量做到 " 不留死角 ",互聯網應用适老化改造也要 " 進一步加強 "。着力解決養老服務的深層次問題,努力提高億萬老年人的幸福指數,也會爲中青年砥砺奮進減少家庭的後顧之憂。因此,培育相關産業,促進代際和諧,既是發展銀發經濟的題中之義,也是必要一環。
文 | 記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