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小學生跳樓 " 這個新聞仿佛讓人回到了去年 12 月,四川泸州的一名小學生留下一張字條後跳樓身廣。4 月 1 日中午,四川達州奧韻未來城的 34 樓天台上,兩名小學女生幾乎同時跳下,據當地周圍的居民介紹,這兩名女孩幾平是同時落地的,事發第一時間小區居民立即報警并撥打 120,但遺憾的是這兩名小學生當場就沒有生命體征了。
據悉,兩名女生的屍體已經送到當地殡儀館,會進行屍檢 ; 當地的警方和教育局也已經介入調查此案。
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共三名小學生相約自殺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天現場有三個女生約好一起跳樓,三人都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 而其中一個女生因爲中途和她爸爸打了一個電話後就放棄了,并且還勸說另外兩個女生,但就在這個女生打電話請求救援時另外兩名女生已經從 1 号樓的 34 層跳了下去。
從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到,這名幸存的女生在電梯裏一直抹着眼淚好像非常害怕一般。據調查發現,這三名小學生跳樓的原因疑似爲考試分數不理想,課業壓力大。當天下着大雨,現場雖然已經清理幹淨,但依然有很多市民圍觀。
小學生跳樓時有發生
2020 年 12 月,四川泸州一名小學生留下一張字條後從小區樓上跳下身亡。他留下的字條字體稚嫩,但語氣卻十分老成," 遺書 " 中寫道∶" 我活得太累了,我隻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
這名學生父母望子成龍,給了孩子太大的壓力 ; 父母遺失的東西企圖讓孩子找回來,這是非常自私的行爲,這個孩子已經看不見生活的希望,所以才選擇輕生。
學生壓力太大,晚睡早起已成常态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 中國兒童的自殺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 10 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而所有的調查都指出∶青少年自殺高發的大部分原因都與課業壓力大有關。
2011 年 9 月 19 日,媒體曾報道江西九江三名小學女生相約跳樓事件,口稱 " 死了就不用寫作業 "。近十年過去了,減負似乎未見成效,所幸當時三個學生隻是從 2 樓跳下,救過來了。
缺乏 " 死亡教育 " 的孩子,
是無知與好奇的
近日,河北省邯鄲市一位 11 歲哥哥牽着 9 歲妹妹的手,從家中 4 樓樓頂跳下。
在重症監護室搶救幾天後,兩個孩子終于保住了性命,但哥哥航航面部塌陷、眼睛失明,至今病危。
而他的妹妹雙腿骨折,肺部嚴重受傷,兩人全身均出現多處骨折。
跳樓的原因,父母稱是受遊戲誤導。報道中孩子的父母說道:
" 兒子近期經常在玩《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兩款手遊。
女兒醒來後說,哥哥告訴她遊戲中從樓上跳下不會死,便拉着她的手從樓上跳了下去。"
父母認爲,孩子跳樓是受遊戲誤導所緻。
網友評論最多的是:
11 歲的孩子了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識都沒有,不知跳樓的後果,真是難以置信,不能光讓遊戲出來背鍋,父母自身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常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 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 1 秒鍾就會有1.8 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十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波音 737MAX8 埃航客機墜毀剛帶走 8 位同胞的生命,而中國社會還在回避死亡教育!
圖片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在死亡質量調查報告中,中國大陸地區在 80 個國家中排名 71 位。
西方國家通過宗教進行 " 死亡 " 教育,中國的 " 死亡教育 " 仍處于空白期。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着失去,那世間還有什麽是永恒的?什麽才是正确的生死觀?
02
死亡教育是讓
孩子敬畏生命
中國青年報曾經公開過一組數據,中國是世界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在中國,每年約有 10 萬兒童死于自殺,每分鍾就有 2 個孩子死于自殺,還有 8 個自殺未遂。
在近些年間,家長們應該也有發現,孩子自殺、自殘的現象趨于低齡化:
江蘇 9 歲男孩因撞壞學校玻璃怕被懲罰,便跳樓自殺身亡;
四川雅安三名 14-16 歲未成年人爲搶奪财物殺害 48 歲女店主;
上海 17 歲男孩因不滿母親批評跳車後又跳盧浦大橋喪生;
重慶三名初中女孩因學習壓力太大手拉手從 18 層樓跳下;
20 歲女留學生不堪光鮮生活下的重重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也讓這些孩子失去了對于生命的敬畏。
《死亡教育》一書的作者鄒餘華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 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在潛意識裏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在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看來,死亡是他們抵抗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懲罰的方式,唯獨缺少的是對于生命的尊重。
對于死亡的逃避意識,使得我們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懼,更使得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時候,失去了對于生命意義的追尋。
一個對生命沒有絲毫敬畏之心的孩子,不敢想象末來的人生将會如何?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之心。
蒙台梭利說:
"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隻有正确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宋丹丹的兒子巴圖,小時候在公園玩,捏死了幾隻小蝸牛。
宋丹丹發現後,對兒子說道:
" 小蝸牛的媽媽外出找吃的了,等她回來時,發現孩子都不在了,得多傷心呀。"
簡單的話語,擊中了小巴圖内心最柔軟的地方,他的眼圈紅了。
宋丹丹讓兒子體會到生命是可貴的,不可踐踏,一定要珍惜。
我們總以爲孩子還小,不懂事,但正是由于年幼,他們能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更坦然積極的心态面對死亡。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死亡也決定了他如何面對生命,正确的生死教育,能夠讓孩子對生命有界限,從而完善孩子的人格發展。
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
遠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白岩松說:" 中國人讨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父母們不願跟孩子談論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真相,有的則是認爲小孩沒必要懂那麽多,長大就自然明白了。
但實際上,父母忽視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後果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因爲這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其一是孩子把生死當作兒戲,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曾經一位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他們家孩子養的金魚死了,孩子非常傷心。
他卻毫不在意的告訴孩子不要難過,金魚是在睡覺而已。
過了幾天,他和孩子去遊泳。小朋友居然在無意中撈到一條小魚。
他把魚高高的舉過頭頂,朋友還以爲是要向自己炫耀他的戰利品。
但是接下來孩子直接重重的把魚摔在了地上。朋友吓了一跳,連忙問他爲什麽要這樣做。
孩子很高興的說:" 爸爸,我想讓它睡覺。"
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沒有好好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嚴重性。
那些長大後漠視生命、具有強烈暴力傾向的孩子,很可能從小就缺乏正确的死亡教育。
這樣血淋淋的例子,難道還不能讓那些認爲死亡教育無用的父母們警醒嗎?
缺乏死亡教育,還容易使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對死亡極度恐懼和抗拒。
日本作家山口茜和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回憶起奶奶去世的經曆,一直都無法釋懷。
她 5 歲時,奶奶因爲癌症與世長辭。
奶奶臨終前,她被匆忙帶到病床邊。她隻是感受到大人們中間彌漫着一種異樣的氛圍,但沒有一個人告訴她——這是你見到奶奶的最後一面了。
甚至在奶奶住院期間,年幼的她也隻是懵懂地知道奶奶生病了,但是不嚴重。因爲每個大人都敷衍地告訴她:" 奶奶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直到幾個月後,當她再三追問 " 我們爲什麽不去奶奶家 " 的時候,媽媽才不得不告訴她真相。
她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自己當時的憤怒和絕望,一種比悲傷更複雜、更無處釋放的情緒占據了内心。
就是成年以後,朋友們也不敢在她面前提及死亡、去世等詞眼,否則她就會變得面色慘白,精神瀕臨崩潰。
父母們以爲隐瞞死亡的真相是對孩子的保護,避免讓他們接觸如此沉重的概念,從而給幼小的心靈帶來負面影響。
但其實," 死亡 " 跟 " 新生 " 一樣,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
一味地刻意欺瞞,會讓孩子對它的認知産生偏差,反而不利于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呵護和關愛,每一個孩子也需要我們用心講述死亡的含義。
何爲 " 死亡教育 "
疫情肆虐,天災人禍 , 時間帶走了許多人,我們被迫集體面對死亡。
而日常生活中,春節和重大節日不能說 " 死 " 字,買房不買帶 "4" 的樓層,老人家去菜市場買菜,都不會買到數量 "4" …
"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們不提起它,它就永遠不會發生。
就連 2017 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都險些不能過審,因爲這樣的亡靈題材是不能引進的。但是在過審時看哭了所有廣電審查人員,所以破例讓通過了…
看過電影的人都感慨,這是我們看過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爲什麽墨西哥人是載歌載舞、搞怪化妝、把酒言歡的亡靈節?而我們是欲斷魂,悄無聲息的清明節?
大部分中國孩子參加葬禮的時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後,若提關于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的情景。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談論太多,那種小心謹慎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我們回避,别人則大大方方做成動畫。我們認爲孩子太小什麽都不懂嗎?那是我們根本沒找到正确的方式吧。
這麽深刻的道理,一部動畫用歡樂的節奏,輕輕松松就講給孩子聽了。而且很多孩子都聽懂了,看哭了,明白了。
"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我們是時候轉換觀念了。因爲逃避的态度并不會讓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導緻悲劇性後果。
因爲好奇而嘗試死亡的滋味,或者因爲疏導不暢而留下心理陰影,或者因爲太輕視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時選擇自殺,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
在節目「爸爸去哪兒」裏,夏克立對女兒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稱範本。
圖片來源:爸爸去哪兒
他跟女兒說狗狗年紀大了,活得并不開心。在女兒問狗狗去了哪裏的時候,沒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訴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會離開。
在女兒無法接受時告訴她,人到了年紀都會去天堂,那裏很漂亮,人們會回到最開心的年紀。
夏天聽了之後很安慰,變得沒那麽難過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實。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講述死亡,适當地給他們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
在國外,死亡教育從幼兒園起開始普遍實施。有些學校不僅作爲一門單獨課程來上,還滲透到生物課、科學課、社會課等各個學科。
學校還和一些養老院、臨終關懷機構合作,老師會帶着孩子去這些機構,爲臨終者送上祝福,在開展死亡教育的同時也是情感教育的培養。
有研究顯示,在資訊尤其發達的今天,孩子從 3、4 歲就會接觸到死亡的概念。沒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寵物、親人朋友的死亡,家長沒有必要對孩子隐瞞,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孩子安慰,讓他們感到安全。
用分離來表述死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學習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很難,但開放的、誠實地讨論死亡,會遠比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要好。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其實,隻要父母善于引導,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的,對生死才能有一定的概念,父母可以通過以下 3 點加以引導:
第一:父母應保持積極态度,正向引導
父母隻有自己對生命和死亡有正面的認識,才能引導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的感覺,很多時候是由父母的态度決定的。"
如果父母不用積極的态度面對,總是回避,孩子不僅對生死沒有界限感,增加困惑和恐懼,甚至會無意識的做出漠視生命行爲。
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時認爲:
在 2 到 7 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所産生的焦慮既是短暫的,又會一再發生。
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爲死亡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象出來的;他們害怕的是分離,害怕被抛棄。
所以在孩子幼年階段,我們跟孩子談死亡時,首先就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黃磊曾在節目中被女兒多多問及死亡是什麽,他的回答充滿了智慧:
黃磊:" 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麽嗎?每一顆星星都是屬于一個人的。每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就到天上變成了星星。"
多多:" 星星那麽小,等我上了天怎麽分得出哪顆是你?"
黃磊:" 我們就變成一顆星星了,一家變成一顆,相愛的人會在天空重逢,永不分離,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變成一顆最明亮的星星。"
他的說法既很好地解釋了死亡的概念,又能給年幼的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消除孩子的焦慮,确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随着孩子逐漸長大,對世界的理解逐漸加深,這樣的故事就不能滿足他們對真相的探知了。
這時我們需要用更加貼近稍大年齡孩子認知水平的方式引導他們認識死亡。
我們應該利用生活中合适的場景主動向孩子做科普,而不是等到他們提問時再手足無措地應付。
第二:利用大自然或繪本等讓孩子感知生死規律
父母還可以通過讀繪本等方式科學普及生死知識,比如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湯姆的外公去世了》都是給孩子講死亡、生命發展規律很好的工具。讓孩子知道每個生命都會死,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小動物、花草樹木 ...
一次台灣作家劉墉帶兒子去看楓葉。漫山遍野的紅楓在秋風的吹拂下紛紛揚揚地飄落,場面蔚爲壯觀。
他的兒子第一次看到如此壯麗的畫面,高興得連蹦帶跳。
劉墉告訴兒子:這世上沒有永不凋零的樹葉,每個人也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樣,都是很自然的事。死亡是一場告别,雖然避免不了傷感,卻依然可以像楓葉一般美麗。
就這樣,他用春風化雨般的講述給孩子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死亡教育課。
他的兒子後來在作文中寫道:" 自從那一天開始,我就對死亡沒有之前那麽害怕了,因爲爸爸的話讓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我們總以爲孩子還小,不懂事,但正是由于年幼,他們能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更積極樂觀的心态面對死亡。
大樹的落葉、死去的昆蟲,能讓孩子體會到生死的過程。
第三:接納孩子恐懼的情緒,給予足夠安全感
當孩子對死亡表現出恐懼時,我們要正面這種恐懼,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并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永遠愛着他。
隻有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
讓孩子逐漸體驗離别等難過的情緒,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傷的心情,引導孩子熱愛生活,珍惜時光。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女兒薩莎哭着告訴他,自己養的寵物小鼠佩拉死了,她非常難過。
奧巴馬見女兒哭得傷心,連忙放下手頭的工作安慰她,并且還提議全家爲佩拉舉行一場葬禮。
周末,他們一家人來到一片灑滿陽光的草坪上。鏟土、挖坑,然後小心翼翼地把裝有佩拉的小盒子放進去,随後他們還在旁邊種下一株銀杏作爲紀念。
最後,全家人都伫立在那裏,一起爲佩拉祈禱。
做完這一切,奧巴馬溫柔地告訴女兒:" 佩拉雖然去天堂了,可是他給我們一家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作爲禮物,他的生命就活在這些禮物裏,永遠陪伴着我們。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佩拉一樣,他們把優美的音樂、美麗的畫作作爲禮物留給我們,讓我們這些沒有見過他們的人,也能認識他們,永遠記得他們。"
聽了奧巴馬的話,薩莎馬上擺脫掉傷感的情緒。
她莊重地告訴爸爸:" 我也要像這些可愛的人一樣,好好地生活和學習,以後去天堂的時候,也能給這個世界的人們留下我自己的禮物。"
正如蒙台梭利所說:"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隻有正确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對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閉口不談死亡,不是一味誇大死亡,而是我知道終點在哪裏,也珍惜路上遇到的風景。
當你的孩子和你聊起死亡時,你可以把《科學松鼠會》中的這段話講給他聽: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
哪怕再也見不到,但引力仍在。
縱使再不能相見,愛過的人仍是我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們宇宙之網永恒的組成。
親愛的孩子,我希望你明白:
死亡是生命中必須經曆的,誰都逃離不了。
盡管它留下的會有傷心難過,但是生命的逝去不代表愛的分離,那些溫暖的記憶将是陪伴你好好生活下去的動力。
哲學家薩瓦特爾說:"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我們正視死亡這個話題,是爲了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敬畏,我們談論「死」,是爲了讓孩子重視「生」。
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其實是一場最好的生命意義教育。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