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 6 點,當北京這座城市還未完全蘇醒,快遞員邰晨奇騎着快遞車帶《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頭條記者(簡稱 " 每經頭條記者 ")前往快遞網點分揀取貨。
" 一天 10 多個小時,全年無休,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邰晨奇感歎。" 送快遞本來就是個苦差事,早上分揀貨的時候站你旁邊那倆快遞員,來的時候臉都挺圓的,不到一個月臉就尖了,你跟着我送一個星期的快遞至少能瘦十斤。" 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邰晨奇已經在中關村區域送快遞近十年了,曾經作爲快遞員代表參加過國慶閱兵,也獲得過不少 " 最美快遞員 " 的榮譽。
▲邰師傅與收貨人通話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中關村這一片,是中國電商業的起點之一,邰晨奇十年從業,幾乎也見證了電商業從小到大、從弱小走向黃金時代的曆程。
對邰師傅來說,這是一份可以養活媳婦和兩個孩子的工作。他告訴每經頭條記者,他們這一片的快遞員月收入大概 1 萬元。
除了需要 " 超長待機 " 和一天爬 576 層樓送貨的絕對體力,邰師傅同時也是時間管理與路線規劃大師。要想在規定時間内送完全天将近 400 個包裹,對時間和路線進行 " 最優規劃 ",這絕對是一項腦力活兒。當每經頭條記者看着下午和上午重複的路線、熟悉的單元門,以及又被裝得滿滿登登的快遞車時,會突然有種說不出來的窒息感……
一直以來,快遞 " 最後一公裏 " 都是 " 老大難 " 的問題,争議、讨論不斷。當被問及快遞新規要求的 " 不能擅自把快遞放驿站和快遞櫃 " 對快遞業務有何改變時,邰師傅說:" 在新規實行前我們就送快遞上門了,能送上門的都送上門!"
每經頭條記者發現,目前一些快遞公司也正在通過智能化方式,以減輕快遞員派送前告知消費者的壓力。
上午 170 個快遞送到下午兩點
随即又要趕回去拿下午快遞
送快遞,第一站是分揀。
早上 6:30,邰師傅帶記者來到位于海澱區五環外的一處網點。每天早上 5 點多,貨車抵達這裏卸貨,快遞員按各自負責配送區域,将包裹分揀裝車。
" 這是我們站點經理,現在人手不夠,他自己也每天分揀送貨;那個是我們總部的負責人,也在幫忙送貨。我們這個區域一直都是缺 4-6 人的狀态。" 一邊分揀貨物,邰師傅一邊跟記者介紹。
記者和快遞員們一起忙着分揀。卸貨師傅将貨車中的包裹從大口袋中倒出來,站在流水線最前面的快遞員把每件标簽整理向上,後面的快遞員則根據标簽上的編号找到自己負責配送片區的包裹,用手機掃碼錄入信息,然後裝上快遞車。
▲早 5:30-8:00,快遞員在網點分揀快遞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一條簡易的傳送帶,28 個快遞員分列兩旁,各自将自己配送區域的貨分揀出來,掃描信息,裝車。" 北京大學是我們這一片收件量最多的區域,你先去分揀這些——看編号最後是 L31、收件地址是北大的,就放這一堆。" 邰師傅吩咐記者分揀完北大的快遞後,接着又分揀了他負責配送的編号後幾位是 L20 的快遞。
雖然有一些心理準備,記者在分揀時還是有些手忙腳亂,有時候好幾個目标包裹連着拿不過來,跟不上傳送帶的速度,眼一花就放過去幾個 " 漏網之魚 "。" 不用擔心,後面還有好幾道防線呢。" 身旁的快遞員安慰記者道。
這樣的分揀工作每天有兩次,分别是早上 5:30-8:30、下午 1:30-4:30,兩輛大貨車從轉運中心将對應大片區的貨送來。網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輛貨車裝有 5000 多個件,每次分揀 1 萬多件快遞,一天 2 萬多個快遞需要分揀,工作量大、時間緊張。
8:30,快遞員将包裹裝車完畢,出發前往目标區域開始配送。我們的快遞車上一共有 170 件快遞,需要在上半天配送完。早上 9 點,記者和邰師傅到達第一個配送點中灣國際,這是一棟商住兩用的電梯公寓。
▲早上 9:20,開始配送第一單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邰師傅先把這棟樓的 30 多個快遞拿到大堂,用記号筆将收貨人和門牌号标注得明顯一些,9:20,開始配送第一單。這棟樓的 30 個快遞全部派送完是 9:42,平均下來,一個快遞隻花了不到一分鍾。
記者看到,樓下有一排快遞貨櫃,很多快遞公司的快遞都直接放架子上。" 以前我們都直接放這個架子上,但是經常有人找不到件打電話,也有投訴的,今年過年後我就全部送上樓了。" 邰師傅說。
邰師傅所配送的區域有 8 棟寫字樓和一個有 13 棟樓的小區,還有一棟商住兩用公寓樓,其中小區和公寓除了特殊要求外全部送貨上門,寫字樓可以上門的放到前台,有些不讓送上門就打電話讓客戶下樓取。
送完了有電梯的居民樓,接下來是需要爬樓的 8 棟寫字樓,記者和邰師傅分工,其中一棟樓共有五個單元,記者送包裹比較輕的兩個單元,邰師傅送其他單元。當記者送完兩個單元時,邰師傅已經送完了四五個單元。
▲中午 1:20,上午的 170 件貨配送完成了 90%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下午兩點,終于送完了這 170 個快遞,記者和邰師傅在對騎手有優惠的快餐檔口吃了午飯。" 這比昨天快很多了,昨天一上午有 300 多個件,我送到兩點半才送完,又要趕回網點拿下午的貨,根本沒時間吃飯。" 邰師傅往嘴裏扒拉着飯菜說。
" 離職的人不完全是因爲新規,這行流動性一直很強 "
和上午一樣,下午要把上午跑過的樓再挨個走一遍。配送全部完成後,記者對快遞員全天的工作量做了一個簡單計算:
僅以體驗這一天爲标準,記者和邰師傅一共配送 385 個包裹,這意味着要做 385 次分揀動作,再加上同時幫其他同事分揀,一天至少有 500 次分揀動作;然後," 收、發、到、派、簽 " 五個環節都需要在手機系統錄入,這就意味着錄入信息這個工作一天要重複 1925 次。
在寫字樓和公寓以及有電梯的居民樓送貨,每天兩次派送,按每棟樓有 5 個單元、每個單元 5 層樓需要送貨計算,13 棟樓一天需要按電梯 650 次,拿起快遞到相應地點送出的動作要做 400-500 次。
在邰師傅負責配送的 22 棟樓裏,有 8 棟是沒有電梯的,每棟樓有 6 個單元,就需要快遞員挨個爬樓,一天爬 576 層,日均走路步數超過 3 萬步。除此之外,在記者當天的不完全記錄中,打電話 30 次,被拒接 10 次,問 " 喂,您好,快遞給您放哪 "20 次。
▲邰師傅一邊打電話一邊找快遞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快遞配送,是一份實實在在的重體力勞動。
" 光早起這一項就勸退了很多人,尤其是冬天,出門時又黑又冷," 邰師傅感歎," 有個和我一起來的,後來去送外賣了,到現在送了四年。也有順豐來我們這兒的,也有我們這邊去其他快遞公司的。其實大家幹的活都差不多,收入平均下來也都差不多。" 邰師傅說。
3 月 1 日,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簡稱 " 新規 ")正式施行,其中 " 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爲确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 一條引發熱議。
3 月 1 日新規實施後,有不少 " 快遞員新規實施兩天就離職 "" 多地快遞員離職 " 的消息沖上熱搜。在邰師傅看來,這些人可能不完全是因爲新規而離職,送快遞本來就是個艱苦的工作,這一行流動性一直很強,大家都在這個圈子裏來回換工作。
" 雖說這個工作沒門檻,但堅持下來也不容易,我身邊有些人來半天就幹不下去走了,不過一旦你堅持一年下來,習慣了,也就不會輕易走了。" 邰師傅哈哈一笑。
在他看來,這種不規律的生活,時間長了也就形成了一種 " 規律 "。
時間管理與路線規劃大師
除了需要工作時間的 " 超長待機 " 和爬樓送貨的絕對體力,要想在規定時間内送完全天将近 400 個包裹,還需要快遞員對時間和路線進行 " 最優規劃 ",這又是一項腦力活兒。
" 中灣國際是個商住兩用的公寓,工作時間人少,早送晚送都可以。"
" 神州數碼大廈中午 11 點半之後就不要去送了,那個點電梯要等很久,太耽誤時間了,所以每天要麽中午前把這個樓送完,要麽就一點後再說…… "
送貨過程中,邰師傅不斷地向記者傳授着他長時間摸索出來的節約時間的竅門。
▲邰師傅送快遞上門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雖然邰師傅一直說快遞工作沒有門檻,但是記者發現,這項看似機械重複的工作背後也暗藏玄機,新手很可能半小時還找不到準确的樓棟,面對海量的包裹也會有窒息感。
邰師傅小小的快遞車中,貨物擺放講究有序,他把相同小區和樓棟的包裹放在一起,按照先後順序擺放,這樣就不會出現漏送的情況;而先送哪棟樓,路線怎麽規劃,他心裏也都有一個最優組合排列的計劃。
在記者看來像迷宮一樣的小區裏,也被邰師傅劃出了重點:甲 1、2、3 棟和 1、2、3 棟不是一起的;這棟樓比較奇葩,1、2、3 單元共用一個電梯,4、5、6 單元共用一個電梯,别走錯了;這棟樓左邊這個電梯不要摁,特别慢,等右邊這個;" 那棟樓太老了沒有門牌号,我去送吧你别送錯了…… " 邰師傅比住在這裏的居民更 " 門兒清 "。
早上的貨必須在下午 2 點回公司前送完,2 點到 4 點,下午的貨又來了,同時要在晚上 8 點半之前回公司,把下午收到的包裹送回去,這樣才能趕在貨車出發前裝上車寄出。
" 如果回去晚了車就走了,今天收到的貨送不出去會扣錢,關鍵是貨車如果等你,貨車去轉運中心晚了也會扣錢,一環扣一環,所以不是我們自己着急,是時間催着你必須焦慮。" 邰師傅說。
最怕三件事:丢件、被投訴 " 虛假簽收 " 以及惡意投訴
送貨途中,邰師傅的手機響起來了,對方詢問快遞爲什麽好幾天了沒有送到。
" 我想想……您是簽收名叫‘陳大美女’的那位嗎?我昨天、前天、大前天都給你打了好幾個電話,你都沒有接,你也沒有寫清楚收件地址到底在哪,我就退回總部了,你聯系發件人吧。" 邰師傅說完就挂了電話。
這是常事,邰師傅說。有些客戶要求電話聯系,結果電話根本打不通;還有很多人保護隐私,姓名和電話都是虛拟的,也不知道上哪找人去。新規要求快遞必須送上門,而快遞員真實的工作情況下,每一單都以電話聯系收貨人詢問送件方式,非常不現實,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電話。
當被問及快遞新規要求的 " 不能擅自把快遞放驿站和快遞櫃 " 等規定時,邰師傅回答:" 其實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過去十年我們和大部分收件人都形成了默契,繼續按照以前的習慣送就行,大家也都比較适應了。"
▲邰師傅一邊打電話一邊找快遞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這是當下絕大多數快遞收送雙方的現實縮影嗎?
但是,快遞新規的影響也确實存在。
邰師傅和他的同事們向記者表示,新規施行後被投訴的幾率高了不少。" 昨天有個投訴,因爲沒有通知就送驿站了。" 這位快遞員有點郁悶," 因爲那片區域不讓快遞員進去,以前一直也放驿站的,我們就默認收件人也是知情和默許的,這種沒辦法,而且那個區域兩三千個包裹,真要一個一個打電話,太難了。"
但新規也不能不納入考慮。記者發現,快遞公司正在通過智能化方式,盡量減輕快遞員派送前告知消費者的壓力。有些商家強調爲 " 重要 " 的包裹,在掃描信息時會提示派前電聯,邰師傅配送前就會提前聯系收貨方,但依然有很多電話無人接聽,邰師傅就可以通過系統自動編輯短信,告知收貨方投放地點。
不過,他也提到,最讓他害怕的還是客戶投訴。有時候包裹不是收件人本人簽收,而家人代收的,收件人找不到快遞,如果他們在平台點了 " 虛假收貨 ",這種情況快遞員就會被狠狠地罰款,相當于白忙了半天。
" 你說我都把快遞送給你家人了,找不到了,我們能咋辦?" 邰師傅感歎。他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個月被扣罰幾百塊錢," 這是沒辦法避免的,在可控範圍内就行。"
邰師傅回憶說,有個 " 大哥 " 把這一片幾乎所有快遞員和快遞公司都投訴過,他要求送貨前必須打電話告知他,必須送貨上門,但是送到門口又不能敲門,必須放在門口就走。
經過一天的體驗,記者發現,一天隻打 30 多個電話,邰師傅的全部工作時間已經被各種環節工作全部占滿,如果每個快遞都提前征求收件人意見按需投送,那麽對快遞員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邰師傅向記者表示,送貨方式和派送區域有關,比如,北京大學一天就有 3000 多件貨,老師和學生上課時也不能接電話,所以都默認放驿站。
而邰師傅負責的居民樓和寫字樓裏,居民樓基本是送貨上門,寫字樓則根據大樓管理要求,放到相應的前台或快遞架上," 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 "。
" 所以我們現在能送上門的,在新規實行前就都送上門了,這也是避免被投訴的一個辦法。" 邰師傅說。
一直以來,快遞 " 最後一公裏 " 都是 " 老大難 " 的問題,争議、讨論不斷,快遞新規頒布和實施的出發點必然是爲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倒逼整個快遞電商鏈條的高質量、精細化發展。不過快遞新規的施行,也不是把壓力全部轉嫁到快遞員身上,這個問題的合理解決更需要行業、快遞公司總部、網點以及上遊電商平台的共同努力。
記者手記 | 頭頂日月星辰,腳踏萬家燈火
當我體驗完一整天的工作,跟着邰師傅準備收工時,我已經雙腿發軟,目光呆滞,腰酸背痛,連張嘴說話都覺得費力。回到他的宿舍,已是晚上九點半了,邰師傅還要做飯,等到他吃好準備休息時,距離他第二天的奔波不到 8 小時了。
" 習慣了就好。" 這是他最愛說的一句話,也是他把自己安頓在這份辛苦工作中的理由。
" 你想知道我怎麽描述我的工作嗎?" 在我體驗快遞工作那天,邰晨奇師傅突然向我提議。
沒等我問,他就說出了 " 頭頂日月星辰,腳踏萬家燈火 " 這 12 個字。這個 36 歲的男人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 這是我剛才自己總結的,你覺得我說得好不好?"
邰師傅已經在中關村區域送快遞近十年了,即使在同行裏,他也算得上相當資深的。他曾經作爲快遞員代表參加過國慶閱兵,也獲得過不少 " 最美快遞員 " 的榮譽。對他來說,這是一份可以養活媳婦和兩個孩子的工作,所以他極少請假,更别提因爲投訴和新規實施就不幹了。
中關村這一片,是中國電商業的起點之一,邰師傅十年從業,幾乎也見證了電商業從小到大、從弱小走向黃金時代的曆程。
▲中關村路邊快遞車 每經頭條記者 趙雯琪 攝
邰晨奇的同事、一位 50 歲的快遞員劉師傅指着中關村一棟大樓對我說:" 劉強東就是從這裏走出來的,當時我做電子産品銷售的時候,還和他創業公司的人有過接觸,後來大家都從網上買電腦了,這周圍的電腦城也都關得差不多了,我創業失敗就來送快遞了。"
更多的快遞員來自農村。他們有着不同的過往故事,卻因爲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推動,如今走到了同一條路上,這份工作給了他們比老家工作好得多的待遇,相比來說也多了一些自由。然而,他們的職業認可度并不高,雖然也是憑雙手掙錢,但很多快遞員總會黯然說起這份工作不是那麽有 " 地位 ",自稱 " 是社會最底層的人 "。
邰師傅說,他們這一片的快遞員月收入大概 1 萬元。按一個快遞派送費賺 1 塊錢來算,1 萬元背後就是 1 萬次爬樓梯,1 萬次分揀,5 萬次信息錄入,還有無數次打電話、拒接,無數次幫客戶找包裹,還有解釋和道歉。
當我們興奮地拆快遞時,或許不太會想到,這個包裹是怎麽從下單後一步一步運送到家門口的。每個職業都有其辛酸和不易,同時也有其價值和成就,我的體驗和記錄并不是想通過展示快遞員工作的辛苦來 " 賣慘 " 或博取同情,這些真實的體驗與盡可能還原的記錄,是希望讓我們的讀者在享有快遞便利的時候,更直觀地了解在電商繁榮和快遞規模屢破紀錄背後的這一群人,這些同樣爲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計默默勞動的人。
策劃 |何強 劉林鵬
記者 |趙雯琪
編輯 | 劉雪梅 易啓江
視覺 |陳冠宇
視頻| 張轶
排版 |易啓江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