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城市的地鐵,最近迎來了一波集體 " 上新 " 潮。
2023 年 12 月 27 日,深圳地鐵 8 号線二期正式開通運營;
2023 年 12 月 28 日,天津地鐵 11 号線一期東段正式開通運營;
2023 年 12 月 28 日,廣州地鐵 5 号線東延段、7 号線二期正式開通;
2023 年 12 月 30 日,北京地鐵 17 号線北段、16 号線剩餘段、11 号線西段剩餘段 " 三線齊發 ",軌道交通運營總裏程達 836 公裏,超過上海躍居全國第一 ……
每年的年底,都是地鐵新線路密集開通的窗口期,各城市的運營裏程排名,也會随之來一次洗牌。但在地鐵狂飙突進的浪潮之下,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收獲好消息。
這兩天,有關部門通報三起形式主義典型問題,其中一起是甘肅省天水市盲目舉債上馬 " 有軌電車 " 項目造成巨大資金浪費。
有人歡喜有人憂的背後,地鐵大躍進的黃金時代告一段落,越來越多産業薄弱、人口外流、财政緊張的城市,地鐵夢正在破碎。
地鐵投入大也阻擋不了各城市野心
項目趕在年終收尾,這是工程建設領域的常态。2023 年又是一些城市上一輪軌道交通規劃周期的結尾,之前密集趕工現在到了完工階段,所以年底有大量的新線路開通,全國的地鐵運營裏程,也迎來再度刷新。
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到 2023 年年底,全國共有 55 個城市(含縣級市)開通地鐵等軌道交通,其中 7 城運營裏程超過 500 公裏。至此,全國軌道交通運營總裏程突破 1 萬公裏。
如果将時間拉長,對地方瘋狂建地鐵的基建速度,可能還會有一個更直觀的認知。
以深圳爲例,2004 年 12 月 28 日地鐵 1 号線開通,這座年輕的城市才正式進入地鐵城市的行列。而到 2023 年,深圳已經開通運營線路共 16 條,同時還有 15 條線路正在建設之中。
都知道地鐵建設投入大,但這阻擋不了各城市的野心。
在區域經濟領域,給城市的地鐵運營裏程進行排名,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 地鐵第 × 城 " 的稱号,更是常常出現在地方官媒的表述中。運營裏程的高下較量,似乎不隻是網友熱衷,地方政府多少也會有所在意。
所以我們看到,經濟更發達、财力更雄厚的大城市,在瘋狂建地鐵,一些中小城市也在搶着上馬。
有的達不到地鐵建設審批門檻,就投機取巧,采用一些變通手段,用其他門檻更低的軌道交通形式變相替代地鐵。以前面提到的甘肅天水爲例,建不了地鐵,就搞 " 有軌電車 ",想方設法搭上車。
地鐵等軌道交通工具,準時、快速、運量大,對地方交通會有較大提升。不過,地方熱衷于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地鐵,主要還是希望通過地鐵來拉動經濟增長。比如,可以拉動固投,可以提升沿線的地價,吸引産業和人口導入。
在以往的新聞中,我們會看到一些地鐵站點,設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沒過幾年,周邊變成了繁華的都市。地鐵網絡的擴張,和城市的産業、人口的擴張是相輔相成的,它是 " 攤大餅 " 的重要工具。
地鐵建設審批越來越嚴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曾經提到過一個數據:每投 1 億元地鐵建設資金,就可拉動約 2.6 億元的 GDP 增長。
但如果算長遠賬,建地鐵和拉動經濟增長,并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地鐵畢竟是非常燒錢的大型基建,如果超出經濟實力盲目上馬,反而可能惡化地方财政,加劇債務壓力,擠壓民生領域的支出。
所以,針對一些城市過度超前、盲目舉債建地鐵的問題,2018 年發布的軌道交通建設 "52 号文 ",大幅提升了地鐵建設的審批門檻—— GDP3000 億元以上、市區人口 300 萬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300 億以上。
在地鐵建設上,審批越來越嚴,越來越講究投資效益,這是形勢使然,也是地鐵狂熱後遺症凸顯後的必要糾正。
很多中小城市的民衆,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能開通地鐵,但其實地鐵的燒錢程度,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結合各地的投資規劃來看,地鐵線路每公裏的造價,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七八億元的水平,部分線路的每公裏造價,甚至要突破十億元。一條地鐵線,動辄幾十億、上百億,有多少城市能夠吃得消?
而且注意,地鐵前期建設耗資不菲,後期維護更是一筆巨大開銷。但由于地鐵有公共屬性,不可能定一個高票價,這就意味着地鐵線路開通運營之後,地方政府每年還得掏錢補貼。
2022 年的官方數據顯示,全國城軌交通平均每人次公裏運營收入 0.73 元,而運營成本達到 1.49 元,等于是地鐵線路越多,虧得越多。
也正因如此,各地的軌道交通企業,幾乎都背負着沉重的債務——在扣除财政補貼之後,隻有深圳、武漢等寥寥幾個城市的地鐵,能夠實現盈利。它們能盈利主要還不是靠賣票,而是靠投資或者物業租賃。
地鐵畢竟是公共工程,虧錢也就罷了,更紮心的是,有的城市的地鐵,客流量還達不到規劃時的預期。
按照 "52 号文 ",拟建地鐵、輕軌線路初期客運強度,分别不能低于每日每公裏 0.7 萬人次、0.4 萬人次。然而以 2022 年的數據爲例,對比這一指标,基本上有半數以上的城市,客流強度是不達标的。
尤其是像最近通報的甘肅天水,2020 年 5 月 1 日開通有軌電車,年運載乘客隻有 80 萬人次左右,收入 160 萬元。在約 4000 萬元的年運營成本面前,這點收入可謂杯水車薪。
甘肅天水的案例,是中小城市軌道交通大躍進後遺症的一個縮影。
地鐵這種交通工具,隻有密織成網,換乘便利,才能發揮更大的運力,但中小城市往往财力不夠,最終掏空錢包搞出一兩條線路來,錢花出去了,卻達不到預期的運輸效率,最終淪爲勞民傷财的形象工程。
地鐵建設的寬松時期已經結束
對于地鐵建設,盡管各大城市熱情高漲,并且還在規劃着更有野心的曆程目标,但這已經是審批從嚴的結果了。如果沒有上一輪的及時收緊,地方投資建設地鐵的瘋狂程度,可能還會更誇張一些。
而長遠來看,地鐵建設的寬松時期已經結束," 降溫潮 " 不可避免地到來。
一方面,經過前幾輪規劃的狂飙突進後,大中城市的地鐵網絡,基本有了雛形,繼續大規模開新線的必要性下降。
另一方面,和地鐵緊密捆綁的房地産行業出現下行,财政、債務壓力下,地方沒有多少大手大腳舉債花錢的底氣了,它們必須更慎重地評估投資效率,權衡地鐵建設的龐大綜合開銷。
所以我們看到,不少城市公布的最新地鐵規劃,相較于最初版本,都出現了大幅縮水的情況。
2022 年 11 月,杭州獲批的地鐵四期規劃,和最初版本相比被砍将近一半;就連财力相對更雄厚的一線城市深圳,2023 年公布的地鐵五期規劃,和之前的方案相比,也删減掉了 4 條線路。
一線城市的地鐵建設都在收緊,二三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
2022 年,有網友詢問,濰坊是否符合建地鐵條件?濰坊市交通局回複稱," 國家發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級市首輪建設規劃 "。
這意味着,之前沒有開通地鐵的普通地級市,除非城市的财政、城區人口規模大幅提升,否則在短期之内,将和地鐵暫時無緣了。
建不成地鐵,搞輕軌等其他軌道交通制式,行不行?
事實上,這一條變相建地鐵的漏洞,也正在被堵上。發改委之前曾明确要求,規範城際、市域(郊)鐵路發展,嚴禁變相建設地鐵、輕軌。
地鐵夢的破滅,可能會讓一些地方的民衆倍感失落,但澆滅中小城市盲目上馬的熱情,并不是壞事。
去年,昆明地鐵拖欠員工工資的話題,曾引發廣泛關注。投資建地鐵,終究不是花小錢,在龐大的建設和運營支出面前,哪怕是省會城市,也未必能夠完全吃得消。
所以,少一些投資沖動,少一些過度基建,把錢花在刀刃上,才是造福民衆,地方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文章來源:冰川思享号 作者: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