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林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編輯
" 雙減 " 已經實行一年多了,教育正在慢慢回歸學校。但我們依舊在不斷思考:未來的教育應該是怎麼樣的?什麼是好的教育?
恰好,最近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給了我答案。
這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退休前一年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的故事。有人可能會說,專門給一位老師拍紀錄片,他是有什麼偉大的成就嗎?他是不是培養出了很多優秀人才?
恰恰相反,巴赫曼先生隻是教師隊伍中平凡的一位。但是在他的課堂,沒有各種成功學論調,沒有高談闊論,也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與考試内容,隻有循循善誘,通過 " 教 " 和 " 育 ",激發這群 12-14 歲未來公民對不同工作領域、主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用了 3 個多小時觀摩巴赫曼先生的課堂,聆聽了他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如果所有孩子都有這麼一位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師,成長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一個多文化的課堂
培養了孩子的三項重要能力
施塔特阿倫多夫,一個有着複雜的排斥和融合外國人曆史的德國城市。
僅僅是在巴赫曼任教的這個班級,學生就來自 12 個國家,有的是出生在德國的移民二代,有的是不久前才跟随父母搬來的,德語都不會說幾句甚至根本聽不懂。
先别說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就連孩子們的學習進度都相差甚遠。再加上這群學生都處于 12-14 歲這麼敏感的青春期,矛盾與沖突随時一觸即發,這對任何一個老師來說都是莫大的挑戰。
但是巴赫曼先生,永遠都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情緒,并且引導他們怎麼正确處理問題。
一個多文化的課堂,必然會催生很多關于曆史、社會、宗教、文化、性别等話題的讨論,巴赫曼都堅持一個原則:敞開自我,暢快表達,不僅自己不會帶着預設立場去評判,也鼓勵學生們彼此相互交流、理解與包容。
所以你會看到,在巴赫曼的課堂上,無論是閱讀課、寫作課還是音樂課,看起來都非常地輕松自由,學生們可以坐在教室裡的任何一個角落、以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安靜看書,老師會帶着孩子即興表演,彈琴、唱歌、組樂隊 ......
看似散漫無序,内容輕松簡單,但是恰恰抓住了孩子個性成長的三項重要能力——表達,尊重、辯論。
1、表達,讓孩子能夠不斷地探索自我。
他會鼓勵内向的孩子勇敢地站在講台上展示和描述自己手抄報的故事,慢慢地引導學生探尋自己的創作意圖;
他會坐下來仔細聆聽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暢想,還不忘确定孩子對所選擇的職業是否了解。
2、尊重,讓孩子之間有了交流的基礎,也有了平等和包容的可能。
在巴赫曼的課堂,你不會因為遲到或者學習差受到批評,但如果你在同學發言時插話或者開小差,對不起,你會被大聲呵斥并且請出教室。
在孩子表達、演講時,德語标不标準不重要,語法和單詞是否正确表達也不是那麼的重要,巴赫曼先生最看重的是學生們能否學會尊重他人,認真聆聽。
3、辯論激發孩子思考,不斷地接近問題的内核、事實的真相,從而更好地共情他人,提升自我。
課堂上,巴赫曼非常支持學生們針對一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你經常會看見幾個孩子各抒己見,争論到最後,有孩子甚至會說:" 我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 先不論對錯,我驚訝于一個小學生能有如此堅定的立場和獨立的思想。
沒有條條框框的課堂
什麼都能聊,什麼都能探讨
有人覺得,巴赫曼的課堂簡直就是教育界中的烏托邦。
沒有堆積如山的課本、作業,牆壁上也沒有打雞血的标語、名人名言,等等。随處可見的是,學生們的手抄報、繪畫作品,各種各樣的運動器材、樂器。
在教室中你随時可以看到,巴赫曼彈着吉他,有孩子打着鼓,其他孩子圍在一起歡快起舞歌唱的場景。
不僅如此,巴赫曼上課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秉持開放、尊重的原則,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輸出觀點想法。
比如會談到戀愛、婚姻以及家庭分工,有男生表示自己是不會結婚的,因為在他的認知中,當你結了婚,就得忙死忙活賺錢養家糊口,而妻子就隻是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
此話一出,随即引發熱議,有女同學認為,妻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是非常累的事情,丈夫與妻子之間要相互尊重,才是相處之道。
巴赫曼沒有針對此問題給出 " 标準答案 ",也沒有發表個人看法,而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
— 尊重從何而來?
— 有愛而生。
談到同性戀的時候,有學生覺得這是非常 " 惡心 " 的,巴赫曼也沒有将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通過不斷地追問 " 為什麼 ",來讓孩子深化對事物的認識。
就像有網友說,巴赫曼老師實力诠釋了:
教育不是一場自上而下、充滿結論的告知,而是一場充滿問号的引導和探索。
最重要的一課:
溝通與同情
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背後,其實還有緊迫感和焦慮感,因為學生們正在面臨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分水嶺:小升初。
德國 " 小升初 " 階段有三條路可以走。根據教育質量由優到劣分别為:文理中學、專科中學、職業中學。文理中學學制 8 年,是考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其他的學制分别為 5-6 年,更側重職業教育。
所以,這個階段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孩子今後是否有資格參加高考,這也是第一次教育分流。某種程度上來講,老師們最後一次的評級商讨,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德國初等教育采用 " 六分制 ",一分為最優,六分為最差。在離最終的小升初評級商讨沒多久的測驗中,有四位同學拿了六分,也就是 "F"。
身為班主任,巴赫曼提議成績好的學生一對一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德語單詞,然後他向其他老師請求,給予這些考了六分的孩子一次重考的機會。
但一個叫 Jamie 的孩子提出抗議,在他看來,大家都是一起學習的,如果他們當時沒有學好,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憑什麼要去輔導他們,而且還要給他們重考的機會,這并不公平。
巴赫曼沒有立馬呵責他,也沒有自上而下地命令他必須去輔導,而是給予 Jamie 充足的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同時客觀地分析這些同學為什麼會考得差:
Hasan、Stefi、Mattia 才來德國不到一年,他們都是從德語培訓班出來的,直到最近才加入班級,一來學習時間本來就不長,二來他們嚴重語言不通,不會德語,也不會英語,學習起來會困難重重。
所以考差了一次,再給予一次重考機會,巴赫曼覺得這是公平的決定。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理由并沒有辦法說服 Jamie,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此路不通,巴赫曼又引導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難處。正如得了 "F" 的學生 Stefi 所說,像 Jamie 這樣出生在德國的孩子,他們無法理解," 外來者 " 在這裡學習有多難,同時學習德語、英語兩門陌生的語言,又要兼顧做社科的手抄報等學習任務。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其難度系數可想而知。
接着,巴赫曼又引導曾經因為語言不通遭受欺淩的孩子分享自己剛踏入異鄉的痛苦經曆。成績很好且将要去文理中學的 Ayman,剛搬來德國時,也曾因為語言的問題,在人際交往和學習上都遇到了很多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内他心理都覺得非常難熬。
直到他學會了德語,事情才變得越來越簡單,後來就慢慢地感覺到自己被這座城市接納。
最後,巴赫曼又跟 Ayman 和 Jamie 聊到了他們爸爸的移民經曆。他們因為同樣的工作原因選擇來到德國謀生,同樣要經曆全新的語言,全新的文化。說到這裡,Jamie 已經徹底沉默并且内心有所松動。
沒有說教,沒有施加老師的權威,巴赫曼平和真誠地引導 Jamie 從同學的經曆、故事中,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他人的處境和困難。
溝通和共情,是巴赫曼給學生們上的一堂非常重要的課。同理心,也是我們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時的關鍵能力。
" 我的教師工作中,
剩下的十分之九才是有意義的 "
有人可能會說,巴赫曼簡直就是天生的教育家。
耐心又貼心,永遠以人為本、以孩為師,關注所有學生的情緒并記住很多細節;
還懂得寓教于音樂,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講解作文 / 閱讀 / 語法 / 生詞,增添樂趣,便于理解;
嚴慈相濟又因材施教。會針對個人情況跟學生及其家長商讨升學計劃:對于進步較大的學生,即使手抄報的故事和配圖沒有那麼完美,他都會适當給高分,以示鼓勵;對于不太自信、不敢開口表達的孩子,他會建議學生最好能一直跟不同的人一組,完成小組作業 ......
但其實巴赫曼先生是學社會學的,一開始選擇做老師,僅僅是因為家庭需要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養家糊口。
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其實他都很排斥老師這個身份,因為他覺得自己每天的工作沒有意義,也不能改變什麼。每天隻是給孩子灌輸那些教條,為了不讓孩子們闖禍,強行給他們套上了枷鎖,自己在做的這些事情恰恰就是當年自己還是學生時所反感、厭惡的。
當自己感覺到無法培養出多麼優秀的、獨特的孩子,内心就會陷入無盡的掙紮,煎熬。
40 多歲的時候,他有想過離開學校,掙脫這樣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去往更加自由開闊的地方施展拳腳。
這種生活突然在某一天出現了裂縫,他突然意識到,那些日複一日灌輸的教條,其實隻占了教師工作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這些,才是有意義的,比如說孩子們的夢想、成長、興趣、性格培養、能力提升等等,這些都遠遠大于自己教授的知識以及試卷上的成績。
有時候我感到不滿意,覺得該給孩子們嚴格一點,敦促他們多學一些數學、德語時,我會被這種念頭侵入,感到很難受。
因為我不是在于孩子們攜手并進,而是在打壓他們,讓他們将知識強吞下去,最後什麼效果都沒有。有時候又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不可能讓他們一直在玩耍。
紀錄片的最後,決定孩子上什麼中學的評定結果出來了,孩子們的小學生涯也到了最後一天,巴赫曼先生給孩子們的畢業寄語令人動容:
這些成績隻是暫時的,它不是真正的你們,分數無法代表你們,它隻是一瞬間的影像,記錄了像數學、英語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更加重要的是,你們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輕人。
這讓我想起了,哈佛大學前校長魯登斯坦曾說: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随時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學習。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尤其在如今充滿焦慮和不确定性的當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僅要關注冰山上的「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孩子那些藏在冰山下的「能力」與「品格」,而這就是少年商學院一直以來所倡導的 " 全人教育 " 的精髓。
(少年商學院全人教育冰山模型)
資源領取 | 點擊下方「預約」,并返回「少年商學院」公衆号對話框,回複「領資源」入群,我們會把上述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的觀看方式發送給您。
另外,1 月 9 日 -14 日早上 8 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就孩子的「興趣發展」問題與大家分享幹貨内容,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